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德道经》第一章续讲-论五德之礼(上)

时间:2005-02-06 11:5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德道经》德篇第一章续讲 论五德之礼 (上) 《德道经》是万经之王,其中所蕴涵的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宝贵文化财产,由于她瑰集了人类祖先的思想精华,使我们百读不厌,百解不烦。随着内容的深入展开,越显得奥妙无穷。今天把《德道经》第一章——论德延续

《德道经》德篇第一章续讲

论五德之礼

(上)

 

《德道经》是万经之王,其中所蕴涵的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宝贵文化财产,由于她瑰集了人类祖先的思想精华,使我们百读不厌,百解不烦。随着内容的深入展开,越显得奥妙无穷。今天把《德道经》第一章——论德延续下来讲一讲,讲解的题目是“论五德之礼”。

论德章,是整个《德道经》的开篇。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在汉代以前,特别是七国争雄那个时代,我们现代所称之为《老子》或者《道德经》的书,原著的篇序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这种排序才是老子著作的原貌,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当我们认真的研究,解读《道德经》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发现,《德道经》和《道德经》的编序有非常大的差异,《德道经》是“德篇”在前,所产生的作用力就显得更大一些。我们的老祖宗太上撰写此书,是要引导人们回归淳德的状态。通过修养德性返归道境。所以,原著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这样的顺序排列。通过解读《道德经》,实践《道德经》,我们不难发现,德篇第一章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示了当人们的心灵离道失德后将会产生的一系列变化规律。我们只要将德篇第一章反复地咀嚼和展开,进行实践参悟就能领悟到。

 

一、《德道经》“论德章”是人类品质变化的预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预言

   论德章是《德道经》的开篇首章,其中的内容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失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这一章非常科学地预言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逐步离道失德的历史,同时指出了解决的根本办法。

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要重视上德这个厚,重其厚而止其泊;去其华而居其实。以此方法来终止人们心灵道德的下滑,扭转人类社会道德的滑坡。这一章还非常严谨地揭示了:无论我们体内心灵道德的败坏,还是社会道德的滑坡,它们都具有一个信风球,即有一个标识或称为有一个晴雨表,它就是礼德。因为其他四种德性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在身心中体现于内的;而唯有这个礼德可以载显其它四德而体现于外,心者君主之官焉。礼,它是道之华,是表,是浅。人们的礼德状态,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表现于生活的行为之中,通过自身都可以感觉到,捕捉到。所以,老子在这里一层层地,逻辑非常严谨地剖析了人们的心灵,剖析每个人心灵内在道德下滑和变化的规律。预言了整个社会离道失德的变化,而且非常精辟地揭示了如何去发现我们道德的滑坡,道德的沦丧。让人们都关注自己心中这个礼德的现状,关注心身礼德的起落变化状态。礼德在五德系统中,居于中间位置,把握了它,才能实现道德修养实践的体中、用中、守中、悟中。掌握了修持礼德,也就牵住了修持上德的牛鼻子。

首先,我们要整体地温习一下这几章的内涵,然后再一层层地解析下来,将今天讲的内容与既往所讲的内容融会贯通。整体地来解读这个《德道经》的“德章第一”。我们要知道这一章是老子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发现!是以道德大系统论来阐发的科学预言,这是一种大智慧的预言。特别是发展到现在,我们结合整个五千年的历史来纵览一下,不得不赞叹老子的智慧,敬佩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能够预见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看到整个人类心灵离道失德的变化,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出警示、警告,提醒人们如何地去复归于德,重返于道。

由于祖先们通过对自身道德修养的实践,破了太极图当中太极弦的阴阳双重障碍,复归到了○的先天状态。所以能纵览阴阳,把握造化的脉络。老子站在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高度上,全息性的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势态,纵览阴阳,洞穿本质,全面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预言了历史的演绎变化;告诉人们:自然和人类生灭变化的本质,就是道德的生灭变化;人类生存发展和灭失消亡的根本,就在于德性的存留与散失;人类离道失德和返德归道的进程,就是社会退化和进化的必然历史过程。世界上的任何学说和思想都无法超越老子的这一精辟论断!任何应世的学说与思想,最终必然归结于老子的德道自然观之中!而且,任何应世的学说和思想,都必须遵从德道自然观的本质,才可能具有生命力而长久地作用于世间。否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会像水面的泡沫浮渣一样转瞬即逝。

    老子在《德道经》开篇第一章,就以宏大无比的气魄,俯察世界的现状与未来,预言苍桑变机。“德章第一”所阐发的精神,所揭示的人类离道失德的变化过程和扭转方法,已经被几千年的社会历史进程所无情地验证。纵观历史,我们东方治世的演化特点,经历了道治社会时期,德治社会时期,仁治社会时期,人治(智治)加刑治社会时期;近期又处于法治在前的“法治加人治(智治)”的逆向变化时期。这种将“人治为主法治为辅”治世的历史转化为“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的变化,是扭转社会离道失德,仁德丧失,义德低迷,礼德防线接近崩溃局面的必然转化。这个转化期,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德道复兴的重要契机。如果在转化中把握住民族礼德的复兴,救心为本,治心为上,则义德易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必然会在以法治为社会基础的良性循环上,重新实现民族和国家的仁治复归,德治复兴,重返道治,世界大同!

    我们解读了《德道经》的德篇以后,不难看出人类离道失德与复归德道这个过程是自然规律的必然。因为,整个宇宙大变化规律就像我们的银河系绕着宇宙的核心做圆周运动一样,像我们这一层天绕着北极星做圆周运动一样;也就像我们这个地球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一样;这个轨迹,这个规律是任何人也没办法逃避的!她就是道的一种运动的趋势。“曲则金”、“孔德之容”,都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是全息的圆周率运动轨迹。这个客观规律我们要遵守。无论我们体内的这个变化还是社会的变化,都必然还是要逐步地恢复到仁心,仁慈,仁爱;恢复到德治复兴、道治重返这样一种规律当中去,从而复归于道德。老子在这里揭示的以及在整部《道德经》所预示的、展示的,就是一个道德的基本运行规律,我们要把握住它。

东方社会历史的进程,治世的演变过程,镌刻着明显的社会逐步离道失德的演变过程。道德文化和精神,始终都是民族的灵魂和立国之本,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东方和西方治世的差异性,与各民族文化对道德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密切相关;与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变迁的特点息息相关。东方民族崇尚圣人之治和明君贤臣的仁德之治:即使在漫长的、甚至是苦难的“人治(智治)加刑治”的历史时期中,人治玩弄法律于股掌之间,整个民族也能够“逆来顺受”的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忍耐。

东方治世这一特点的形成和延续时间漫长的原因之一是:在历史上,人文初始具备道和德的圣人逐步地退隐山林和隐于社会之中,道德精神由人君的“智治”逐步取代,而人君假扮“圣人”冒膺“天命”,从而形成了以“人治为主而刑治为辅”的漫长的历史时期。那么东方社会的道德要复兴,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人治为主导,法治为应用”转化为“以道德复兴为根本,法治为主导人治为辅助”的社会发展时期。这种以德治和法治为基础,加以人治为辅助的治世方略,是实现复归“礼义仁”三德治世的前提;只有经历这个转换阶段,才能实现和复归于真正的德治时代。

西方各民族崇尚刑治(法治)制约基础上的人治(智治),在法律基石上展开民主性的人治,他们较早地渡过了“以人治为主导刑治为辅助”的历史时期。这种较早的转变与他们的历史以及人文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在古代,人与神是共同治世的,神给人以帮助和指导;后来因为人的“盗火欺神”,众神弃人而去,远离人类,人类从此只能自己管理自己。这个故事中的“神”,类似于古代东方的道者真人和先知大智慧者。西方“神”的这种突然离开,与中国古代“神”的逐渐隐退截然不同。不论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还是“老子西出涵谷关”的故事,其中所展示的是:中国的“神”都是用渐离的方式,并且在离去之前,将回归道和德的理论和方法流传于世,从而构成了中华道德文化的灵魂。西方虽然比我们较早地摆脱了“以人治为主导,刑治为法用”的时期。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系统的道德理论和方法,德治在“法治为主导人治为辅助”的治世格局中长期缺失,因此人们的心灵长期没有道德的规范和净化,相反私心欲望却日益膨胀,利己个性漫无德规地彰显。所以,西方各国近百年以来,虽然在物质文明上曾经飞速发展,但是却始终难以开创真正的盛世时代。相反,社会弊端日益增多,犯罪率居高不下,战火彼伏此起,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人们心理的疾病日益复杂。

当前,西方各国的有识之士正在谋求社会的新出路,他们在法治基础上的人治这一模式的死胡同中寻求新的出路。我们呢,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领导,特别是胡锦涛主席上来以后,特别地强调要“以人为本,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显然这也是充分地去体现——这个法治在前,人治在后。目前只有充分地确定法律的地位,完成由人治为主导向法律为主导的转换,以制约人心私欲的膨胀和权力欲的增长,我们的国家才能够稳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民族才有一定的希望。这也是借鉴西方世界的这种治理社会的模式,但是西方治世这种模式是不是灵丹妙药,一劳永逸地呢?

老子在《德道经》这一章中的论述,同样剖析了西方“以法治为主导人治为辅助”的治世方法,其实所谓“西方民主”治世存在的弊病以及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已经充分验证了《德道经》所揭示的真理,即:缺乏以德治为根蒂的治世方法论,最终必然是“乱之首也”,是不能长久的!

我们的民族具有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蕴,当我们向往“西方民主”之时,千万要清醒地观察到“西方民主”的弊病!不要盲从,不要数典忘祖,不要抛弃了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所拥有的道德人文文化!少数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主张全盘“西化”。如果抛弃民族道德人文精神而这样“全盘西化”,将会是非常危险的尝试!西方现今的痼疾,必然成为我们明日的癌症!只有以德治为主,与法治结合,以人治为辅,完成变革和转换,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建立真正的太平盛世,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一些客观规律存在着霄壤之别。不要把东方的哲学、东方的文化与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混为一谈!我们东方的文化,五千年的优秀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当中,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壮观的画卷。无论从显态还是从隐态而言,给我们的启迪都非常的深刻。可以说,我们东方文化是一个慧观的内容为主体,智观的内容为辅助的慧智性的文化系统;是理科学和理形科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文化;是灵感思维、灵悟思维与智识思维相结合的一个文化系统。完全不是西方的以逻辑思维、逻辑推理加反复实验的这样一种智识思维为主体的文化系统。

现在很多人想推翻、否定、摧毁中华传统文化,甚至毁灭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真是数典忘祖!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只是读了洋书,没有认真地去读读中国祖先们的书。他们的心已经变成了白种人的心,对自己祖先的东西完全不理解,才那么地崇洋媚外!我们研究《德道经》,学习《德道经》,就是要寻根问祖,了解一下祖先们在说什么,给我们承传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些年我在国外就真实地了解到,西方世界的有识之士对我们的《道德经》顶礼膜拜,非常地崇拜!他们虽然有语言障碍,但他们非常想了解《德道经》的深刻内涵,他们从不同版本的翻译当中,来吸取《德道经》的无穷的能量,从而印证到他们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医学各个领域。实际上西方人的确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古代的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当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相反,我们自己却在外蒙古入主中华,统治我们中华以后,就开始逐步抛弃祖先们的精华。我们现在的人更是盲目地去追求西方的文化,而不认识我们祖先的这些瑰宝。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实际上谈起文化,我们中华的这个文化呢,应该是准确地命名为“中华道德传统文化”。这个道德传统文化里面既包含了道,也包含了儒,后来还注入了释学,它们的本质都并非宗教。《德道经》的诞生远远超出世界各国宗教形成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这个道德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是这个道德传统文化组成了我们泱泱大国的精神支柱!她是华人——尤其是我们这个东方人种获取精神营养的根本。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民族精神,那也就丧失了灵魂!就像我们的心一样,如果我们的心丢失了正见正觉,没有五德的制约,没有道德的规范,那就跟禽兽无异。所以无论从心身内部去观察,还是从社会或历史去观察,这个道德文化精神,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

整个道德文化精神最博大精深的著作,就存在于这部《德道经》之中。可以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德道经》当中去找到答案。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如果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彻底地摧毁,实际上会出现一个悲惨的局面:那就是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所以世界各民族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非常重视。像西欧有的国家,他们出土一个仅仅七百年的陵墓、古墓,他们都敬若神灵,皆大欢喜,举国沸腾!他们寻找自己民族的根,找到了哪怕一点点,都要上报刊、杂志,在电台、电视台上反复地播放,进行宣传,进行启迪,使民众与祖先的精神连接起来。

可是我们呢,我们的历史五千年哪!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三千年。可惜,我们的秦砖汉瓦被当作垃圾!我们的文物成了走私犯们中饱私囊的货物!在整个文化里面没有显示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这可以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我们不高度地重视我们的道德文化的复苏、复兴,而盲目地去学习西洋,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最近我们欣慰地看到: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复兴,要民族复兴。这个口号,这个政策,这个方向,可以说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希望!我们一定会迎来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特别是道德文化的复兴!从现在开始我们已经看到道德复兴的曙光,在今后必然会出现一个道德精神文明复兴的良好局面。从而在物质文明坚实的基础上建立我们新历史时期的精神文明!民族道德文化复兴的时代必定会到来。

我们作为《德道经》实践者,应当在这个大好形势来临之际,更好地把握我们对《德道经》的研究、学习和实践,尽快地跟上时代的脚步。使我们体内的这个精神文明建设走在时代的前面;使我们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走在社会的前面;使我们单位的精神文明的复苏、复兴,走在其它单位的前面。我们要共同地把握好这种变化的契机,承上启下地去中兴我们民族的道德传统文化。我们的中华民族虽然是一个多难的民族,但是我们的历史上,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财产却是非常丰厚的。

东方和西方为什么差异那么大?实际上就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拉开了距离,产生这样大的差异。在国外的时候,听到有人这样打比喻:作为西方人,父亲留给儿子财产,这个儿子没有浪费,他们把它积攒下来,慢慢地运作。而东方人,儿子却把自己父亲积攒下来的财富挥霍掉了,所以才造成了东西方发展的不平衡和巨大的差异。外国人这个比喻让人深思啊!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的确有这样的现象。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确出现了众多的败家子,将祖先们的文化成果,经济成果,都败坏掉了,挥霍掉了。包括晚清的割地赔款等等,哪一项不是像赌博一样肆意挥霍民脂民膏呢?!在民国时期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哪一项又不是消耗国力之财呢?!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地破坏,哪一项又不是造成严重的创伤呢?!

幸亏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到仓颉造字等等,就在我们的历史的长河中,造就了我们道德文化的人文初始。这个初始文化被我们的《德道经》高度地升华和浓缩,正像《德道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个必然的铁的规律!我们必须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我们中华民族也就是遵循了这个自然规律,循着这个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补天、神农尝百草的这历史的轨迹,迈着坚实厚重的步伐,留下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的脚步。这个脚印,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每一个脚印,都深深地映照在中华大地深厚的土壤之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何人也别想摧毁她!这是我们承传民族精神文化的初始,含有无穷的能量。无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还是儒家的大学之道以及佛家的一些思想,都被我们这个谦虚的民族,胸怀博大的民族融合吸收,成为整个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但自始至终,这个道德文化,都是这一个文化的主流,是这个文化的脊梁,这一点我们不能够不清醒地去把握她,认识她!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后来他将道的思想转化为儒家的思想,通过开坛授课的方式,广泛地传播。我们读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就想起了儒家的五常,儒家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道家呢,在形成宗教后却对自己老祖宗的这个五德思想,很少加以详细地阐释,加以剖析,加以推广。实际上学了儒学思想,再来学道学思想,我们是可以明显感觉到这其中连结的一种脉络、一种途径,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启迪。的确,儒学的五常思想,就是源于道学的这个《德道经》的思想。学习和实践《德道经》对于全面正确地解读儒学思想、解析四书五经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

    所以,道德文化从根本上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由于道德文化的这一种包、容、化、同的无比博大的胸襟,兼收并蓄,无为而治,清静自然,所以使整个道德文化越来越显出博大,表现得越来越精深!道、释、儒高度协调地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增长,发展。共同地形成了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而道家的道德思想,又在这其中起着贯穿上下、纵横捭阖的根本性的作用。而且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曾经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无比的辉煌,无比的荣耀!后边还会讨论到这个思想体系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作用。

那么接下来看一看,我们到底有没有我们祖先们这样博大的胸襟呢?在我们进行内部验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我们祖先们留下的道德文化这样博大的胸襟呢?历史发展到现在,在私心欲望的作用之下,研究《德道经》的学人、实践者中仍有很多的人,并没有像我们民族的脊梁、民族的灵魂——道德文化那样,有着博大的胸怀,他们仍然斤斤计较;而在我们体内也认识不到道、释、儒水乳交融的文化是一个整体,应该吸收,而不是排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所修不相融。”真的不相融吗?当你说不相融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道,丢失了你正在修的学派,或者说丢失了你正在修的道。我们整个民族的灵魂以及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相融、相汇、相合发展而来。为什么到现在却要另立山头,据守门户,拒不接受呢?凡是研究道经,研究佛经,研究儒经的人,真正读进去了的,都不难看到,这三种文化在中华民族这一个慈母的土地上,非常和谐的相互融合在一起;从来没有相互排斥过,而是互相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从而构成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共同地滋养着我们中华的子孙,一代一代地繁衍过来。我们怎么能够在看自己内环境的时候,肯定这个、否定那个?为什么就不把自己的心放大一点,把肝中的仁德提升一点,使我们能够更大范围地包容呢?我们将整个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吸收在我们的体内,将其中的道的能量,德的能量,都吸纳在我们的身中,来滋养我们的仁德、礼德、义德、智德、信德,促进这个变化不是更好吗?

所以正确地了解历史,解读《德道经》,认清社会的发展,返照我们内环境的再造,产生正觉正念,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学习方法。而不要自己封闭自己的心灵,封闭我们获得能量、吸收能量的渠道。所以我们在解读《德道经》这一章的时候,在理解和吸收其中蕴含的五德能量的时候,要循着历史的脉络,循着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在道德演化这个过程的深刻内涵里面去感悟,去体会,去与我们的祖先们建立心灵的沟通!不要因为私、因为欲、因为狭隘的心态,而封闭了我们整体地去解读《德道经》、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生命、掌握自然的道路。  

我们作为《德道经》的实践者,遵循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应该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不仅要容,还要包,无所不包,整个阴阳好坏美丑善恶无所不包,显隐无所不包!还要化,转化,使之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同于德,归于道。如果正确地解读历史,我们民族的演化不就是这样吗?在历史上我们整个民族遭受了多少次侵略和打击,这类打击和侵略都反复地存在着;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无穷生命力。进入中国的这个文化领域以后,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不被我们中国的文化所同化的!像元朝的外蒙文化进入中华,很快就被当时的中华文化所同化了。清朝的满族人进关了以后,他们文化也很快被同化了;因而才迎来了清代中叶时期我们整个民族发展的一个相应的高峰时期。那段时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获得大治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些特点特性,就说明了我们道家的思想,这个《德道经》的精神,是包容一切、天人合一的,是代代相传的。

我们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五德的心身修持和行为规范,是我们中华社会的坚实的文化基础。我们祖先承传给我们的这些方法,古老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不去破坏她,不去摧毁她,不去颠覆她,她就能够爆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获得世界各民族的赞扬和认同。你看世界各个民族,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敬“天、地、君、亲、师”。在过去,每家每户的堂屋中都有一个写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终身去敬奉。“敬天地”,就是主动地去尊敬、顺从天地造化对我们的影响,去顺应自然;“尊君”,对国家的领导人能尊敬服从,对他们的正确领导,良好的政策,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的方法服从,拥护;“尊师”,对教诲过自己的师长毕恭毕敬,永不忘怀;“尊亲”,孝敬父母和关爱亲人,重视孝道。中华的美德,曾经在历史上一度被世人所传颂。到如今,西方众多的学者,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我们的东方文化。我们的东方文化和她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粮食。特别是她是一个基础,而且这个基础非常的坚实!虽然近几百年来侵略者的摧毁和我们自己的破坏,使她显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但是她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开创的真正的人文始初的这样一个道德文化,还是深深地留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底。她的复苏并不难,只要我们共同地努力,我们确信:在我们的心中和我们的血液中所仍然保留的这个炎黄子孙的道德根苗,就会茁壮地成长!我们的黄老之学,道德思想就会发挥她无穷的力量,释放能量来滋养我们的心身!

    无论是我们《德道经》的思想,还是佛学的思想,还是儒学的思想,实际上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食粮。只要我们能够去主动地培育她,她就能够在我们中华大地上,茁壮地、繁茂地生长发展起来,恢复她的勃勃生机,从而为整个国家的、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带来希望!

通过对《德道经》的学习、实践我们知道,只要顺应这个道德文化的复苏、复兴的历史变化,沿着政府指引的正确方向去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共同实现使我们的民族振兴这样一个目标。

《德道经》的论德章,启示了整个社会复归道德的必然,人是社会的细胞,治身如治国。道德修养实践者、修真者要想完成心身的性命再造,复归于淳德,返朴合道成真,同样首先必须改变长期智识阴我心主宰内环境的状态,早日从以“智治为主戒治为辅”的现状中摆脱出来;尽快地转化成为以“德治加戒治为主导,智识为辅助”,以遵循修心修身的基本规律。道德戒律就是道德实践的基石!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礼德心性品格的升华,进而复归于五德俱足,心身归化于大道。

基于我们身心内的这个道德变化情况,在这一个历史时期的近一阶段,我们借鉴社会现象,也同样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我们要想证得体内的礼德、义德、仁德,复归于真正的德性,使我们体内的五德齐备,重返上德状态,首先得牢牢地抓住实践道德,恪守道德的戒律。这个戒律也就是我们体内的道德法律,是自己对自己体内的阴我心,对我们心中的私欲、贪欲,恶劣的本性、禀性、以及习性,进行制约!否则,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欲暴涨的社会环境当中,我们就无法维持自身内环境的清静和身国内的国泰民安。如果没有抓住德道,仅用这个“刑”治自我约束,自我限制,自我规范,要想求真,那么复归于德,复归于道,就会一生也难以实现,甚至花几辈子也难以实现。那么始终仅仅只会是嘴皮子道而已!

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循《德道经》的引领和警示,将自己体内的这个法律法规的建设,心身中道德戒律的建设,牢牢地把握住,控制好,起心动念都要去遵守!在这个前提下,去培养自己体内的礼德、义德、仁德,提升自己的德性能量。当这个五德的能量真正上升了以后,也就会形成一种自觉行为,称之为无刑之“自律”,而能自然而然的遵守。这时虽然有律,但道德戒律对我们已经失效了。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无论在能量方面,还是在外在表现方面,起心动念之时,我们的心灵都已经能够很自然的高度地与这个五德的要求吻合,达到五德之性圆满周全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内环境的这个道德法律,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这一点我们作为修真者,作为《德道经》的实践者,必须要参照历史的现象,参照老子所阐释的道德演化的客观规律,复归于道德变化的客观规律,来验证我们体内的这些变化规律,我们才有希望真正地得(德)道。不要仅注重得道这个结果,而是要高度地重视德道复返的过程,重视这个高质量的五德在我们体内真正地实现的过程,形成的过程。即修德而复归于五德齐备、五德纯真。

我们应该时时在自己的心内提醒告诉自己,自己还处于道德缺失的状态,永远不要自满。每天从零开始,从还有错误中重新起步。所谓“洼则盈”,只有不自满,保持洼的状态,“处下不争”,我们的德性才能够回归。这些规律要结合社会演化,贯穿历史来加以观察,使我们的心灵内外协调统一起来。掌握外界的变化规律以印证到自己的内心,印证到自己身国的那个小环境、内环境里面。那么外环境无论怎么变化,我们也不会被外环境所左右。内环境始终能够严格地按照《德道经》的引领产生变化而复归于纯德合道的状态,就能真正地像莲藕那样,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能在社会的污泥浊水中,面对社会上人们的贪欲大起、充满罪恶的状态,保持住自己的清醒;就不会同流合污,被潜移默化而为外环境所左右。守住自己的心灵和道德法律,用身国内的法治即仁德、义德、礼德、信德、智德这五德来治理我们的内环境,

五德对内环境的道德法律顾问,就像我们在社会上要守国家的法律,上班要守单位的纪律;在家要守家规一样。在我们的心身内,如果重视了五德之治,就是在真正地学习《德道经》,就能够运用《德道经》来修改自己的生命曲线,再造性命而复归道德。这个根本我们要注意高度重视。

我们对于体内心灵的复归道德,身体的复归道德,都要充满信心!圣人之治的方法论非常强调天、地、人三才合一。时代的脚步,已经走到了整个民族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时期,道德并进,道德复苏的时期,道德复兴的时期。乘着这东风、天时地利,在这个大气运良好的大环境之下,只要我们调节好自己,将人心换成道心,将人欲换成道欲——无私之欲;用客观自然对我们的要求,来制约我们的内环境,规范我们的内环境,我们内部的变化就必定会同步的产生;从而使我们的内环境五德齐备,德性圆融,心性大开。当我们内环境当中的这个心,能够被道德所化,那么在被化的同时,我们大脑当中存在的,心中存在的这个性,以及小腹腔存在的命,就必然会自然地,没有障碍地,比较顺其自然地性命合一,使心、性、命结成一体。

我们要看清历史,顺应时代的特点,抓住对天、地、人这三才的相应,把小我放下,树起公心。必须发出与《德道经》同频共振、能量统一的这样一个心愿,主动地去再造我们的心灵,再造我们的性体,再造我们的命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真实不虚地与《德道经》的内在场性、内在能量高度地吻合,利用《德道经》来加速我们体内的变化。这个变化都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蕴藏在《德道经》之中,需要我们主动地、自觉地去开启,打开心灵之门,打开身场之门,敞开我们的性光、性体之门,主动地去接受这个德性的光明,才能够进入这个道的真境。

 

二、社会和人心德治的三柱石,是仁德、义德、礼德

社会德性和人心品德的三柱石是仁德、义德、礼德。所以今天的重点,我们把这个五德,对这个五德之礼,作一下分析。使我们更深刻地去解读一下《德道经》的第一章“德一章”,这对我们重塑自己的道德人生,建立道生观,能够有所启迪,有所开悟。注意用我们的心去相印。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礼德居心,属火,而且是丙火、阳火,是一种阳火之,它是能量,它也是物质,是一种五行的属性,五行属火,也称之为火德。火德在体内的礼德表现和体外的礼仪展示,都是既有表也有里,相互影响和作用。对表里之间的内容我们要整体把握,就像大家已经学到了的德经第二章里的“得一”样,这个“一”,实际上内含了能量和品德双重物质,它是一个双重结构。有的人对于什么叫德,德为什么含在一中,德为什么要分为五种,不太理解。这实际上很好理解。我们用的身体作比喻,我们的一只手,如果没有五个手指头,你能把它称之为手吗?你只能把它称之为臂,就不能称之为手。我们说我们有一只手,这个“一”里面就包含了五。我们说这个“一”,就像我们论德一样,论到这个“一”,这个“一”里面就包含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这五种品德与我们的五个手指头是一回事,光有那五个手指头,如果没有那种能量,没有这炁(外国人称的“能量”就不能运动。光有这五个手指头只是一个表象。虽然它是实(看得见),但是如果没有“虚(看不见)”这个能量推动它,这个手就不能发生功用。所以《德道经》里面在阐释这个“一”,这个德,可以恰如其分地用我们的手来打这个比喻,我们的五德,用这一只手来打比喻也是比较合适的。什么叫德?什么又叫淳德?请问一般什么叫德的丧失?

我们在研究修真实践的理论当中,曾经阐释了我们的大拇指它通到我们的脾胃;我们的中指通到我们的心,属火;我们的食指通到我们的肝,属木;无名指,通到肺;小指通到我们的肾;实际上这五个手指头就是五德的载体,里面含有五德的能量。只有这个能量充沛,我们的五指才能充分自如,能够在我们意识的指挥下,在我们思识的统领下,甚至在我们的真我的指挥之下,完成工作。我们解读《德道经》的时候,也同样要把这个德完整地掌握,同时也要了解它的分枝,五即是一,一即是五,全面地把握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关于五德的概况,我们在其它课的时候都反复地强调了,我们已经掌握,有了充分的认识。通过今天的讲解,我们是要更深层次地去把握一下这个礼德,分析礼德对社会,对我们体内变化的作用。

这一章告诉我们仁德,义德和礼德是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三个基石,也就是说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离不开它,这三德的具备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同时,这三德也是人心品德的三个基石。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我们身中要有仁德、义德和礼德,才能维持心灵和身体的健康;这三德的的具备是修真证道的基础。

为什么要那么说呢?我们将五德转换成五行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这个阳性的甲木,这个肝气不纯、不足,这个仁德就会不足。而仁德缺乏,就会含有杂质,也就导致心灵中的这个阳火的能量供应缺乏。这个肝里的阳性的木,是供给我们心灵当中这个火的能量的。如果这个仁德不具备,先天缺失,或者后天缺乏,都必然导致我们心灵中阳火能量的供应出现一种馈乏的状态。我们的心就会因为缺乏这种能量的供给而无法点亮,自燃无薪,那么这个礼火的光明也就难以出现。必然就会出现愚昧和不善。

为什么会出现愚昧不善呢?因为心中的阴火当家,阳火不明,那么意识(阴我)就做了主人,做了心中的君王,主宰了自己的五根;这时后天意识指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就反占了阳火之离位,阴火战胜了阳火,意识当家,我们的思识就被熄灭了,或者说忽忽悠悠地,似明非明,这样我们办事的准确率就会大大地下降。在这对阴阳之间,如果没有阳我之心对阴我之心的制约,阳我之心不能站在主导地位来制约阴我之心,这个思识不能统领这个意识,我们就会缺乏智慧,就会愚昧。

那么从能量来源的情况来说,是什么造成的呢?是因为我们缺乏仁德的能量!肝里面供应而来的作为木柴产生火的这个能量——仁德能量不足,才造成了这个现象。仁德的丧失,也就是这个阳性的甲木的不足和耗散。那么仁德丢失了,乙木怎样呢?打个比喻:这个参天的大树,这个乔木,它就是阳木;矮矮的遍地蔓延、没有节制、漫无目标地生长的这个灌木,它就是阴木。你看看这个阴木,你要是走在阴木之地的话,那肯定磕磕绊绊,又扎手又扎脚——甚至把衣服裤子都撕得七零八落。而阳木像参天的大树,都是栋梁之才,她提供的能量,那当然是正、清、阳。她产生的火,那就是礼德光明。同时,肝中阳性木德充沛时,能够制约和耗散肺中阴金的能量,使义德能够保持和纯净。

但是,如果这个阳木丢失了或者不足了,相反是阴木供给心以能量;那么杂乱无章的阴木所产生的能量,只能产生阴中之火,滋长、滋助心中的阴我之心。这样就使心中的礼,这个礼德,更加难以维持。这个礼德阳火——也就是这个丙火,如果不能够直接从肝脏内获得这个阳木的仁慈的能量,那么我们心中冒起来的那么一点点善念、正念、正觉,很可能会很快地熄灭。如果是自己本身携带的能量不足,需要从外部获取能量来维持的这类人,心灵难以德化,在修真——道德实践的路上,肯定会摇摇摆摆。这个心就难以静住,因为阳火需要的能量又不能够及时地从这个仁慈之木德当中摄取,阴我之心,这个阴火就时常地占了上风;这个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

为什么老子在这一章中要把这个义德放在第二位?为什么失义之后,才产生了失礼?就是因为仁德的丧失,是阳(甲)木的不足和耗散,阴(乙)木的杂气的上升。丢失了仁德以后,我们心中的礼德就缺乏了阳性能量的供给;相反呢,这个杂草丛生、低低矮矮的小灌木丛一样的阴木所提供的能量,又只能滋助我们心中的阴火私欲。此时,如果义德尚足,阳(庚)金义德的肺中之炁充沛,还可以克制肝中阴木之气资助心中产生阴火(丁)的能力,使心中礼德(丙火)维持,阳金克制阴木而使心中阴火难生,则心中阳火的礼德尚存,正常的人格还能够持守。老子在这里说明了的,是我们的肺里面的义德尚存,阳金(义德)还具备时就可制约阴木——“阳金造就镇天剑”。就是这个阳金里面能够造就一把镇天之剑,镇得住,那么这个阳金就能够砍伐、制约、限制这个阴木;用阳金制阴木,把野火漫延(欲望贪念蜂起)的这种状态制约住;使这些杂草能够扎成一把一把的,乱七八糟的灌木能够规范在一起。使其能量一部分能提供给我们心里面的阳火使用。如果这个阳性能量,这个肺金,这个阳金能够控制、限制阴木,规范阴木的话,那么这个礼德还可以维护。这是这个阳金对于肝里面木的能量起到了一种制约、转换、限制的作用,迫使它给心中的这个阳火提供能量;而不至于毫无限制地去大量地供给阴火,提供阴火的能量,只有少部分提供给阳火。而且阳金也能够渲泄、耗散心中的阴火,火克金就必然消耗火本身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义德在我们体内如此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社会上也是一样,当整个社会下滑到了“失德而后仁”的时代,仁治开始之初,实际上这个义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历史上,这个义德维持了好长时间。读过历史的都知道,像《三国演义》里的“义”,《水浒》里的“义”,虽然是故事,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它里面折射的那种义德,起着一种规范阴木的作用:提供给人能够遵循这个礼德的能量,把人心加以净化保持。

像宋太宗赵匡胤,他为什么能够在取得政权以后“杯酒释兵权”啊?那里面用的就是一个义德。一杯酒,就把那些在战场上为他卖命拼杀、浴血奋战的人,这些帅才、将才们的兵权全部都收回,他就是靠一种义气。以心换心,以关怀的口吻,跟这些将领交流。使这些将帅很自愿地服从这种义气,把这个兵权交出来,自己告老还乡去养老。推心置腹地去谈,首先赵匡胤他有仁德之心,他没有采用历朝历代那种杀戮功臣的办法,而是站在这些功臣的角度上去考虑他们的利益,讲明这个厉害。说明“我当皇帝很难,寝食难安,因为兵权在你们手上,你们再怎样表示永远不会造反,但作为人呢,欲望是永远也难以满足的。可能某一天,你们的欲望起来了,就一定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夺取政权。与其今后兵戎相见,血流成河,不如现在趁着我们的友情还在,义气还在,我关心你们,拨给你们大量的资金,你们交出兵权,你们回家去养老,安享天年,也不至于重演历史上的悲剧。”这就是他很科学地应用了《德道经》所阐释的仁德、义德、礼德这个三角关系。仁、义、礼这三者之间既相生又相互制约:木生火,金又治了阴木,促进了阴木向阳木性质的转化,而助了这个火。

因为在五德当中,伸出五指,中指就刚好是礼德之心,她居于中位,这两侧的食指和无名指代表肝仁德和肺之义德,来辅佐礼德,围绕她转,来完成这个功能。这个礼德能量的存在和充实,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这个仁德和义德的辅助并且合理地善加应用。应用了、培养了、巩固了这个仁德和礼德,运用了义德,那么这个三足鼎立的局势,就能支撑我们的心身。

从健康上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啊。你看看,我们人年纪稍微大一点就开始气喘了,咳嗽了,阴金就旺了,那么义德呢?阳性的义德衰老了。我们的肝脏常常因为消化系统的过度负荷,肝脏硬化了,脂肪化了,病变了,等等……但是这个心呢,可千万不能坏!心为一身之主,心藏神,它如果发生一点病变,血管心肌的病变,那就很危险;如果来个心肌梗塞,那就有性命之忧。为什么会有这些病变产生?如何去调适这个病变的产生?通过我们读《德道经》,研究《德道经》的仁、义、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找到治愈自己的肝病,治疗自己肺部疾病的方法。其中调节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这个礼德,始终保持光明,是最重要的措施。

当人类离道失德发展到失仁、失义,阳木之炁、阳金之炁都丧失,仅存阴木之气和阴金之气维持生命活动之时,心中礼德的丧失也就必然迫在眉睫。因为身国中肝内只存阴木为心火供应能源,阴木只能助燃心中的阴火,阳火失明;并且义德丧失后,完全没有肺中阳金之炁克伐和制约肝内的阴木之气漫延疯长,阴木之气无制则心中阴火爆长,做人的基本准则尽失,他就表现出杀机,虐待众生;他就会怒气很盛,不顾一切地去损人害己——因为这个怒气伤肝嘛。丢失了仁德之以后,它就是游魂当家,当游魂主事以后,就会主使自己陷入苦难;同时仁德丢失了之后,没有阳性的木――仁木之炁这个能量来维护礼德的存在,礼德就不能放出光明来照亮自己生命的路程,照亮周围,心里面一团黑;也就会发生性情、性格、心态的巨大变化。由于德能和人的身体健康是直接相关联的,所以人的整个身体就会垮下来。不仅是健康状况会变差,做人的观念也会急剧地下滑,一直滑到耗尽体内的五元之,也就是生命的终结了。做人方面表现出来,就是不守法律,不遵戒律,不守纪律,为所欲为,怒气常生,常常拔刀相向——也就是“乱之首也。”这就是《德道经》这一章中“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也”所阐明的道理。所以说短短的德篇第一章,她所蕴含的理论太博大精深了。只要我们参进去,悟进去,站在修德、培德、养德这样一个基础上,来认识她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生命的健康,对心灵中智慧的产生,对我们整体内环境真正的德道转变,将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从社会来说,如果连这个礼德都守不住了,因为阳木没有能量来供应了,那么整个社会就不仁慈了,都自私,都只顾个人的利益了。人一旦失了仁德,会表现怎么样呢?所以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心理病?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脾气暴躁?为什么很多人不守社会的公德,置法律于不顾?都是由于仁德没有,义德不足,才产生心中礼德的丧失。最后的这一道防线也崩溃了,所以才会无视法律,抛弃自己的灵魂,为所欲为;贪污,腐败,淫乱,偷盗,杀虐;损人利已,贪得无厌,甚嚣尘上;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陷入了一个心灵的混乱,身体的混乱,社会的混乱,甚至局部的动荡的状态。谁也不服谁,法律定的再多,也难以制约,因为人人都不能够自律。民心不自律,乱必起萧墙!

实际上一个民族,如果人人都能够以德性自律,那就远胜于法律的强行制约!这个自律,也就是源自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的体内,要具有仁德,具有义德,具有礼德!她们之间阳性的相互扶生,阳性的克制阴性的,使人们主动地规范在符合道、符合德、符合社会要求这样一个范围之中。如果丢失了仁德、义德、礼德,那么我们也就倒退到了一个动乱、祸乱甚至崩溃的边缘。正如老子所说,“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这是连礼德也守不住时的表现。哪怕您这个礼制定得再完善,也难以持守住了。

所以我们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对于仁德、义德、礼德这三德的作用,一定要很好地理解,特别是从五行学说,从德的能量表现形式,气的形态、气的阴阳属性上去解读这一章。人类离道失德一旦下滑到了仅有上礼存在,又没有义德来克制这个阴木的时候,不论是内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必然游魂猖獗,鬼魄活跃!也就像有些人感叹的:简直像一个鬼魅的世界。一到了晚上,门户要关起来,窗户要锁严,还要加上铁锁,铁窗,铁门,简直就自己把自己固定在牢笼当中,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愿意关心。哪怕有人杀到门口了,自己躲在家里发抖,也不愿意拨打一个电话报警。冷漠之极啊!冷漠之心,麻木不仁,真正到了一种不仁的状态,非常地可悲!如果说都这样,那不就是鬼魅的世界了吗?游魂鬼魄当家嘛。内环境是这样,外环境又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是家庭的细胞,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如果不呼唤道德,不弘扬道德,不去治人们心中体内的这些阴,那么如何响应胡锦涛主席的号召,实现这个民族复兴呢?

有再多的钱能够买来灵魂吗?!如何净化灵魂呢?现在不是有很多富人都感叹心灵空虚,无所事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吗?他们的心理病非常沉重!为什么呢?因为乏仁,乏义,乏礼。缺乏这三样能量,缺乏这三种物质支撑自己的心灵,钱越多就越累,越空虚。没有灵魂,没有阳性的能量的支撑,必然心地空虚。那么那些弱势群体,如下岗的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如果他们的心灵中失去仁德和义德,礼德也就没办法维持,他就不能管住自己的心,他就要胡思乱想,违法乱纪,抢劫,偷盗,坑蒙拐骗,如果集约在一起,就是社会动乱之源!

人类离道失德下滑到没有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在心灵崩溃、阳性能量崩溃,上礼仅存,又没有义德克制阴木,礼德已经没有办法制约的状态下,内环境必然游魂猖獗,鬼魄活跃,识神盲目,妄意滋生,情欲泛滥。也就是个人道德内环境丧失,身中形同地狱黑暗无明,社会道德大环境全面滑坡;人性丧失,兽性暴露;教化失序,动乱易生,法无所制。“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所以老子在这里强调要“攘臂而乃之”!就是说一旦出现礼德都丧失,滑到了丧德状态的时候,就需要振臂疾呼,呼唤道德教化,去愚归智,忠信厚实。就一定要急救,全力、下大力地救心!

所以后世的众多的文史学家、哲学家、儒学家、包括佛学家,才把修心作为内证的第一要素。“万象由心而生,由心而灭。”,“百病由心而起,由心而消。”民心,人心也就是民族之魂,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是道德复兴的根本。抓住这个礼德的转化,清除里面的阴性的物质,使仁德、义德能够确立起来,维护礼德的存在。这才是治世治心,修心就是修养道德的根本和关键。这个关键把握不住就必然是盲修瞎炼的假把式。不把握住修心,修礼德,你就失去实践《德道经》的整个灵魂。所以《德道经》在这里重点阐释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这个“上礼为之”等会儿我们再详细解释。

从整体上来说,要把这个大系统掌握好,再去认识某一个局部。这些理论非常严谨地告诉了我们五德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把握不住,仁、义、礼就没办法显现出来。就象我们握拳头一样,你看,伸出来三个手指头——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手上居于中央位,它们代表仁德、义德和礼德。金、火、木这三个手指头组成的力量,占住了我们整个巴掌的中间区域。如果我们的手缺乏了这三个手指头,你说你能干什么事?握拳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只剩下小指和大指,就使不出力,就无法完成想要达成的操作,如搬动一个东西,拿一个东西都会无力,拳也就握不了。

所以说“道”非常的简单,不要把她神秘化。认清了根本,就很容易掌握她。实际上每个人的德性都可以在举手投足间表现,看一看双眼,照一照镜子,看一看自己脸上的肌肉,就能知道自己仁德是否充足。要学会自查,查一查自己那个傲气,那个潜藏的杀气,那个隐含在里面的怒气,实际上都会现于眼,现于自己的脸,现于自己的形,并且藏于自己的心。一旦有机会它会暴发的!再怎么掩藏,掩盖,它也会在你的心里慢火熬煎似的,熏蒸你的内环境,用那个阴木产生的阴火,来慢慢地煎熬我们体内的功德之林。所以要尽快把仁德、阳木之气提升起来。把肺里边的阳金之义德修足,作为一个保险系数,用这个阳金去克服我们修仁德的不足,扶助阳木的正常生长,为心中礼德供足能量。

在以前的讲课中,我多次提到过,你不修仁德就难以得大智慧而进道。仁性就表现在肝里面。仁德不足,即使你的道心再怎么坚定,意志再怎么顽强,想真正地获得心中的光明,让真慧打开来,完成由愚转智,由智转慧的过程就很难。如果还讲一点义德,能够制约自己肝里面的那个阴木气,那么现状还要好一点。如果完全缺乏而谈修心,谈志向,谈如何把自己的七窍玲珑心打开,就是空谈。很多人性格暴躁,不柔不慈,不能包容别人,就要好好思悟自己仁德所修的不足。所以在五行当中,你修养好了肝的阳木之性——仁慈柔容,你证大智慧就不难。那么你的心的转化净化就有了丰厚的能量。为什么要仁德化心神呢?怎么仁德化心神?仁德化心神就是用肝里面阳木的仁德之供给心里面的阳火,用礼德的光明照亮我们体内,朗照体内的众生,并且朗照身外的更多的众生。这个过程把握住,完成好,就掌握了《德道经》这一章想告诉我们的真意、本意。所以解读这一章,一定要从整体去破思维的局限性,找到这个维护礼德的根源。明白支撑我们修心的能量来源。

 

三、礼德是维护德性滑坡的最后防线

第三点,礼德是维护德性滑坡的最后防线。《德道经》在这一章中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失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两段话一直在强调礼德。但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礼德是德性滑坡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在最近讲解《德道经》的过程当中,有部分同道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子在《德道经》的这一章当中,没有像儒家那样将仁、义、礼、智、信分门别类的,条理分明的详细解释?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学术上是有益的。

实际上,儒学创立者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也源自于老子对德性的阐释,也是《德道经》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说老子当年回答孔子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这一章当中。孔子精于常道,谈到一德含五常,对德只是细化了而已。而老子通于大道,是站在穿越阴阳、总揽宇宙、包罗天地、蕴含万象的高度上,去看整个宇宙,看整个社会,看每一个人的心灵。因而以他的气魄和站的高度,对道,对德进行的必定是一种提纲挈领的、宏观的阐释!也是在关键的地方,关键的位置,向人类指明了其中的天机。

不能够说这一章里面没有含有五德的全部,实际上都含在其中,仁、义、礼、智、信都在这里了。只是在这里特别地强调了:我们要保持心身当中的道德,道境。要保持社会的德治状态,必须高度地重视这三个支柱,这三个基础。这三个基础一旦坍塌下来,仅用智治,智德是治理不了社会的!哪怕封建社会的帝王,号称自己是上天之子,自以“天降大任于我”来管理社会,用那一点智慧,后天的智识,真地能治理得了吗?能够维护整个社会道德不滑坡吗?做不到!他只能疲于奔命地去应付,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仅凭一个“智”,也难以修好我们的身,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智可以说是民族的精华。但是他们都学会了做人吗?可以说许多人都没有,许多人的心灵都处于空虚无奈的状态,不具备正确的人生世界观,心灵被“有之以为利”所困绕,被“利”所驱策,心理疾痛正在日益增多,因小事而自杀,轻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四书中的《大学》一书中,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现代社会从事高等学问的学府,这个大学的办学方向真的符合“道”吗?大学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教人“知书达礼”之路。达到心中的礼德放出光明,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学问的关键,是在一个明字,什么明?心明、礼德明亮,心中要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此光明帮助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这个真学问要能够明德,用心光朗照自己,掌握和实践完整的德心德性,五德皆备,无一或缺。大学的宗旨,真学问的内涵,绝不是导人以利,深陷名利!

您看看历朝历代的皇帝他们多辛苦!没有遵从《德道经》的君王,因为是用后天的智识来治理国家,很多人都累得吐血,很多人都是壮年而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一点,就是没有遵循《德道经》指出的以德治国之道。如果真正掌握了,就能够达到“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可惜他们是用后天的智识在治理国家。我们有很多的道德修养实践者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用一颗意识浊心,在心身中实践道德。假烹假炼,没有站在德性高度上去论证修心,论证体内的五德。他们只认识到了宇宙空间物质的单一性。什么单一性?——只承认她具有能量性,而没有承认这些物质的根本是《德道经》所揭示的德性。实际上我们心身中的这个精、炁、神,她既是物质能量,又带有明显的五种德性。如果认识不到,就可能白白耗费一生的光阴。

真正的实践者,要按照《德道经》的引领来验证我们心中的道德,身中的道德和空间的道德,那就得无私无欲,将私和欲调整到自然大道允许阈值之内,真正地清除我们禀性当中一点灵光携带过来的所有错误,并且洗刷我们今生今世形成的顽劣的习性,真正地达到《清静经》所讲的:“得无所得”,心中实现无,身中实现无。对于外层空间的追求,也要实现无。也像《心经》里面所讲的,要实现真正的空、净、明,我们才能用自己的心和身去体悟,什么是真正的道。而不能够固步自封,把自己的心封住,不去注意心修礼德,肝修仁德,肺修义德。把这个根本——三大支柱抛弃而不顾,那么我们的求证也就相当的局限,难以真实不虚地实现目标!这些现象在社会上是普遍地存在。无论外观和内观,不难发现,如果不很好地研究《德道经》,解析《德道经》,领悟《德道经》的精华,并在体内真实不虚地去实践,在家庭真实不虚地去运用,那么我们就很难获得真知,把握这个脉络。

礼德是我们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丧失,心中的阴火就起,心性就会颠倒。一旦愚智主事,识神当家,性情就会急躁。妄意丛生,没有道理也要争上三分情理,就会表现出虚荣爱美,装面子,为了面子而不顾一切。就容易嫉恨憎恨别人,人家什么时候说了你一句不中听的话,你会恨他一辈子,记忆一辈子,始终放不下。如果把礼德彻底丢失了,就意味着仁德、义德的崩溃;就反过来影响信德的稳定和智德的发挥,这时就是全线的崩溃。做人的标准也就难以维系。所以说礼德存不存在,修心是否能够把握得住,是人能否回归道德的一个关键。古人说全在一念之间,这个念字不就是上面一个“今”,今天的“今”,下面一个心吗?——就是当今,今时,今刻这个心里面的念头!就看是否具备这个礼性礼德,不具备就翻了个儿,先天的思识失位了,就不能管理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说礼德的全面崩溃,修心的全面放弃,是祸之端:既是内祸之端,也是整个社会灾难的祸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高度地重视修心。当修心不足的时候,一定要“攘臂而乃之”,即振臂疾呼!自己呼唤自己的良知,呼唤心灵当中的道德;呼唤真心之中的德性!心不能变坏,如果变坏了,任其腐朽,就会迅速的离道失德!

毛泽东主席当年谈到辩证法时说,主次要分明,提纲要挚领,抓关键。《德道经》的关键就是圣人之治的方法和理论,这就是反复强调圣人之治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面对社会,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面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内环境。治国如治身嘛,就把我们的身体看成自己的国家。我们如何去管理这个小国家呢?从《德道经》的理论,道学而言,我们身中不就是一个国家吗?修之于身,您才能够完成这个道德变化。这个道德变化完成以后,你才能够去服务于众生啊!道德实践的关键是“修之于身”自己体内的德与道没有修好,你就根本不可能去“修之家”,更不可能“修之于乡”以及“修之于邦”,就不可能科学地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地去担负起服务于社会、治理社会的重任。

所以要认清我们体内的内环境,求证出其中高质量的德和道。要把心真正地修开,把握住五德在我们体内的关系,使体内的道德水平升华,德被德泽我们体内的众生,给我们体内的众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获得道德的光明,得到德性的滋养,而且是五德齐备的,每一个分支子系统都不缺乏的完整的滋养。使这个德成为体内众生的精神粮食。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心性和身体,管理整个体内的“有”和“无”两大系统,用道德实践好自己体内的太极和无极,把握住心君从德向道的转化升华。那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者,才是在修真,才可能再造性命,德化心灵,净化心身,涤除禀性和习性,才有希望回归到道的境界。

完成体内众生的阳性转化,体内众生都成了具有道德的良民了,你这个身内的国家不就好治理了吗?你里面的结构,看不到的,看得到的组织结构、生态环境都符合自然大道了,那不就好管理了吗?!不就容易进入良性循环了吗?!所以说,治国如治身。首先还是要每个求证道德、实践道德的人,读好《德道经》,把她整个应用到我们的内环境里,去关心我们体内的众生,把这个仁、慈、柔、容充分地体现到对自己内部每一位众生的关爱之上。把握住自己的心。要有同情心,仁慈心,包容心,礼德心,关爱心。这种仁爱、慈爱、博爱在自己的心中,始终放出光明来,去朗照自己体内所有的众生,在体内实现《德道经》的那一种圣人之治。从有为之治中把握那个徼,步入那个妙。真正地实现体内的无为之治,进入先天状态治理自己的内环境、内身国的状态。而不要过早地、吹牛似地去谈什么无为之治,先天环境。

必须要遵循《德道经》所讲的,在抓住修心的根本前提之下,来转换内环境。所以老子谆谆地告诫我们,要知白守黑,抱阴负阳,高度地重视体内那些看不见的众生。他们才是我们身体真正的主人。要让我们的心中守着礼德,不断的在体内巩固提升仁德、义德,带动培养信德,培植厚厚的信德之土,加强智与慧的连接,这样五德就很容易齐全,内环境也就和平安宁了。我们身体内的所有的居民都能够安居乐业了。我们的性命也就不容易分离,你就会拥有最真实的健康和智慧以及亮丽的人生。

要在体内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就像我们在社会上也一样,要国泰民安。整个国家安定团结,你就能够有心思坐下来去研究道德,研究古代的文化。如果社会动乱,战争一起,大家保命都还来不及,还怎么去验证你身中的道德呢?所以原理都是一样的,民为重,君为轻!民安则国安,国安则君闲,社会和历史都已经验证!我们体内同样的道理,体内的众生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管理好体内,把体内众生安置好,这个心君要服务于体内的众生,关心体内的众生,给她们温饱,给她们足够的粮食,提供给她们道光德能,提供这个五德具备的炁。使它们愿意住在里面替你这个身体工作,你的性命两大系统才能稳固地结合成一体。

老子说过:天赐人以五德之光之炁养神;地赐人以五粟之粮以养形。我们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是干什么的?是养形的,养命的;那么天赐给我们的是五种炁来养什么?养性,养神,养体内的众生的。这是两个不同的结构,不能混为一谈。《黄帝内经》里面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天德地慈,这一光一炁,有形无形,各司其责;互相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性命稳固不易分离,这就是生命的稳定和健康。如果这个清地平基的道理我们还没有掌握,这个理论我们都还没有明晓,这个实践我们还没有完成,怎么去谈更深层次的再造性命,性命结合等等理论和实践方法以及内环境的圣人之治?

很多的道德修养实践者也看到这一点。在这个繁杂的社会,心是关键,体内的质元再高,质量再好,如果心动意摇,不顾体内的众生,而去争名夺利,到社会上违规性地去捞钱,摄取经济利益回报,那么能量必然无补充性地虚耗,就必定会亏损德性,耗散性命。只有真正地把自己的心身,整体的、真实不虚地奉献给道,唯道是从,唯德是尊,没有私心,没有私欲,服务于社会,慈爱众生,你才能保持住这个能量,这个能量才能够跟宇宙同频,才不会丢失。一旦掺杂了私心,用这个欲望贪念去满足阴我、满足私心的话,那个频率就改变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和看电视,收听电台一样,那个电台是一天到晚都在广播的,你体内的频率跟宇宙频率,跟道的频率不一样,你就接收不到。

大道不远在身中嘛,身边处处是道,哪儿没有道?哪个地方没有德的能量呢?到处都有,因为整个万物都是道所化生。道用德的方式来生化长养万物、万民。我们只要把心调到了那种状态,把内环境调到了符合道德频率的状态,这个能量才能源源不绝地自动地进入心身。那是种无为的状态,并不难。难的是在清地平基中炼好心,修好身;难的是在筑基炼已阶段筑好基。要炼好这个“己”,这个自己的“己”,是后天意识的土的“己”。把后天自以为聪明的意识,转化为先天慧性的明亮心态;这个转化一旦完成了,把整部《《德道经》都吸收到我们的心灵之中,大脑之内了。这个转化完成了,我们才能够谈到更深层次的变化。

道德实践者最终成就大智慧,进入德道之境,必须经过逆旋实践变化,从最基本的培十善,遵四则,修五德,心存戒,守八律这五个方面开始,全面完成人心向德心和道心的转换,用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和恒心进行实践,尽早尽快地涤清私心、贪欲,建立道德人生观;为建立正觉正念,步入礼德光明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礼德的内涵,我们曾经作过一些分析,在这里我们题纲式地再提一下。修持礼德就是修心,对礼德的认识既不要被现代的泛礼所局限,也不要被明代以来的礼教所锢禁。而是要根据《德道经》的引领,从道德上全面系统地认识礼德,抱阴负阳地把握她的隐显三元整体内容。在心、性、命、行四大系统上完全展开她进行修持。修之于心,修之于性,修之于身,修之于处世之行。同时注意礼德的细化,礼德的人格化是善;礼德的家庭化是孝,礼德的社会化是忠。

善,是指心修十善之心,要求修养德道者一心一意去实践并且做到十善的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十善心都是上善的基本元素,是礼德的基本成份,其内部所蕴含的就是五德的能量和品格。十善的实践,还必须运用修心的四则加以规范,这四则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这四则是指修心的四项基本原则,礼即心,心含礼德,十善四则即是礼德之所在。“德”字就是“一心做到十善四则,为众生(彳)服务”的意思。

对于道德实践者而言,我们的修心炼巳,就要坚决做到:不符合德性要求的不看;不符合德性要求的不听;不符合德性要求的不说;不符合德性要求的不做。牢牢守住修德的这个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地培养十善心,守住四原则;在实践中整体把握住它们,德性就会自然养成,私心人欲必然淡化。从而顺利进入修心炼己复兴德性,回归大道的深层次和高境界之中。

孝,这个字是由老字和子字共同组成,上老下子,上慈下孝。孝,是中华民族家庭关系特定的文化瑰宝;也是通往修德,完成修身而齐家的桥梁。世界西方各国文化中都没有孝道的学说和思想,仅从一个“孝”字,就可以界定东方道德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全盘西化的盲动中,中华的孝道精神已经开始淡漠了,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修身的场所;没有孝道,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德治心身,德治社会。孝心、孝行是仁德、义德、礼德的考量,一个人在家庭如果没有孝心孝行,就不足以讨论修身和修心。

忠,对这个忠,我们以前曾经讨论,可以参阅一下,将它与礼德结合起来思悟。忠的范畴非常广泛:身国之内,要忠于心中的道德,身国众生的利益;身外的环境,要忠于家庭,忠于先祖,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一切有情众生的德道回归。

(整理者:尊道、心香123初稿;静轩二稿;诚人三稿。)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50206/156.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