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国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2006-04-18 20:0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国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熊 春 锦 兰州交通大学演讲录音整理稿 2006 3 2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今天非常荣幸地来到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国学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关于这个国学的理念,校方给我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借今天这个机会谈一谈“国学的过去、现

国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熊 春 锦

兰州交通大学演讲录音整理稿

2006  3  2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今天非常荣幸地来到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国学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关于这个国学的理念,校方给我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借今天这个机会谈一谈“国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个题目是很大的,我们看两个半小时能不能把它讨论完,我想也可能只能涉及到一点皮毛。作为国学,在中华的历史上是一个浩如烟海一样的一个巨大的宝库。要想在这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把她说清楚,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主要是拣一些重点讨论一下,奉献给大家,使大家对我们传统的国学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以便能有利于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和未来的社会实践当中,将现代科学理念和传统的人文素质结合在自己的身心之中,开创自己人生的正确道路。

 

一 国学的概貌及现状 《德道经》是国学之根

 

国学一说,出现在20世纪初,产生于西学东渐,西方的一些思想和学说逐步地来到东方以后,才提出了这个国学的理念。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西方的学说向东方铺天盖地而来以后,我们的学者们为了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提出了这个国学理念。

对国学的内涵,可以说各家学派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在1906年时,邓实在《国学讲学记》中曾经提到过“国学者,合国所有之学说,就是国学。”他说到了,有了地以后,而人生长在其上、生活在其上,那么因而也就形成了国焉,就是国家就诞生了。“有其国者就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这是当时的最早的一个国学的理念,也是一个学以致用,强调了国学的今世致用的这个基本原则性。到了近代以后,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国学就是儒学,并将医学、戏曲、书画、星象、数术等等,都归类在国学的外围环境条件之下。

其实,我感觉到这个概念还不太全面。例如,我们拿一个传统中医做一个例子。传统中医是我们的国粹,这一点毫无异义、毫无疑问。因为我们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都知道,世界在开放,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在这个21世纪就更为明显。我们中国目前在国际上,可以说是三大文化在向世界进军,被世界广泛地接受,其中就有中医学。

在早期,我们国家仅仅是饮食文化进入了世界市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遍地的华人餐馆可以说开遍了整个西方的各地。这是最早期的饮食文化进入了西方。到了上一个世纪末,中国的中医、中药和针灸以及气*功进入了世界西方市场,受到普遍欢迎,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和市场,而且具有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被西方所接受。但是后来,这一个世纪初——近代,中国的旅游业进入西方市场,也受到广泛的欢迎。因为现在中国居民到国外去旅游的很多,给他们创造丰厚的收入。这也是他们所欢迎的。实际上,目前中国走向世界主要是在这三大领域比较明显。

从西方接受中国的传统中医这一项来看,就可以看出,作为国粹、作为国家文化领域的国学的内容之一,就不能简简单单地把它纳入到只是一个分枝,它也同样应该是国学的一份重要的内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道学诞生了后来的儒学,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是道学创始人老子的学生,这一点在《史记·孔子家训》和《庄子》的论述当中,都有一些记载。孔子曾经五次求教于老子,在老子的故里鹿邑至今还保持着一块石碑,据考证就是当初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地方,这是有文史资料记载的最早的人文学说。

其实,以两千五百年以前这个时间段为一个界限的话,那么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年以前,作为黄学兴起的时期。中国的古代文化主要是以《易经》、《河图洛书》,以《易经》为主体来展开的,以黄学——黄帝的学说为主体展开的。在两千五百年以前,老学就出现了,老学出现以后,随之而来的诞生了儒学。所以,这个源流我们还是应该把它规范在整个国学的具体脉络之中,形成一个系统论,来看待我们的国学的历史和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理念。无论是两千五百年以前形成的黄老之学、还是两千五百年以来逐步占主导地位的儒学,都是我们中华优秀的根文化。

只是这个根文化由主有次,其中《老子·德道经》的思想和文化,应该是这个国学的主根。在这个主根之上,才诞生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形成了各个学派和流派。

在此基础上,随着也诞生了儒学。随着历史的演变,儒学由于俱备了向上承继了老子的学术思想,向下又具有入世治世的作用,所以它就成为了社会的一个主流文化——也就是我们国学大框架之下的一个主流,延续了多年。其次,实际上在明代以后又诞生了新的理学,这个理学又取代了《老子·德道经》的学说和孔子的儒学的精华,而开成了理学。形成的理学带来的一些弊端,我们在后面还要讨论,这里先把脉络弄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我们国学的一个变化过程主次、主根和辅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从国学的内容来看,在汉代初期进入我国本土的印度的佛学,也算是一个主要的支派。所以有些学者就认为,中国的国学主要有三大支柱,这就是道学、儒学和佛学这么三个大的支柱。当然,总体来看,主体的文化由于儒学是竭力主张入世治世的一种思想和文化,所以它形成的这个理论体系和人文系统是比较庞大的,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

我们讨论这一点是为什么?就是我们的国家目前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走向世界。作为国学,我们如何寻到她的源头活水,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接续文化之根,使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的人文素质,都符合国家的要求、民族的希望,去实现民族的振兴,去实现我们每一个人心灵道德的提升,使我们具有一定的智慧水平而迎接世界进入到我们国内,同时我们也走向世界。

基于这一点,我在国外讲学的几年,也接触到了不少国内出去的学生,深切地感到,我们民族的国学文化在我们的年轻一代已经严重地出现了断裂期。我们出去的许多大学生中学生,他们虽然走出国门向国外去求学,但是的确他们不知道国学,不知道民族的根文化。所以在海外的华人就形容我们出去的学生,都是“香蕉型”的学生。为什么说是“香蕉型”的呢?就是说猛一看是个黄种人,头上顶着一堆乌黑乌黑的头发,是黄皮肤,但是剥开一看里面全是西方的知识,没有多少我们中国国学的内涵。无论言谈举止、行为和所讲述的理论,不知道中国的历史,不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化,还远远不及国外的有些学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说,有的人在通过一些检验的时候,外国人希望能够听到他们朗诵一首唐诗、背诵一首宋词,结果都不会背。只能说“我只会唱流行歌曲,不会背这些东西”。问他四书五经是哪些书,什么经是五经、什么是四书,也是一问三不知。

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学者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爱好者,可以说都在全力以赴地研究中国的历史,他们将中国的领土作为一个大市场来进行开发,所以对中国的文人、历史、文化这些国学的内容展开了很全面的研究。但是他们的这种展开和研究,是建立在他们对自己本国的历史文化的深刻了解基础上的研究。而我们自己走出去的时候,却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本土文化丰富的营养,而是对国外的情况十分陌生的情况下走向了世界。许多学生的举止言行,实际上对我们的国威、对我们国家的威信、对我们这个民族、对世界各民族的影响,都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因素。

所以要想提高我们的素质,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那么就要了解国学,知道国学,学习国学,并且实践国学,这样才能使我们下一代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公民走出去,才能不会辱没自己的祖宗。

像西方人,他们就高度重视这一点。整个欧洲,他们的历史博物馆平均一万人就有一个历史博物馆,全面地去对自己的子民进行教育、历史教育、人文文化的陶冶、他们本国国学内容的挖掘和学习。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的确是出现了一个断裂层,我们的学生很难读懂文言文了,对于祖先们的优秀经典也非常地陌生。这样一来,就使我们的人文素质出现了一个空白区,不具备我们一个具有优秀文明历史礼仪之邦的人文素质,这对我们更好地走向世界,使我们的中华民族以一个健康良好具有道德形的这样一个风貌,在世界上与其它民族共同前进,的确是一个障碍。

所以在国学的研究方面,我们必须要认识我们的根文化,从其中吸取营养。正像德国的思想家亚斯贝尔斯所说过的:两千多年以前,有一个轴心的时代,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代希腊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古以色列也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他们都各自为自己的民族创造了文明,这个文明影响了现在两三千年。他还曾经说:以后的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有一个规律,都必须回到历史的源头上,来进行吸取资料,吸收营养,吸取知识,然后再前进,然后才能够创造出灿烂的辉煌。

亚斯贝尔斯的这一段话,也的确是反映了整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我们到了现在,处在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腾飞的时期,在文化上要想达到道德复兴、民族的复兴,同样也要回到我们中华源头活水的根源的地方,去重新吸取养料,吸取知识再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的辉煌。

翻开世界历史的巨大画卷来看,为什么一些古文化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像巴比伦文化、埃及古文化、苏美伦古文化、印度的一些古文化等等,都在历史上消失了。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根,以及我们国学的庞大的内容,历久不衰,虽然历经磨难,但她还是顽强地生存着发展。我们自己也曾经想自己动手摧毁她,但就是难以摧毁,包括文字改革等等手段。实际我们有很多的行为是有点盲目的,但是却没有把这个中国的国学文化彻底地摧毁掉,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和这个世纪初,世界各地掀起了对中国古文化学习的热潮,像西方国家对《老子·德道经》推崇备致。这种情况,我在西方讲学,我就知道。我在西方讲学的时候就遇到这个情况,许多西方学者几乎每家都有一本英译本、德译本的《德道经》——老子《道德经》。因为他们公民的文化素质普遍都比较高,你与他们讨论起中国的古文化,一般都是首推老子和孔子,因为这是两个世界级的历史的巨人。相反,我们自己有些中学的留学生,在国外的时候被问起来,他也就答不上来,这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根文化了解知之甚少。

下面,我们首先讨论一下老子的国学之根——《老子·德道经》。

《老子·德道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或者根文化当中来说,我们很自然地就会从历史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去联系到了老子的这一部巨著,她也叫《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一部哲学的名著,所以她名贯世界十大哲学名著之首,但是她的内容却又涵天覆地,包罗万象,她有丰富的智慧、深厚的哲理和极高的精神境界,为古今的中外学者所佩服、所敬佩。

1973年时,我们国家在马王堆汉墓当中出土了帛书的《老子》,分为甲乙两种版本,这个版本全部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这就使得魏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的版本以及颠倒的德篇和道篇,在排序上这个彼此沿革性就得到了一种澄清和证实。随后在銀雀山的出土文物竹简当中,也发现了汉文帝12年前后的写本,也是德经在上,道经在下,这就恢复了老子原著思想的原貌。因为《老子·德道经》,她是介绍了这个“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了”这一个最高的哲学理念。道是一个虚无,德是一个实有的。他之所以将德篇放在前边、道篇放在后面,是希望所有的阅读者、诵读者都能通过修德——“修之身,其德乃真”来寻找到自己的生活之道、生命之道、入世之道、成就之道。

鉴于这个原因,我也作了一些修订,根据帛书和历史上各代的版本,详细地进行了考证。这次也带来了一点书,虽然不多,准备送给学校图书馆,大家可以参阅,去了解一下真实的汉代以前的《老子·德道经》的全貌。通过对这个比较接近原意思想的《德道经》的了解,来认识我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这个根文化的一些内容。

现在的人,一提起《老子·德道经》就以为是宗教、是道教,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老子·德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文化,是个主根。研究国外一些学者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思想他就是中国的科学之父——古代科学发展之父,同时也是中国宗教诞生之母。

这个特点要展开来讲,内容是比较多的。因为中国的宗教道教诞生在汉代的晚期,距离老子书写的时候相当遥远。其实在汉代以前,人们的信仰是一种自然行为,人们的信念自然地相信道和德。到了汉代以后,由于当时国民的私心、欲念、贪欲急剧地膨胀和上升,分崩离析,这时候才产生了张道陵他依据老子的学说和思想创立的道教而已。然而在这之前,中国的一些科学发展,同样都是源于《易经》的原理,老子思想的原理。来产生了众多的科学的发明,从而使我们的民族走在历史当时时期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把这一点分析好了以后,我们就不要有什么宗教的观念、迷信的观念,来对待老子这一部有名的著作。有文史资料记载最早的,是黄学——黄帝的学说;在老学出现以后,我们才把她结合称之为黄老学说。在这个历史发展的沿革当中,我们应当把这两种思想区分开来,这样对于我们了解老子的学说作为根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精神领域丰富的精神食粮,就能够建立一个基本概念。

老子的道论,对于现代的宇宙学、介子论,量子论等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老子哲学思想最高的范畴,是“道”。这个道,是超我们的意识的,越了我们的意识的,无限定地永存的变化不息的,是生成万物的总根源。这个道,是一切有象和无象的一个高度统一。宇宙,是从“无”的混沌状态到了有序的“有”的生存过程。现在的宇宙学家也悟出了“道”就是宇宙产生的源动力。

最近有个西方的科学纪录片,就谈到了科学界对宇宙的发现。它里面就谈到了,也就是说既发现了星系的生存,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星系,既有不断生长膨胀的这种作用力存在,也有一种力量是萎缩的。也就是说,星系中央有黑洞,黑洞产生的力量就是往它的黑洞里面进行一种巨大能量的吸引,使整个星系变得萎缩最后分崩离析;然而在这一种膨胀力和一种收缩力之间,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在起着平衡的作用,这个作用也就是真空作用、真空能量。

那么在这一点上,英国的宇宙学家曾经提出了宇宙的自主理论。并且在学说的前端,提出了整个宇宙在它诞生之前,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任何东西的这个奇异状态——也就是老子设想的宇宙开始的那个“道”的状态。美国当代物理学家惠勒教授,受宇宙大爆炸论的启发,提出了宇宙创生于无的理论和质相性原理的新概念,即物理学是从几乎一无所有达到几乎所有一切。他认为他的理论,和老子的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

世界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打破了真空的现象,指出真空是处于基本状态的量子场,也就是老子的“道”。至此,人们的认识就从虚空到无,从无到真空,又回到了“道”这样一个本源性的概念上来了。像我国的科学家杨振宁教授,他就曾经拜访过爱因斯坦。他惊奇地发现德文版的《道德经》,竟然是这位伟人案头的书籍之一。可想而知,爱因斯坦对老子的思想是何等的敬仰和重视。

1988年5月8日,中国的光明日报曾经报导,美国的总统里根在发表的1987年的国情咨询文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当时就成为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一句哲言,也使得《道德经》的身价百倍地上升。一家出版公司竟然出资13万美金的高价,从这个翻译者手上将这个版权购买下来。

 

二 一元四素方法论是国学文化方法论的精髓  

 

第二个方面,我们审视一下国学文化的精髓。

国学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国学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巨系统、大系统。但是其中的精髓,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其实仅就《老子·德道经》而言,她所阐释的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的哲学体系。《德道经》,以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我们构筑了无出其右的辉煌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是以“道”和“德”作为基本的哲学概念而展开的。老子在他的著作当中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由此可知,“道”所指的是宇宙的本源状态,也就是说这个“道”就是“无”。当然,这个“无”,是一个现在简写的“无”。这个“无”,主要是指的天地的能量运行状态穿插于阴阳之间的这样一个“无”。

这个“○”,是用数的方式来提示道的存在。而且老子在他的著作的第二章当中,还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黄老之学当中,用这个数来象喻这个德,以“一”为用,用“一”来代表最初始的道所产生的宇宙的物质能量和她内在的物质品格,属于一种纯而不杂没有分崩离析的状态,独立为一。因此这个德,简单地说就是道所派生出来的,是产生宇宙万事万物和推动宇宙发展的源动力,是道○生万有的基础物质。这个基础物质,在数上面就是“一”,她既是能量,也是品格,也是物质的一种完整的属性。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个道○诞生了德一的能量、德一的品格,从而才使万物具有了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属性里面又含有“三”的成分,只有含有这个“三”,才能够生生不息。这个观念,与西方的一分为二实际上是有一些差异的。老子是用的“生”,而西方的一些哲学观念是“分”。“生”当中,就使这个“三”里面包含着这个“一”的本身。“分”,就是它的分开,其属性可以说也就不存在。所以在研究中国的古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逐字、逐步地进行解析。老子在这里后边的三句话,说的也就是事物——我们所演变的万事万物都是以阴阳的状态存在的。但是我们把握这个事物,又不能够偏执于这个阴阳,还要把握住万事万物中所含的能量——推动他们变化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一”,把这个“一”把握住了,我们就能够认识阴阳、解析阴阳和把握阴阳,并且控制阴阳的正确变化。这样,才是一个符合自然大道客观规律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段话,也阐释了中华的科技文化一元四素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原理。

我们明了这一个基本概念以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地了解一下,我们的国学——传统的国学的研究方法。因为近几十年以来,我们基本上是完整地接受和学习掌握西方的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的方法论。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基本上是不太珍惜的,或者说是放弃的。

什么是传统的国学的方法论呢?国学方法论,主要是一个一元四素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早在汉代以前,可以说在春秋以前都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一元”,也就是无所不在的。人能守元,元则摄之;人不守元,元则弃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淮南子·原道》里面,就指出:“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这也就是说:只要将心灵道德化,精神就能产生质变升华,我们头脑中的慧识就能够驰骋于万物之间和万物内外,那么也就是一种大智大慧的状态,从而诞生出大智大慧的这个理论。这个理念,就是一种道德的思想,因为古人论道德,他不是像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的理念,只是一种行为准则,只是一种社会的公共的制约;老子所阐释的道德,主要是指的——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和其中变化的动能,是个能量。

中国古代的研究、研究宇宙万物和我们人类本身。都是用“德”和“道”作为最高统帅和最高的归宿的研究方法,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元论”。 “一”,就是指的“德”;“元”,就是指的“道”;“一元四素”的方法论。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浅入深、四素完整地逐级展开,最后又终归于“一”了,是这样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法论。关于这个“一元”的深刻内涵,其实全部都蕴藏在《老子·德道经》之中。这些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文章都可以找到这些理念,特别是对于《易经》的研究,这个四素方法是比较明显的。

所谓“象数理气”四大方法论,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排列方式和方法。什么叫“象 什么叫“数?什么叫“理 什么叫“气?这四大方法都是由简单到深刻,由有象到无象,整体地把握阴阳。你像“万物皆有象”,在“象”的分析上面、在“数”的分析上面、在“理”的升华上面和在“气”的认识上面,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的深入和升华的过程。可以说,这四个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逻辑性极强的、由浅入深的解析方法论。

如果我们以“旋极图”的图像为一个实例的话,那么就是指导我们身体,包括眼耳鼻舌身,用我们的身体去观察象、体于象、观于象、拟于象,用我们的慧识、用我们的灵感、用我们的直觉去悟这个“数”。智识呢,记下这个“数”、分析这个“数”、推理这个“数”,运用慧识这个创造力、创造性,与智识的思维分析其理论,悟其理论,阐释其理论,运用道德之心与我们的大脑以及甚至我们无所不在的身感,用身体来观察这个气。这个气,在西方都是直接将它翻译成“能量”。因为我们东方的这个理论,传达到、西传到欧洲和西方以后,他们就感觉到中国的文字里,这个“气”表述的就是一种能量,所以他们直接就翻译成“能量”这一个名词。这要感受和观察这个“能量”的流动、走向、目标、释放、接受的全过程,运于气,用于气。

这四大系统性的方法论,互为依存,互为佐证,互根互用,互推互演。既揭示了万物太极的阳态显性的完整内容,同时又揭示万物太极阴态的、隐性的能量场的内容,以及其中运动变化的规律、生成要素以及必然的趋势,将万物生成、演化的终极归宿、特点和规律完全纳入在这四大要素中,系统地展开和揭示,从而构成了一部完美的、西方研究理念无可替代的一个科学研究方法。

这个“”,主要是指的所见到的象。就像《左传·僖公十五年》这部书里说过的:“物生而后有象”,万物诞生以后,就必然具有这个“象”。《易》的《系辞》里面,也说:“见乃未之象”,凡是所看得到的实体都称之为“象”。现在我们经常所提到的“象”,那就包括万事万物的本象和拟比的内象、外象、形象、景象、现象、象征等等。

”,就用数学的方式——数学可以说是科学的“无冕之王用数来表述万事万物,是最简单而又直指根源的一种方法。老子曾经说:“善数者不用筹策”,《说文解字》里面说:“数,记也”,也就是说用数学的方式来认识万事万物。

那么“”呢,“理”字在我们的古人眼中,是指事物的本源规律的路径,“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也就是说掌握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顺着它的纹路来解析它、剖析它,这个就称之为“理”,“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尖脆轻重黑白之谓理”。所以“象数理”这三个元素,可以说在西方也是被广泛地采用的。在“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这两个科学方法当中所用的方法,基本上还是属于“象数理”这三个传统文化、国学文化里面的方法论。

但是不同的是,我们东方的这个国学文化当中、科学研究当中都采用了“一元”作为辅导,而且有一个能量研究,对看得到的能量和看不到的能量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例如,《黄帝内经·灵枢》里面就曾经说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礼器·月令》里面也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说文》当中,也提到了:“气,云气也”。

对于气的认识,我们从汉代编撰的字典当中也可以看到,对于它的概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深有浅,但主要说的是一种能量的流动的形式。这个气,既有我们现代科学已经揭示了的一种空气里面的成份,也有现代科学还远远没有发现的这个能量的成分。这一点,国外通过高能物理学的实验,曾经想把它发现出来,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但是从许多的事例当中,他们又发现这个能量是客观存在,只是现在还没有办法把它揭示和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已。至于说我们的祖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现了这种能量的客观存在,并且判定出这种能量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这一点还有待于科学的发展和揭示。

所以我们古代的研究方法论,你要想认识古代的这些方法论,运用这些方法论,那么你就必须要整体地把握一元四素的方法论。并且按照孔子所讲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按照老子所讲的“修之身,其德乃真”,这个“修之身”和“修身”就其内含是一个基础。我们只有通过修心和修之身,去认识这个德一的能量,你才能够掌握国学的精髓,才能承传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三因学说深刻解析国学丢失的过程及原因

 

例如,老子用这个德一的思想曾经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个深刻的揭示。这个揭示,也就是社会发展学说——他提出来的社会发展学说。老子曾经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分期,分为六个阶段,就是根据“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个基本的数。也就是说天的德能——德的能量下降到地以后,地承载这个德的能量产生了万物,但是万物变化的规律都有六个阶段。那么对社会来说,那也是这样六个阶段;对于人的生命进程来说,也是这六个阶段。其中,社会发展曾经经历了“无为而治”为转折期和“有为而治”的这样一个变化历史时期。其中,分为道治社会、德治社会、仁治社会、义治社会、礼治社会和愚智社会这六大社会发展期。其中,道治社会和德治社会主要是指的是三皇时代,仁治社会是指五帝时代,而义治社会是指的三王时代,那么礼治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进入到了明末以后,基本上过度到智治时代了。

在老子的学说当中,就指出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智识处在第一位,而其它那就基本上淡漠了。而且,在德治社会和道治社会,那是个“上德不德”的历史时期;在仁治社会,是一个“上仁无以为”的历史时期;然后逐步地下滑,人们丢失了仁德之后,就进入了“上义有以为”这样的时期,逐步地丢失了这个德一。这个德一分解开来,就变成了六个数,使我们社会的发展沿这样一个基本的客观规律进行发展和展开。

《老子·德道经》的确是一部百科全书,她所展示和揭示的宇宙的奥秘包罗万象,老子在德篇的篇章中,开卷就以敏锐的眼光,解释、洞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六个阶段的必然性。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发展时期,掌握这六个阶段,对于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有帮助的。

在我们社会进入了智治社会以后,那么前面所有的仁德、义德、礼德、信德可以说开始进入到了一个薄弱的阶段,整个历史的进程当中也有“天下为公”向“天下为家”、以致发展到了“天下为私”的这样一个过程。你看看我们现在有些新闻报道所反应的一些现象,也的确是这样家不成家。为什么啊?因为人们的精神境界,已经按照老子分析的这个道德精神境界分崩离析了。父母、夫妻之间各自为私,姊妹之间、兄弟之间各自为自己个人的私利作为最高利益,已经连礼治时代的“天下为家”的概念也不能保持和存在了。所以,老子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揭示的规律性,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必须要掌握它。并且,要找到一条真正复兴道德的正确之路,从而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提示我们精神领域、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辨证关系等等各个领域之中的一些深刻真理,从而找到全面复兴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复兴国学的根本解决方法。

老子的思想当中,对社会的发展分析,的确非常科学地预言了各个阶段的出现。特别是,老子说过了“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化也而愚之首也”我们要按照老子的社会发展时段来看,的确是处在一个愚智的时代。看似聪明,但是由于丢失了道德,逐步地将自己串在一个小我、自私、狭隘的生存环境之中,没有社会的公共协作精神,只为个人的利益而奔波,失去了民族整体的凝聚力,那么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就必定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一种愚昧的现象,是离道失德的现象,而不能把它当做是破坏自然规律的现象,那么我们才能找到一条解决之路,认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个发展分期,可以说是从明代的四书五经大全的出现而成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我们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智治社会。为什么这么说?这个智治社会的到来,主要是我们丢弃了对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承传,我们民族的精神营养丰富的源泉当中被割裂了。因为,当时正是一个“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这样一个转折的历史时期,它做为一个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在当时统治阶级的强力推行下,丢弃了汉唐时期人们在教育领域对国民进行道德教化,进行精神食粮提供的教育范围。自从明代进入了全面贯彻执行四书为主的教育理念以后,就割裂了民众诵读《道德经》、诵读“易经”、诵读著名的一些经典的教育理念。

发展到民国初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担任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的时候,又一连发出了三道命令,取消了经典诵读。这实际上,就使我们整个民族割断了对我们国学文化、对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这个源泉式的文化、精神营养系统的来源也就断绝了。所以在近代,我们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整个民族的创造性就出现了一种萎缩。

我们虽然很聪明,但是往往这个创造性不及西方。原因在那里?原因要从多方面去分析,因为西方文化他们高度地重视直觉和灵感,而东方是直接地去培养慧识和智识,使慧识和智识高度地结合。西方讲究智商,讲究直觉,在潜意识里面讲究灵感。这一点正如西方众多的人士、学者所讲的,包括爱迪生——发明天才爱迪生自己谈的:所谓天才,那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是白辛苦,也不可能产生科学的创造力,产生发明推动力,他们正是因为高度重视这一点。

所以在十六世纪以后,在我们主动地放弃了通过经典诵读启迪全民的慧识,培养这个慧识,连灵感和直觉这种培养也人为地放弃以后,我们的创造力自然也就开始下降了,整个西方的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也就迅速地超越了我们。直到现在,这一被动的局面还没有能够迅速地得到改变。

如果分析一下原因,我们的国学的确是逐步地进入了一个失落的时期。比较一下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系统发展的基本进程,我们可以客观地发现,在十六世纪之前,东方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越于西方。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文明的发展却反超过了我们中国,将中国甩在了他们的身后。对于我们国家的国学发展,出现了一个逐步衰落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及其相关的。

我们老子的三生万物的思想,其中所含的这个“一”,其实里面也有一部三因论。我们可以按照这个三因论来分析一下,分析一下我们国学的丢失,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丢失?这个三因论,它本来是属于道家对生命的性质进行分析的一个学说,但是用在国学丢失这个过程当中分析解释原因,也是完全适用的。

这个三因论,就是指的万事万物在生成和变化过程当中的外因、内因、本因。对于外因和内因,在哲学界早就提出来了。大家都知道,这个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但是我们基本上不知道还有一个本因的存在。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在这个根文化当中,依据老子的哲学思想,是特别重视、高度重视本因的,对这个本因也可以说要展开来也是个很大的系统,以后有时间我们可以展开探讨。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用这个三因的思想学说对我们国学的内容进行一个初步的解析,掌握这一方法,运用这一理论。在大多数人的分析当中,其实都忽视了老子思想当中的“中气以为和”这个本因在其中产生的重要位置。近来,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建构和谐社会。这里面,就谈到了一个“和”,这个“和”,追本溯源也就是老子的“中气以为和”的理念和思想。在古代,是高度地重视“中气以为和”,用这个中气来调协、把握、控制、推动阴阳的平衡发展,所以这个本因的掌握就极其关键。只有掌握了万事万物变化的原动力和本因的根本能量,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认识所有的变化和阴阳属性的变化。

在我们分析国学丢失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意到外因的作用力、内因的基本因素,更重要的是本因。因为丢失了老子所说的这个德一,道生德养,养育万事万物,并且推动万事万物进行发展的根本能量这个德一,所以这个三因的理念,就是要运用旋极图来解释万物的一种象。任何象,都可用象数理气中的旋极图象来解释它的三因,分析其中的方法。运用这个旋极图对我们掌握“三生万物”和“中气以为和”是极为有帮助的一种整体把握和系统性的研究,并且正确指导事与物向良性方向转化极为有用的一个方法。

三因的认识论,实际上也就是运用一元四素来解释万事万物的方法,他结合在一起对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古代文化和科学,认识人类自己在自然和社会环境当中的位置都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其实,西方的逻辑推理思维都包含在三因论和象数理气的认识的全过程之中。老子所说的“天下之大做于细,天下之难做于易”,其中所说的“细”,就是要分析到事物的外因、内因、本因当中去,。这个“细”,就是要深入到本因之中,去观察探视其中细微的能量变化,寻找、找出内在的德性和能量以及品格丢失的原因。

老子所讲到的这个“易”,那就是要运用《易经》当中的原理,来分析万事万物循着中间变化的规律,圆周率进行这个变化的由起始到终止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用好这个心易来观察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完整变化过程。

在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因论当中,来解读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个哲学思想的时候,我们对我们的国学文化就能进行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作为本因来说,我们丢失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本因,关键是人们心灵的离道失德、社会整体的离道失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逐步地产生疏远,这是个重要的本因。

 

四 重树道德之根,开创国学未来

 

老子揭示出的这个“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这两项都提示了我们人类的精神系统、我们人类的生命如果离开了这个德一能量的滋养,那么就难得“灵”,难以维持我们精神和物质双向同步地健康发展。人类的精神和肉体,最佳的营养能量就是这个德一的能量。人的精神的灵性,这个聪明才智、这个慧识只有具备德性,我们人类才能具有良好的、无为的、先天的一些后天智识所不能捕捉到的先天慧识。缺乏了这个德一,人类由于离道失德这种慧性就会逐步地淡化,被我们逐步地丢弃,难以再产生和开发出来。我们的慧识就会进入一种休眠的状态,这个才智也必然会发生一种枯竭。当我们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这个“天下为公”下滑到了“天下为家”,以及降到了现在已经开始出现的一种“天下为私”这样一种社会共性现象的时候、这样一种个人心理活动状态的时候,那么这种能量也就已经丢失得差不多了,就被我们自己所破坏了,我们获得这种德一能量的途径,就被我们自己所切断了。

因为没有德一的品格,就难以获得德一的能量。这一点,古代是作了非常详细地阐释的,特别是在《黄帝内经》当中,做了许多的说明,就阐释了本身道德素养、人文素质建设的重要性。你内在不具备道德的心灵,那么你就不具备大智大慧这样一种能量,也就不可能激活这些智慧的产生。

一元的德和道 ,同样是物质能量,是启迪、生养道德心灵和慧性、慧识的营养源泉;而道德心灵、慧性,又是我们大脑实现慧智双运能量的供给站和能量源。心与脑在这个基础上的相通,正像《黄帝内经》里所讲的“心为神臟,脑为神腑。”我们具备什么样的心,就具备什么样的在大脑工作状态中的智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能量和使用能量之间的关系。心与脑的协调和统一,才能够培养出大智慧。所以,古代在国学教育当中,首先最重要的是培养道德心灵、道德的品格,因为只有这个产生以后,我们才具有真正类似于古代圣贤们的那种大智慧。如果这一点我们无法超越,无法实现超越我们目前的后天智识状态,那么大智慧也就难以产生。

一元的德和道,始终是支撑这个易学象数理气方法论完整使用的一个基础。大家可能有体会,有的易学爱好者研究《易经》,就感觉到要正确地解析她非常困难,要运用她那就更加难上加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智和慧并没有进入到一种双向同运的状态,智慧双运没有出现。相反,西方人他们主动地去培养他们的直觉和灵感,常常又能捕捉到这种智慧短暂迅速运转的这种现象。

例如,老子的“一生二”、以及《易经》的阴爻和阳爻并没有使中国人诞生出二进位制的数学科技成果,相反却促使了德国的莱布尼茨诞生了二进位制这样一个数学理论,并且产生了现在风靡世界的电脑。这其中,就是因为他们是凭着直觉、凭着灵感,从我们的这一个传统文化当中、这个国学文化里面,吸取了丰富的激活他们直觉和灵感升华的营养而产生的。这一点,在他们国家、在整个西方,他们都是非常坦然地承认这种作用性的。

作为内因来说,我国古代的文化、科学、哲学在发展的全过程当中,由于社会是逐步地沿着老子揭示的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智治这样一个不断下滑的趋势当中发展,人的德性的品格和能量这种缺损也就逐步地加重。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综合力,也就使完整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发生了分崩离析和丢失,最终就产生了两个现象,分为两派,就是理学派和理气派。这一分解开来以后,对事物的认识就更加不能够产生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念,来认识我们祖先的方法论,并且实践她。相反,也不能够诞生出类似于西方产生良好的直觉和灵感,在直觉和灵感的前提之下运用好“象数理”,也就没有像西方那样诞生出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这两大科学发展的法宝,始终使我们的科学发展停留在一个狭隘的局部的区域里进行发展。

因为丢失了一元,丢失了对能量的解析,使我们不能够很好地运用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就导致了我们进入了一个理学的时期,这是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在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完整性和统一性分崩离析的阶段。这一现象,到宋代才开始形成。到明代以后,也就最后明显地导致了老子的道学和孔子的儒学对自然真理的认识、对入世治世精神的完整的丢失、僵化和局限,加重了这种分崩离析。这可以说,是我们本民族自己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内因,使我们对这个根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产生的丢失。

在历史发展到明朝时期,这一个所谓“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的确是这个重要的内因之一。这个内因,主要是表现在我们在培养教育人才方面。只注重将我们的思维、精神营养能量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任何问题的解答必须都要按照朱夫子的理学方式的一个模式,来进行解析,失去了百家争鸣灵动活泼的灵性思维,所以学者们、学生们的创造力就干枯在八股文之中。《易经》里的一些理念,需要活泼灵动的慧识和智识双向同步运用,才能够启动的一些宝贵的古代的文化,这个国学文化之根也就无法再继续运用。

所以在近几百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易经》的运用,基本上就沦为了街头市井算卦的一种雕虫小技而已。其实,《易经》的内涵,是在揭示天道、地道、人道的最高的奥秘、最根本的规律。现代医学的发展,在电子显微镜出现以后,在对人体的DNA的破译产生以后,也就验证了易学、《易经》的科学性。例如,四个碱基对完全与《易经》的四个卦象高度地吻合,八八六十四卦与人的DNA六十四对基因也是一丝不差地完全吻合。这一现象,其实都揭示着我们古代国学文化、根文化当中的科学性。只是我们现代人,由于丢失了一元和对能量的验证和体悟,所以无法解读古代圣贤们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本身的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

我们研究了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这些特点以后,都不难看到整个西方的研究,他们都是处在“象数理”这三大领域当中进行认识世界。但是,他们却特别地重视自己对自己民族、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当中直觉与灵感的培养,我们却主动地放弃了这种培养,特别是放弃了对我们慧性、慧识、慧心的培养。西方用宗教信仰方式替代了我们东方古代一元的理念,替代了中国对道、对德认识的理念,他们是用宗教的方式来替代的,他们研究的对象其实缺乏我们国家古代道○和德一这两大范畴的内容。这一点,从解读莱布尼茨的一些书信和他所写的几篇文章就可以看出,整个西方没有真正全面认识东方的道○和德一这个范畴,他们始终在阴阳二里面来论证整个世界。

中国古代的科学,只是按照“三生万物”的理论和基本框架来展开科学研究的。最上一层就是○,第二层就是这个德一,第三层那就是太极阴阳二,第四层级就是三生万物。“据于道,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中气以为和”,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在科学发展当中,研究世间万事万物一个基本的、整体的、系统的方法。

这个理论模式,是我们东方所独有的。西方科学界,他们是长期在太极阴阳二的模式当中,深入地进行研究,运用他们的直觉和灵感,并且运用老子和东方哲学思想在他们领土上诞生的理论,他用这个阴阳论来阐发并且命名。像莱布尼茨,就将老子和周易的阴阳学说命名为“辩证法”。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莱布尼茨将东方的哲学思想定名为辩证法,那么也就反证出整个辩证法——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就诞生在中国,老子也就是辩证法之祖。然而,我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握住这一特点,相反却推动了西方科学发展,应用辩证法的发展,加速了整个西方十六世纪以后的科学发展。

西方在诞生欧几米德几何学为代表的逻辑形式推理思想方法,以及培根为代表的科学试验方法这两大法宝之前,可以说他们的进步是缓慢的。虽然古希腊他们建立在先验基础的这些推断、推论、演绎已经在逐步形成,但是远远与中国古代的科学的发展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而是诞生了逻辑推理试验证伪两个法宝以后,他们的发展才开始起步。特别是十六世纪以后,他们接受了东方的辩证法思想,以及通过东方文化对他们直觉和灵感的激活,获得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使他们远远超越了东方的发展。所以在这些理论上的认识,“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认识”,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保持住一元的大系统论,在这种前提之下来认识我们文化、根文化和国学文化流失的全过程。

在世界各国他们研究老学的过程当中,都高度地重视从老子的学说当中提取丰富的营养。我们要看到,我们的社会发展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整个西方的商人准备在我们东方的大市场挖掘财宝,投资进行开发,但是我们要同时注意到,西方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也把眼光伸向了中国,他们研究中国国学文化、传统文化的目的并不在于摄取这个财宝,他们所紧盯的是我们国学文化的精华,他们是希望通过在我们古代文化当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因为这一点,德国的哲学家早年都已经揭示出来了。尼采就曾经说过:老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他们是凭直觉和灵感,从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吸取他们所想要的宝藏。而反过来看我们中国古代的研究方法——一元四素的方法论,也就不难发现一元的德道大一统论。“德一”,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和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每个人慧心、慧性、慧识能量的源泉;“”,就必然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的归属。

这其中,要想进入“一”和”,对人类的道德品格要求是比较高的。不能仅仅只有仁德、义德、礼德、信德、智德,五种德性应该是完整无缺,才能够体悟到真正大道自然真理。这就为我们复兴道德建立了基本理念,来大力地提倡修之身,其德乃真”,来大力地实践、提升我们人文的素质、道德的素质,使我们的心灵与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根文化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我们民族整体面貌的改善和提升。

在外延方面,我们分析看,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到了义治社会以后,一元的社会环境已经坍塌不全了,甚至四素的方法论也解体了。种种现象,就使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就逐步地发生了解体。

在汉朝、唐朝和宋朝的早期,那个时间曾经推崇过黄老之学,因而那时人们还保持着自觉地去联结、联系古人,就像孔子所说:读古书,与古人谋。所以,道德精神一元的状态,还创造了我们历史上的辉煌——像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的辉煌。当时,他们的学者、学人都有诵读古典这样一个良好的气势,保持了这一点。但是到了明代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理学这样才造成了我们国学文化根文化完整的分解,使我们丢失了对根文化的直接营养,就出现了一个僵化时期。同时在明朝开始,西欧的文化已经通过传教士和他们的商人,不断地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我们东方的文化与我们祖先的文化——国学文化越来越遥远。

所以在此通过内因、外因、本因综合去分析我们历史上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的断裂,从而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正确全面地把握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对比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实际上是可以寻找到国学发展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怎么样去寻找国学的现在和未来呢?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细胞,那也就是文字和语言,这两种细胞就是构成民族文化——国学的一个基本单元。

《德道经》被西方人称之为哲学诗,老子是唯物辩证法创造的鼻祖。从这些历史来说,我们可以得到整个世界的一种共同承认。《老子·德道经》这部哲学诗,是以道和德为基本的哲学概念来展开的。我们刚才已经谈到了道和德的一些基本概念,但是联系到我们本身每个人而言,道和德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

你看这个“道”字,它上面是两点“丷”,下面是一横“一”,这实际上是天和地这两个卦象的取形,也就是说人生活在世界上和天地之间,你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天生我才必有用。怎么样才能有用呢?你要知天知地,知道天气下降,地气生升,知道你处在动态变化规律当中的责任、义务,对民族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子女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你要明白人在天地之间的理。地天泰这个卦象,就给我们了一个提示:你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寻找到一条正确之路,那就是每个人的道。从个人观点来看,从每个人生存观来看,这就是人生之道。

然而老子又揭示了,你要找到这个道,要凭这个“德”字。你看这个“德”字,一个双人旁“彳”、一个“十”、一个“四”、一个“一”、一个“心”,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古人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找到自己的道,实现你人生的目标,能更好地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使你的存在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你就得具备十种心,十种良好的心态,要有四种行为准则,这是人文的素质,基本做人的素质。

这十种美德上善的心和四项行为的准则,我们要终生地信守,并且去实践,正像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你要去做,一心去做到这十种善心和四项行为准则,为社会、为民族、为众人、为更多的人去服务,这才是一个完美的德。这是老子在《德道经》中提示和告诫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有了这个德,而且比较完善,才可能实现自己正确的人生之道。

在西方、在他们的文化过程当中,没有认识到道的层次和德的层次,他们运用宗教的方法,使他们的国民建立精神支柱。我们实际上可以既超越宗教理念,也可以超越佛教的理念,直接用老子的思想使我们的心灵当中构筑起超越宗教观念的道德理念、道德信念。因为这一信念,可以说是每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人生之路,找到我们在民族发展之路上的正确路径,是找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建设当中的正确位置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只要我们建立了道德的心灵,确立了正确道德人生观,那么我们的整个自己的一生,就会开创出一个比较明晰的正确的路径,开创出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全面地去研究和挖掘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国学文化的根,系统地去掌握《老子·德道经》和儒学的一些入世、治世的理念,从而指导完成我们自己整个人生的正确道路和发展过程。

 

继承传统经典诵读的德慧智教育模式 发扬国学汉语文字的优秀特点

 

第五个方面,我们看一看我们国学本身的优秀特点。

许多人都觉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认为他们文化、他们的科学、他们的基本框架都优胜于中国,一切都比中国强。实际上,我在西方和东南亚讲学这么多年,我觉得根本不是这样。我感到最自豪的还是我们的中华文化,只是我们自己还没有认识它。我在国外讲学期间,很多人都为他们自己的文化而骄傲,但是又不得不佩服我所讲解的中华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内容。

我曾经要求他们:如果你要把我所讲的内容全部消化吸收,你得跟着我学习中文,而不是我跟着你学习你们的洋文。你们的洋文没有中国文化的特点,难以真正全面正确地解析中国的根文化,国学的大系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实践起来也是困难的。

我们先比较一下,看一看我们自己语言文字的特点是如何优秀的。我们研究民族文化,的确要在细和易当中深入。中国文字和语言与西方相比,不是单纯的工具。西方的文字语言,它是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我们许多出国求学的学生,花了六、七年去钻英语,在国外他们讲英语的国度也可以称得的上是英语的专家了,达到了那个层次,但是我们的会话能力却像他们的小学生一样。实际上,我们把英语也雷同于汉语在进行研究,没有摆正英语只是一种工具——表述的工具。而中文——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工具,它是艺术,是学问,是人文的科学,是开慧益智的一个法宝。

这些丰富的特点和功用,都是西方文字和语言所并不具备的重要区分点。我们从甲骨文研究、到没有简化文字之前的文字特点来分析,我们都可以深切地去体悟到这些特点。中华的古代祖先们的确是一种大智慧,我们的祖先是运用大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字和语言。这一点已经被近代的科学所揭示, 只要把现在世界各地的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知识联系起来,结合我们古代的国学文化进行分析,就能辨识得十分清楚。

像我们的语言发音的问题,世界上曾经存在着七大母语文化,现在已经有六个已经消失了,没有了,这个母语文化也就是原生文化。只有我们的中华文化母语文化还得以维持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就在于我们祖先为我们设计的具有智慧的文字和智慧的语言。

智慧的语言,科学研究已经发现:讲英语的语言区在我们大脑后侧的听觉区,而讲中文汉语的语言区在我们大脑前额的运动区附近,这个已经被揭示出来了。而且,说中文的人是大脑双侧的生理功能同时被调动,阴阳属性的正电和负电同时激活大脑前额的慧识区,也就是传统丹经学说标识的洞房区。这个区域,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它可以产生智慧。西方的科学家,曾经长期为他们直觉和灵感的产生不稳定而进行深刻的研究,但是东方的文化却涉及本身的语言和文字就具有益智开慧的功能。像欧洲英国的科学家就发现,说中文的人使用大脑比说英文的人的功能要全面得多。英文是单侧调动,中文是双侧调动。美国的科学家,也发现人产生直觉和灵感的时候,是直接在大脑前额的洞房区产生放电,产生的耀斑使人产生了超前的思维和本质性的揭示。

这些特点,就为我们经典诵读和西方语言的学习找出了一个科学的结论。我们应当在学习中文过程当中,继承传统文化国学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经典诵读,注意布鲁卡区和威尔尼克区不同的放电现象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主动地启动我们大脑双侧布鲁卡区的功能,开启我们大脑深层的慧识。

因为我们大脑皮层只是很小的一个面积,但大脑质层的面积重量贮存的信息远远比皮层丰富得多。只要把我们大脑深层的功能启动了,那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都会拥有比西方造就的人才更丰富的科学创造力。所以继承和承传我们的传统的国学,来解析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意识,解析我们本身文字和语言上的优势,这对我们认识国学是极其有帮助的。

像汉字也是这样,汉字基本上都是一些智慧性的创造。这一点,日本的科学家江本胜他通过水结晶的试验,也揭示出了汉字的科学性。他甚至发现,通过高速摄像机,通过对水、冰融解成水再结成结晶的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他就发现了:任何冰块在融化成水的那一刹那间,都呈现出中文的“水“字的形态。这说明我们古代的祖先在创造文字时,是在大慧大智的状态下观察到了这个变化过程而创造了我们中华带有智慧性的文字。

而且,老子也指出“上善治水”,要用德、用善、用美来治理、改造、统驭、改变我们生命之水。江本胜博士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水进行试验,发现水能够认识字,辨识字的好坏,辨识语言的好坏,从而结出不同的结晶体。这一发现,也说明了精神和物质是相通的,也证明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思想的科学性,所以中国的文字是一个全息性的模块。

就像“愛”字,友爱的“爱”、爱情的“爱”,他通过冰的试验、水结晶的试验,他就说:中国繁体的‘愛’字,结出来的结晶非常美丽。然而简写的“爱”字,由于去掉了中间的一个“心”,所以只是朋友之爱,那么这个爱也就不真实。的确,这种改、这种简化,抽出了中国文字在造型的智慧意用。现在男女爱情的话,没有真心之“愛”,只看地位、名誉、金钱来衡量,实际上仅是一种友谊之“爱”。因为不是用真心互爱、互敬、互信,那么就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和矛盾,这都是反映出了德的无所不在。你看现在的家庭——冰窖式的家庭、火山似的家庭、桑拿式的家庭非常众多,也表明了其中能反映折射出我们离道失德的现象。

例如,礼貌的“”字的改写、简化,也是这样。折射出我们的道德水平,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并没有达到古代圣贤们的那种境界。繁写的“禮”,是讲我们要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沐浴更衣,将最好的、最丰盛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才叫“禮”。但是我们把这个字一简写以后,就成一个钓鱼钩“乚”了,也就是说我们穿西装、打领带,脸上抹得光光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冲你鞠一躬,手上却拿一个“钓鱼勾”,把你口袋里的钱钩到我口袋里来,这就成了“礼”。这一改,就把古代的符合道德原则、原理的字意全部都加以改了,这说明我们还没有达到古人那种道德的状态和水平。

所以,我们对传统的文化、对于我们的国学,在还没有达到与“古人语,古人谋”的时候,应该持一种慎重的态度,不能够一概将它视为糟粕。也应当去进行正确的解析,这样我们才能够真实地去继承。不然的话,都当着糟粕泼出去了,就没有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一个民族要想存在,那就要完全靠文化的存在而存在。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教育又是民族的生机。所以,研究我们古代的国学文化、道德文化——无论是道学的理论系统、还是儒学的理论系统,我们千教万教都是要教人求真,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做有道德的人、有道德品格并且有丰硕道德能量的人。我们千学万学也是要学一个真正的人——就是要具有道德心灵、具有道德头脑的人。

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开创我们智慧的能力,只要我们真实地去进行国学的教育,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智慧将会远远比西方人强大得多。所以近十年来,我们国内就在恢复国学,提倡经典诵读。这个经典诵读,已经在民间如火如荼展开了,它为我们儿童早期发展慧性、慧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充分地弥补我们现在应试教育当中对于我们先天慧识的一种扼杀、禁锢的副作用,使我们下几代培养出来的年青一代会含有丰富的科学创造力。

我们的大学生也好,你们将来要踏上社会,我不知道你们现在的自我感觉如何?大家可以扪心,自己问一问:我是否真实具有科学的创造力呢?恐怕有这种信心的人不多,因为这种科学创造力、这种灵感慧识,在东方而言它是一种慧性,你只有具备丰富的慧识,你才能够运用你后天学到的智识,来发现你那个领域的科学的新范围、新领域、新结论。

我国近几十年来,虽然全面地抓了教育,学生的负担都感觉到很重,想把教育推到世界的前列,但是所有的诺贝尔科学奖与中国的科学家这么多年都擦肩而过,好像没有缘分式的。

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没有高度重视培养我们的慧性慧识,只注重了智识。太极阴阳图只重视了一侧,另一侧对我们过早地开发智识所压抑住了。通过对国学的研究、继承,展开经典诵读可以尽快地扭转这一局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展开对著名经典的诵读,这对于我们提升自己的慧性、培养科学创造力是极有帮助的。

 

以上,简单地把各方面谈了一下。由于内容太多,题目也太大,我相信只要把握好了国学的过去、现在、现状和未来的可能的机遇,我们及早地在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涯中,在早晚各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诵读著名的经典,例如《老子·德道经》、或者《周易》、或者《四书五经》,那么我们的人文素质、道德心灵和智慧双运的头脑的建构,就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我在全国抓了许多点,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甚至到胎教,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获得的成果是非常典型和喜人的。大家有兴趣也可以从网络上看一看这方面的事例,提高自己对国学的爱好和兴趣,并且去实践我们优秀的传统国学文化,使我们在德道的基础上学业精进,即使在今后踏上社会,也能够打造一个亮丽的、符合道德规律的人生。

最后,祝福大家学业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60418/230.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