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熊春锦先生讲道经第八章-若水

时间:2005-02-02 19:3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第八章 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患莫大于心身腐 这一章经过几天的预习,大家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再作一次整体的复习,加深我们对
第八章 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患莫大于心身腐

   

这一章经过几天的预习,大家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再作一次整体的复习,加深我们对这一章的全面的认识。这个第八章若水章,我们已经提示过,一共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段主要是强调水的上善特性、不争的特点,它与道几乎相近。第二段主要分别叙述了水的不同的道德特性和物质特性,对我们道德实践者,圣人之治的实践者的指导——如何去实践上善。实践象水那样的与道接近、亲近、甚至合乎于道。第三段主要是做了一个肯定、一个告诫、一个警示、一个提醒。特别是对道德经实践者,圣人之治的实践者提出了一个最严肃的告诫。这是三个自然段,将整个道德修养也好,圣人之治方法论的实践也好,将心修和命修推向了一个最高的阶段。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也还是按照自然段讲解一下,加深印象。

        第一段“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圣人之治的方法论中,心与身的道德修养是等量齐观的重要。这两者,心这个系统和我们身体的命体系统,她们的道德修养虽然是两个各自不同的系统,但是在圣人之治的方法论中是等量齐观的,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的。

     在上一章我们论证了身和私以后,这一章更进一步讨论如何深化身和私的复返归道。这一点对于人类而言,对于性命双修再造而言,都非常重要,因为“悲莫大于心腐,患莫大于身私”。

     我们实践道德的修养者,对心和身私的复返无为,都要同等的高度重视和学习实践水的道德特性。在性命双修的过程中,前人都感叹:心的腐败,心灵的颓丧,是最大的悲哀。患莫大于身和这个私!每个人都带有虚无性质的身,心性系统都处在这个身的实性系统之中。如何解放和解脱身对心、对体内所有道性系统的制约,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身的解放也是人类的最大忧患之一。我们在解决了心的腐败、心的颓丧,而确立了正见、正识、正念的前提之下,在解决了心修的问题的前提之下,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身的转换、身的再生,心身的同步,复返无为。在这个目的要达到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方法可以说应当抓住水的道德特性,进行仿效、学习和实践。

老子通于大道,观之于物而言道,喻之于人而论道。在世间万物之中,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性。我们要阐明人身这个肉眼可观、可见的后天实体系统的先天转化,就得用同样可观、可见的物质――水,来进行阐释,表述道理。因为人是以眼见为真、眼见为实来认识事物的情况比较多,用水来比喻我们的身的变化,比喻我们身体如何向无为、向道转化,那么人类就容易明白得多。

      在这一段当中首先就提出了“上善若水”。这个“上善”是指的上德者,最好的、最具有慧性的道德修养者,说他是圣人也可以。那么上善者,都象水的无私无欲,献身于众生和万物的德性一样。上善者都是自觉地实践和奉行德性当中的十种善行和四大行为准则。这个“德”字的右边,上面是一个“十”字,中间是一个“四”字,下面是“一”和“心”字。这个“十”就包含了十种善行;“四”是包含了四项做人的原则;“一心”,就是全部身心地去做到。“德“字的左侧是个双人旁,她代表着众生,代表着万物,代表着所有的生命。我们修这个“德”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就是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无私无欲地奉献心身。只有这样去做,去行这个“德”,贯彻这个“德”,才可能将心和身完整地复归于自然大道。这个“德”要融于心身,因为她包含了十种善,这是完美的一种修为,所以称之为“上善”。上善也就是指的这个“德”。

     如果我们十善不全,四则松懈,那就不能称之为“上善”,还没有达到上善。当十善圆周、四则又备增、溶入了心身,我们一心合德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上善”。这些都自然地做到了,而不是有心而为之,才能象水一样,具备水所蕴含的道性,这是一个艰苦的炼己过程。要真正地炼好己,首先要在德性上、在上善上苦下一番功夫,具备了这个“德”,才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能力、有这个量级去与道相合。

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因为水没有身和心的忧患,我们却有身和心的忧患、挂碍。水是在用自己的身体来滋生、长养、利益万物众生,她毫无私欲可言,从不求取回报,也从不竞争得失。这个“不爭”是因为没有身私之患,是因为她舍身于无欲,这可以说是水的根本的美德,也是世俗人间的人难以望其向背的根本差距。仿效水的根本美德,同样是实践上善者应当具备的道德人生观。当我们学习了、掌握了十善行、四原则,一心去做到,树立起了为众生奉献心身、布施众生的这样一个人生观以后,并且进行实践。在这个基础之上就要注意“上善”,象水德那样去贯彻到我们的身心之中,利万物而不争,去把握这个“不争”,认识这个“不争”,而达到无争。心无其心,身无其身,无无其无,何来之争也!

 

无私无欲立公心

 

 水和上善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处下不争。处低下和低洼之地,自然地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状态环境之中。因为众人未闻大道,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有私有欲的心身状态中,因而就难以舍弃私心、舍弃浊身,抱着私心和浊身当成了黄金,其实是一个臭皮囊。但是由于认识上没有上升,没有认识道德,所以也就抱着不肯放,对无私无欲舍身布施众生,很难以做到。就象一个富人,要想让他修道,那比牵着骆驼过针眼还困难。为什么呢?正因为他富有,拥有很多的财产,他能够布施给众生吗?他难以做到,他难以无私无欲地舍。但是我们的上善者,我们的水,却完全能够做到。这个做到,这个行,正是处在众人所不喜欢亲自去做的状态。众人只是想得,能够更多的拥有,有了一座金山,他还想有十座金山;有了一部汽车,他还想要更高档的,永远也没有止境和满足的时候。

众人总想向上爬,爬什么呢?爬于上面的名,爬于上面的利,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然而上善者和水却是自觉地处下、处低、处卑、处洼、处舍,所以都是众人所恶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上善者和水的德性,都是自然地实践着人欲所不为的领域,正因为他们遵循和实践水的这些美德,上善者和水的道德特性相同,所以也就最接近道性。如果坚持恒利众生终不悔,那么就很容易合道和成道。水的这些物质特性也接近于大道,他的道德的特性接近于大道,她的物质特性也接近于大道。

天一生水,有水必有炁。水是炁的最好的载体,水和天德的能量、地慈的能量性质极为接近。接近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天之所生,因而也就具有极强的亲合力,道性物质与水的紧密结合,也就使得她具有永远处在中和的美德。水的中和美德,我们要仿效和学习。

     水有哪些中和的美德呢?中和的美德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中和的美德就是指的她十大方面的中性。这十个中性就是可显可隐,她可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被我们肉眼所观察到,感知到。这个显,可以说是人类最容易认识水和把握水的特性之一。但是她同时可以隐,一盆水放在某一个地方,她会蒸发,它会变成气,它会升华。这就是她的可隐可显性。正是因为它处中,所以也就表现出来了可隐可显,可虚可实。

这个虚,也就是说在隐的状态下表现出虚无,表现出与道的性质相结合的一种状态。他也可实。这个实就是归到后天的状态,归到后天人类所感知、可以切实进行观、看、触、摸、饮用、使用、利用的状态,这是她表现为实性时候的特点。当然她的这种可虚也能够互变,可虚可实,她可以相互转化。就像可隐可显一样,它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转化的。

她可聚可散,既能够聚在一堆,也可能散在万方,散在万物之中。聚则成江、成河、成海、成湖;散则为雨露、云雾。这也是她的中性特点。

她可动可静,动起来,奔泻千里。有首诗不是写了“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泻千里的那种动势,势不可挡。

她也可以非常温柔地动。比如说江河湖海的水,缓缓地升腾,弥散在空中,笼罩在万物之外,渗透于万物之中。这种动是柔性的动。这个动和静都表现出水的身体的可分可合性、可隐可显性、可虚可实性、可聚可散性。当它静止的时候,非常的宁静、平静,非常的温、非常的柔,没有任何的躁动。

 

一滴水中含宇宙

 

 她可升可降,上升于天能够化云而降为雨露。在我们的人类这个环境之中,可升可降,调节了我们的生态平衡,维系着万物的生长。这个升降之间,她带着炁,带着天德,带着地慈,进行升降,进行补充,升降于天地之间。

     她可外可内,可以在万物的外部,在宇宙的空间中进行运化;也可以渗透到万物的内部,渗透到细胞之中,渗透到DNA里面。可以说每一个最细小的物质中都含有她,她可以深入其中,深入其内。她的这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特性多么象道啊!她无处不在。

水可曲可直,随圆就方,要她圆她就圆,要她方她就方。她的可变性,形态的可变性,可以说万物都难以与她媲美。这个柔性表现的非常的淋漓尽致,可柔可坚。这个柔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也表现在前面所提到的这些特性之中。当温度一升高的时候,她自然的变得轻柔,当她静下来的时候,也变得非常的轻柔。但是她可坚,她可以结成冰,凝结成冰山,凝结成冰块。

她的本身又能容,可容可载。她能容万物所不能容,任何东西在她身体之内都可以融化在其中。你把她溶成蓝色,她就给你蓝色的水;你添加进红色的颜料,她也就呈现出红色的影态;把污浊的衣服在水中清洗,她也不推不辞,将你衣服上的污垢都包容在其中。对“有容乃大”的特性,这种道德特性在水的身上表现的非常的圆满。

她不仅本身可以盛容、包容、含容,而且还可以载,可以载舟。就象唐代的李世民曾经讲过,他把人民比喻为水,百姓为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其实这个“载”才是根本性的,所谓的“覆”是因为外在的力量,因为所载之物本身的问题,才引起这个“覆”,与水本身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承载力可以说是无怨无悔,没有争,只要你符合她的特性,她就能载。

可净可垢。可净,就是说她本身是极为干净、清净,没有尘垢的,所有的尘垢都会沉淀在水的底部。但是她又可以容纳污垢,这些污垢并不会影响她本身。比如一盆脏水放在那儿,一周以后,几天以后,温度再高的时候,你再去看,剩下的只有污垢,而水却消失的无影无踪。因为她可升,因为她可散,因为她可动,因为她可虚,因为她可隐,她的隐、聚、散、动、升的过程当中,将你的污垢还是存留下来。也不会影响她本身。

这些中和的美德,可以说是完美地接近于道了。她与道的差异只有一点不同:道不显,而水可以明显的构成一个物体展现在你的面前。而道是因为没有分散为阴阳,她是处在非可名状态,“道可道”这种状态。而水,虽然说“天一生水”构成了这个物质,但因为她最接近道生,所以表现出这么多优秀的美德。

那么把水来比喻我们人身,我们人身可否做到可隐可显、可虚可实、可聚可散、可动可静、可升可降、可内可外、可曲可直、可柔可坚、可容可载、可净可垢?暂时还不能,需要修为到与道合真以后,才能达到这个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圣人修步入到至人,最后成为真人,这其中就必须效法水的这些特性、道的特性和物质的特性。没有这些效法过程,对水的这些特性的认识,特点的认识,并且没有进行实践,那么所谓至人、真人的境界,也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理想、一种幻想,一种停留在嘴巴上的论道,茶余饭后的一种话料而已。

 

真善真水育真道

 

但是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最讲究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要实践她,而不是只停留在嘴上。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一章的时候,认识水的上善,也就有利于我们把握自己的实践。当然水的上善特性,无论从道德特性还是物质特性,这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而言,都是难以简单的用几句话表述完整的。我们的圣人效法水德,以道德教名,以仁义教导人,以无私之德奉献给众生。从善如流,这个善源自于水德所含的上善;圣人舍己从人,无私而公,以水的上善之性同德的。

所以老子以水作为上善的代表,通过这一章就为世人树立起了一道大道善德的丰碑,作为众生效法的楷模。我们在陕西的时候,如果去看看老子讲经论道的地方,那里有一眼井,井边就有一块石碑,碑上就是“上善若水”,矗立在那儿也多年了,但是如何去解读她、认识她、实践她,才是后来者的关键所在。如果展开来点一点,来看,水德在世间众生当中,可以说任何众生、任何万物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水德的恩泽。这个地球上五分之三都是水,这五分之三的水在干什么呢?她就是在滋养地球上的万物。这个水就是自然赐福给人类和地球上的众生的最根本的生命之源。我们地球上万物的滋养都是靠的这个水。可外可内,拿到我们人体内来看,人体内百分之七十五都是水,占了整体重量的这么高的比例,是水在维系着我们生命的活动。水中就有道了!这个道通过水的存在,使生命得到滋养,得到发展。可以说生命得水则生,不光是人的生命,万物的生命,能得水则生,失水则亡。

然而还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贵水则变”,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个水,尊贵这个水,而善用这个水,那么就会发生深变。如果仅仅局限在得水则生,失水则亡,而不知贵水则变,那是愚人、庶人,就像鱼在水而不知水,人含水而不贵水。一个圣人之治的实践者,应当认识到“水即是身,水即是命;知水者智,贵水者慧”。

为什么这么说呢?“太上贵德,唯与善人。”我们把水德修好了,连太上都尊贵你,将赐给你福德、慧性。所以前人才说“太上贵德,唯与善人”。这个善是上善,贵德就是水的德性。因为水如同道德能量一样,渗透于万物之中,所以具有载道性,再加上水本身身体的随物性和载物性,使她与道性最为接近。

道不可睹,道是不容易用眼睛看到的,但是水却可见。把握了水德也就容易进到道境之中。像象形的“炁”字,上面一个无,下面四点水,它实际上也就泄尽了处在虚态、处在隐态的道能的与可见可观的水之间的一个依存关系。真正的“炁”当中,实际上就是道与水的结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水,老子为什么在这一章中强调水?是因为水含有道,存在着道,道德的能量是水最容易饱和性地存在的一个物质。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抓住了水,也就抓住了道和水结合而构成的炁,水和炁之间的辨证关系要整体地把握住。水在五行学说当中居于第一位,居于五行之始,她所含的禀赋之中,是太极之初的初炁;它生于一,这个一是阳数,而成于六数,演化到后天,是阴数为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它的演变过程源自于最接近道的位置,这个一也就是道。

水的这些特性又处下不争。水的质又淳朴而清纯。你看那个蒸馏水,它不淳朴而清纯吗;人们都喜欢饮用矿泉水,她不淳朴而清纯吗。水又含有道情,这个道情妙化众物之形。我们经常用水来配制多种的药物,配制美容品,干什么?想妙化我们的面孔,妙化自己的身形,来妆扮自己。但是水本身含有道气,并不是因为你的能力去用她而产生妙化,而是她本身就有这个作用,一旦脱水马上形就变了。一旦这个水恰到好处地充斥身心,那么人的精神各方面就显得神采奕奕。这是水的道情在起作用。水的德性是养育万物而不争,水就是天下万物中的上善之物。所以说“上善若水”,水也就是上善。

上善之人也像水一样。水能够随着物体变化,物性的不同,而施舍自己的功能。随时善意,她并不选择好坏、优劣、美丑,她不择物而能用。而且她在施舍的过程当中,不会因物的不同而违逆物性,不会背离这一点。让她怎么样,她就怎么样,一切都无所谓,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众生平等,舍身济养众生。

水的道德特性与水的物质特性对于人的性命双修和生命再造而言,特别是命体再造具有甚深的奥妙。我们道德修养实践者,必须要真实不虚地去效仿、学习水的上善之德,最后才可能达到性命两大系统的虚实相通,实现我们内天地中全道的、全真的真实造化境界。

天一生水,水是天一所生,也就是道所化生的。水在五德当中又是智德;在五行当中是北方的壬癸水;在人伦五常当中是贞,贞操的贞,贞节的贞;在五色之中,五种颜色里面是黑色,凝重、简朴;在四季当中是指的冬季。她在天上处在一种善的状态的时候,可以为雾、为露、为雨;她降落在地上的时候,就为泉,为水之源。

 

抽爻换位造性命

 

水在人体当中又主肾、主骨头;在五戒当中,又是指的酒。“上善若水”对于人而言,是一个完美的生命再造,性命双修。人体中的水,再造性极强。既然水在人体内再造性极强,那么又何不是人人都成道了呢?因为人体中的水又分为壬水与癸水,因为水当中含有阴和阳的分别,阳水与阴水,心液与肾水等等,都一起在我们体内存在,阳水又被阴水所包裹,必须要有一个提纯的过程,分离的阶段。所以修真实践者要诀破阳水和阴水之谜,这个谜也要能够解的破,光掌握了、认识了还不行,要破其中的这个诀、这个谜。修证心火中的真液,抽取离卦中的中爻,也就是要修上善。如果心中的上善之德具备,那么心中的心液冲破了阴我心的制约,心液自然能够分离出来。不去求取阳我,不去从阴性里面分离出阳我,阳我的物质,只是单纯地去追求谷神,而不注意在这个虚的对面还有一个实,虚实不共同地把握住,隐显不能够整体地居中把握住的话,那么这个心液怎么能够分离出来呢?心液不出来,那么阳我和真我也就永远遥遥无期,或者说品质不高,只是虚的,只是心里面想的,而不是真实的。当我们修上善,心中的心液能够分离出来,能够处众人之所恶,能够谦卑居下不争,那么这个心液经过脾的真土结合,就能处下,与肾水中的真火相结合在一起。

我们传统丹经中所谈论的非常复杂的一些内容,很多的哑谜,许多的隐喻,其实都源自于《道德经》。因为后世的道德修证者,都是道德的子孙,都没离开道德这个家。千经万经,都在《道德经》的囊括之中,在《道德经》的无所不在之中。后世的丹经可以说都是读通了《道德经》以后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很多的人只重视研究丹经,却不去研究《道德经》。实际上由于丹经比较隐讳,象喻太多,不容易解读,因而很多人在丹经里面迷恋一生,陷在里面出不来,拿着一本丹经反复地在那里念,因为他没有把握大系统论,钻到牛角尖里面去了,钻到宝塔尖里面去了,所以没有人间的师承的话,只有结合《道德经》才能够弄懂丹经当中的一部分奥秘。离开《道德经》而谈经,容易造成乱弹琴,分不清隐喻,自解丹经容易丢失大系统论,对水和药的认识尤其如此。其实我们如果跳出这个以药为水的局限性的认识,整体把握住自家水,身体里面整体的水,整体的壬水、整体的阳水。

      生命的再造,丹道的实践,其实都是基础中起于水,而高级阶段又最后止于水,生于水而逆化于水。把握了水,也就把握了性命复返先天的根本物质。这里还可以提到顺,象“顺成人”。人在生存的过程当中,从胎儿的胚胎发育期开始,在子宫里的羊水,使生命的成就,发育成长,呱呱落地,到往后的归土,又在土中化为水,剩下一堆白骨。随着水的物化,物用水化,道理是相通的。其中的奥妙,只是一顺一逆而已,与其顺着化,还不如逆着化。逆着化,同样的把握这个水,把握水德,把握水的物理特性,去大系统性地掌握好《道德经》一到第八章,也就能够通透其理。在定中、静中,这些诀、这些秘密,会像过电影一样自己展开,而获得其中造化的方法,变化的方法。“只在其中颠倒颠”,不要顺转,保持着逆向运动。把握住第一章,把握住第三十八章,很好地运用其它的所有章节,就能实践与宇宙同体,实践与水的上德紧密的化合。

天一生水,水本来就是先天的。在水当中,道能是水的主体,落于后天以后,分阴分阳,才化生出阴水。而肾水又是先天之本,一阴一阳地平衡着肾的功能。当然肾里面还有火,阳水和阴水组成一个太极。肾里面还有阴火和阳火,又组成一个太极。这一对水火,这两个太极,共同维系着肾的功能。但从整体而言,肾里面附含的是先天的成分。所以医学上说肾是先天之本,脾土是后天之本。我们要分析出来,既然肾是先天之本,那么复返先天也就必然要用先天之本为用,要用到这个先天。所以丹道下手处就在此肾水中大做文章,将全身的水都转化成为阳水。下手处,直到了手,还是在水上下功夫。所以上乘的丹道学说――天元丹法,是不会离开自家水的不断地阴阳转换的。

 

跳出阴阳脱凡篱

 

 我们曾介绍过内五行的顺生,为什么要先介绍顺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壬水的递生和癸水的递升,应是一个先天与后天完全不同的理念。我们首先得辨识这其中的阴阳属性。要涤阴而存阳,当这个阳真的保存下来,升华了,而阴性的涤除了以后,才谈得上以阳相递升,这样才能复归先天的乾健。当然归于乾健以后也就自然会步入到化变而逆运五行。在化变过程当中,必然有一个逆运五行的过程,因为只有在逆运当中才能化尽五行,五行不化尽,跳不出五行,不化又怎么能跳呢?不变就逃脱不了五行的制约。如果没有大系统道德理论的指导,总揽这个自家水的前提的话,那么这一切变化就会局限在有一个小系统中耗尽我们的生命。所以整体地把握住自家水,同时又把握五行系统论,这样才能够实现我们听起来很豪迈的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跳?怎么不在?没有化之前你跳不动,没有变之前就还在五行中。有了水德,有了水的上善,有了自家水的无处不是药,运用五行的特性顺行、逆行、生克,来再造我们的五行系统,也就容易逃脱五行的制约。

     这其中必须有一个大系统道德论的指导,才能够完成。所以道、经、师三宝始终不能够离异。必须在这个框架之内,掌握大系统论,总揽自家水的前题,掌握五行造化,这样也就全局性地把握住了生命再造系统。我们身的先天转化和变化,其中变化的枢机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个壬水,就在于壬水的大量饱合性的生成和运用。在于癸水的阴性被清除,被全面转化,由此而拉动和带动全身其它五行的同步质变,这个质变才是其中的关键。水是生命再造工程中不可缺离的关键所在。壬水是生命中再造最强的物质,而她本身可散可聚,可内可外,正是因为她的存在性极强,而渗透性又极为强大,所以她在我们身体内能够载着道能储存于内天下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到。水与木、火、土、金,这四行而言,相比较,她的能动性和再造性最强,最为强健。抓住了这个关键,也就牵住了青牛的鼻子;牛鼻子一牵住了,那么老子不就为你服务了吗?老子骑在青牛上,不就到了你的身中吗?希望人人都能够牵住这个青牛的鼻子。

我们身心系统的先天转化、变化,在于内五行的整体复返先天归道。这个五行系统整体性不能破坏。要复返先天归道,那么木火土金就必须以水中的阳壬为用,而全面的系统地展开。只有把握住阳水的壬为用,并且系统性地展开内系统天地。要全面把握,这样才能不偏离归中,不偏左,也不偏右。就像水德一样,这样我们才能够实践生命的再造,顺利深化,整体的完成。所以老子紧接着在下面一段里面,完整地展示了这一个大系统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

 

立居善地心身净

 

 第二段:“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修养者如果要想进入上善的境界,在掌握了水的道德特性和物质特性的基础上,还必需要高度的重视从这七个方面真实地实践水的上善。这七个上善实际上又分为两部分,其中“居善地,心善渊”是第一部分,是基础,是条件。“居善地”,就是说要象水一样处于上善之地,这个“善地”也就是处下不争。要能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要象水德一样处于不争、无争的状态,避高而处下,顺其自然,不逆不违,保持心身的中和之地。这个地就是谦下自处,低卑中和。“善地”既是清净无争,贞洁自守,守德为本,与德为邻。当然要展开讲,内容很多,我们先掌握纲领,其它的可以自己去思悟。就象“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而纳百川”,百川都被她容纳。就是因为善处最低的地方卑下之地,她不争,所以她能容.,处下则能容。一旦处下,道性也就在其中,

道性就含在下里面。谦居下位,能居下位,并且保持住,也就自然没有忧患之事,立身于不败之地。你不争,又有谁与你相争呢?

第二句“心善渊”。道德修养者的心,应当效法上善的水德,似水于渊,既安静又干净。临渊而观,那个渊是不是又平静、又干净透明呢?她纯清而透明,深妙而不测。我们的心似渊水那样,能够容纳百川而又深沉、渊默,处下空明,而又湛静;上善之心,如水在渊,既能合万物之性,又能鉴万物之行,善渊之心于水,光明涵于内,身行沉静表于外。这个心如果似渊、善渊,那么它化物之机不可知,生物之妙不可见。这个化生的作用都含在其中,这些都是水的无心、上善,她没有心,所以自然处于上善,而生存于万物之间。我们道德修养者的心,就应当象水德的上善特征,静以涵养万物,渊深莫测;动则顺应万物之用,变化无穷。这就是“心善渊”的理性解释。

    “与善仁”,上善的水德施仁惠於万物而不恃,利万物而不争。她散开来就成为雨露,滋养万物;万物因为受到她的德泽而生生不息。当水汇在一起成为江河的时候,也就荡尽了污垢尘浊,表现出她的纳物性,容纳各种物质而不拒,载物而不争,渗透于众生体内,润物细无声。她在我们身体内悄悄地流动;在树干当中、树叶当中,无处不在流动,表现出她这种润物细无声啊!就像“好雨知时节”一样,那首诗不是这样赞颂水的吗。她在众生的体内,担负着新陈代谢的重任,而并不求功。在人体内就是仁德。水的这个仁德,载血疏泄,和魂制魄,化生津液,推陈出新。只可惜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德。水给予众生万物的仁德,在所有万物之中是至大无比的,没有任何物质能够与水相媲美,除了道以外,在我们所能够看到的物质当中,只有水的这种仁德是最为典型的。所以太上强调道德修养者要效法水德,应当像水给予万物以上善仁德一样,舍身于万物众生,利济群生。道德修养要达到像水一样至善宽容、博爱柔和,能利万物,济助万物的生命,实践真实不虚的“与善仁”。仿效水德,也就为我们实现第三十八章的上仁,树起了一个指路之碑。怎么样去修仁呢?看一看水德吧!如果做到了水德所含的特性,那么“上仁”也就在其中,也就能够施予众生,施予万物,这也就是最好的仁德。

 

献身众生誓不悔

  

 言善信”。什么叫作“言善信”呢?道德修养者效法上善的水德,应当像水德一样言善信。这个“言”之意,是表述,是一种表达的意思。水是怎么用她的身体表达、表述她上善的信德呢?水虽然没有象人类这样的语言,但是它却无处不在的表达它的完美的信德。它稳重处下,忠信诚实,献身而不悔,奉献而从来不疑惑。不像人类那样,施舍于人一点点,还要两眼睁得圆圆的看着人家会不会回报我一点点,他的回报是不是涌泉相报?如果人家当时没报回来,还要想它三五天,甚至想他几年,耿耿于怀,我送了他的礼怎么到现在还不还礼呢?可是水连身体都献出去了,但它从来不疑惑的,它不会去图这个报。

水德的善信不仅是献身不惑,而且能容能化,什么东西它都能包容,什么东西它都能化生,它能生万物,信德在水德中附含着。它处在世间,你看它哪一点不表现出它的信德呢?从大处来看,站立在海边,潮水准而有信,晦前三日准时起潮,从沧海奔腾而至;朔后三日它又准时激流勇退,一泻入海。这个潮不失时信,信德也自在其中。而且这个水的身体,它遇到圆的就旋转,旋一旋就成了圆的;遇到方型物器,它必然折转一下变成方;当它遇到阻塞的时候,就会自行停止;当它见到缝隙的时候必然会奔走不息……。水的一切,哪一点不是守物之信呢?随物之信,守物之信,真信美德。水的这种美德,人类的确难以和它相媲美。而且水在我们人身上,运化水谷,人吃的东西,饮用的水,都是靠水来调理运化体内的各种各样的味道,无论是酸的、臭的、辣的、香的、苦的、甜的 ,它都不会拒载,统统的进行调理,而且将它分布在体内各取所需的脏腑之中,它担负着调理百味的承载任务。它负责着承载、吸收和输布,它承担着运化升清,消谷输气,在我们体内默施信德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它维持着我们的身体平衡。这些都是水的上善信德,而圣人的信德与水的信德是相同的。圣人不会丢失天时地利,他始终随缘应物,应过即静,不会拒于万物。大舍心身于天下众生而不疑,圣人的信德可以说是万世不惑,他不会迷惑,也不会疑惑。

   正善治”。 水德上善的持正治身,处于无心无为,也就合乎道性,都在正确的自然法则之中。这个水的治身,因为它没有心,它只有身。水的这个治身,它又处在一种无为的状态、无心的状态,所以它最符合道性,无心无为地造就众生万物,它始终处在正确的自然法则之中。

水有身而无心,以无为治其身而身存。修养道德者效法水德,就必须要高度的重视正治,正确地治理上善之心和上善之身,不要失之偏颇,不要偏执,也不要散慢。要保持中正,整体把握住,正确的治理上善之心和上善之身,将心和身都早日规范到无为之境,这才是根本的上善归道之途。如果不能执行这种正善治,那肯定就容易堕落进入旁门邪道之中。

水德的“正善治”,其中含有上善的礼德,它透明圆通,循理遵道,秉规持范,不争不燥,不惑不迷,知时达物,能化万物,而又不被万物所拘束。

水德的上善,是以道治身,身的无为合道,心的正善治,是基础和前提,秉规持范,礼德圆明,是道德修养者必须遵循的法则。

水德在人体内,是一种上善的礼德。它主持着我们人体内的血脉系统,调理一身的气血,司理身中的神明,调适体温寒热,营和荣卫,渗透于全身的每一个系统,将正善治贯彻于一身。这个体内的天德地慈之炁,如果饱和地与体液之水化合为一,那么心身的“正善治”也就不难,关键是我们能够把握住它,正治在这个礼德的规范、统率之下,那么性和命的再造也就至简至易。

同样的道理,水德在社会环境当中,我们纵观历史,当年八水绕长安,也是造就大唐鼎盛的外环境原因之一。其实如果整个社会环境中的水文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充满了道气,充满了天德地慈,水文环境、人文环境都具备了,这种内外大环境,一个个的小环境共同构成大环境的话,那么实现《道德经》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像在锅里面炒一个小菜那么简单和容易,那岂不快哉!可惜这种富含道德的水文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那么的难以达成,一旦达成,那也就如烹小鲜。

 

无所不为事善能

   

 事善能”。水德的上善,献身服务于万物,滋生长养万物的能力、功能和作用,如同完美的智德,不凝不滞,通达调变,润泽乾坤,长养万物,随宜妙用,应事合中,能方能圆,曲直随变;以及可隐可显, 可虚可实,可聚可散,可动可静, 可升可降,可内可外可曲可直,可柔可坚,可容可载可净可垢……等等,都是水的善事功能。水德上善的、事善能的智德,在人体内藏精濡养,调理六腑,净化九液,产生真炁,繁衍生殖,主理内环境中的液和津。当它与天德地慈之炁饱和性地结合之时,就必然圆通达变,虚怀若谷,处下不争,声色不迷,欲淡无贪,谦虚柔和,机智敏捷,道德修养也就容易带动、启动。我们道德修养者,应从水中所含的上善的智德和“事善能”的功能作用中,寻找到一条人生正确的哲理,来证得全真。同样得道理,也就能在家中、社会当中表现出完美的“事善能”。

   

   动善时。“动善时”是指的水德上善的动善时其中的动,这个动是顺应天时地利的动,遵循道性,恭顺自然,恒顺众生而动。这种“动”的时机把握,是一种无为顺应天道,顺应自然,处下顺应万物,而不违天时,不逆与人事。这些特性当中所含的都是上乘的义德。水德当中所含的义德道情,突出地表现出了它善待万物,扶生万物而不妄动,舍己利生而不私行,果断有力而顺应天时,利济群生而不误时辰,唯道是从,唯顺应众生为其时。“动善时”,在水性上面不是这样表现的吗。《西游记》里面曾经记载了某时某刻下多少雨,多少寸、多少分、多少滴,这是水遵时、遵数、遵规降下来,水本身它不会违背,所违背的是应用水的物和人或者其它。它的随物性充分地表现出了它的舍身性,它的唯道是从,是没有一点一滴的疑惑和违逆的。

同样的道理,水德的智德在我们体内的“动善时”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在我们的体内,“动善时”也是有条不紊地调节气机,宣发肃降,化生藏机。象我们在呼吸当中,一吸一呼,其中的水气的升降、宣发、肃降,它不会乱动,它不会搅乱你的内环境。它会遵循时间规律,在人体内化生脏精,在一动一静、一开一阖的动象中,都是顺应生理机能,不会违背内境众生的需求,不妄自乱时而为。这种“动善时”也就是我们道德修养者效法水的上善,体悟水的“动善时”的特点,应当身处中和,似水的应时变化,夏天能散发,冬天能凝结,顺应天时而动;温度高的时候就升化而雨,温度冷的时候就凝结成冰,从不违背自然法则,始终保持着一种中和,顺应天时地利。我们若能效法水性的“动善时”,内境的造化也就自然了。

 

善德筑基通天梯

 

 在实践圣人之治的方法论中,我们是否真实不虚地做到了呢?如果以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来讨论这一段,这七个“善”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个善字,叫 居善地,心善渊”。这是内部实践上乘的炼形化气的前提和基础。老子在这里特别提出这两点是基础,必须要做到。就像房子一样,你做不到“居善地”和“心善渊”,那么整个身的变化,身的再造,炼形化气就无法展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筑好基础高楼就建不起来。

所以对于进行实践圣人之治方法论的人而言,要很好解读“居善地,心善渊”这两大基础部分。这个“居”是什么?是指我们的心居、身居,是人身内环境之居,外环境之居。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你的心居于什么状态?你的身居在什么状态?你是否了解?你的心如果还居在阴我状态,处于阴我主身的状态,那就谈不上炼形化气、 合道还虚。如果你的心身连门窗都没打开,何以谈的上进行上乘的实证呢?心身没有达到清静的状态,还处在后天,或者处在后天和先天的因业之中,那就难以全面的实践,就不应该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应该退而思过,止欲生悔,真实不虚地去效仿水的上善,实践水的上善,进行内环境的心居位、身居位的变化。

要把握住整体内环境的位置和外环境的位置,所以这个居要看到它的心、身、内、外整体的处在良好的“地”。这个“地”是指的内环境之地,外环境之地,不同系统之地。早期居在内环境之地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在每个不同系统中应该把握哪些关、哪些窍?对我们的系列教材中的理法都掌握了没有,实践过没有?你的外环境之地是否良好?气场、人文环境、道德氛围是否符合再造的环境要求?

“居善地”的“善”,是正确符合道,符合自然,符合全系统的不同阶段。“居善地”是指的整体性的处在的位置,不同的阶段当然有不同的地。它不是机械性的、局限性的去遵循、去局限在某一个小的框架当中,而是要根据性命再造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而进行决策选择,并且积极去调适,使自己的心身,内外环境都处在善地,处在正确符合道、符合自然、符合全系统的性命双修再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如果要展开讲内容广而多,也太费时间。但是这个原则大家应该掌握,首先要把握住,在实践论当中把握住这些特点。

    心善渊”。这个“心”在内证中是指的人心、道心,阴我心、阳我心、真我心。“渊”是指的安静的静,干净的净,光明的明、容纳的容。我们的心要达到渊、静、净、明、容。这个“善”是指的把握、处于、职守、保持,也就是这个心要从阴向阳真实不虚地转换,要把正觉正念真的确立起来,要把握住修心,要保持住修心的成果,要处于这种良好的心态进入静、明、容。否则会产生真争之象,争一旦动,实际上这个争就是动。在某种深化的变化状态当中,一旦动了,就后悔不得。如果不能保持渊静、渊明、渊容,不能保持、不能执守、不能处于、不能把握,建立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个“心善渊”不能实践、出现,“居善地”不能达成,那么许许多多的再造、深化、同步、变化都难以出现。

后面的五个“善”都涉及到了五行。例如“与善仁”、“言善信”,就是一对木和土的五行。这些五行实际上无论是其中所暗含的仁木、信土、礼火、智水、义金,它的先天转化,用水德的一种规范,进行逆变,其中所含的天机是非常的丰富的。五行系统的整体性逆返先天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在上面分述当中已经介绍了一点。

作为道德实践者而言,对于《河图》、《洛书》的生和死,要破迷,五德、五行要深入地去研究《河图》、《洛书》以及五行顺逆生克。比如说河图顺生,它生在哪?生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以天带地,以奇数带偶数,逆而变之,那么这个理法就暗含在其中。

本章中这五个“善”字中,还暗含着许许多多的技术性内容,但都不脱离关键。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整体讲解《道德经》,没有时间展开对专门技术性问题的讲解,只能是点到即止。大家可以从教材中去展开参悟。其实如果心能无为、身能无为,那么天机尽在其中。

 

心身善渊渊常明

 

 

第三段:“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段是一个总结性的段落。是对上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七“善”义进行了一次总结。水的上善美德虽然很多,但是它的关键应该把握住,关键在于水之无心而不争。因为它舍身也就无争,这是夫唯不争,它无心地将身舍于众生与万物,在舍身的同时也就自身寄生在众生与万物之中,所以它永无忧患,没有过失,也没有烦恼,这就是“故无尤”。这些忧患、过失、烦恼根本不会存在。我们效法水的不争,圣人归于道境,道德积于一身,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为众生道纪照明镜,与众生同在,不生不灭而永存,岂有忧患过失,岂有烦恼呢?不也就是达到了“故无尤”。落于后天则必尤,则有尤。而保持无为,保持先天,能够无心、舍身,就能“无尤”。这是对这一段的总结。

深入一点,按照圣人之治的方法来讨论这一段,这是对天元金丹实践者最高阶段炼形化气的系统工程,提出了语重心长的严肃忠告。我们要想步入炼形化气的上乘状态,就必须全面地遵循水德,掌握水德,认识水德,遵循水德,重视水的上善之性。只有把握了这个根本,才能在整体心身的先天转化和变化中没有过失与烦恼的产生,没有忧患的形成。这个关键就是处下不争,处中不争,处虚不争,处无不争。无心也就无争,无身也就无争。心身在全系统的再造过程中必须要高度的保持无为状态,一旦落入后天就风险万分,切记、牢记!

虽然修养道德的大成就的境界就在前面,但也就在水的上善德性之中,不可不识,不可不知,不可执意妄为,不可好高骛远,不可不遵道德之教。必须要脚踏实地,按照大系统论一步步地修证进行变化,才能达到真人的大乘境界!

 (录音整理:道仆)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50202/154.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