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汉字的科学性和中国根文化基因

时间:2009-10-04 21:0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熊春锦 点击:
汉字的科学性和中国根文化基因 中国驻德大使馆 中国文化中心 讲座节选 熊春锦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她跟汉字的科学性是密切相联系的,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汉字的科学性和中国的根文化的基因。 一、纪念老子诞辰 2580 周年 在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2580 年的诞辰日,我们借这个机

汉字的科学性和中国根文化基因

中国驻德大使馆  中国文化中心 讲座节选

 

熊春锦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她跟汉字的科学性是密切相联系的,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汉字的科学性和中国的根文化的基因”。

一、纪念老子诞辰2580周年

在伟大的思想家——老子2580年的诞辰日,我们借这个机会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圣人。

老子,是我们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这一点,我们要把它确定下来。老子是继伏羲创造易学文化(也就是易道文化以后)以及黄帝创立法道文化以后,在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关键转折期,把握住“轴心时代”的灵魂,以其无以伦比的大智大慧,承上启下地创立了中华道德根文化的德道文化巨系统。


老子的经典著作,主要是他的《德道经》。在帛书里面,还保留着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代这种篇序,在汉代的时候才发生了篡改。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的特点,作为缅怀先圣,我们在这里简要地提示一下:它的特点,是超越时间、空间。里面不涉及任何国家、任何地域、任何时间、任何民族,都一概不提及,表现了巨大的超越时间、空间性。其它经典,一般都要涉及到具体的人物、时间、社会、地点、空间;但是,老子五千言不具备这些因素,它超越了。第二个特点,是融三才妙道。所谓“三才妙道”,就是天、地、人这三个宇宙基本的大环节所有精华,老子把它们都融汇在五千言之中,汇集了宇宙真理,从宇宙大爆炸产生整个宇宙到人类诞生,以及人体内的DNA细胞结构,包括DNA,现代医学发现了DNA,但是并没有找到DNA双螺旋结构中还有一个中轴,这个中轴是无形的,但老子却观察到了,而且给它命名。所以说,的确是汇集了宇宙的全部真理。

《易经》里面是谈的象、数、理、气,然而在老子五千言中,他却加又上了“一元”。所谓“一元”,这个“一”,是指的德;“元”,是指的道;然后,再加上象、数、理、气,他提出了一个“大唯物论”。这个唯物论,比西方的唯物论广大得多。为什么呢?老子提出了一个“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这就是道。他直接指明:道,也是物质。但是我们有很多的人,特别是前些年,在国内把老子思想当作是非物质的,是唯心的。实际上,他的五千言当中,都肯定:一切都是物质,只是存在有相和无相之分。可以看得到形象的物质,和看不到形象的物质,都应该归纳成一个整体的物。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能够接触到信息,但是空间传播着的这些全息信息码,是看不到的。看不到的转换成看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

老子提出了“唯德辩证法”,在大唯物主义的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唯德辩证法,用德来衡量任何物质的变化、德能的多少、德的品质、德的能量的多少,来鉴别任何物质的演化和分析。所以,在他的五千言当中,始终将“德”放在剖析任何万事万物、任何事情的一个最高原则点上来进行分析,而没有陷在阴阳里面,也没有陷在一分为二里面,来进行讨论。

而且,五千言还有个特点,就是老子自己命笔,亲自书写。我们知道,西方的《圣经》是由耶稣的徒弟们后来帮助记录的。因为在那个时代所有讲经的人,都是讲经说法,从来不自己写,唯独老子是亲自动笔,写下了自己的五千言。东方的佛陀也是这样,那么多的佛经,没有一篇是佛陀自己动手写的。唯独中国的老子这位圣人,在函谷关亲自命笔写下了这洋洋洒洒、信息高度浓缩的五千言。

这五千言,的确就是一种大智大慧的密集型的一种结晶。那就是高压缩性的,就像我们电脑里的文件一样,打成一个压缩包,只要会解码,就能够打开这个压缩包,就可以从里面解析出人类所有的知识,因为他论到了圣道妙语,也就是说圣人之治的方法。用圣人之治的方法论,对待自己的体内,使其产生生理的变化;对待自己的家庭,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单位,对待自己的国家、民族,老子运用了他的圣道妙语,来阐述了一个人类最佳的结晶。所以,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博大而精深。

近代有很多人讨论到,老子的五千言《德道经》,是属于万经之王、百科全书;老子,也被称为世界的哲学第一人,是中国哲学之父。因为五千言,按照西方分布很细的目录树研究的情况来看,的确是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军事、伦理等各个学科,是一部哲理精微、意韵深远、含天覆地、震烁古今的伟大经典。老子的思想,不但对我国古代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发展承传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更对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以及重新和平崛起,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以,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去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古圣,去诵读五千言,并且去实践他在五千言里面所隐藏的圣人之治的方法论。达到和实现“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精神境界,共同去开创和谐、美好的世界,以道德共建地球新村的家园。所以,在正式讲课前,我提议,大家还是集体诵读一下双一章。用我们的心声,去纪念伟大的老子诞辰2580周年。

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我在这里,请一个德国的家庭,由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一起来带着我们,共同诵读一下双一章,看一看老子的思想在德国这个哲学家的摇篮是如何受到民众的欢迎。

这位小朋友五周岁,实际上他从三岁就开始会背诵了。他诵读经典以后,就表现出来那种很文静、很有文化素养的气质。的确,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很容易陶冶情操的,不仅对中国人有作用,同样对西方所有人也具有这种作用的。

德国有个新闻机构调查了一下,在德国平均四个家庭就收藏了一本老子《德道经》。这个比例,我在国内强调过:一个西方的国家,这么高度重视中国老子的书;而在中国,恐怕一千个家庭里面也难找到一本老子《德道经》。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反差现象,我们自己认识自己的老子,还不如西方民众对老子思想这么重视,所以需要更好地提高我们本身对老子的认识,提高我们对老子根文化的认识。但是,要想学习老子五千言,首先要掌握一个方法论。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的文字基因之前,先来讨论一下老子告诉我们的方法。

二、老子唯德思想学习方式(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老子唯德思想的两种学习方式——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我们讨论一下老子唯德思想的两种学习方式。请大家参看下面的大脑图,这样比较形象一点。

老子在德篇第十章“知天下”当中,提出了一个圣人的境界,那就是:“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那就是,足不出户能知道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户也能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他们的后天知识并不是太丰富,并没有博览群书,但他们的心胸当中却装着天下的知识。他们没步行,两条腿并没有到天下各地走,但是却能够体会到世界各地各种信息的各种反应。这就是一种圣人的境界、圣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紧接着,在第11章“无为”当中,又提到了如何去实践这个境界。他在谈到人类的大智大慧以后,提到了:“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所提出的这样一个论点,我们该怎样去解读呢?这实际上是指出了人类学习真相的两种途径和方式。



为学日益的概念:

第一个,“为学者日益”。这个“益”字,就好像杯子里的水,越装越多,就漫出来了。“为学者日益,也就是说,往大脑皮层上不断地灌输后天的智识,这是一种不断增加的一个本意,也就是通过后天智识不断学习有为的积累,掌握前人总结的文化、知识和经验。这个有为的学习,老子用了一个“益”字,用这一个字双关意思地来概括他的思想。现在网上有害的东西太多了,有益的东西占的比例很少,但是老子就给我们规定了:一定要学习有益的东西,这样才行。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在我们大脑皮层上、在大脑这些沟回上面,建立正觉、正念、正识的一些内容,那才是真正好的学习方法。

这一方法,虽然属于外求法,向外边求,学习前人的知识;但是,只要选择对了方向,选择好的内容学习,对进入后一步“闻道日损”还是有帮助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克服自己的执着、妄想,把前人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借鉴过来,就能够帮助自己克服很多错误的思维方式,可以把线性思维调整到正确的位置上来。所学习的内容,实际全部都是储存在大脑皮层沟回里边,面积很大,都储存在这里面。

“知识”,2500年前的古人都是把它称之为“智识”。后天的“知”,叫“知识”。后来,又加了个“日”,叫“智识”。智识如果堆得过多,杂乱无章,那么它就可能抑制大脑的质层,也就是把这个表层揭开了以后,质层里面的东西向外透发,有害的内容能够屏蔽大脑质层里面的慧识外显。慧识,实际上她是藏在这个地方,藏在这些质性里面。这个智识、后天学习的知识,基本上都在皮层上面以及这些沟回里面。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闻道日损的概念:

“闻道日损”,是个什么概念呢?“闻道日损”,就是说知道自己要去实践道以后,就要注意去“损”。这个“损”,与前边的“益”是相对的,古人用字,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你不抠,你认为是一句话代表一个意思,其实不是,每个字都代表丰富的意思。这个“损”,就是减少之意。减少什么东西呢?我们有很多学者没有读懂老子的意思,有人甚至这样说:什么也不要干了,一天到晚关在家里就行了。结果是越关越傻,说起来自己是在那里闭关修道,修道半天还不如一个常人。在社会上看见漂亮姑娘,心就动了;看了人家谁有钱,自己手也就痒痒了,根本坐不住。坐着那里,强行把恶念压住,压的是假的,因为并没有把正的东西树起来,没有把这个应该“损”的东西真正地减下去。

在修身进道的实践当中,老子就发现这一问题,所以就指出了:一定要逐步地去减少我们后天堆积的智识当中的有害部份、无用部份,这就是减少大脑皮层无用和错误的信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从3岁开始直至进入到后天智识的全面发展时期,经过了7岁到16岁的过度阶段,到了16岁以后智识就开始定型了。大脑所装入的知识,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各种信息都有,好的、坏的东西都有。

“损”,就是要求自己把坏的东西“损”掉,把错误的东西要清理掉。这个“损”的道理,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玩电脑的原理。电脑用的时间长了,不就有以下这种现象吗?速度变慢了,开机等半天,怎么转不动了?哦,是硬盘需要整理了。为什么呢?因为文件放得太乱了。在硬盘的各个区,摆放得杂乱无章,这个时候就要进行硬盘整理。给它一个命令,进行硬盘整理以后,它就很快将经常用的文件调到最前面,不经常用的放在最后端,那么空间就腾出来了,中间的空位置也把它挪出来了,这时候硬盘的空间就扩大了,运行速度也就快了。

这跟老子提出来的“为道者日损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

就是说,在大脑皮层也要有一个主动学习和整理的过程,所以古人就强调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孔夫子也强调过这一点。我们经常从电脑里边存一些网络文件或自己写的文件,最后很多文件就形成了垃圾。点一个命令以后,把这些垃圾删除掉,空间则又变大了。空间变大以后,里面的东西就可以透出来了。如果大脑里面,被上面、前面的东西笼罩得很厚,深层次的慧识就出不来。所以,老子就提出了一个“为道日损”,要进行清理,让大脑皮层把这个空间充分地展开,使大脑皮层里面那个质层当中的慧识透发出来。

西方人讲的直觉、灵感,只是点状透发、线状透发、火星闪现。但是,老子以及我们的祖先,他们是主张全面开发,把自己的大脑皮层开一个大门,让自己的先天慧识长期保持与后天智识良好进行沟通,这就是大慧,远远超越了西方那个所谓直觉、灵感来进行科学创造。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16世纪之前科学发明创造能远远超越西方几个世纪之久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能够把老子的这种学习方掌握好了以后,就是在掌握生命之道。

这个“损”的方法,基本上不离三条。怎么去调整呢?因为慧性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慧,都有先天的慧性能量,都具备图文思维能力。就像佛经上讲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道性。只是被屏蔽了,没有将其解放出来。

老子提出的这个“损”的思想和“损”的方法,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掌握好。

第一点,就是要求我们平时制约自己,只读那些具备德性而又利于我们建立正觉、正念、正识的书。杂书、乱书、淫书、秽书,都不要去看。因为一看,这些信息就传达到了大脑皮层,就会像病毒一样,不仅占有空间,而且还把其它的记忆给破坏掉,跟电脑原理差不多。所以,就要求我们读善书,读有益的书,只读对后天建立正确观念有益的书,确立智能的善、正、德品质。避免那些有害无益的信息、杂乱无章的信息,杂乱无章地储存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从而产生一些类似电脑病毒的反应。

第二个方法,就是要学会主动自觉地整理大脑皮层。因为老子也提出了一个思想:“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后期,人们把这个“检”字给改了,实际上老子用此字的本意就是检查的意思,是要我们天天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忏悔,去找自己心灵当中缺乏的那份感恩心,缺乏的那份博爱、慈爱心,缺乏的那份仁爱之心。因为前面提到的“慈”,主要是指的爱。因为慈爱能够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敢于剖析自己。四川大地震中,有一个母亲抱着自己吃奶的孩子,在废墟里面她勉强支撑着,让孩子把自己的乳汁吮吸完了以后,就把自己的手指咬断,用自己的血来喂养这个孩子,以期延续婴儿的生命。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初看起来是母爱,但实际上是一种慈爱在母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慈”,有了这种爱,才能具备这种大爱,具备一种舍已忘生的勇气。把爱施与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这个“检”,就是每天都要主动去进行自我批评和分析。现在的人都不愿意自我分析,因为都觉得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都成了“老子”,那谁还敢说自己?中国有句俗话:软的不如硬的,硬的不如混的,混的不如不要命的。不要命,直接就是老大,变得越来越不讲道理。

实际上,古代首先是讲究自我批评的,要对自己进行分析。按照唯德的标准,来分析自己,省己迁善,改过迁善,悔过忏悔,找自己的不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在睡之前都要想一想:今天,哪些地方对不起别人。先要想对不起别人,然后再想别人对不起自己。别人做得不好,自己还要反思: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我还要感谢对方,对不起,我努力改变自己,使我做得更好。去化腐朽为神奇,这才是正确的反省和“二曰检”。通过这样的回忆,就是不断在大脑皮层进行有序化整理。好的、善的,都留下来;错误的,清理出去,丢了它。

甚至道家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回婴忆望”。什么叫“回婴忆望”?就是哪怕都70岁了,也要从70岁开始,回忆到60岁这样一个区间,把这十年的错误全部清理得干干净净,那么大脑就基本上清空了这个空间;然后,又回到50岁,然后再回到40岁,然后继续回溯到30岁。这样区间性逐步地回到婴儿时期,这就叫“回婴忆望”。实际上,如果大脑皮层真正整理好了,把一生当中杀、盗、邪、淫方面的错误,全部都从大脑皮层清理出去了,当处在这样一个情形,回溯到3岁左右的时候,可能在自己的眼前就会出现光明,回到未出生之前的真面目的环境之中。这是道学思想所强调的,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到损无可损的时候,那就进入到无为了。无为里面,就可以高度地符合自己的道、自己的德,去干自己的事了。没有任何的精神负担,就不可能有任何的障碍,所谓的障碍就不会产生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老子思想时,要把这一个方法论中的方法牢牢地把握住。最起码,再忙也要三天反省一次。现在的人都忙于生活,每天三省吾身根本做不到,起码要能够保持三天反省一次,最好不能超过七天。为什么不能超过七天?西方《圣经》里面就谈到了,上帝是用七天创造了世界。这个“七”是先天之数,超过七天这个先天之数就固定下来了,先天的变化就过了一半了。抢在七天之内反省检查自己的错误,则没有固化。一旦超过七天的先天之数,那就能够转化为后天的记忆储存。这个就像电脑里边临时文件和永存性文件一样,千万不要让它转换成了存档文件,而只能让它处于临时文件的状态,要及时把错误的东西清理出去。

第三个方法,就是在你的生活当中,在对待你自己、对待你的爱人、对待你的孩子、对待你的父母、对待你的同事、对待你的领导、对待社会的朋友、对待这个民族中,要主动去减少自己的私心,磨砺自己的大脑和心灵,不要背那么多包袱,就像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这个“少私”,并不是绝对地无私,你的东西都给别人,那就成傻子了。“少私寡欲”,就是说,一定要在生理允许值界限范围之内,不要超越它。像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打猎从来不多打一点,就是信守了“少私寡欲”,不储存。现在的人太爱储存了,有了资本还要积攒,不停地去满足后天的欲望、贪心,没有制约,自己没有能力达到的,也拼命地去争。实际上,也是违反了大脑皮层的功能,过度地堆积了后天的一些东西,要克制自己的贪欲和私心,要去减少这个私心,要注意断妄想,去执着,把这个执着心逐步地减少。

对于这个“为学日益”的原则,我们在了解的时候,大家都有个特点,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本来道就是个○、德就是一,非常简单;但人们就是掌握不了,运用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后天的智能。后天智能,它是越多越好,它跟道的本性是相反的。“民甚好解”,大家都喜欢弄得清楚明白以后再去实践,既然“好解”,那就要掌握一个正确的范围,一定要正解,不要错解。一旦错解了,那就误人、误已、害人。

我看了一下文化革命期间国家出版的一些关于解读老子、解读孔子的书,看完真是头都十倍大。为什么呢?因为在胡说八道,自己没有读懂,连古文都没有了解清楚,就敢写,把那些观点都堆在上面,而且还能被称为教授,成为大师级一样的人物,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别人负责,可以说对整个民族都不负责任,对世人都不负责任,那都是在造孽。实际上,可以说,“民甚好解”,对此要善加引导。我们对自己想多了解一下的多知心,也要善于制约,一定要正解,掌握正确的。

因为五千言当中,老子在这个方面谈了很多。他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后天的知识真正掌握太多了,那并不是真正的博学,只是后天的智识。有人曾问爱因斯坦一个公式,他说,这个公式我不知道。人家说,您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不知道这样的公式?爱因斯坦说:字典上有的,我为什么要记它?他的思维方式跟常人就不同。既有的知识,根本不去记在大脑之中,免得占了自己大脑的面积,充满了大脑的房间,那是垃圾。要用的话,随时可以翻一下书去了解,为什么要动这个脑筋去记下来呢?但是,看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就是要把所有的原理公式都牢牢地记在大脑里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学也没用,没什么用,我们回忆一下大学里面、中学里面所学过的东西,我们现在有用的又有多少?所以爱因斯坦也说过:所谓的学问,就是把在学校里面学的全部忘掉了以后,剩下的那一部份才是有用的。要求把那些学的东西全部忘掉,很多都是后天知识里边的分析,前人的经验都可以信手拈来就可以找到的,而真正需要推动的是发明创造,是科学头脑,是大脑深层次的慧性。所以,爱因斯坦他的这些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的“博者”、大慧者,他们并不纠缠在后天智识所知的狭小范围之内。“少则得,多则惑”,后天的智识比较精炼、比较少的时候,就容易得到灵感、直觉、大慧。要是堆积过多,就会迷惑,这时那样说,那时那样说,国内有很多报纸,今天说吃鸡蛋有利,明天说吃鸡蛋容易引起胆固醇,后天又说现在的人造鸡蛋都是化学品,千万吃不得,把观众忽悠得晕来晕去的,不知道吃好还是不吃好。一种新药品拿出来,也吹得满天都是,哪怕人家反驳他,他又再反驳,把观众都忽悠得东南西北都不知道,实际上也就是“多则惑”,因为各种知识充斥了市场,而没有真正地开发和启发每个人自己的心灵大脑质层的直觉的灵感当中去。

老子也说了:“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要是偏爱某一样东西,就要花费更多的精气神,来保存熟悉它。要是大脑皮层上储藏很多无用的东西却从来不整理,就会因为堆得过厚而亡失了自己的先天慧性。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在我们大脑深层的慧性和后天智识之间是一个母子关系,实际上是先天的大慧产生了后天的智能。人的进化,思维进化和思维形成、智能形成的这个过程是这样,像西方故事当中,伊甸园里的人在伊甸园中的时候,没有后天的智能,无忧无虑,无私无欲,无妄想,无执着;正是因为吃了智能之果,后天的智能生发起来了,那就丢失了为无的慧性,失去了“居住”在这个先天环境的资格和能力,必须要主动地离开,进入后天智能文明的时期。

人类在历史上,的确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化过程,知道了这对母子关系,老子就强调了要“復守其母”,要牢牢记住开发自己的先天慧性,保护自己的创造力,别把自己陷在外在的知识海洋里,陷在里边就没有办法再重新出来。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以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特别是老子还提出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后天知识就是白境,先天的知识就是黑境。“知其白,守其黑”,这个“知其白”的这个“白”,就是要守正,正觉、正识、正念;“黑”,就是指的潜藏的大脑的慧性图文思维能力和藏识库中的真知。要让这种方法作为学习的方式、原则,终身去信守。

“为天下式,恒德不貮”。不要离开德的原则,不要分崩离析,“德不貮,复归于无极”,那就是能够回到大智大慧的状态。这些原则,都是抑智开慧、进入大慧大智的原则,是实现老子的绝学无忧的阶梯。老子的五千言,就是提出了无出其右的绝学。这部绝学,如果想超越它,现代人可能还都不具备这种智慧,它结构太严谨了,特别是看了我们校订的《德道经》以后,里面的内容,那的确可以感受到老子的大智慧,而我们只能像小蚂蚁一样仰视。我们的先天慧识、后天的智能,都远远达不到他那样一种状态。

三、汉字科学性的五个表现方面

这次国内两会期间,反应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国家开始重视国学了,重视道德根文化复兴了,其中包括文字,对简化字提出了还应该回到繁体字上来,因为五十年代进行了汉字的简化,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这是有道理的。虽然在这次会议上,两方辩论得不相上下,反对方也略占上风,但是给我们传递了信息,就是道德根文化复兴的洪流已经势不可挡,逐步地在向前推动着。我相信,在今后国家主持的会议上,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是可以实现的,因为的确简化字给人类精神文明的教化起到了坏作用。十年内逐渐回复正体字的提议,向我们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息。随着国家对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视,我们已经按照“反也者道之动”的自然规律,踏上了重返人类道德高峰的里程。汉字将继续以与社会道德风貌相适应的字体字形,记录这一复返过程。

汉字的科学性,实际上有五个方面。

1.汉字的道德内涵

汉字反应的是造字时的道德风貌,是造字初始的道德风貌、人的道德品格、道德能量分布的情况在人们心灵当中的一种直接反应的记录;再一个,就是反应了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的现象、文化思潮的一些特点,实际上都在这个文字里面,在文字里面就有反映。我们现在有谁知道“文字”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个“文字”的意思。我们现在知不知道“文字”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文字”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吗?有同学认为:文字的“文”,原义是人类在当时古代的活动当中记录自己的一些历史也好、事件也好,实际上是指图案的意思。比如说,刻在鼎上面的这些图案,慢慢转化为中国以前的甲骨文,这是指“文”;而“字”,它原义是指后代,这个字从原始造字的时候,上面的“宀”是屋顶,下面的“子”是孩子,实际上是指的家庭里的后代。也就是说,对一些事物的记忆,把它记载下来的时候,这也算是自己的后代。就是说,这个字的原义逐步从后代就衍生为我们对某些东西记载所需要留下的痕迹,就被理解为现在的含义,就是“文字”。这样理解也是对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延伸,再扩展一下就更容易全面掌握它。“文”在古代,第一是指的画图;第二,是用象形的脉络、纹路、纹路的纹、象形的脉络来描述;“字”,它含的意思就比较广。在这个基础之上,然后延伸出来的多种方法。像甲骨文,我们还是根据具体字来分析,比较有意思。

“道”字的演化:

“道”字,从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繁体到简体,最早期的“道”,中间下面是人的头部,头的上方是一个气路象意符,几条脉络与天相通。四边外围的几笔,象征四通八达。会意:人通过头顶的气路,与自然相感格,四通八达,毫无滞碍,明明白白。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道。


第三只眼睛开了以后,就可以看得到,中间一根柱子,外面像DNA的双螺旋一样,直通天上。当能够保持与大道相通、与天相连,源源不绝获得天德的能量滋养自己的肉体和身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处在道之中;而且,这种能量还可以向四周散发,帮助四周的人,使这些人能够轻虚起来,飘起来。人们的精神都飘飘然然的,带来愉悦、快乐,这是甲骨文所表达的“道”的意思。这反应出当时人们的慧识处在一种全开放的状态,能够观察到,能够望到,所以就很容易创造这样一个字型。

到了钟鼎文时期,“道”字的变化就表明人类这个天眼已经开始逐渐关闭了,大量的能量都不具备了。字形中间是“ ”,是一个规范性的人,然后四通八达,表现出了充分的礼仪,进入了礼治时代,那的确要恭恭敬敬做人,把腰躬下来,谦虚一点,对别人尊重一点,那么自己的四面才能四通八达,不会有障碍。如果像现在简体的“人”,把两手一背、两腿一叉,这样傲气做人的话,就会没朋友。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走过去,就拿买路财。这种结构的“人”,与古代礼治时期恭恭敬敬的那个“ ”有天壤之别,反映了人的精神变化和离道失德的状态。当能够真正恭恭敬敬对待万事万物的时候,那就是个有道之人,并且自己的生活、工作都会四通八达,朋友遍天下。

到了大篆时期,“道”字又发生了变化,中间下面这个地方是“首”。,代表人的头面部和梳理过的头发。头上的三竖,表达头顶之上三缕气流,冉冉而上与天相通。就表明还是要与天相连,要把自己的天门敞开,获得天德的能量,那么自身的能量场才能扩展开来,影响和帮助别人,这是在大篆里面反映出来的“道”的含义。

到了小篆的时候,,即忽行忽止之意。那就是要动了,要开始走路了,光是在那里与天相通还不行。为什么要走呢?因为人们听不进了,听大道的道理已经听不进了,甚至是“大笑之”。“下士闻道,大笑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这就需要这个有道的人,要迈开双腿,走到百姓中间去弘扬,去宣扬、劝导。讲明这个“道”,让别人去遵从,这就是这个时期“道”的含义。

像现在很多人,若劝说他们要服从大道,遵从大道,大道规律是一个最高的规律,违背了就会失败,他们根本不相信,认为我又不信命,我有本事我就行。根本听不进。但是,通过我们的行动,具体去推动,那么对道认识的人就会逐步地增多。当然现在是这样,实际上古代也是这样。像孔子困于陈蔡,在树下面都饿得有气无力了,几个弟子都吵起来了,他不就是在行道嘛,想把自己的仁德思想、礼治的思想推行到六国当中去,去游说六国。但是,那个时候人们已经离道失德了,最高利益是国家的权力,各自为政,争夺利和名,这个时候想去推动,虽然迈开了双脚,进入到了六个国家去游说,但可惜却推行不动。这是小篆时期的这个“道”的含义。

到了繁体字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字的变化就更加激烈。繁体“道”字,“辶”里面是个“首”。

现代人是以大脑的判断作为道的真理,不跟天相连了,而是以自我为主,以后天的智识为最高判断标准,也不经自己的心问一问是不是这样,就仅凭自己的头来做出判断,这是现代的一种解释。

在秦汉和唐时期,这个“道”,一道阳爻“丷”,再加一个自己的“自”,还有意思是要服从“一”,根据“一”,根据《易经》的原理、预测,来找到自己的路。看上面两点“丷”,拉开一点就成了个阴爻;下面一横,就是个阳爻,代表了阴卦和阳卦组合,不停地组合就形成了64卦。这里面含着人生的许多道理,所以到现在,很多老百姓就喜欢去求签问卦,实际上就沿自于这种外求的方式,自己都已经不再主动去跟天相通来开发自己的大慧,而依赖于别人的帮助,依赖于方法的运用。

比如说前些年的简化字,最后没有推行起来,幸好没有推行。最后把“道”的这个“首”旁,简化成了一把“刀”子,写成了“”,拿着刀子走遍天下,就像武打小说里边写的:武林高手第一,看谁能与我争锋,这就是我的“”,拿着一把刀子就能杀遍天下。所以说,这个“”就太离谱了,非常危险,幸亏给取缔了。实际上,取缔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根据这六种情况一分析,就可以知道,还是人们体内的精神食粮很匮乏,不知道什么叫“道”,不知道什么叫“德”了。离道失德,失去做人的标准,失去了精神品格的规范,就必定离开大道愈加遥远了。

“德”字的演化:

 


这是个标准型的“德”字,是繁体字的“德”。它的双人旁“”是代表众人,“十”是代表十种善行、十种上善的行为,它里边含有很多的内容,还有四种行为准则:不符合道的,不能去听;不符合道的,不能看,;不符合道的,不能去行动;而且还要一心去做到。为什么要“一心”呢?因为人有三心,中国有句成语:三心二意,人的确有三个心神、两个意神。这三个心,一个叫真我心,叫做真信之心;一个是阳我心,那叫正觉之心;还有一个阴我心,称之为识神之心,就是阴我之心。这三个心谁长期在当家呢?是后天的智识阴我心在当家。它本来是臣子,但是在智能文明教育下它却篡夺了帝位,把真我这个皇帝长期赶到后宫去了,主宰你人们的一生。可以说,很少有人能把自己的真我之心请到君主之位上来坐镇,阳我心长期跟阴我心在互争,阴我心就是不让位。因为阴我心负责指挥的前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它在具体负责。不花大力气,它根本不让,阳我心是柔弱不争,解决不了阴我心的问题。所以,这个三心二意都是存在的,具体就是一个阳意、一个阴意,实际上背后还有一个真意,也是三个。这里,我们就不再深谈。但是,如果按照这十种善行,并且恪守四项行为原则,并且一心去做到,心里装着博爱、装着众生而爱的这样一种思想,就是有德。
 

到了钟鼎文时期,人心起来了,后天的阴我心智识起来了,就开始出现“心”了,这个“心”字就出来了,人心起来以后,就要用先天的慧识,来制约后天人心,规范私心贪欲。正确为众生去服务以及行动,才符合德。

到了大篆时期,就更加下滑了,直心是道,一颗直心、一条直肠子,别转弯抹角,拈量来拈量去,在肚子里转十八道弯,这可能得罪人、得罪领导、得罪邻居了。要考虑非常非常周全,才能去表达,而表达得也不好。实际上,合符德的是直心肠,需要直接表达自己的心,而不能遮遮掩掩、藏藏躲躲,把坏的东西藏在后边,蛊惑骗人。现在商家都这样,骗一回是一回,骗了你就倒霉,就是这样去拐着弯害人。就像春节联欢晚会那个小品《忽悠》一样,人家本来两条腿好好的,还把人家忽悠来买对拐棍。买了拐棍,还要买那个残疾人坐的轮椅,结果把人忽悠到床上躺着了,以说明他有本事。实际上,都是违反德的原则的。

在小篆时期,这个“德”,基本上已经接近了要规范后天的行为,需要有十四种品行和原则。

简体字“ ”,就过于简单了,只剩下“一”和“心”。这个“一”和“心”的表意就不清楚,含意就难以说明了。现代人一个“心”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脏心”。“心臟”,是心脏(zāng),都是阴我心在主事。要单纯去写这个“一心”的话,那么就是指的阴我心就是德了,如果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利己为官去办事,这样算符合德的话,那就更糟了。

有心之“”与无心之“爱”:

 


从现在的简体字,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滑坡。比如这个“”字,现在简写“爱”把中间的“心”就去掉了。不用“心”,那就只向钱看了,权就变成了利了,愿者上钩,只要有钱。网络上,那些富翁出几十万元选美、选老婆。即使选出来,过不了三年五载,热情过去以后,那可能就要换老婆了。为什么?因为他没“”嘛,他没有“心”,缺乏“心”的奉献,只有占有欲。被爱的小姑娘一方只有索取,随时随地地盯着老公的口袋里,怎么样把他的钱转到自己户头上来存起来,这就叫“爱”了。这种“爱”,不是永恒的,是自私的。所以,这样没有规范性地乱把字简化了,所带来的恶果是很大的。

”入“佳”境与“进”入枯“井”:

 


图片1

比如,这个前進的“進”简化为“进”字,大家一看,不去想没关系,一想就好可怕。向前、向前、向前“进”,一看掉“井”里去了。原来的“進”,本来是向最好的方向发展的,那就叫“進”。结果一改,成了到枯“井”里面呆着。这个“进”,不就是搞反了吗?完全违背了我们祖先创造优美汉字的本意和灵魂。

有“親”不“”,“亲”孝成空:



親人的“親”,也是这样。为什么现在孝道这么不行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文字改革上来说,原来有个“”字才叫“親”。我们早上起来,问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上班去了。打个招呼,见这个面。现在人不见父母面,打个电话:你们好不好?天气凉了不用去了。总见不到你怎么尽孝,“亲”人不“親”,所以孝道已经没有了。如果说这个“親”和这个“孝”之间,真正有这个“”,人与人之间实际上一见面,就有能量的交流。父母慈悲的力量就能传递给你,而不是通过电话去传递,不是通过书信去传递。你要去见,一见面,两个人能量的相融碰撞。原有的这一点“”面,那个心灵的震撼,跟写封信和通电话完全是不一样的。

“壩”、“坝”有别,终非宝“贝”: 


“壩”——“坝”,变化也是很可怕的。只要这样一看,修成大“坝”是宝“贝”,唯独中国爱修大坝。它所造成的恶果,我在讲老子“上善治水”的时候就分析过四川的情况。这个大坝修得害人。为什么呢?本来黄河是中国的一条大静脉,长江是中国的一条大动脉,这就是气,这个风水格局是得天独厚的格局。我是搞医的,现在的风水格局,我一看,这些人真胆大,在自己的主动脉上夹一个夹子,然后再在主静脉上面也夹一个夹子拦起来,你说我们国家能不灾难重重吗?自然灾害也就接踵而至。原来只是修了一个三门峡大坝,现在在长江又搞一个大坝,不知道古人造字的厉害性,“壩”那是“霸气”,因为截断了气流。结果修起来怎么样呢?前年,重庆请我去讲课,那简直叫蒸笼,43,温度急剧地上升,山上的竹子和草全部都枯死了。那么大个水库就在旁边,但它就是干旱。而且,处在高发地震带。中国的地震区有条脉,在那个上面也修了很多坝,结果那边重量一起来,也加重那个板块成了跷跷板,怎么能不发生大地震呢?肯定要发生的。

所以说,古人的智慧远远地要高于现在人的。为什么?他们是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发明的文字。

我在西方讲学,整体观察过欧洲的风水脉络,。我到过阿尔卑斯山脉,就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这条路上跑了一天。

我发现,这一山脉像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心臟。大家看见没有?像不像个心臟?敏感的人能看到、感觉到它的搏动,有一股能量在跳动。我就在它的心臟的冠状动脉上。我发现,人们和自然真的很和谐。为什么和谐呢?没有任何人在这个河上修一条坝,没有为自己村庄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而去破坏整个河流的气流。这个水和气关系是太密切了,阻断它,遭殃的是下方,而自己这一方的气流也转不动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己也会出问题,下面就会更遭殃了。那西方为什么能够保持得这么好呢?基本上是有健全的法律在制约着人们。现在,我们有些地方人们还真是损害的是生命,损害的是我们自身的利益。

“心”字的演变:

 


这个“心”字的演变,在早期的时候也很简单,到后来就逐步地复杂化了,最后三心开始分开了。真正获得智能阴我心主事,并且私欲贪心妄想执着,成了一个钩子,贪欲和私心妄想执着就成了钓鱼钩,使这个心,三个我被它包裹了,这也是我们现在写简体的情况,跟这个文字的演变也很有一些关系。

“臟”、“脏”蜕化:

 


《黄帝内经》,这是一部中医学的经典,它里面也反应出一些造字的科学性。像我们体内所有组织器官,只有“心”字没有“月”字旁,为什么呢?其它所有的三焦、五臟六腑,全部带着“月”字旁。因为人心是要发出光明的,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应当像太阳一样发出自然(燃)的光明,来照亮我们自己的体内。我们很多人如果闭着眼内观身体里面,看不到什么,两眼一抹黑,但是具有图文思维能力的人能看得到,因为他心的能量在燃烧,叫道法自然(燃),它一燃烧起来,其它像脑、肺、脾、肝、肾,都像月亮,借着这个太阳发光。所以说,古人在造字上非常科学,也非常地严谨,是根据慧观下“知至”其本的生命科学理论来进行阐述的。有些人说中医不科学,我曾经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向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作了一场报告,讲的是,中医目前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学科,原比西方医学要杰出得多,只是现在没有人能够读懂她而已。而且,用西医的观点去解释中医,越解释就越出问题。实际上,真正要了解中医,还得从老子的思想、从黄帝的思想中去把它扶正,那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这个五臓的“臓”,现在被改成“脏”,人人心里都脏透了。所以看医书的时候,自己心里面都发酸,怎么都改成肺臓也“脏”了、肝臓也“脏”了、脾臓也“脏”了,全部都脏了,所以看到这个字,头都大了。其实,从字里面的变化就反应出我们现在离道失德的状态了,那的确是非常地严重,亟需要道德文化的营养和滋润。

我们应共同走进道德根文化,去复兴道德根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能够进入鼎盛时期,使我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自然规律,特别是符合道和德的规律。

2.汉字是大智慧祖先的慧观发现

汉字,的确是我们祖先们慧观的发现。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在水结晶试验中——从冰融化成水的一瞬间,发现结晶正是汉字的形。这个实验,形象而直观地证明了中国汉字是慧观下创造的结果,而且是现代人还无法达到的细致入微的深层次的慧观。古人的慧观,已经达到了现代科学仪器需要500倍放大、用高速摄影机才能捕捉到的影像


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捕捉到这个“水”字的字形结构呢?那就是慧观下的大智慧所创造的结果。不用怀疑,不要以为祖先们处于未开化的时代,很文盲,怎么会有大智慧呢?不能被我们有些学者的观念给忽悠了,那一忽悠就把我们祖先给忽悠丢了,祖先的智慧的确比现在人聪明得多,那是大智大慧。


像我们所讲的仓颉四只眼,其实唐汉时期画就画错了,真的把他画成了四只眼,实际上不是四只眼,怎么会长四只眼呢?如果要真的长四只眼,那就成怪物了。实际上,真正的四只眼,是天眼、心眼、手眼,再加一个肉眼。甚至,我们肚脐眼上都可以再长出一只眼。当真正诵读《德道经》到了深层次的时候,全身都是眼,而且身内身外全都是眼,有这个境界存在,无处不是眼。观音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大家看她的手上有没有眼?实际上都有,只是你观不见。

就像我们在医学监床上,没事的时候就拉着病人的手看,每个人的劳宫穴真的像大门那样关着,只剩下一条缝,连穴位都找不着,就只是一条线。但是有些人实践了道德、实践了养生的,拿起他们的手看一看,手掌心是白的,掌心是发白的,劳宫穴是开着的,就跟常人不同。

就像在国内,现在的建筑物都是那么一点高,都像格子一样,很多人住在里面都乐滋滋的,感到很高兴,因为有了自己的房子。实际上,我走进去一看,我就受不了。为什么?把我头给压住了,别看我个子不高,但是我头顶这个“气柱子”通上去了,这个房间太矮了,心里面就不舒服,全身都不自在,为什么?空间太矮。德国人个子长得高,房子修得也高,那就是不同,人家无形当中就把握住这一点了。

3.汉字是开慧益智的工具

汉字是开慧的工具,这个已经被世界所认识。它是激活我们大脑的前额层,大脑前额质层里面的慧是最丰富的,英语拼音文字都在激活大脑皮层的后侧,叫威尔尼克区,这个对先天慧性开发作用并不大,只有中文、汉语它的开发功能是非常典型的。


19825月,著名的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曾在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过文章,用无可辩驳的科研成果,说明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汉字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汉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由于人的左脑管逻辑、右脑管图文,当中国儿童学习汉字的时候,无意当中也就在开发人的右脑,使其更聪明。当然,这位博士不知道中国的祖先为什么这样创造汉字,不知道中国祖先创造汉字早已是大智慧的创造,所以他认为是无意的,实际上中国的祖先是有意的设计,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经设计好了,只是我们的后人没有用好,乱改一气,觉得祖先的这个东西太麻烦了,一个文字怎么写这么多笔划,简单一点,哗哗两笔解决了,实际上就把里面的精华丢掉了。端着个金钵、金饭碗到外面去讨饭吃,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普遍的。实际上,现代高科技、高科学,无论是医学还是心理学,都在揭示着我们祖先的智慧,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古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日本就是片甲文和汉字交叉进行教学,日本有位教授石井勋教授,他总结出一个经验:日本的孩子小时候如果不学汉字,他的智商也就和欧美的儿童一样,只能达到100。这些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调查得出的。但是学习了汉字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从五岁开始学习,到入学的前一年,智商就可以达到110;如果学习的时间还早一点,从四岁开始学起,那在学习两年以后,智商就可以达到一百二十;如果说从三岁开始学习三年,那智商就可以达到一百二十五到一百三十。厉不厉害?的确很厉害,只要用它,那就在开发。

像在德国,我到一些学校里面看,一些学生都读初中了,还掰着手指头算算术,好累,我看有的小朋友还用脚丫子、脚趾头数数。

这些都是科学的实践、归纳和总结,并不是我个人的结论。这一点,大家可以在一些资料上查证。《羊城晚报新闻周刊》(188期)曾经报导:一位名叫米尼的少年,因脑外伤不幸患上了失读症。西方老年痴呆症和失忆症现象比较普遍,发病率高于中国,当然中国近几年也在上升,这点不可否认。但是费城的心理学家尝试用汉字治疗米尼的失忆症,他就是用英语在上面写一行,用汉字在下面写一行,让患者进行认读、指读,结果就能顺利读出上面英语的句子来。他就发现了单纯看英语拼音患者并不能辨读,但是有了中文的字形图象帮助以后,就能辨读出来。这是一种提醒,精神性的提醒,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文字对大脑的记忆具有提醒的功能。在这种提醒的不断推动下,患者就能恢复自己识读英语的能力。这从生理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是符合我们大脑记忆和生理反应的这种客观程序的。

法国的汉语教师协会主席白乐桑曾经说过,他教法国孩子学习汉字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开发西方儿童的右脑。澳大利亚卢遂现博士说:汉语的语法最符合数学的语法。符合数学的语法是比较科学的,因为数学是科学的支柱,是科学的无冕之王。能用数学方式进行解码、解析的事物,最符合科学。汉字就恰恰具有这种功能、特性,中国的汉字就依靠层层灵活的组合,以及变动符号的次序,再就是靠一数多性,这三个因素就构成了中国的汉字功能。


七千个汉字,就可以非常绰绰有余应付所有的知识,应付现代社会的一切方面。不像拼音字文化,需要学汉语里边的专业知识,大脑里边的知识不够用。学法律的,有法律方面的一套专用字典,那么厚;学医学的,又是一大堆书。汉字互相之间的连接性、独立性太强,互相之间的通用性又不是很强。汉字是全息的画卷,反应的是象、数、理、气,汉字中包含着象、数、理、气四元素的全息内涵。运用01就可能发明电脑,实际上运用老子的“三生万物”,就能发明生物电脑。三进位制、二进位制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个里边实际上都包含了。这在古代是运用一元四素的方法论,智识和慧识中间用这个德在中间来决择和控制,这样一来,就能够认识道、认识德,贯穿阴阳而知道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整个汉字所表达的,就是这么完整的六种信息:德、道、象、数、理、气。

4.汉字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汉字跟其它的拼音文字不同,她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不容易解散。你看西方国家,一个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很难,即使统一了也是维持时间不长。因为中文有个特点,是“文”和“语”是分家的,汉字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凝聚起着无比巨大的作用,就是因为我们的“语”和“文”是分离的,是可以各自独立存在,允许各地方保持各地原有的语言。但是,另一方面汉字是统一的,这样就保持了和而不同。这个“和而不同”非常重要,在字上,文上,不同又在不同的语言上,这就保持了这个特点,因为它表意不表音。汉字表意不表音。

像西方历史上显赫一时的罗马文字,罗马帝国为什么在历史上很快四分五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是绝对的原因,是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罗马帝国确定拉丁语为官方语言,但是到了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时,受到方言的制约,没法读,也就不得不改变了拉丁语的写法,因而就自然出现了诞生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因此拉丁语也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而几近消亡,现在只有梵蒂冈还在使用拉丁语。这就是“语”和“文”之间同和不同的一个重要分别。

我们的祖先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特点,创造了这个特殊的“文”,同时允许“语”的不同结构的存在。而且,我们汉字的创造也避免了被拼音化呑没的危险,古代的四大文化,现在只有中国的古代文化保存下来了。其它的古代文化,如埃及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了。它为什么会消失,跟这个古文有关系。唯独中国的保存下来也保护了自己的命运。

5.造字的科学性避免了被拼音化的命运:

汉字虽然遭遇了拼音改革的冲击,但是毕竟没有取代它。如果一旦取代,那也就危险了。

但是电脑又救了老子和《易经》的思想,就是○和1的思想。通过莱布尼茨的演绎和发展产生了电脑以后,反而又救了中国的汉字。因为汉字输入方法很简单,五笔字型和拼音都可以轻松地把繁体字打进电脑,这样一来,汉字就能够保存下来了。

计算机的诞生,特别是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问世,彻底拯救了汉字被拼音化的命运。计算机诞生的理论,正是源自于《易经》和老子的理论。应当说中华祖先们的大智慧挽救了汉字,汉字本身结构的科学性挽救了自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科学家已经在开始寻求一种能够满足全球通用的文字。然而,要想能够承担起国际通用语文的功用,就必须用意符而不能用音符;中国的汉字,却恰恰天然地具备着这种表意不表音的特性。

汉字有着比世界其它文字更先进、更适合计算机化原理的内在规律。随着人类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汉字所独有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会在全球一体化中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四、根文化三大基因简介(性慧;文理;汉字)

实际上,在古代文化的沿革和发展当中,存在着三大基因:一个是性慧基因,一个是文理基因,一个是汉字基因,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系统。性慧基因是最早期的,没有文字,没有语言,甚至就已经诞生了这个性慧基因。这个性慧基因是先天的,是指本性主识和丹元主识,是大脑核心层和质层的一种自然思维和慧性思维(包括直觉灵感判断),不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做载体就能进行心灵沟通,这样就能进入自己的心灵,阅读自己的心灵。有的杂志介绍了一些关于外星人的奇遇记,那些外星人基本上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但是心里想什么他们都知道,其实人们在早期也是具备这种功能的,甚至现在有些动物还保持着这些功能。要是遇到一头狼,你眼睛盯着它,你心里想什么它知道,你不要以为它不知道。你一旦产生了要消灭它的念头,它马上就可以反应过来你要想做什么,它是通过它的本性来进行直觉判断。这一特点,人类是退化、封闭了,变成了要依靠语言来进行交流。

性慧基因,在人类历史上使用了很长时间,然后就进入了转折期。这个转折期是后天智识的生起,后天的智识萌生了,就像在伊甸园偷吃了智能果一样,人就丧失了无为而无不为,丢失了慧识图文思维的无为而为,变傻了,看起来好像变聪明了,实际上对于先天而言、对于大慧而言,是变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外在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的各种现象,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文理。

文理,首先诞生于一批能够深度慧观内视的人,他们观察自己体内而进行外在描画来表示,直接进入一种画图的阶段,画图表意,然后画文字表意。就是说,象形表意,画图表意,然后过度到甲骨文。

文理基因维持了一段时间以后,然后就又进入了转折时期,进入到夏商殷周,到了秦朝,这一阶段是一个转折期。到了秦朝和汉朝的时候,就进入到字的字型基因阶段了。这时候大篆就变为小篆,小篆就变为隶书,隶书以后就成了楷体,就定下来了,智能教育的工具形成,就成了现代字。这是三种基因在我们中华文化当中的一个基本架构。而且通过这三种基因,又构成了三种文,这个“文”是文章的“文”、篇章的“文”,所以说古文是最古老的,可以用秦朝作一个界线,

秦朝以前所有的书写记录,都可以称之为“古文”;秦朝到清末这个期间写成的文章,就称之为“文言文”;而五四运动以后诞生的,则只能叫“白话文”。就是这三种文章的记载方式。我们在了解自己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阶段性比较全面地掌握,这样我们心里面才不会被别人所忽悠。别人一忽悠,就可以马上、知道,我们要掌握这里边的一个基本脉络。

性慧基因系统,该讲很多的内容,因为时间关系不再多讲。详细内容,参见本书〈走进传统道德根文化〉之“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的三大分类”专题。

文理基因,主要就是刚才提到的图文这个方面,这个概念大家知道就行了。关键点,就是“内取诸身,外取诸物”。

水族的文字,保留着夏朝时期文理基因的特征。象形和图画这两类的特点,比较典型。


“鸟语花香”,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画图到文的过程。“鸟”,就很形象地画出来。“语”,就是三个人在那里呱呱呱,很形象。“花”,就干脆画了三瓣花,一看就是像个花。“香”,象形两个人闻到香味的样子,好香好香,两个人在那里很高兴,蹦蹦跳跳的感觉。

下面的四个字,就更难认一些,这个字是在夏朝的时候就有了的,还保存在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水族当中。这个“月”字,是半边月亮,而且还很形象地有一块云彩,在那儿飘一飘,皓月当空,非常美丽。第二字,是一个“醉”字,上面有一个人,下面画了两条腿,喝多了,哆嗦着晃晃悠悠的,很形象。喝醉了的人不就是这样吗?晃悠悠的。“风”字,也是这样,断断续续的,清风徐来。“桥”,既可以放下来、倒下来,也可以竖起来这样立着,非常地优美。而且,它的读音都跟现在读音不同,都要请教老先生,才能知道。

水族保留的读音,我估计就有夏商殷周那个时期的发音特点。因为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从西往东、然后再往南、再然后往西南的这样一个迁移保存的过程。所以,很多神秘文化在南方都保存得比较好。比如说,同样一段经文、一段咒语,交给一个北方说普通话的人去念,他念七七四十九遍也不灵;但要是交给一个湖南农村的老头去念,他念七八遍就灵了。给他一碗水,把这咒语念一念,他就灵。我因为搞过这些调查,曾在省里、在下面专门去了解过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说普通话的人,把这咒语念半天,也看不到光亮。而湖南人、贵州人念的话就不得了,一下子就光亮起来了。那是靠什么起作用?靠他们的发音,保留了古代的那个音和语。所以解放前,南方的一些大师级的厉害人物,他们在民间斗法,斗得头破血流,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有这个语言保存,他们直接去读这个古文的时候,用地方话发音能够切入进去,把里边的信息加工以后提取出来,变为能量。

水族生活在贵州,大约有20万人;但是真正能记得这些字和语言的人,大约不到700人,他们被称之为“水族先生”,是专门负责记录这些东西的。但是,水族有个风俗习惯,凡是他们的婚、丧、嫁、娶以及过年过节,都要经过水族先生来进行推算,因为他们还完整地保留着夏朝时留存着《易经》中的一个版本——连山本。《连山易》他们就完整保持着,水族先生就根据这个进行推算。原来的《连山易》我看了一下,看不懂,都是些这样的稀奇古怪的字,要看半天,想半天,太费劲,还要翻译过来,翻译成现在的字。而且,多数都是用文来记录的。很多学者都涌到那个地方去研究它,想把它搞得一清二楚,怎么会保留下来,原因在哪里。实际上,因为自己研究历史文化的迁徙,这个原因我早就知道,基本是这么一个脉络:秦朝的时候,将原来六国当中的贵族,大批地迁到了南方,先到沿海,然后在沿海受不了压迫以后,然后就悄悄地将整个族人全部移到贵州的大山、云南的大山里面。水族人民的文化很古朴,古代的习俗基本没有多少丢失,是我们挖掘古文化的一个活化石。

文向字转化,实际上就是人类离道失德的一种表现。庄子在《缮性篇》当中就有个精辟的认识:“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那个时候并没有离开德一,没有离开德,这个“一”没有分解开来;“德又下衰”,到了“神农黄帝始为天下”的时候,“是故安而不顺”,虽然“安”,但是已经晃晃悠悠“不顺”了;“德又下衰”,到了“唐禹始为天下”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开始后天教化了,就不能无为而治了,这个德性就开始朴散开来,“离道以善”,就是离开了道,要以善来教化人才能够规范人心,“显德以行”,用一种局限性的非常细致的工作来推广德教,人们才能遵循。然后,就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去性而从于心”,那个时候人类就开始去性从心了,在三王时代就开始丢掉了自己先天的大慧,而转向了后天的智识与心识,就是开始用心了,而且后天的心识、后天的意识这个识神虽然它可以获得很多的知识,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就像欧洲的亚里士多德他们那样,他跟随他老师20年,没有开慧,只好另辟一条蹊径,去研究他的外求法,设立图书馆、设立实验室,收集各种资料。是的,他实际上也是“知而不足以定天下”。亚里士多德发明创造的定理、科学的东西,到现在能够运用的还有多少?他定不了天下,虽然他后天的知识很丰富,但是他不足以安天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附之以文,然后就需要通过这个文、文络、图画、文字辅助增强后天的智识,加强记忆法,把别人广泛的经验都吸收过来,就“附之以文,易之以博”,就是储存得越多就越广博了,后天的知识就充满了自己,这样才能够稍微更好点去认识事物。“文灭质,博溺心”,这个文越来越多,就把自己先天灵慧的潜质淡化、封闭了,这个后天智识的东西太多了,就把心搞懵了,蒙蔽了心,所以说这个“博溺心”,就是说我们现在眼睛亮了但是心却盲了。心盲而用脑,智能生成。实际上,现在科学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都是盲人摸象在进行局部性的研究,并没有像古代人那样综合整体性的观察研究,而是局部得出结论,然后综合起来构建一个平台,这是现代的智能方法。然后,后来人心就开始混乱了,不知道真理,不知道什么叫德、什么叫道,不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因为散发于智用的人太多了,这个人站在这个角度上说,那个人站在那个角度上说。

就像当年我在希腊广场上去看那个辩论场,就像进了电影院一样,一看古代辩论得挺热闹的,这个人跳上台去呱呱呱发表一篇言论,观众“啪啪啪”鼓掌,他跳下来以后,另外一个人说你是错的,“啪啪啪”观众又鼓掌,他又跳上来,继续拼命地辩论。这不是典型的混乱吗?任何人站在自己的观点上,都可以说得有理有据,但却并不是这个事物真正完整的面貌。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就没办法重新回到人人都是道、人人都是佛的境界,直指本源,整体地把握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达不到这个要求。这就是在演化、退化过程当中产生的现象。

甲骨文“之”字,是细胞结构,是我们的祖先在慧观当中发现的,也是发现在自己的细胞里面。我们在经典诵读的时候,在肚脐眼后面一寸三分的那个地方,观这个“之”字,有时候就可以看到:这个通道,就像进了高速公路一样,四通八达,那就是“之”字在细胞结构上的反映。很多的气路,在体内是客观存在的。气变动的路线,而且在细胞胚胎的分裂变化当中,这个“之”字的几个形态就可以显现出来。我们每诵一个字,它都对应我们体内。因为我们的体内中央三腔,脑腔有空,胸腔有空,腹腔有空,再加上一个火的源发点,就是会阴这个位置,是一个能量的产生点,人体的生命能量是在骶骨里面储存,在14岁、15岁之前,骶骨椎和脊椎是相连的,结合得很紧,它可以从天上直接引用能量,通过黄河水,叫天水、脑脊液,从这个脑脊液吸收能量进来以后储存在这个地方,16岁就中止了储存,然后就从尾闾,这个地方叫北海,海底的漏眼就露出来,到这个地方就转换,然后又重新被五臟吸收,供给全身。

经典诵读,也是要求我们抓住这几个腔,三腔五点,要诵读一句观一个位置,循环往复,光来集合,像现代的射线、激光射线、激光振荡器,它也是用得这个空和振荡原理。所以,老子实际上早就说了“卅輻同一轂,有车之用。”靠什么?靠中央的那个空,一个纸杯子看起来价值不高,一毛钱吧,有的人把它做得很漂亮,搪瓷烧的,而且还是白瓷,很金贵,一万块钱一个,但是在道的眼里不值钱。为什么呢?只要里面有空,它就可以装水,外面搞得那么漂亮干吗呢?外边搞得再漂亮,也是满足后天的贪欲。认为:我这个值钱,这是某一个朋友送给我的,价值一千多块。这不是在满足虚荣心吗?它偏偏有用的是空,所以老子就说“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这个壁上的“有”,完全是利于吹牛,利于表现自己,表现欲没多大用,真正有用的是中间的空。可以想象,如果把杯子做成实心的,可能马上就会骂了,这怎么用呀。

但是,人们是天天见到道,就是不愿意尊重道,不愿意承认这个空是最有用的。我们体内也是这样,当你重视了三腔之空,往里面主动去填注这个德的能量的时候,生命就会发生质量的改变。改变的方法,老子讲得很清楚,并没有藏私,只是后人读不通。特别是在汉朝以后,在汉代的汉武帝和田玢以及有些儒生联起手来,把《德道经》改成《道德经》,然后把里面具体的字也改了。为什么说老子早就教给我们了呢?“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奥妙就在这个“可”字上面,什么叫“可”,“可’的本义是什么?”“可”的本义,是在神案之前,恭恭敬敬对着天开口颂读、唱歌、赞美,颂读经典,表达心意,表达心愿,这个才叫“可”。歌唱的“歌”,到现在还保留这个“可”的结构。

为什么说这个“可”在这里不是衍生义,而是它的原生义呢?它的本义呢?我们再看看它后面被改掉的一个字,就反映了这个问题,被改掉的是“噭”字,通行版里是双人旁的“徼”。双人旁的“徼”,是指的边界、边线;这个“噭”,则是对呼声的回应,对别人呼唤的回应,称之为“噭”。这个“可”字,就是去诵读《德道经》的经典,那么体内就有能量的回应。“可非恒名”,也就是呼唤体内看不到的生命,同样也会产生“噭”,它们也会答应你,回应你。

长期坚持这个“双可”教育,那么就真正学会了我们祖先最简单、最容易的修身方法,而且还是最高级的,很容易但是很高妙。像“眇”字也被改了,改成了个女旁“妙”,这个“眇”字是什么意思呢?像现在做报告一样,包括你们很多人眼睛睁得大大,看着我,实际上我不能给你们什么,反而是你们把好东西给了我。古人讲究要“眇”,要怎么样做呢,就是看东西时把眼睛闭小一点,把双眼的神光收敛一点,好的能量别把它射出去。像谈恋爱的时候,你盯着人家,多看两眼那没有问题,因为你把信息很好地传递给人家,使人家认可你。但是,如果你在一般的情况下,就别老盯着瞅人家,把人家就给瞅毛了,而且自己的能量也丢失了。所以古人用字非常得精妙,眼睛睁小一点,神光少露一点,这就叫“眇”。用“眇”干什么呢?要用自己两个眼球的后半眼球去观里面,往里面看,看内部,就能够发现其中的奥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内观他们答不答应,诵读过程当中内观能量激不激活生理的反应。“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这个里面含的方法很简单,至简至易,就是人们不容易去坚持做。一旦坚持去做了,那么就容易达到。

这里面,老子谈到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形名学。“可非恒道”、“可非恒名”,是采用黄帝所揭示的形名学而来。

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稾成之,必有刑名。刑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殹,无执殹,无处也,无为殹,无私殹。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就是说,只要掌握了经典中正确的名和号以及正确的内容,只要掌握了身体内看不到的这个生命的名和形,去诵念它、呼唤它,经过一定的努力,都可以显出形态来。最近英国有篇报道,就验证了黄帝的观点和老子的观点。什么报道呢?他们的实验不是用在人身上,而是用在牛身上的。那些农场主养了很多的奶牛,他们发现:只要给每头牛起上名字,然后每天叫着它们的名字,唤着它们的号,跟它们说上几句话,那么它们的牛奶产量就能增长百分之二十。这就充分显现出这个形名的重要性。它知道那是在叫它、爱它、关怀它,别把它当作个陌生人。

实际像我们体内很多生命也是这样的,你一生都不去看人家,人家怎么给你努力工作呢?对不对?人家哪还不罢工吗?所以人家找到一点机会就罢工。趁你睡着了,它就跑出去玩了,是不是?你看,有的人睡了八个小时,起来后还有气无力,说“我的妈呀,怎么越睡越累呢?”其实,人家罢工了,出去玩了,因为你没有关心它们。要像英国农场主那样给奶牛它们起上名字——当然,这些名字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而且它们就是自报姓名。有多少名字呢?你掌握了这些名字,就可以叫它:“我爱你,请你积极主动地到我体内工作。”多获得一些德的能量,积聚能量,把身体搞得棒棒的,人家跟着你就幸福。你说哪一个不爱赞美呢? 你在家里,自己的爸爸妈妈要是批评自己了,那嘴巴就可以挂个酱油瓶了。都挺好的,多赞美它们一下。赞美,那不就是爱么?如果在自己的体内,掌握了这个形名学的话,能善加运用,生命质量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老子所说的这个诵读理念,这个“可非恒道”方法和“可非恒名”方法,他是总结了人类从性慧期间到了智生慧隐——就是后天智识开始诞生而慧性开始隐退这个转折期如何解决我们回归德和道最优秀的方法,他掌握了根本。关键也就是燧人时代、神农时代、伏羲时代这个特点,诞生于人类出现智能基因开始生成的时期,也就具备着直指人类弃性从心的思悟,还是有利于去心而从性的返归上面,有利于纠偏、纠弊,利于重新逆返去明心见性。因此,这种教育方法在中国古代,儒家学习了经典诵读,掌握了经典诵读,但是丢失了内观;只是在道家内部掌握得比较全面,没有丢失。

人类后天智识形成稳固以后,就是儒学的教育方法。其实,这个“双可”教育方法,比唐宋时期诞生的儒学教育方法的确是要高级得多,因为它抓住了看得到和看不到的两个生命系统,性命一起观,具有一个高屋建瓴和居高临下的性质。因为,我们的心再往深层发展就通于我们的性,往浅里面就通于我们的大脑。居于这个“道之华”的话,就会迷惑,被大脑的智识所迷惑。但是,如果把握了心往深层次发展的机会,就会发现自己的本性而明心见性。心是处在性慧和智识中间,执两用中,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个修心。去脑智而从心阳,去心阴而从本性。像很多迷于法的人,都陷在法里面了,转不出来,就是因为没有认识老子的思想,没有认识这个阴阳造化顺行变化的奥妙,所以可能终生都难以开悟明性,心灵就开悟不了,最多只能弄到点能量到体内来养生。


道德根文化,一定要把握住“德”的主干,在“道”根上面产生了树的主干,然后再产生了仁义礼智信、孝悌,以及到现在提倡的廉、耻、勤、俭。实际上可以从这个图再延伸一下,为什么要诵读根文化的经典?因为根文化的经典是基础,是支撑。我举一个例子:拿来一根甘蔗,你们喜欢吃哪一部分?(众答纷纭)我要是把尖梢子这部分砍给大家吃,这个味道不好,你肯定不干:“我要吃下面。”因为下面靠近根部是甜的。你看,甘蔗都是这样的,越到高处的尖梢部分糖度越少,口感越差。这个根文化也是一样的原理,要抓住它的主干,就是这个德。因为这个德分解成为仁、义、礼、智、信,抓住了道、抓住了德,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住了。

所以经典诵读,虽然很多儒学的著作我们也该诵读,为什么要诵读呢?因为儒学著作很多是规范矫正人品的,利于矫正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所形成的不良习性。像天天诵读一下《弟子规》,对照对照自己。别看有的人都六七十岁了,还是要诵读《弟子规》看一看,看看今天的言行有多少是符合规范的,就会知道:“哦,这个东西是有必要。我小时候没正规读,现在孩子们可要赶快读了。”因为,无论是从品格上进行矫正,还是从品格能量级上进行矫正,这两家的文化都是重要文化形式。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根据这些粗浅的理论,把它们结合起来,掌握我们祖先的道德根文化、主干文化,进行探索研究,并且实践。

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心灵健康!

 

 

    最早期的甲骨文,是天眼与天相通,这是个眼睛处的外丹脉,一条光柱与天相通,获得了能量,图文思维显现,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能够符合天地的法则,就代表天的法则、地的法则,而且这个法则是有益众生、有益自己的。接收到了五德能量后,不仅自己运用,还把它布施给周围,为众生服务,为民族服务。这是甲骨文“德”字的象征表象。    这是个标准型的“德”字,是繁体字的“德”。它的双人旁“”是代表众人,“十”是代表十种善行、十种上善的行为,它里边含有很多的内容,还有四种行为准则:不符合道的,不能去听;不符合道的,不能看,;不符合道的,不能去行动;而且还要一心去做到。为什么要“一心”呢?因为人有三心,中国有句成语:三心二意,人的确有三个心神、两个意神。这三个心,一个叫真我心,叫做真信之心;一个是阳我心,那叫正觉之心;还有一个阴我心,称之为识神之心,就是阴我之心。这三个心谁长期在当家呢?是后天的智识阴我心在当家。它本来是臣子,但是在智能文明教育下它却篡夺了帝位,把真我这个皇帝长期赶到后宫去了,主宰你人们的一生。可以说,很少有人能把自己的真我之心请到君主之位上来坐镇,阳我心长期跟阴我心在互争,阴我心就是不让位。因为阴我心负责指挥的前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它在具体负责。不花大力气,它根本不让,阳我心是柔弱不争,解决不了阴我心的问题。所以,这个三心二意都是存在的,具体就是一个阳意、一个阴意,实际上背后还有一个真意,也是三个。这里,我们就不再深谈。但是,如果按照这十种善行,并且恪守四项行为原则,并且一心去做到,心里装着博爱、装着众生而爱的这样一种思想,就是有德。头上面有个眼睛,是指的天眼,天眼上面要冒气,头顶上要跟天连起来,它上面这个气路象意符,在功夫界称之为“外丹脉”,是双螺旋结构,跟天相通。    在古代社会发展当中,曾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刚好老子和孔子都诞生在这个“轴心时代”。老子创造了2500年以来的德真道系统,孔子创立了一个大道分支的儒学智能系统,他们把传统道德根文化恰到好处地联接到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在古代文化时期关键转折期的两个重要奠基人。

(责任编辑:知心)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91004/449.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