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熊春锦先生讲道经第九章-持盈

时间:2005-02-03 17: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第九章 持盈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讲解: 对《道德经》的学习要敢于暴露自己,要敢于敞开心扉,整部《道德经》的实践系统也是同样的原理。希望尽快把心调整到符合《道德

第九章 持盈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讲解:

对《道德经》的学习要敢于暴露自己,要敢于敞开心扉,整部《道德经》的实践系统也是同样的原理。希望尽快把心调整到符合《道德经》要求和状态之中,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道德修养和圣人之治的方法论的实践,都必须高度地保持符合道的本质特性,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既不执着,也不散漫,应当将心和身都立足于太极图的中央,执两而用中,整体把握阴阳,居无驭有,处无为而应用阴阳。

老子在上一章阐释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及具体效法水德上善的方法以后,在这一章中,又对人们最易犯、最常见的偏执错误,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谆谆的告诫。老子从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下笔,到第九章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为止,刚好是一个九数,所谓纯阳完成之数,就是说通过一至九个阶段的修心、修性、修命,完成返朴归真,复返于道的大系统论的总纲,可以说这九章就是总纲。完成了这九大步骤,就完成了大系统论的总纲,也就能够成道合道。老子将道德修养和圣人之治的方法论,将道的体和用阐释到了阳极大成之数,最后点出了:修养者和实践者,无论处世,还是道德修养,待到功成名遂之时,应当及时身退,遵循天道的自然规律。

 

观之于物而知身

 

这一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运用了拟比的手法,以事物而言道德,观之于物而知身。“持而盈之”及“揣而锐之”,实际上是运用常见的事物的现象、人们处事的现象来打比喻;通过这些事物的现象来宣讲道德,观之于身,取之于物。也就是说,观到了物,也就知道自己的身该如何行、如何做。“观之物而知身”,这是对“正善治,事善能”更进一步的阐释。

这一段是对上一章的深化,主要运用拟比的手法,将上一章“上善若水”中的“正善治,事善能”作了更进一步地展开、深化。

第二段是具体的言治于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是讲世间的财富物质:金银、财宝、玉器等贵重的物器堆满房间;强调了财宝的必然流动性,不可据守性。我们如果得到了金玉满堂,如果不能够正确地对待,只是积累而不施舍,你就无从保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富贵,自恃财富的拥有、名利的成就、地位的显赫而骄傲,这对自己心和身具有深深的损害性。这两句是指对待富贵的错误心态产生的危害,也是对“心善渊”做出的更为深刻的说明。

第三段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揭示了人生和道生的根本哲理,也是对“动善时”进一步具体的阐述和说明。

这一章三段主要讲了这些观点,如果要展开而言,则内容比较多,也比较丰富。

第一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持:主要指的后天意识的执着持守,放不开,松不下,追求那种盈满与完美,佳上加佳,好上加好,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损溢,过多了就溢漫出来。从字面上解释,以物喻象、喻理:如果不把持住修空、修无,而以意识中的欲望过度地持而盈之,那就违背了“谦受益,满招损”的基本原则,就会发生沮丧的现象。对于“持而盈之”这种现象,是世人之所常见。 “持盈”危害必然出现,怎么避免呢?。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不如其已”的方法,与其走向反面,还不如及时停止这种执着,止欲息念,不过度去追求,反而能够自然得到,实现目标。执着持满,必我倾覆,不如适可而止。

我们道德的修养实践,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修状态,要在心中建立符合自然根本规律和法则的认识论和世界观,而不能被世俗的欲念欲望所左右。应当认识天道的自然法则,明白天赐人生的真谛,不要迷失了本性,正视因果,正视现实,为而不执,行而不迷,知足常乐,自在安泰。如果我们身心迷于红尘的名利,执着去贪求,欲望无止境,心身必定会遭受无尽的痛苦,魔难和烦恼。

人降生在世间,看起来好象是赤条条而来,但以道生观而言,人是一手携福,一手携罪而来到人世间,善因与恶因,都是一点灵光在道纪时空历史中所造。无论凶吉祸福,贫贱富贵,都是一种自种自收,自用自受。一个人应当珍惜难得的人生机遇,惜福累善,消罪累福;而不是消福增罪,无视自然因果,执着于有,造恶因,必然痛失人生。如果贪欲过重,欲望追求无限,身后有余还伸手,必然会导致眼前无路想回头。但是等到想回头时,就已经太迟太迟,为时已晚,这个后悔药,作为道德修养者,都不能不吞下这个苦果。

我们生存在世俗间及空间,一定要明白人生的真谛,正视因果,正视现实。要为而不执,行而不迷,公而忘私,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道生的准绳。要能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才能确保自在安泰。在我们道德修养者中,也有身后有余还伸手的现象。“身后有余还伸手”不就是在持而盈之吗?许多人由于对自己‘历史’书写的过程并不知晓,并不了解,因而过高估计自己的福德,拼命地钻营,拼命的积累,哪怕身后拥有一座金山,他还是继续动心动意动念而为之,去索取更多的获得与拥有,但其结果是这座金山更容易丢失,等到眼前无路想回头时,为时已晚。所以老子在这里告诫“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知足常乐乐常存

 

应该还是保持中和状态,正确认识我们的意念和心灵,对任何身外之物的追求,都应该保证具有一定的适度,不能超越这个范围,不能偏离自己所种的因。对自已所构成的因果,无论大小,不为也不对。但是为而过执也是错误,所以要求为而不执,行而不迷,只有执中,才能够正确把握住。有些人读《道德经》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偏向一端,就什么也不干,放弃有为,对不对呢?这也是错误的。

有个故事:有一个人相貌非常有才,很多人给他看相,说他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高帽子一叠叠地给他加,他听了也沾沾自喜,对着镜子自我欣赏,非常陶醉,以为这一下子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万贯家财,那就等着老天爷赐予吧!结果他什么也不为,最后用尽本有的家财后,沦为乞丐,沿街乞讨。因为他太懒,什么也不干,遭到亲属的冷落,众人的嘲笑和漫骂,他甚至流浪到异地沿街乞讨,因为他年轻力壮,在这种情况下去讨饭更为难,体质很好,五体俱全,没有残疾,当然就会受到奚落,最后在一个破庙前的大树下,又冻又饥倒毙了。一点阴魂飘飘荡荡到了地府,他找阎王扯皮说:“我生前很多人给我看相,说我是百万富翁,万贯家财,为何我沦为乞丐,饥饿而亡?”当时阎王翻开本子一看说:“你的确应当是富翁,应当有万贯家财。”他说:“那为什么我就没有呢?”阎王说:“其实你随时都有,包括你临来这里之前,你所躺倒的树下面,你只要把垫在身体下面的枯树叶稍微挪动一下,更适合你安睡的话,你就会发现树叶下就有金砖。就因为你太懒,什么也不作为,一切等待现成的,所以你就什么也没有,最后必然是饿毙而亡。” 

这个故事说明:人不能认识自己的因,也不能知道自己的果,一旦知道了这个果,他会放弃作为,不去努力,就会走到“持而盈之”的另一个极端——不持而失。为什么要我们为而不持,行而不迷呢?从这个简单的故事里给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的启示:如何修好这个中,是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思悟的。如今世俗间高速发展,这种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更不能太明了这种无为而得。但是从另一面去看,如果不重视这种根本的因果,而贪得无厌,必然会走向一个极端。无论那一个极端都是错误的,但最常见的当然是“持盈”现象,所以老子在这一章里就点出来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以说人生的持盈现象比比皆是,小至身边的小事,包括吃、喝、穿、卧、行。大的方面有名利的攀爭,酒色财气的苦心钻营,永不止息的积累,永无满足之时。就谈吃,你“持而盈之”没有?我所见到的许多人,在对待吃的问题上 “持而盈之”就非常明显,他既要满足口感舌欲,而却去欺负自己的肠胃,虐待自己的身心;只要是好吃的,有味的,一定要吃到肚胀胃满,撑的不能动,这就是吃的“持而盈之”。明明已经吃不进了,但就是停不住嘴,管不住自己欲望对嘴的作用。怎么就不能及时停止呢?为什么管不住呢?有的人今天吃了这样,明天想吃那样,好的更想好,精的更想精,这不就是“持盈”吗?

再说说喝。看起来一些人在喝的问题上好像不会持盈,其实也不然。在心没有持中用中之前,吃喝、穿戴、睡卧等方面,很难说不持盈的。喝要喝好的,喝的是矿泉水,喝的是五粮液、茅台,高上加高,精上加精,“持而盈之”的喝,酒桌上的大吃大喝不是持盈吗?新闻报导里也常见这种现象。有的人用公款去持盈吃喝,结果遇上了假茅台、假五粮液,一桌的人全部都中毒,拉到医院去输液洗肠胃,这难到不是持盈带来恶果的损失损害吗?

无论是在吃喝上面,还是在穿戴上面,我们回顾一下,检点一下,联系一下自己,看看有没有持盈现象?现在是社会时尚引导人们的穿戴睡卧,世人都在追求好上加好,精上加精,美上加美。作为一个道德修养之人你随波逐流了没有?是否居中对待这些现象?是涵养自己的道德,修持自己的身心,还是随波逐流去追逐吃喝、穿戴、玩乐?怎么样去修证道德?就得从这点点滴滴去修,去改造自己的心灵,建造自己的灵魂。如果你持盈揣锐地去追求物质浊流,一心想达到这种时尚,要达到这种潮流,还不如及时的“不如其已”。我们的一生如何对待吃喝穿戴睡卧?这对如何对待自己的事业都是指南针,都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的离道失德,而不仅仅只是联系外在事情。要联系身边的事,自身的事情,去参照,去修去悟,才能看到其中的优劣,鉴定一下是否失道了?是否离道了?是否丧德损德,妄吃妄喝,乱吃乱喝?是不是这样?在道德修养实践过程中,在对自身不自知的情况下,就妄自定下目标,执意而为,揣之锐之,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损害,这不就是“揣而锐之”、“持而盈之”?完全是的。

我们应当结合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分析自己身上存在的持盈和揣锐,校正心灵。在我们的一生中,这种持盈和揣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已经充满了我们的心身。而不能总是就事论事,不对自己的身,不对自己的心而来参道德,来悟道德。揣锐持盈有大有小,有损害的严重与轻微的区别而已。如果不能防微杜渐,不以小见大,必定酿成后期的大祸。在这种状态下不能制约揣和盈,那么到了一定阶段更是风险万般。世俗间持盈的事更多,当官的永远也不会嫌弃自己的官位已经到顶了,可以满足了。有了副职,他想正职;有了科级,他想厅级;有了厅级,他想当省长、当部长;甚至有的人想一步登天,而不是退步想一想:自己的福德够不够?为社会的贡献能不能达到一定量级?只是拼命的钻营,指使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永远没有感到官位的满足。

 

道德持身无险危

 

商人富人是不是持盈揣锐?也是比比皆是。有了百万要千万,有了千万攒亿万,将自己的全付身心投入到其中,那真是舍身舍命而为呀!削尖脑袋而钻,为了财富的积累,永远也不会嫌多,最终又怎么样呢?看一看历史,看一看现实,也就知道了。有的人追求于声色,在声色场中难以自拔,在声色场中揣和锐,持和盈,没有休尽的时候。如果到了要退出来的时候,一定要耗干自己的精气神他才肯罢休。但是天道无情,你迷恋于声色,就给你历害尝一尝,惩一惩,罚一罚。但是人们迷于其中,倒下去一批,又拥来一批,没有止境,无论是哪种环境,哪种场合,都是如此。前赴后继,源源不绝,无论官场,还是商场,倒下一批,又拥上一批;倒下一批,又拥来了一批。但是有一批人中从来就是身后有余还伸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到没有路时,已经是悬崖了,回不了头!他被自己的名和利推到悬崖之下,但是觉悟者又有几人呢?可以说稀之又稀呀,凤毛麟角。都是在拼命地持盈揣锐,唯恐利、禄不长不久,唯恐自己享福不厚,唯恐自己生命短促,而在身外想方设法去钻营,富了整日防危虑险。升官的也同样战战兢兢,生怕被排挤,被诬告。有了财要请保镖护卫,要转移财产,埋藏财产,隐瞒财产,何等地劳累辛苦!这不都是持盈揣锐吗?持盈揣锐都反应的是人心的不知足啊!永远没有止期,心中没有一刻的安宁,心终日就悬在半空,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睡觉都不安宁,冥思苦想,烦恼也就不断。

在学习圣人之治方法论中,也同样广泛存在着持盈。掌握了“上善若水”的道理,效法上善的水德,利于众生而不争,这才是根本的出路,才是做人和道德修养行道的根本法则。天道贵虚,太上贵德,适量持中,永不持盈,也就不会损德败道,耗福损寿。道德修养者成道,行道于世,必须要高度地把持住,持盈之苗不生,倾覆之患不萌,随圆就方,善巧方便,不偏不执,也就符合天道,而没有患失。道德修养者更要严防持盈和揣锐,我们在上边讲了一个无为不做的故事。世上持盈的故事也比比皆是

下面再讲历史上一个故事,人心难以满足的故事。

有一位成道者行道于世,他走到某地,发现这里有他的一段前因,掐指一算,垂目一观,他查出来有一对老夫妇,历史上对他曾经有恩,他就想还报。于是他直趋老夫妇的家里。这对老夫妇开了一个水酒小店,老夫妇也是善良心肠。他以一个晃晃荡荡的病人状态进入老夫妇的店中,就一病不起。老夫妇对他也是一片仁慈之心,收留在小店中养病,并且一日三餐侍奉他。过了半月之久,在他们的服侍下,他病体逐步康复。在他患病期间,他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二老也不惜变卖财产而为他诊治,救治于他,半月后他病好起来了,心里非常感恩,就说到:“你们两位老人家太难了,我没有什么帮助你们的”。于是就走到院子里对着一口水井,施了一点方法。又对老人说:“你们以后就不要起早睡晚地去酿酒了,就用这井里的水当酒卖吧!”。老夫妇当即把井水舀上来一饮,果然甘香无比,就是地地道道的酒啊!井水变成了酒。说完后这位成道者走出户外,离开了老夫妇。

数年之后他游历经过这一带,他感知到一饮一啄,我用这种方式回报他们,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不知道结果如何呢?于是他又找到原来老人居住的地方,进去一看:呵,茅草屋已成了瓦房大厦,面目涣然一新,高堂大屋。二老很热情的接待了他,叙起阔别之事。最后他又问到:“你们还有什么要求?”老夫妇说:“仙人在上,受了您的恩惠以后,我们生意越做越大,商店越开越多,酒卖得越来越好。但是这一带向商业发展以后,我家里养的猪没有酒糟。井水直接是酒,不经过酿造,直接取用,就没有酒糟喂猪了”。道人灿然一笑,提起笔来在他家墙上写了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变成酒,他还要酒糟”。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说老夫妇的人心“持盈”,没有止境。但是对于行道者的持盈,也是当头棒喝!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行道者,他的还报一定要“量因依果”,不能越轨,不能持盈,不能揣锐,动了人心,动了后天的欲心,而取求更多的还报,必然带来祸害,不仅祸害了这对老夫妻,而使他们产生更大的贪欲,失去了原来的淳真。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行道中的布施要以因果律而行,不可揣,也不可盈。

这个故事是对老子这一章的“持盈”、“揣锐”的一个活生生的解释。大家可以参悟一下。参悟一定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站在老夫妻的立场上看,一方面站在道者的立场上看,综合的鉴别它,才能体道悟道。这个故事是讲的行道,是指一个成道者如何去行道?在行道过程中如何不“持盈”,不“揣锐”?

持盈揣锐必受损

 

这一章的普实性范围太广了,不单单是指成道者,对做人也好,道德修养也好,都同样适用和有效的。这一章从本意上、从实质上而言,是对成道者的谆谆告诫,告诫成道者如何行道持身。

对于行道,不要局限的理解。“行”指的是整个过程,是指的道德修养的全过程,从下手到了手,一言一行都是行道,只是看行道是正确还是错误而已。成道以后的行道,由于能量极高极强,后果极深、极远,就要更加强调自然珍重,不可“持盈”,也不能“揣锐”,“持”则一定是正识真意,符合自然根本规律,不昧因果的法则。我们修证者在行道的全过程中,必须建立符合天之道的人生观和道生观。要清心寡欲,要制服阴我之心,为道日损,远离持执,坚决摒弃持盈揣锐,保持住心地的空明,心灵的虚净。要淡泊名利富贵,学会看淡、看空。为道者一定要注意远离法执法迷,尊道贵德,修心,修中,修虚,修无为,公心生而尽性颂,以“功成名遂身退”六字真言为准则,为原则,来实践“不持盈,不揣锐”,规范自己一生道德修养和做人的生命之旅,自觉地遵循自然大道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法则。这对道德修养者而言,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再造过程,主要是遵循道生的根本法则。大家可以议一议,人生的法则有哪些是正确的?道生的法则又有哪几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列出来看看,真实不虚地去遵循人生的法则、道生的法则,才不枉来人世走一趟啊!这是这一章的第一段的前半部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两句又该怎样去解读呢?“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是指用后天的意识为主导,有意无意的锻磨、捶击、敲打,过度运用意识去完成生存的所需所应,追求完美无缺,陷入片面的后天意识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用人心意识去争,去争取物体和事物的锋锐无比和极端完美,执着追求于过度的纯清,过度的正确,过度的出众,脱离现实社会环境,这是没有明白大道自然真常的表现。处在这种揣锐的状态,也就不可能长期的保持住这种锋锐的现状。树大招风,则易折,出头的椽子必然先腐烂。锋利和锐利一体而言,还可以微微起些作用,但不会久。一把砍柴刀的利用也是如此。记得我小时候砍柴,临去之前一定要在磨刀石上把刀磨的非常锋锐,上山砍上一担柴以后,走上十几里路回家。当下次再砍柴的时候,同样又得磨它,不磨刀柴就砍不动。由此而知,锋锐对于某些物品来说,它还是适用的;但对于人来说,就要去思悟。一把刀不磨就变钝了,你要不断的揣锐,一把砍柴刀不断去磨就变成月牙形了,因为它太锋锐,所以它就会失损,一次次地失损积累在一起,它的身体也就消失了,丧失了。

为什么说“揣其锐”不可长保?仅从刀这件物品而言,它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我们做人也是这样。俗话说:“树大招风”。树招风是因为体积太大,风一刮来,枝条伸得太开,占的空间太大,所以容易折断。我们看房屋的墙外椽子,都是斑驳陆离腐烂了,但在房顶瓦下的椽身却保持完好无损,所以圣祖用“出头的椽必先烂”,来告诫世人不要揣锐。我们做人和修证道德,就必须严防锋芒过锐,一旦锋芒过锐,必然会招致挫钝而失败。追求长生而失长生,揣锐益寿而损寿。这个道理要深深去参悟它。

人的一生,最大的敌人的确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不认识到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一颗私心、欲心、智识、妄意,那样一生也难以成为明白人,只有对私心、欲心、智识、妄意认清了,看透了,知道它是使我们离道失德,流浪生死的种子,那才能是一个明白的人。对于我们的私心、欲心、智识、妄意,如果不用道德的正觉正念加以制约和规范,任其发展,那么持盈揣锐也就难以归正觉,也就盲目地拼搏揣锐一生,永远也不会有一刻的轻松自在;就会在名利场中颠簸荡漾,把你弄的晕头晕脑,把你的精、气、神败丧得干干净净,耗干体力,痛失人生,枉为人生,白来人生一趟。如果积累的恶业过多,恐怕从此也再难得人生。

道德修养者和修证道德者,不可持揣锐之心和身,一定要效法上善的水德,“居善地,心善渊”,恪守不争的处世原则,用不争来规范修持心中道德之根。古往今来的圣人,都是窥破了阴阳,掌握了阴阳互变的奥秘,以无为居中来应世处俗,轻松自然地驾驭和顺应阴阳的盛衰变化,不持盈,不揣锐,大智若愚而希言;大巧若拙而善治。他们的大智慧深藏于内,古往今来的圣人医国、医人、医病的方法,都是顺而用之,从不张扬于外,不显露于世。所以圣人的圣德行之于天下,没有祸害。如果成道者不仿效圣人的这些特点,而去持盈和揣锐,就必然要栽跟头,要损德败道。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这样,要象圣人那样窥破阴阳互变的道理,跳出阴阳的制约,既不持盈,也不揣锐,用好这个中,修好这个中,仿效“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正善治,事善能”,把它用于修证道德实践的全过程,都要高度注意“不持盈,不揣锐”。

 

阴我浊识谬千里

 

虽然这一章是对成道者的心身而言,但执中的原则却是始终贯穿于我们修养道德从下手到了手的全过程之中。我们修证道德者在未成道前,阳我还未登位,是以心阴为君,浊意当家,正意真意还没有明确的树立起来时,心身被阴我浊识牵着鼻子走,陷在阴阳中转磨的时候,所思所想所判断的,十之八九都是错的,不要以为自己对。有时看起来好象正确万分:“啊,这件事情那是铁板定钉啦!没的话说了,肯定是这样”。但可惜的是对修证道德而言,你却恰恰错了,貌似正确万分,从本因上一剖判,则谬之于千里!

修证道德的很多人还没有脱离阴我主事,许多阴我主事的人臭味相投,聚在一堆岐见纷纭,妄论道德,互相受到牵制和影响,失道失德。为什么呀?因为心场没开,还没有真正学会执中原则,没有把握住将执中贯穿在从下手到了手的全过程中,没有重视心阴的清理,任凭阴我之心在自己的内环境中称王称霸,左右意识的产生,任凭浊意当家,抑制正意真意的萌生,被阴我牵着鼻子走。与别人的阴我一拍即合,同病相怜,遥相呼应,没有真正的战战兢兢的去修心。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自己的阴我很自然就持盈揣锐,在外面跟着别人跑,在内环境跟着自己的阴我跑,在外环境跟着别人的阴我跑,陷在阴阳中转磨子,有可能转很长很长的时间,有可能一生都跳不出来哟!浪费一生,如果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用阴我之心去帮衬别人,也就祸害于人啦!

阴我心产生的不是正见正识,都是浊见浊识,都是谬误深藏的,既能满足你的欲心,也能满足别人的欲心的一些见解。如果能退一步执中想一想自己所思所想,所思所判,也就能脱离阴我之心的蒙蔽,能够警醒。在我们修证道德者之间的相互说长论短,议论事非,判正误,不团结,分崩离析,矛盾四起。这样个人也难进步,道德修养举步维坚。阴我主事的人从来不知道返观内照,从不找自己心里的原因,开口说别人的不是,某某人对我不起,某某人对我没道德;天不公,地不平,社会也不公。这种人始终是看外面,在外面寻究竟,他不会也不愿意用镜子照自己的心,用日月星三光来冲涮自己的灵魂。不修心的这种人,嘴吧上修而实质上不修心的人,对修证道德的祸害太大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了《道德经》,掌握了这一面宝镜,就能使这种错误现象原型必露,我们要学会用道德经鉴己鉴人,不要轻易跟着阴我之心乐颠颠地跑,跑到泥潭里还不知怎么回事。特别是还没有把正见正识建起来的修证道德者千万要注意,学好《道德经》,掌握《道德经》,运用《道德经》,规范自己的身心。也清醒的面对现实外在的环境,才有希望请出自己的阳我,搬出自己真正的道性心君。任何一个地方不合谐、不兴旺,任何个人的进步都会缓慢艰难,其根源都是来之于修证道德者内部的阴性作乱。由于自己的阴我猖獗,只是当局者迷而已,大家都陷在里面了,都在用阴我心来揣测分析,都在用阴我心来辩识一切,都在分析别人的疵,所以也就不能自拔。我说的重一点,希望大家校正自己的心,是为了大家好。

阴我的这种持盈和揣锐特性,不能做到处下不争,不能“挫其锐,解其纷”,这都是炼己阶段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否则你就无法真正的进道,修证道德者制服不了阴我、私心、欲意,建立不起正觉正念,就必然会长期陷在阴阳中,顺转颠倒一生,不能实现跳出阴阳的制约,最终也会老死在阴阳之中,这是一个关键。如何对待阴我?如何对待我们的浊识浊见?如何对待我们的正觉正念?该是时候了。

我们学习《道德经》是应该确立正确的认识,该是整体把握的时候了!不要姑息自己的阴我之心,不要放纵它们在我们的内天地中称王称霸,要尽快将它抑制住,将这个猴子脖子上套上绳子去驯服它。心猿意马,这个马是野马,这个猴子是野猴,要加以驯化。如果它没有驯化,我们修证道德的水平难以提高。不从心内去下功夫,而在外面去想办法,只能是隔靴骚痒,一辈子也难以解决真实问题。

根本不重视自己内部的基础建设,都是以阴我心为心君所导致的,是被阴我心牵着鼻子在盲目地揣锐,在追求高精尖,你认识到没有?有些人是在阴我心欲的蒙蔽下沉迷,持盈揣锐之心不停,执象冒进,贪心不止,被阴我耗尽三才而浑然不觉。这种道理说了多次了,但是真正认识到没有呢?并不是人人都已经认识到了。有些人虽然言语上认识了,但还没有到觉悟、觉醒的程度,真正做到了番然醒悟,脚跟一转,再也不跟着阴我跑了,那才是真行。

 

地狱门前僧道多

 

我们体内的心猿也是这样,你重视了没有?看透了问题没有?是顺着它来,还是跟着正觉走?是持阳我、真我心,还是持阴我心?这只是转念之间的事,但效果却是天壤之别。纯阴和纯阳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天壤之别。我们如果不抓住阴我心全面退位这个根本,让它全面真实地退位,那么它就会牵着你永远的流浪生死。阴我阳我,正见邪识,长期在我们心身内天下进行着一场交织拉锯战。打日本鬼子八年抗战已经够久了,难道我们内环境的正邪之战真的还要拖到十年、十二年、十四年吗?不要让阴我和阳我、正见和邪见长期打消耗战了,要打一次解放战争,把整个战役一气呵成地拿下来,让阳我真正地矗立在身中心中,甚至把真我一气呵成地请出来,这才是大丈夫、烈女子。在修心上首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顿悟之门,舍去正心正觉去谈渐悟顿悟,那都是妄谈妄言,是迷惑人的。我们不能容忍此阴我猖獗于内,而虚度自己的一生。如果我们还允许它不退位还占据在心君的位置上作主宰,那就是看起来在修养道德,其实是在自欺欺人,欺师欺天!这种现象不从根本上改变,再加上用持盈和揣锐表现在世俗中,把十年炼己突出地表现口舌上,在社会上标榜自己是修证道德,那就是祸害世间,危害家庭,危害社会,造业于大道。

为什么古人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因为造的业太大了,一生都不愿意放弃阴我心,舍不得割掉这个尾巴。就那么难以舍弃吗?就那么难以配合吗?留着阴我才是真痛苦,真不自在,才是真辛苦,真烦恼。真正去掉了阴我看一看,去试一试,去尝一尝,去访一访,你就知道了那种愉悦、那种自在、那种真常的滋味,不就能坚定信心了吗?认真去读诵《道德经》你不就清醒了吗?把《道德经》的能量真正吸收进来,在心身内消化透彻,那么对阴我的本质也就真实的认识到了。

要首先摸着修心炼己的真门坎。看一看有多少人摸到了这个门坎?修心炼己的门坎进去了没有?要真正掌握修阳我真我心、去阴我的方法,而不是在口舌上逞功夫;要把修心炼己的方法论落实到胸腔中,落实到大脑内,精进深化。同时在心性和形体上,狠下一番深功夫。如履簿冰小心证,防微杜渐识心阴;念起欲动辩正邪,虚心实腹是根本;挫锐解纷持正觉,念起退步不持盈;欲动处下不揣锐,节节精进真我成。能做到这些,进道不难,成功也有希望。关键是在心性和形体上是否真下功夫,痛下功夫,深下功夫。

有的人运用人心修养道德,修心炼己还没真正动工,还没打开心,还没有认识到《道德经》该如何参?前提条件如何?不具备条件就想进入徼和妙之中,可能吗?抱着阴我为君观徼与妙,阴我为君观徼妙,正觉未立岂有真,假作真兮真亦假,竹栏打水终成空。在此奉劝这些人,赶快调整自己的心意,要内求于心中身中,尽快树立起正觉正念,才能同步学习和体悟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共同迈入众妙之门。如果还抱着一颗大人心不肯放,学习《道德经》,那前途是很渺芒的。

为了学习好《道德经》,在前期首先要把基础工程高度重视起来,要认识“我凭什么来学习《道德经》?”《道德经》是一个大公无私、无心无欲、奉献众生而没有半点保留的大学问。我们如何规范自己的心,规范自己的身,走进一个更接近《道德经》环境状态的理想界限之内,这可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如果一面还在留恋阴我为心君来统领自己的内天下,而另一方面却又想得到高能量的道德滋养,这是不可能相溶的。水火怎么能够混在一起呢?解读到这一章和上面几章,我们必须有这个理念,痛下决心,狠下决心,坚决下决心来清阴,而不是停留在嘴,而是要落实到胸腔里,落实到大脑之内,落实到全身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起正觉正念,才能够同步的学习和体悟万经之王,共同迈入众妙之门。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它的一切都是没有指望和希望,那只能是幻想。

修证道德者中有的人对修证道德的具体方法趋之若骛,但对道德的学习方法却表现的不那么兴趣盎然。而是持而盈之,揣而锐之,宁愿舍得化时间和精力在具体的方法上,而对修心的方法却淡然处之。说这都是老生长谈了,我已经认识的很清楚了。实际上他是被阴我在障碍着,大家认识到了没有呢?一个阴我真正退位的人,将修心的内容都是当作为宝中之宝,抓住了他就会细嚼慢咽,反复地咀嚼品尝,消化吸收。但阴我主事的人呢,他对修心的方法必然是不屑一顾,淡然处之,敬而远之,视而畏之。为什么呢?那是阳我让他退位,使他警觉惧怕,因而在他的意识中轻看它,慢看它,藐视它,蔑视它,还以为自己心修状态很好。

 

沉舟侧畔千帆过

 

对如何辩识阴阳,修证道德者很多人对具体方法兴趣浓厚,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但是大多数人都收效甚微,甚至全无感应。为什么?找到了原因没有?不重视修心的基础,不重视对阴我的制约,不重视正觉正念的立起,必然“持而盈之”,“揣而锐之”,最后他就沉下去了,他就迷失了。没有修心作基础,十之八九都会翻船,虽然也能讲的头头是道,但终不可长保!所以老子在这里告诫“不可长保”啊!” 修证道德队伍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这其中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如果不内求,不在修心上找原因,那么终难找到答案。修证道德的每个人都要掌握这一段,掌握这个特点。正道的方法必然是恒顺众生,因人心修持道德的层次境界而设法。当人心为君,正觉未立未坚之时,在基础、初级阶段顺而导之;当正觉立起来,心阴能够退后之时,就可以根据中级高级方法导引之;当心能入无为之境,能够居无为而驾驭阴阳时,就以圆成合道之法促其成道了道。正道之法都是循行大道,以心为轴,而展开法性特点的。盲目的持而盈之,揣而锐之,就没有不碰南墙而被撞得鼻青脸肿的。

修心始终是修证道德的根本,是统率,是灵魂。如果掌握了特点,懂得大道是以心为轴象而展开法性的特点,就能很好地再造自己的心,也能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哪一阶段,及其相应的证道的方法。大道之法的确就是这样:恒顺众生,根据众生的心修状态而设法。

修证就要做到步步见验见真。沒有进步,或者进步渐微,都说明你自己没有调好心。不要到外面去找原因,要落实在自己心里去找,就在自己阴我心上痛下一番功夫,那才是找对了地方,找对了症结所在,才有放下阴我的机会,才有真进步的可能。如果偏离了自己心道的基础,而去乞求更高更多,更持盈、更揣锐,怎么能够实现道德的圆满呢?,实现不了!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正确地剖析自己,加快实践《道德经》的步伐。

 

退步原来是向前

 

怎么能放下阴我心、建立正觉正念?真正达到“我退位,吾登台”,才是真修证道德。只要你处好中。只要我们正觉正念建立起来,“我退位,吾登台”实现了,《道德经》中的内含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实践中,你只要自然去配合。如果没有正确对待修心炼己这个问题,那就还是退后一步或半步,调整一下修心与观心。退也就是在进,不要以为是真的退,这种退反而是更大的进,更好的进。

老子讲这一章的立意,虽然是讲成道以后的修为,但也是指修证道德的全过程。成就以后会不会有揣和锐的产生呢?只要有其身,就会有这种可能。所以即使成道了,也要注意:“成道莫沾尘,惹尘必败身,盈锐最损道,沾惹易惊心”。这是对已经有道的修证道德者点示这四句。关于成道者的事,在这里也讲一个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慧者观慧。

话说从前有师兄弟两人,在山中修道成真了,有道了。兄长默默,师弟急于建功立德。他在山中对技术非常重视,也有点基础,修出了“纯阳点金指”,他兄长也正好修了这个方法。但他的方法技术远胜于其兄长,兄长一般的小块石头一点即成金,师弟的本事称奇,小山大的石头一点就成金。他在想:什么是最大的功德呢?度人是最大的功德,现在的人都喜欢钱,贪财钻钱眼,把铜钱套在脖子上不肯取下来。世上如果有人看破钱财,不重视钱财,不就有希望把他度过来吗?所以就用他的“阳点金指”,想在社会上去找几个弟子,看能不能找到。他想:我这个技术肯定能找得着的,结果他就来到红尘,用这种方法试试,看谁不要钱?他从江南跑到江北,从东北跑到新疆,长城内外都走到了。他见了每一个人,觉得还可以的就跟他说:“你要是不爱钱,我就教你得道成真了。”而且现场表演,拿一块石头一点,变成黄灿灿的黄金。但是所有的人一见到金子,马上抓起来揣到口袋里。“呸!我跟你学什么道,我有这块金子就够花了”。说完转头就跑,一晃三年啦,游遍了大江南北,没有找到一个说不爱他变成的黄金,不拿他黄金的人。终于有一天,苍天不负苦心人。他遇到了一个,开始拣了一块指头大的石头,点石成金,说:“你要不要?”那个人也不说话,把脑袋一摇,不要;他又拣了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也点石成金,问他“要不要?”对方也说不要。后来把几米见方大的一块石头点成金,问他“要不要?你几代人也花不完。”谁知对方还是摇摇头:“我不要”。他心里一喜心里想,看来找对了人了,终于找到一个可度之人啦!真是苍天不负我也。就问他:“指头大小的黄金你不要,像山一样大的你也不要,你真是好啊,把钱财看空了,你可以修道。”谁知对方却说:“不,我要你的两个指头。”说着就来掰他的手指。这时这位成道者才如梦初醒,原来在红尘找一个不爱财的真难,持盈者众多,揣锐者不虚呀!这个故事就留待我们大家去思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教益。

金玉满堂终难守

 

第二段:“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四句话十六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解读起来,内容的确非常丰富。因为老子在撰写《道德经》的时候,是面对着整个众生,面对着整个宇宙,面对着整个社会;也面对着每一个人如何复归于淳德?如何复归于道?作为道德实践者,对这里的内容应该掌握的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对于社会而言,我们也将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剖析,这样对于如何做人也是一个遵循的准则。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简而言之,就是说金银、玉石、宝贝累积堆满了房间,也不可能长期永远地保存拥有它们。这个“守”,也就是保存和拥有的意思,“满堂”,就是堆满房间,堆满一个空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世间的一切金玉财宝,都是天地赐予人类的养命之物,它的道性特点就是流通,似水一样的流动,人们只是凭福德而暂时的加以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生存的需求。

财富都是身外的流通之物,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占为私有。这个道理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由于一颗欲心和一己之私,阴我之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和大脑之中牢牢地固守着,即使是明白这个道理,也还要执著地去累积和固守它。罔顾一切财富都是取之于社会,散之于社会,这是个必然。单纯凭个人的贪心欲望想去多占多有,最终必然是反而被财富所累,不仅失守于财富,也会失守于道,失守于德,失守于性命。所以,对金玉满堂的“守”,如果不能破,不能明白,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人财两空。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积财就象积水,守财就象堵水。愈积的多,也就愈堵塞的多。水越积越多,堤岸也就越筑越高,最终还是会堤溃而崩,反而被水所困,被水所淹,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的。对财宝这种满堂的聚、私欲的守,终而必是聚不成,也守不了。如果财富积聚到金玉满堂程度的时候,应该遵循散财积福的原则,散财是可以积福的。如果能将所积财宝施舍于社会,济困扶贫,利益众生,那就是舍财积福,这才是正道。

可惜的是人类常常被阴我的私欲心所蒙蔽,不知道道德的贵重,不知道财富的过度累积而对心灵的负作用。金玉积到满堂,顽强去固守,就会对自己体内的道德场起到堵塞的作用。如果不知道道德的贵重,沉迷于身外之物的拥有,贪恋于金玉财宝的积累,心就被物象所迷,被闪闪发光、灿灿发亮的金玉满堂所惑,自觉或不自觉的堕落成为金钱的奴隶。在物欲横流的万象之中,视金钱为万能,而进行钻营,以拥有财富为成就而去豪夺,以积累为目的而去损人利己,不顾及财富流通于社会的根本规律,漠视道德为生命之本的法性,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为一己之私而积,没有休止,无有穷期。这种状态,纵然能够达到金堆玉积而满堂,由于违犯了自然的根本规律,最终也只是暂时的富有,没有几个人能够终生持有,最终命尽身弃的时候,仍然还是孑然一身,空空如也。

老子在这里用这一句话,是在警示世人重财不如重道,积财不如积德,守金不如守德。只有修养道德作财富的主人,而不是作财富的奴隶,以财来养一身的道德浩然正气,才能在利益众生和奉献社会中生活愉悦而切充实。这个观念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现代社会,一种强大的浊流滚滚荡荡,使人们都沦为财富的奴隶,成了财富的奴仆,被财富金玉所驱策,被牵着鼻子,苟苟营营,完全丧失了人生真正的精神价值观。君不见许多人将铜钱都套在脖子上,将铜钱作为眼镜戴在自己的目前,以孔见和管见来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使自己迷失在追逐财富的浊浪之中。这一现象可以说也是贪污腐败、抢劫偷窃等一切犯罪的根源所在。不明道德,不认识财富流通于社会“聚之必散”这个根本道理,而盲目去追求它的满堂,却不知财不能守,守难久。

 

人欲贪心比天高

 

看一看社会现象中所呈现出来的拜金思想,成为金钱奴隶的现象,真是俯首皆是。金钱的铜臭已经腐蚀了人们的灵魂,人人都被金钱的魔力所迷惑,被这些万花筒般的魔相所腐蚀了灵魂,丧失了真良啊!良心都丧失了!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人类只有真正认识了道德,才能真正认识金玉、认识财富,才能正确地对待财富,通过正当的手段和必须的过程,去创造财富。而不是巧取豪夺,而不是尔虞我诈,去进行那种坑蒙拐骗的勾当。

对于金钱观、财富观,如果不能调整到正确的状态,那么社会是很难得到安宁的。有的商人靠投机取巧创造财富,昧了良心而生产假米、假盐、假酱油,生产种种对人有害的假食品、假药品。人们被这个财富牵着鼻子走,一些不法商人、饲养者,使用大量的激素、抗生素来饲养牛、羊、猪、鸡、鸭、鱼,使动物的体内积聚大量的激素而快速的生长,这样对人体的毒害,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只要吃了这些东西,人体内对这些毒素和抗生素都会大量的积聚,破坏人体的内系统,对人的健康损害极大。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不明道德之理,盲目去追名逐利。这种逐利表现得甚嚣尘上,不仅在商界,而且在教育等许多部门,也都在追名逐利,舍弃了道德而进行追逐,互相的抄袭,把天良置之于一旁而不顾,通过自己所拥有的权势地位而营私舞弊,创造利润效益。

看看许多行业和部门,人们的心灵已经被金钱腐蚀的千疮百孔,给我们社会的安定、人类的健康和整个民族的兴旺,都带来了莫大的隐患。是应该到了“攘臂而扔之”的时候了。要大声疾呼:读一读《道德经》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吧!这是自然规律。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而巧取豪夺,而贪污,而摄取,所得到的财富,最终必然会被财富所累、所败丧,败丧的不仅仅是已取得的财物,更重要的是你的身、你的心、你的灵魂,都被出卖了,都被腐蚀了。在更高层次的意义上说,从此连获得人身的机遇也会丧失。看一看无论是用权,还是用钱,所争取到的财富,能够守得住吗?自古以来有几个贪官污吏能有好下场?没有,一个都没有!不仅是他本人没有好下场,就是他的子孙因受牵连也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既要看到整个外在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心里面要升华,升华自己对金钱财富的认识,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财富的奴才,而要反其道而行之,成为它的主人。为而不执,行而不迷。财富只要能够安身养命也就足矣。你看现在的印第安人他们的那种淳朴啊,就信守祖先们的遗训,不向自然过多去摄取,他们就信奉这个。自然赐予我们的养命之物,只要够用也就可以了。在允许值许可下去运作,而不是永无止境的去巧取豪夺。

我们本身的心意对于金玉满堂、对于财富的认识,如何调节到一种适合我们内环境的生理允许值?如何调节到符合心身所能够承受的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如何在达到或超过这个阈值的时候及时能散?这是我们在解读《道德经》这一段应该把握的关键。要始终把握住自己心灵的纯朴、纯洁,不要被金钱所腐蚀、所败丧;不要把一个很好的内环境,一个与道极容易亲近的内环境弄得铜臭熏天,败倒在金钱的脚下,成为它的奴隶。那必定是终生的悲哀!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对于圣人之治者而言,对于修证道德者而言,金玉这种贵重的财富,既有外财之意,更有内财之性。内财之性,对修证道德者而言要高度重视;对于外财之意,也同样要予以重视。刚才讲的是不要做外财的奴隶,那么我们对内财是做主人还是作奴隶呢?早期的修证道德实践者常常不明白自然因果规律,任凭阴我主理心身的事务,因而不能以正觉正念对待外财,与世俗人几无差别。有的人甚至贪心更甚几分,想运用道来促进自己发财,而不知道自己对财富的承受量只有三分而已。在三分的基础上他想争取十分,并且还想用道德的方法论来达到自己发财的目的,真是坐井观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会表现得比世俗人还要倔强几分、痴迷几分呢?就是因为任凭阴我主理心身之事,没有建立起正觉正念来对待外财。这个贪心在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以后,他才会慢慢的放下,也许才能看得淡些,但转身之后他又会对内财趋之若鹜。当然有的人是在执迷于外财的同时,也执迷于内财;内外兼取,持而盈之,揣而锐之。我们有的人错误的持揣“法财侣地”这四个字,错误的解读这四个字,深陷于法和财的积累而不觉醒,被阴我浊识牵着鼻子走,损德败性。在主观意识的范畴内难以觉悟。最常见的是以人心来揣度道,来揣度德,过高的估计自己的福德。主观意识一厢情愿地钻其营,积累资财,积累修证道德的实践方法,以为越多越好,却不知越多越迷,越积的多也就越执着,也就离道更为遥远了。

 

涤除欲心刮垢尘

 

    真诀只在几个字中。放下尘心真修空,也就容易真正的进入真境。可惜我们常常被阴我浊识牵着鼻子走,蒙蔽着双眼,在乱闯乱转,在法海中浮沉,难以觉醒,甚至最后沉到法海的迷雾之中而不能自拔。修证道德者中许多人常常因为不注重破除阴我之心的制约,容许它的存在,容许它主宰内环境,所以对‘金玉’的拥有,不知道满足。常常如醉如痴的执迷、持盈、揣锐,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且还引以为资本,囤积居奇。两眼只知外求,而不知身中自有金玉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内都有大量的金玉,这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个金玉就是本性当中的善德,这种善德人人具备。这个善德就是修证道德的根本,只是因为被阴我浊识所屏蔽而难以显现,就像金玉被灰尘泥土埋藏在其中。我们铲除去掉尘垢以后,那么它也就很自然地显露出光华来,这才是真金玉。

我们如果能将“我退位,吾登台”实现了,只取自己心身中的金玉,作为滋养性命的真元,那么一身正气必然也就充沛,心中自然也就清净,也就能够知止、知足而常乐。怎么会贪?怎么会妄?怎么会去虚耗资财呢?正是因为这个阴我的阻塞,才使我们难以认识到人人身中都有大量的金玉。我们只是每天都在用,都在耗它,而没有发现它的珍贵。我们在道的祥光、德的能量滋养下,在地气的化生之中,不断地在损耗内部的精华,消耗外部所赐的大量金玉,只是没有高度认识和重视它的积累转化而已。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积修德行,聚修上善,身中之宝自然会用之不竭,也就没有守不住的忧患了。

 

明堂金玉聚万宝

 

为什么要大家修众生心?虽然我们很多人暂时还没有进入到金玉满堂的状态,但是也要明白,一切的变化源自于道德能量的积累。道德的特性是来之于众生,还之于众生,没有什么是自己的。我们修证能量的整个转换过程,都是众生对我们内环境能量的赞助、支持和无私的帮助,没有什么是自己的。只有进入修证道德的状态,才能够感觉到众生的慈悲,要比我们这一颗拳头大小的心广阔宽大的多。我们的人心只知道一个小小的臭皮囊里面的利益,而罔顾了整个宇宙的大环境,众生的大环境,把自己固定在小小的一己之私的圈子里,始终不肯施舍。那样真的守得住么?守不住的!即始到了你的内环境变化成金玉满堂的状态,同样也是守不住的。应当运用众生心,运用道德的根本特性,来对待我们内环境所有的财富。这样才能够避免败道损德的现象产生,避免伤损性命。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两句是在说:拥有丰富的财富、声名和地位,而不能上善若水,处下不争,相反却滋生骄傲自满的心里,不知道戒骄戒躁,就必然招致产生灾祸。自遗其咎就是导致、产生灾祸。怎么产生的?自己产生的,因为你产生了骄傲之心。我们做人,应该具有谦卑处下的美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免招怨尤和无妄的灾祸之患。富有的时候,更应当谦下平易;身处高贵时,应当处下、怜贱、济贫。如果以贵而骄人,持富而奢侈,就必然损福败德,招灾惹祸。不以富贵生骄心而欺贫,不以位高而以势凌弱;为人处事平等温和,善待一切众生百姓。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人们也就必然以谦和之心回报和相待,人己无争,物我皆合,也就不会自遗其咎。

这个“富贵而骄”,关键是这个骄字在作怪,骄源于那里?源于阴我私心。因为有其私,而遗其祸。我们人的本性本因之中,自然的携带有富与贵,富与贵只是因为人的道纪的本因不同,有大小差别而已。为而不执,行而不迷,富与贵自然也就会出现和拥有。如果拥有而不能正确对待,富贵而骄,得意忘形,被阴我浊识所败丧,这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人们兴衰成败的根本原因。其实这个富与贵,这个富贵而骄,不是指的大富大贵,当然也包括大富大贵。有的人小富小贵他也骄啊!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他就对下骄贵于人,对上又表现得奴颜卑膝。所以不要把它单纯看成是大富大贵。这一现象在修证道德者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在社会当中,因富贵而骄人的还见得少吗?其实是比比皆是。人们对外在的富贵表现出一种骄傲的心理,骄奢的状态,结果都是“自遗其咎”。。

那么对内在的富与贵呢?很多人不认识人人身中都有真富真贵;这个真富真贵就是精气神三宝。但人们对这个富贵日用而不知,轻视而加以败之耗之。如果都能珍而贵自身中的这个真富真贵,保而全之,那么天地即可以归于一身。当金玉满堂之时,造化自然也就会用之不勤。健康可以常保,寿命可以延长,生死可以得到解脱,这个才是真富贵、大富贵!如果贪恋于身外的假富贵,耗精败气散神,以至于百病丛生于内,大限一至,即使有万贯家财,显赫的名声地位,又怎么能够实现无咎呢?

 

不留点尘污心田

 

修证道德者成功以后,同样也要防微杜渐,止欲生悔,要警惕和防止人心欲念的尘渣泛起,要杜绝萌生骄傲尘浊之心,要真正地去实践:“唯向众生舍富贵,不留点尘污心田”。这样才可能不会自取其咎。

那么话说回来,这个富贵而骄真的有吗?真有,在我身边就发生过。修证道德者拥有富贵,而去骄于人,骄于世,骄于社会,结果弄得身败名裂,原因都在阴我私心!所以读这一段的时候,对于金玉,对于富贵,不要仅仅按照外财、外富、外贵而考虑问题。一说起来,这些我都看淡了、看穿了;明白了自然因果,不会迷,也不会执,只是想买个彩票碰碰运气而已,何必小题大作?真的吗?有时候碰运气,虽然设计得很好,但里面符合自然真理吗?符合自己本身所拥有的福德吗?符合你本身所携带的能量吗?我们同学中就曾经有过,信人哄,信人骗,什么这个地方埋有大量的财宝呀!民国年间遗留下来的证卷啦!……等等,对这些趋之若鹜,都想去试一试,碰碰运气,只要弄到了,我将奉献给事业,奉献给社会,所以让我碰碰这个运气吧!果真如此么?你说的这话里面有多少成分是被阴我心牵动了,是掺杂了欲念和欲望的?那种怀侥幸、揣着一种机巧之心的成分含量有多少?社会上的骗子不都是运用这些人的欲心。每一个人都有欲望之心,都有一种侥幸的心理,都有一种企盼财富,能够自天而降财宝的现象,因而而揣之而锐之,那些骗子不都是在利用我们的一点欲望、一点贪心吗?一点包藏的非常巧妙的阴我吗?他们就是运用酒色财气当中的财这个永远可以打败世间任何人的武器,施以巧妙的手段,来诱使我们身陷其中。

再看一看“莫之能守,自遗其咎”。该是清醒的时候了,不要过度去追求它。为而不执,行而不迷,知足长乐,不要作非分之想!永远要处在中和的状态,这才是能够转化金玉,能够保住富贵的根本。回向众生舍富贵,不留点尘污心田。这才是一个道德修养者应该做到的。

不要揣了,也不要锐了。应当自然一点,应当对自己本身内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观察,控制住自己的阴我之心,不要超出生理的允许值,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对于我们实践者来说,功成之后,这个富贵的确是很容易,但也要防且“自遗其咎”。。从历史上,从现实当中,这种自遗其咎也是比比皆是,虽有成功,但并没有最后大成。翻开历史故事也能够看到这个揣锐、持盈带来的祸害,在各行各业都广泛存在着,无论是政界还是医学界,还是社会中的所有行业,凡是不能正确对待它,而在财富与富贵上持盈揣锐的,最后招致祸害的事例比比皆是。

修证者的内环境之中,对‘财富’持盈与揣锐,执著于某种追求,也会带来极大的祸害。三国演义里举过这方面的例子。医学上的华佗也是这个例子之一,他是在医学方面中显露太多,最后被曹操所杀。其中有个姓左的(三国演义里面),他的方法超群,因为他到了很高的境界,当时的权者对他无可奈何。但是从那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给我们的警示,同样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所以我们无论对外财还是对内财,对外富还是对内富,对外贵还是对内贵,对于道德实践者而言,一定要牢牢记住老子在这里所阐释的这些自然真常的道理,殁身不殆,牢牢地记住它、遵守它,用它去规范自己的人心,再造自己的阴我之心。将这个正觉正念牢立在心田,要跳出物外,不要被世俗的东西,道的化生物所迷惑,不可着于外相。在将道运用于世俗中的时候,要更好地把握中和,恰到好处,不可以显露,不可以自贡而高,尽量要处隐。

 

功成名遂激流退

 

第三段:“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对于这一段,我们首先应该解读好什么是天之道?把天之道弄通了,那么“功成名遂身退”也就容易把握好,能理解并且能去自觉执行。“天之道”是什么?老子在第七十七章作了说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是第七十七章的,我们拉到这边来,是为了让大家提前了解这个天之道。

所谓“天之道”就是无情的自然规律。对于第七十七章中所讲这个规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对世间的万物一视同仁,万物既是刍狗,也是万物之一,毫无例外。我们观之于天地自然,四季有消长,春夏秋冬。所有的万物,物盛则衰,花红则凋。我们虽然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日月星在天空中运转,但是日月有盈亏,太阳到了如日中天的时候,它必定就会西移,东起西落,白天出来,晚上消失。月亮也同样是月满则亏。天地赞育万物而功成,实行完它的运程规律以后,它的名遂了,天地也就退藏于密。天地的功德之行人不可见,天地也就是以这种方式,储存它本身的阳和之德——为而不恃。正如老子所讲的:“人之道则不然”。人由于有了欲心私心,常常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欺弱怕强,这都是人性的特点。见到有余的他就乖乖的,相反他却欺凌那些弱小的,对弱小者进行盘剥,来奉自己这个永远无法满足的欲。这自然和天之道是不同的,我们对天之道的这个特性一定要弄明白。

再看植物生物链当中,如花果树木,都是默默无言的遵循天之道,一岁一枯荣啊!它的生长盛衰,都是默默无言地遵循天之道,完成了它的生命进程以后,就会悄然离开,不留痕迹,这是植物生物链的天之道;它把自己承受天地道德长养所产生的能量,甚至它的身体生命,都全部奉献给了众生,完成它们的生命进程以后,也就悄然离去。在动物生物链中,各类物种的动物,生生不已,不断新陈代谢,完成自已的生命过程以后,同样也就自然地退出了生命的行列,从不揣锐。是不是这个道理。

再看一看非洲的天然动物园的动物,生物链里的小生物链之间,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都是遵循着天道规律。国外的一个生物科学家研究发现,狼从不会因为争夺食物而相互的残杀。它们都知道恪守天之道。

只有人类的心里面永远也难以盈满,不仅难以盈满,而且不相信自然,不遵从自然。只单独以浊见浊识来观察天地自然,功成名遂不退难退,贪欲永远也没有办法满足。因为人类毁坏植物的生物链,填己欲之私,从而导致了旱灾洪涝之患。人类也消灭动物生物链,而导致了人口暴涨,品质下降,疾病频生。人类这种不信自然无以明的昏眛,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不以道德教化加以扭转,无限制的放任这种离道失德,终将会招致自然的严惩!并非天弃人,实乃人自弃,是不明天之道的自暴自弃。这种现象,这种危机,难道真的不存在吗?存在!真实的存在!你看看动物生物链,其中的许多物种都已经变得稀罕了,越来越少,地球这个空间只能存在人了。这些生物链都消失了以后,也就是只有人在世上称王称霸的时候。植物也毁的差不多了,到那个时候人就该站立在沙漠上说:“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了”。当然,自然界不会允许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站在沙漠中这样向天地呼唤的!天之道一定会在这之前就会告诫提醒人类,不断的警醒人类,要遵循天之道,不要自弃!不要自暴自弃!

 

天道至公损有余

 

天之道就是自然法则,人类只有遵从于它,才能吉昌而存。“功成名遂”之日,也就是自然天道中的太阳“如日中天”之刻,这里我们只能用“刻”字来表示。功成名遂的时候,也就象太阳的如日中天,也就是正午的那一刻,但是这一刻能不能保持得住?正因为保持不住,所以日中则移。这个“移”也就是功成名遂者全身而退之时。自然的法则就是盛极必衰,有一种能量在“损有余而补不足”,你要想坚持住再久一点,再过过瘾,做不到!因为这是违反了自然法则,违反了天之道,刚极易损,乐极则悲,盛极必衰。阴阳转换的自然法则不可违背,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也没有办法久处,那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人的作为功成而事毕,这个名呀利呀,也就随之而遂同来了,成功了的时候也就应当及时身退,而避其功与名。如果持而盈之、揣而锐之于这一功名,强忍不退,咬紧牙关顶着,或者昏昏然的,乐呵呵的躺在其中,而不清醒,功成名遂还迷了,就必然会招来祸患,这是天道规律的必然。道德修养者必须遵循自然法则,铭记功成名遂虽然是件好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祸害的因素“福兮祸所依”。如果大功既成,应当善终其功。如果事与名遂,应当善全其名,只有及时身退,才能确保善始、善全、善终。

身退中的“退”,我们要注意这个退,是从功名沉睡状态回归于执中、不盈、不持,不持盈、不揣锐。盈者当戒之于满盈,就是说已经盈了满了,这时候一定要及时退,防止它漫出来。锐者当守成于不用,太锋利就要小心的运用,否则必损。金玉就应当戒之于贪想,富贵当戒之于骄奢。功成名遂者如果能够及时的身退于功名富贵之外,心不挂碍于功名利禄场,将心身复归于无为的道境之中,这就是一种观天之道、执天之理、行天之道、合于天道。就看我们这颗心能不能以正觉正念明白天之道、观天知道,执天之理,行天之道。自觉地去身退,自觉地去避免持盈和揣锐,复归于中,复归于无为,复归于虚。

对于修证道德者而言,要高度重视这个身退,就像前面所讲过的“后其身而身先”。这个身退与这句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把握运用好这个身退呢?功成名遂还并不是道德实践的全部。我们只有把握住了不持盈、不揣锐,明白了金玉满堂不能守,明白了富贵而骄会起祸患,这样对于我们内环境整个天下的财富才能善加运用,使它更全面的再造我们的心身,使它更深层次地转化,向全系统、大系统、整体系统性地进行转换,转换到无为的深层次,变化的深层次。所以在解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时候,要将前九章的内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现在起就建立这种理念,这种观念,这种认识论,这种方法论,这对我们进入明明白白修证道德,减少错误,减少歧途,减少步入错误走入死胡同,无疑都是极为有益有利的。

修证道德者和修证道德的成就者,都应当效法天之道。大隐于世,藏而不露,随时俯仰,于民不异不同。如此身退当然就可以常保其身。这个不异不同,就是说跟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又存在着内在的差异;差异就在“无”之中,在“虚”之中,在“中和”之中。如果不注意这个身退,必然会产生一种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修德反而招来诽谤,道高反而毁誉难息。看看是不是这样呢?修证道德者中很多人为什么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在家里都站不住脚,跟老婆吵,跟父母吵。以我为中心,把别人,把孝道,把慈忍,把友爱,都置之于脑后,这哪里是在修证道德者?这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是在离道,是在失德。连做人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都没达到,怎么能算是在实践《道德经》呢?你把自己放在孤峰顶上,放在浪尖上跌荡,这都是不知道“身退”之妙么!为什么就不能做到与民“不异不同”呢?修证道德者与民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内在的不同而已。为什么要去招摇过市,总是批评别人:这没有道,那没有德;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指手划脚,论三道四。好像自己非常合道、非常合德一样。这样你怎能不招诽谤?肯定会招诽惹非。家人不理解,同事都不理解,亲朋都不理解,修德反而招谤,岂不可笑?是德错了吗?是修道德错了么?不是!而是因为我们不明“天之道”,不知道“身退”在任何状态下都是上善,必须要遵从的。因为我们只是把学到的道德理论知识和方法挂在嘴巴上,没有落实在心里,没有清退心中阴我上,所以就会处处表现得与众人不同,与众生有一道深厚的鸿沟,难以跨越,自己孤立了自己,自己封闭了自己,当然就会招来诽谤。

 

慢藏诲盗饰诱滛

 

道高反而毁誉来。是不是这样?你有了一点本事而不知退,去揣而持盈,怎么能不遭到毁誉呢?不用这个方法毁你的誉,就会用那个方法毁你的誉,终究要把你踩在泥巴里,直至让你不得翻身。《易经》中讲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八个字,也是讲的“身退”之意。慢藏诲盗就是指的积聚财富而又傲骄于人者,必然自招盗贼之祸;刻意打扮粉饰容貌的人,必然自招淫名之患!持盈、揣锐、自骄,其实都是一种咎由自取。作为我们道德实践者,应当以“功成名遂身退”为安身立命的六字真言,处中和之地,不失于偏,就不会自败其道,就没有这个祸患。

“慢藏诲盗”就是指过多的积蓄财富,并且表现出傲慢骄狂,那当然就会招来盗贼。人家不抢你不偷你的,那不是傻子么?他干的就是哪一行,而你又喜欢露富,又骄傲慢人,损了自己的内部道场。因为人人体内都有一个道德场,只是能量的大小差异而已,只是被人心所屏蔽的密度、松紧度有区别而已。当然这种差异有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你看看“冶容诲淫”是不是这样?你看现在有的人打扮得妖里妖气,描眉画眼,涂脂抹粉,穿着三点式的,招摇过市,这是不是诲淫?许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刻意打扮自己,而且还有意去招摇过市,很多小丫头不都是因此而把性命都丢掉了。为什么要卖弄于人前,将性命置之于不顾?这都是不明“天之道”的原因!

太上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我们道德实践者入世而修的不死良药!在第九章又点示我们要功成名就以后隐身而退,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其中也包括了功未成、名未遂者的正确把握自身。总体上都是劝我们功成不要居,急流而勇退,不这样做就不能保持保全自己的德和功。我们翻开历史看看,一代代修道成真的先辈们,他们的确对外财、外富看得都很淡薄,给当帝王也不为,当三朝皇帝、九世状元也不换,都不愿意放弃对道德的实践修持;都是唯恐富贵而拖累人,所以有成就者都是隐居深藏,有的甚至被君王三请五接,也都是一再掂量是否出山,入世相助。既使相助,也不会涉足太深,都会及时抽身而退。陈抟当年不就是这样么?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这给我们后人作出了楷模,也给我们以良好的教育。

在历史上都有过一些例子,真正能把握这个中玄、中和的人,像尧舜不都是这样么?尧当年不以天下为贵,很轻松的、没有任何挂碍的传位于舜;舜同样也不以君临天下为尊贵,让贤于禹。这种三让在后来的历史上绝迹了,没有再重演过。想想古代的这些圣人,不以天下为贵,连拥有天下都这么淡然视之,那世间还有什么可值得留恋和珍贵的呢?为什么要把这些石头拉着抱起来,累自己的心呢?可惜的是随着离道失德现象的越演越深,人们认虚幻名位为贵,不以内在的真金玉为贵。常常也听到人们在说“知足长乐”,但实际上人们将这四个字当成了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自我开脱,而在他心底深处对“不足”的追求,却是非常执著的。只是因为没办法达到,他才在那里唠唠叨叨地说“知足长乐”,用它自我安慰一番。

要真正达到知足常乐,必须要行天之道 ,奉行天之道,明白这个道理,才可能言发由衷、言发由心地去实行知足长乐,进而达到功成身退。否则一旦持盈揣锐,将会与历史上众多的失败者一样,招致身败名裂。这是真理使然。

自古以来的治世良臣,功成名就,名声已遂,但是贪图世俗的享乐,而不知道隐退的事例,可以说屢见不鲜。就像倡导法治的商鞅,他就是不知身退。他把当时的法律造的那么严酷,而不知以道德教化民众,结果怎么样,自己反而遭受车裂之刑;可悲的是:这种车裂之刑却是他自己制定的五马分尸。还有那个吕不韦:吕不韦的经典学说主张“务农是一本百利,经商是一本万利,从政是一本万万利”。这是他的名言。他由一个商人发展到从政,通过对一个王君的财富投资,智力的投机,最后做到了秦国的宰相。但他不知“功成名遂身退”,结果如何呢?也是悲哀。还有秦国的丞相李斯也是如此。他生前就有吕不韦的例子。他曾是吕不韦的幕僚,当他功名富贵集于一身的时候,权大势尊不可一世,最后他和吕不韦一样成了阶下囚。他在临刑之前对他儿子说:“啊,现在我想当一个老百姓,牵着一条狗,陪着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抓野兔也不可能了!”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惜这种感叹来之晚矣,悔之迟矣!从那么高的位置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呼风唤雨,就是不知道退,恋呀、保呀、持呀、守呀,守到最后怎么样?本来在他前面吕不韦的例子那么近,不过短短几十年。到他自己身上,他就是做不到,直到临终前才后悔。所以说一般不修证道德的人,在没有亲身尝到身败名裂的惨痛时,是很难理解功成名遂身退的道理的。在后世当中,象越之文仲,汉之韩信,不都是这样么?这样的例子太多,只是有大有小,有轻有重,随处都可以表现。

 

唯向众生舍富贵

 

我们回顾这些例子,看这些现象。不是只感叹古人,现代还不多吗?一样的多!难道只有这些大人物、伟人物才有这种后悔吗?其实每个百姓,每个道德修真实践者都是一样,只是其中的分量有差别。所以一定要落实到自己的内环境,落实到我们的阴我之心上认识它。这个阴我之心,才是人人都不能“功成名遂身退”的祸根,它才是我们流浪生死的根本所在。这个人心障碍着我们明白天之道,障碍着我们明白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它是无情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它在盛极之时一定会开始走向衰落,应该及时把握住这一刻,而不要让它盈,不要让它锐,这才是在真的修证道德。还是要回到理论上来认识它,这样才能把握好自己,持锐了没有?持盈了没有?揣锐了没有?我们对自己的阴我心把握住了没有?用正觉正念转换它到了什么程度和状态?达到了可控性没有?后天世俗中的所有一切,可以说都是损我们内部这个道德能量场的毒药啊!

我们一定要把里面这个心君问题解决好,置换好我们内环境的心,心如果不转换到阳性上,牢牢确立起正觉、正见、正识,那么始终就会被阴我牵着鼻子走,更谈不上在心里面去求那个真我。这个阴阳,这一对阴阳矛盾如果解决不好,不能达到阳性充满这一个圆圈,怎么谈得到转换下一个太极呢?馒头要一个个的吃。我们现代的社会世俗中,已经离道失德太久,连信德都差的太远了,更何况其它的了。当五德不全的时候,这个正觉正念常常是左摇右摆,就像墙头上的一棵草一样,在随风而荡。我们虽然在学习《道德经》,但把握不好很可能就成为山中的竹笋了——嘴尖皮厚腹中空;不是心空,而是表现出嘴巴非常锋利,对人刻薄无比。也表现在多言善辞,开口就是道德,闭口就是伦理,只强调别人,从不说自己。那么这个皮确实表现得很厚——厚颜无耻。把自己包裹住,把阴我用这个厚厚的皮包藏起来,而腹中空虚沒真东西,而不是虚其心实其腹。山里面的竹笋不都是这样,很好看,从土表层面几天功夫就长出来了,学好的不容易,学坏的很快。如果仿效竹笋这种特点,那我们的道德修养实践就很危险。就会停留在表面,被这个尖、这个厚障住了,难以明白。

所以我们讨论《道德经》、讨论历史、讨论社会,讨论家庭,一定要落实到自己心里面,一定要“虚其心,实其腹”地进行内环境真实不虚的求证。越求证内部,越分析阴我,就会越来越汗流浃背,就会感到阴我的可怕!就会感觉到阳性转换的紧迫性、必然性。只有把这个根本环节抓住了,在我们的心中建立起正觉,在大脑皮层开辟出正觉的原野,连通大脑质层,建立起正觉正念灵悟的通道,才能将《道德经》真实不虚地实践于我们的内天下、内天地,再造自已的心身,使心身都能真实不虚的符合自然真常之道。

应当深刻地去解读好这一章的每一个字,把她印证到我们的身中、心中,那么我们将会一生都受益无穷。如果能将这九章都完整地掌握和吸收到我们的体内,那我们就能够即世成真。当然方法论还有待于我们去艰苦实践。但在理论上首先要破这个迷,在心里建立起真正的真我殿堂,如果真我能为君的话,所有的方法论,也就成为至简至易,一切变化也就显得自然而迅速。希望每位同学都能通过《道德经》的学习,真实地落实到内环境当中。认识阴我,正确对待阴我,解析阴我,恭敬这个阴我,请出这个阴我。把自己的唐三藏牢牢地确立起来,把自己内天下的君王,真正的大德君王,似尧如舜那样的君王在心中登位,圣人登临我们内天下的君位。以圣人之心来置换我们的阴我之心,将人心的位置让出来,让圣人之心君临于内天下。这也就是我们能够实现比较快速地与道合真的关键途径。离开这个根本,我们还会蹉跎岁月,还可能走进盘丝洞,走进迷魂阵,还会迷失方向。只有把握住了这个根本,我们才能顺利完成整部《道德经》在体内的实践。

  (录音整理:道仆)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50203/155.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