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道德中心 传播世界

时间:2006-04-18 22:0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道德中心 传播世界 熊 春 锦 天水师院讲演录音整理稿 2006-3-2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首先向大家致以一个旅居在海外游子的衷心祝福和问候! 这次非常高兴来到我们天水这一方宝地,来与同学们进行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以及探讨一下二十一世纪如

道德中心 传播世界

熊 春 锦

天水师院讲演录音整理稿

2006-3-2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首先向大家致以一个旅居在海外游子的衷心祝福和问候!

  这次非常高兴来到我们天水这一方宝地,来与同学们进行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以及探讨一下二十一世纪如何去迎接整个中华民族走向世界。

  因为在我们本世纪——这个二十一世纪,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世纪。所以这么多年来,我穿梭在东南亚和欧洲这两个大的区域,以及国内作了一些巡回的讲学。介绍了自己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和西方古代教育史,以及现代我们的教育现状和西方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个在海外的华人对我们民族如何真正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改革近几百年来而一直处于追随在西方科学、技术、教育各个领域的尾后难以超越他们的一些解决思路和办法。

  我的观点,主要是想从教育这个角度来寻找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我们伟大的民族在十六世纪之前,一直是遥遥领先于整个西方世界。为什么会领先?而在明代以后,我们为什么又落后了,被动挨打了,反而被西方超越了?我对这里面的机制和原理做了一些探讨,借今天的机会和大家作一些交流。

  接到你们学院的邀请,我很高兴,这也是给我一次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宝地再去结识我们古代圣人们的传统文化的机会。这里既有伏羲的文化,也有女娲的文化,按照河图洛书的原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里也是最早的古始文化的一个发祥之地,这里充满着丰富的古代人文文化精神的营养。这一甚好的机遇,是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一 教人先明己明己要修德

  

  首先,在座的同学目前正在接受教育,将来是教育人的老师。那么我想先汇报一点,就是教人一定要先明己,育人德为先,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国际上对于灵魂的认识,和我们对于灵魂的认识基本上是有差异的。总而言之,所谓“精神灵魂”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系统。因为从我们传统的文化角度论证,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和形体这两大系统复合而共同构成的;那么作为我们的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是精神的食粮。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需要的营养,一个是精神的营养,一个是我们肉体的营养。而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存在着一种弊端,也就是营养的不平衡,对智识的营养比较强调,但对于精神的营养比较匮乏。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将来要走向社会,要把中华的文化推向世界。如果不能整体地把握住两种营养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提升我们国民的素质,那么我们很难走出国门。

  因为,我在国外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留学生以及中学留学生,他们看起来是黑头发、黄皮肤,是黄种人,是我们东方的这个血统。但是他们对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可以说许许多多的人基本上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所以在华人圈里形容我们现在出去的学生是“香蕉”——香蕉式的青年,也就是说黄皮肤的中国人,扒开皮肤以后,里面全部是白的,心里面、大脑里面、肚子里面装得是西方的文化,没有东方的文化。

  然而在这个二十一世纪和二十世纪末的时候,整个世界眼睛盯着我们中国这片土地,实际上是两种模式在盯着我们。哪两种模式呢?是世界上各国所有的商人,是准备在中华这块土地上,挖掘他们所想要取得的财宝。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哲学家、文人,他们是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来挖掘中国祖先承传给我们的、然而又没被充分利用的精神的营养、文化的营养。

  如果大家研究过世界史,可能就有印象。实际上西方的文化、哲学、科学在十七世纪的时候,走向了一个瓶颈阶段,然而他们通过他们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海上和丝绸之路,将我们东方的古代文化带往了欧洲以后,他们从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学习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从而推动了他们资本主义革命的形成,产生了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直至十九世纪近三百年文化、哲学、科学各个方面整体的飞速发展,从而远远地把我们中国甩在他们身后。

  然而悲哀的是,我们自己民族恰恰在明代由于“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刚好来了一个180度的翻转,我们主动地放弃了我们古代的优秀教育理论、优秀的教育方法,舍弃了对“经”的学习,只记住了对“书”的学习——也就是说只抓了对四书的学习,把五经全部弃置在了一边。从而使整个民族的智慧不能全面获得开发和提升,教育被僵化在八股文这个狭小的羊肠小道上,以八股取士。这样一来,在汉唐时期直至宋朝前期,能够使中国人既具有高超的慧识,也具有非常丰富的智识以及科学创造力这个营养的经典诵读,在明朝就终止了。

  大家可能研究了唐诗、宋词为什么那么隽永,我们到现在读起来仍然感觉到震颤我们的心灵!就是因为当时那个时代的教育,从小就在进行培育,从孩子抓起,通过对经的诵读,开启了大脑的智慧,积蓄了创造性的能量。那么在文化上是如此,在科学上同样是如此。所以,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在考察了中国的科学史以后,例如英国的李约瑟就曾经说过:中国在十六世纪之前是世界发明的摇篮。我们有二十六项重大的发明西传欧洲以后,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经赞颂“中国的四大发明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助产婆”,是必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我们自己的教育呢?在研究过程当中,没有高度重视这些现象,而且不知道是我们中方古代的文化西传欧洲以后,增加了他们的精神营养,使他们长期仅凭直觉和灵感来产生创造力,并且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两大法宝,才使他们超越了我们的民族。

  我注意到最近还有些科学家还是在絮絮不休、唠唠叨叨的,认为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没有掌握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才落后于西方。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从世界的教育史上分析,从中国的教育史上分析,这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全面的了解,对我们每个人内在的精神系统没有全面的掌握。我们过度地否定灵感的存在、直觉的存在,没有充分分析我们浅表智识的深层,还有一个丰富的慧识产生区域。

  所以,经过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对我的启迪非常地深。回过头来,根据《黄帝内经》对生命的阐释,再来观察我们文化精华失落的原因,对欧洲和世界各国教育史的优劣,这一点就非常地明显。我们近百年来已经没有主动去培养、提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这个慧识,而只是像明朝以来的教育理念一样,单纯地在后天知识的强化和提升上苦下功夫,这也就是为什么近百年来,我们的中华民族在本土上没有诞生任何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想把这一点研究心得奉献给在座的每一位。因为你们目前还在完成自己学业的过程当中,如果从现在开始重视自己心灵慧识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就能及时补上这一课,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科学创造力。今后无论是在人生的任何路途上,就能寻找到正确的方向,捕捉到创造自己生命奇迹的机遇。

  这是今天所想讲的主要的一个理念,简要的说起来就是这么多。系统地分几个部分向大家汇报一下。

  所谓“教人先明己。”

  这个“明”呢,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也;知己者,明也”。也就是我们了解周围的事物,认识别人的好坏、行为举止的差异,这一些是智识分析的范围,是大脑后天意识思索区里的一个范畴。但是自知者呢,真正的自知的确很难,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知,知道自己的内环境,知道自己的生命当中性命两大系统的结构,知道自己的道德心灵、身体状况、内脏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可以说目前我们都是依照医院医生的指导,进行所谓间接的“知”,其实这个深度并不广泛。

  而古人呢,他是用“明”的办法来知己。——也就是说用道德的光明来朗照自己的心灵和内环境,从而达到一个知道自己应当在家庭当中处在什么位置,社会当中处在什么位置,应当如何学习工作。按俗话所说的,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那么用在什么地方?我如何成才?这都是一个“知己者明也”的范围,也就是孔夫子所讲的“修身”,老子所讲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是,我们近代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外求的方法,而没有进行内求,没有对自己的心灵按照道德的标准进行衡量,常常只要求别人按照自己并不正确的、并不全面的、并不科学的一些思维模式来达成目的。这样实际上就走向了一个反面,不是明,而叫做昏昧。因为古代的大智慧者是在自明的基础之上,仰以观天文,俯以查地理,中以知人事,将整个天地囊括在自己的心胸之中,通过虚心实腹,来明己知己。那么,我们作为学习教育并且准备进行教育的工作者,将传统文化的这一种理念,在自己心中建立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自明,就无法照亮周围,影响周围,就无法产生表率的作用;无法起到锤炼、示范,模范作用体现不出来,那么也就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既误自己,也误别人。所以,这个明己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基础,是一个根本。

  然而在当前,从我国的教育模式上来说,主要是应试教育。但这个素质教育还没有提升到一个相应的高度上,使每一个师生都认识,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之下,我们的学生非常辛苦,我们的老师也非常疲惫,都忙于这一个理论。实际上按照传统的理论认为,人的智慧有两套系统,它是由慧识和智识共同构成一个阴阳模式,在我们的体内形成。如果我们单纯只重视智识的培养,而忽视先天慧识的培养,那么就是一个愚智性的教育。

  因为在古代,是将我们的社会人类分为五种:第一类是庶人。平民老百姓,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没有这样的机会和机遇接受教育,从没有阅读过圣贤书的人,但是他们又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创造者。第二类是贤人。凡是有机遇能够读书认字、断文识字的人士,都是将来贤人的初期受益者与受教者。

  对“贤人”,古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什么样的要求呢?要求真正的贤人,特别是当老师的,那的确要按照祖先的要求,“法则天地”,行为准则要像天地一样无私无欲,。将自己的精神、将自己的劳动奉献给民族,奉献给国家,效法天地,无私无欲地按照一定的轨迹和规律运行。掌握好这一个规律,而且像天地一样无私,象似日月,形象、举止、行为都要像日月一样,自然地散发出自己的光明,把光带给周围的人,带给自己的学生,带给自己的亲人,朗照社会,光明磊落。

  当然,日月也有一个无私的成分。太阳,将自己的热和光无私地撒向大地,没有索取地球上任何生灵或者物质的回报。月亮,接受太阳的光芒,反照太阳的光明,照亮我们的地球,同样没有索取回报。这是做人的两个标准,是贤人做人处事的两个标准。那么在智慧上,要达到一种能够仰观天文,分别星辰,能够知天道运行的规律对于社会的作用,对我们每个人的作用和影响,掌握大环境对我们小环境的作用机理,并且在这其中要能够理顺阴阳。

  因为任何事物,正像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事物的变化在象、数、理、气(炁)的过程当中转换,使数字越来越复杂以后,那么这个物质的纯度也就变得非常地不容易调控。古人是讲究用简单控制复杂,用纯净控制这个浊性,在教育理念上是同样如此。也是要求我们每一个学习教育别人的人,都要把握住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论,不是迷信,它是反应万事万物的属性。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显态的和隐态的。就像我们的食物,看得到的属阳,如空气我们看不到它的属阴,只是反应它阴阳属性而已。我们要在它的品格——万物的这个品格德性是无限的,掌握在手里,并且引导它,用这个“一”来分析。这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用德来分析。

  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研究过老子的《道德经》没有?其实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德道经》。在汉代以后,才改成为《道德经》。老子的本意,是为了使我们整个民族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阅读他的这一部书,能够明德进道、知道,来完成对自己生命的升华。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自己最高的创造,使自己的人生变得亮丽,对社会有所贡献。

  但是在汉代以后,魏晋时期的王弼,可能是由于当时人们离道失德的现状非常严重,再加上汉末的时候,诞生了道教。道在人们的眼中,已经变得神秘,所以他才把“道”放在前面,而“德”放在后面。这一点在考古学上,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到。在汉代以前的确是《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

  因为老子的本意是要教导后来者,通过修养德性而明白自己的人生之道,这是他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关键思想。我们在讨论如何依据古代传统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精神领域和人文素质的时候,在研究这些古代经典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来尽快地去提升。

  在全面德性修养方面,这个“道”字,上面两点“丷”,下面一横(“一”),再下面一个“自”是什么意思?大家研究过没有?这个 “丷”,实际上是当年伏羲在卦台上画的一个坤卦的缩写;而“一”是乾卦的缩写,代表着地和天;在地天形成的卦是什么呢?是泰卦。泰卦的意思,也就是非常正确的炁机运行方式。你找到了你自己非常正确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明白天地之间能量交换,古人说的是天炁下降、地炁生升,你明白了这个规律,在这个总规律当中,找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在这个天地之内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你自己的道。

  当然,还有道更广泛的意义。这个“道”,所揭示的是宇宙本源信息。但从个人来讲,每个人对自己的道而言,来明白自然的客观规律,那么这个道,我们不可能马上一下子就能够明这个道,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德,要通过德的修养,进入道的境界。

  这个“德”字,在古代很简单。上面是一个“直”字,下面是一个“心”字。直心,就是道,是德,因为心中没有丝毫污垢去藏,没有任何过度的贪欲和贪求,光明磊落地对待周围的一切,这个直心就是一种上德不德的状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私心,贪欲,因此这个“德”字也发生了演变。例如;双人旁的“德”字,右侧上面是个“十”字,下面是一个“四”字,再下面是个“一”字、一个“心”字,就是提出了一些对我们精神修养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要求我们按照十种行为品格,去修养我们自己的心态和素质,并且用四种准则加以制约,而且还要一心一意地去做到,而不是三心二意地去做。

  ——为什么而做呢?为众人而做,双人旁代表了众人,代表了国家,代表了民族,因为只有按照这样一种模式,去打造自己道德心灵的建设,完善自己的德性,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那才是一个具有德性的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明白自己的道。因为孔子在《大学》里面,也讲到了“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怎么去“明明德”?只有明明德以后,你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正确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以,明白了这个“德”和“道”的概念以后,我们再来解析一些教育理念,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我们目前所处的教育现状来说,的确是一个唯智的教育。在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方面、在这个道德素质培养方面,我们严重地忽略了。

  实际上,智识和慧识是个完美的太极图。如果过度地强调了慧识,那么智识也就会渐渐跌入了低谷。如果过度地强调了智识,我们的慧识同样会跌入低谷。就像整个太极图一样,波峰线在任何一个高峰的地方,一定是另一个太极阴阳属性某一部分的低谷期。

  可以看出来,就像我们现在共同感觉到的:人民的生活普遍地丰盛了、丰富了,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贫乏了,道德全面地滑坡了。从这个太极图上,都可以看出来,你看看物质丰富了,却恰恰是精神领域的尾达区。阴鱼和阳鱼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太极的模式在运转,没有获得长期的稳定。——也就是说,不容易进入和谐的状态。精神丰富,那么物质就贫乏;物质丰富,那么精神进入低谷期。而且,这个现象在国外,西方也是长期存在的,并且一直争辩不休。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也是不约而同地讨论了几百年。例如,唯物唯心的争辩也是这样。

  在我们大脑的智慧和心灵的道德上面,这个智和慧之间也是这样。有没有答案呢?答案倒是有的。西方的教育,长期所重视的是培养他们的直觉和灵感。在太极白里面、后天的智识当中注意提升他们的直觉,在潜意识里面注意培养他们的灵感。而我们东方古代的教育理念,是整体地去培养我们每个学子的慧识和智识,并且应用这个旋极图的原理。应用旋极图,用这个德一执中而把握慧识和智识的同步提升,不再产生太极图二的那种此高彼低、你强我弱的现象。

  这,也是老子在他的《德道经》当中所揭示的“三生万物”,而不是西方的”一分为二”。老子所强调的“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可以说无法超越,是当前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最高妙的道德高峰。他早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不要陷在阴阳里面跌跌撞撞,一下子左曲,一下子右曲,无法顺利前进。而是要高度地重视这个“三生万物”,用德一来把握一切事物的阴阳,哪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大类。

  

  二 老子思想西游创西方科技辉煌

  

  精神和物质,这两项也是一对阴阳。如何整体把握它呢?就用“三生万物”把握住它。所以,“一生二”,“二”这个阴阳只是反映物质的属性,而不是它的本质,也不是它的发展和终止,相反的是这个“三”起到了关键的深化作用。西方长期就迷在这个“二”里面,没有超越出来,没有真正地认识老子。

  十六世纪以后,我们东方文化传到了欧洲,首先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所接受。他把我们老子的“一生二”的思想以及《周易》的思想,命名为辩证法,这是他命名的。我们不要以为“辩证法”是西方人创造的。相反,它却是中国老子创造的。他创造了辩证法以后,只是西方人按上了一个洋文名字而已。

  当然,莱布尼茨主要是运用我们东方的哲学观念,诞生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成果。他对我们东方哲学认识的深度并没有完全吸收,没有完全破解,仅仅在西方产生了这个辩证法的理念。在他后面,康德就继承了这个辩证法,把这个“二“用得非常的高妙。一直到目前为止,整个西方世界都比较推崇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很深。

  在康德之后,就诞生了黑格尔。黑格尔又是运用“三”的高手,仅从他的哲学发展的目录来看,目前学的完全是中国人的东西,是我们祖先的东西。黑格尔把这个“三”用得非常的高妙,他的每一个哲学命题,都强调了正、反、和,从三个角度把握这个“三”。但是,他虽然用得很高妙,也还没有把老子的哲学思想完全吸收,并没有破。因为,他们的文化土壤不具备中国文化教育这种智慧的土壤。他们整个民族教育理念当中的文化土壤是直觉和灵感而已,不像我们东方是培养人智和慧的系统开发。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在太极白里面,完整而全面地发挥了唯物辩证法,在整个西方引起了唯心和唯物的思辩,也长达几百年之久。

  然而,再看一看河洛图,看看我们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把唯心、唯物都囊括在他“三生万物”的学说之中,一些有象和无象都在他的道○和德1统领之下,既超越了宗教也超越了科学,也超越了哲学,直指宇宙的本源,来论证整个大自然。

  所以,西方的许多哲人和科学家都深切地感觉到,老子的学说和思想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莱布尼茨读到了老子的思想,了解了《易经》以后,就曾经感叹地说:“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了”,他提炼了老子的思想。我们的老子就是居于○,用于一,用于二,演于三,来展开对宇宙所有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一切万事万物的研究,因而形成了他的大唯物主义——唯德辩证法思想。

  所以,整个西方的科学人士也好、哲学人士也好、宗教界人士也好,都感觉到老子的这一部书是一个充满着精神营养的宝藏。只要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只要你去读她,那么丰富的精神营养就能够充分地获得。

  但是,这点在我们国内就没有这个感觉。为什么没有这个感觉呢?因为我们的教育,700年以来,一直没有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培养。相反的是,西方却高度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培养,所以他们能够及时从我们祖先的文章当中发现奥秘,而我们自己却恰恰不能发现。需要老子的哲学思想西游欧洲,来一个“西游记”以后,再又回到中国,结果我们还是没有达到他们的直觉和灵感的水平。

  不管古希腊的科学发展也好,还是近代他们的科学发展也好,我们这一点是不及于人家的。因为我们在几十年的教育过程当中,对直觉和灵感持一种否定态度。例如在大学的教材当中,引用爱迪生一句关于天才名言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掐头去尾的办法。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的名言,大家可能都知道:“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是那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为重要。”这个关于天才的名言,可以看出西方是借着灵感来产生他们的新发现,产生创造力的。爱因斯坦也说过,他们西方的逻辑推理并不能产生创造力。而我们却认为西方之所以能超过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逻辑推理,就是因为有实验证伪,他们才超过了。相反,西方人帮助我们总结了我们的历史,经过他们的分析后,发现他们西方的逻辑推理并不能产生创造力。     

  包括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奇怪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没有借助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这两大法宝,却在当时诞生了大量超过欧洲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当然,爱因斯坦他没有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他不知道我们古代的圣贤们是如何来认识世界、如何推动社会发展,从而产生100多项重大的发明,其中26项重大发明是最为著名的,他们没办法了解。

  但是,可惜我们自己由于始终跟在西方人的后面,来认识我们的民族,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把西方的一切奉作最高的真理来进行执行。例如,有的甚至是科学家,居然全面否定记载着一些古代大智慧者的劳动结晶、科学智慧结晶的传统中医学,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90%都是糟粕。这种认识,实际上充分地说明了我们某些人没有资格担当炎黄子孙的这个使命。

  我在西方讲学的时候,整个西方的人士、爱好者、东方文化的爱好者,他们所最推崇的就是老子的《德道经》。他们的案头都放着德译本的、英译本的老子《德道经》。包括当年我们国家的一位科学家,我去拜访他的时候,他的案头上也放着德译本的《德道经》。这说明老子的思想、古代大智慧的思想对他们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著名的莱布尼茨这位欧洲的奇才、科学界的通才,他在临终之前,承认他的二进位制是在中国人科学思想基础之上升华发明的。他也说过:我现在承认这一事实,是为了证明古代的中国人比我们现代人聪明的多。当年,莱布尼茨还沾沾自喜于自己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但是当他的传教士把《易经》和老子的《德道经》拿给他。他一看,马上就把自己微积分的那一段书就丢到废纸篓里面。他身边的所有学者和他的学生都感到很奇怪:你自己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都丢到废纸篓里了?他把手上的书一拍,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并激发了他强大的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他甚至写信给当时的康熙,申请加入中国国籍,通过他的传教士朋友带到中国来。可惜,康熙当时也是由于很强盛,眼睛都长到头上去了,没有接受他,他认为他是远至西蛮之地的人,是洋人,不足以为我堂堂大清国的子民,没接受他的申请。

  因为莱布尼茨当时推动了整个欧洲的科学研究,他创建了几个国家的科学院,他同样也写了一份信到中国来,希望中国也建立一所科学院,同样也被清朝拒绝了,没有建立这一所科学院。一个西方人——一个西方的通才,无论在数学、哲学、化学、文学、物理各个方面都非常精到,才华横溢的这么一位人士,他怎么能够领略到从中国的文化当中发现自然的奥秘,提出一些其中的奇迹,产生自己的科学成果呢?其实,分析原因就是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动培养、从孩子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直觉和灵感的环境,而我们的直觉和灵感却没有注重培养。

  

  三 直觉灵感和慧识是科学创造力的源泉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在19796月,中国派出了一个访问团,到美国去考察美国的初级教育状况。回国以后,这个访问团撰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其中的建议有四点:第一,美国的学生无论品质的优劣、能力的高低,看起来好像都趾高气昂,大有“我之所以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这是他们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人都有点傲气、自负、自信。——我们有没有这个特点?我们的学生敢不敢自豪地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将来肯定有所创造!恐怕这样占得比例也不多,但是在美国的小学生当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第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但是他们却整天地谈论着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也易如反掌似的。

  ——这个总结很有道理。我在西方也走访了一些学校,不过我这个接触可能比访问团更深入一些,他们的小学生的确很可怜,在中国人的眼里,那就是笨,笨得加减乘除掰着手指头,甚至有的脚丫子也要在鞋子里动一动,帮助他计算,才能得出一个结论,这种现象是有。但是,他们的心里素质确实是非常自信的。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在湖北读书,转过去了。在开始的时候,因为他大量的运动,脑算、心算,所以他的成绩很快就在他们学校进入前几名。但后来,却又跟不上了,这个差异在那儿?其实里面都能够找到答案。

  第三个特点,西方的教育重视音乐、体育和美术,而轻视数、理、化。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这个音、体、美的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数、理、化反而却没有多少人问津。这些小学生都不喜爱数、理、化,却喜欢音乐、美术、体育,因为他们选择学习的空间是比较大的。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允许他们作出自己的抉择的。所以在他们的学校里面,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这种教育模式,包括逻辑推理。非常遵守制度的德国,也同样如此。他们对孩子们特别重视古典音乐的学习,重视美术绘画的学习,重视体育方面的锻炼。

  第四个现象,就是在美国的课堂上几乎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学生们常常互相挤眉弄眼,谈天说地,学生在课堂上,那是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就像逛街一样,在教室里面晃来晃去。这是中国考察者总结的美国初级教育当中学生的一些表现。这一表现和我旅居在海外看到的一样,的确是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但当时在796月的时候,这个考察团得出的结论和预言是什么呢?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可以这么预言:再有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这个预言,可以说掷地有声啊!

  有趣的是,同一年美国也组成了一个教育考察团来到中国,逛了一下北京、上海、西安,考察了一些学校。他们也写了一个观感论,同样也是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喜欢把手搭放在胸前。——但是用了“喜欢”两个字,我不知道中国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样坐?除非在老师提问的时候,举起右边的一只手,否则在课堂上就不会轻易的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喜欢把手背到后面。——也是用了“喜欢”这个名词。在室外活动的时候则例外。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学生喜欢早起。七点之前,在中国大街上所遇到最多的就是在校读书的学生。——我曾经在中小学讲课的时候,我问他们喜不喜欢早起?他们都说不喜欢,没有睡醒,实际上都是闹钟叫醒的,爸爸妈妈打着屁股打醒的。所以,他们这个考察的用词定义还是有点错误。并且中国的学生喜欢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路边用早点。——又是一个“喜欢”,还皆大欢喜啊!

  第三个特点,中国的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做家庭作业。——因为在国外没有家庭作业,所以他们感到好奇,就问。根据一位中老师的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的一种正常延续。是这么定义的。

  第四个特点,中国的教育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列为最优秀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一般都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因此,美国人在他们报告的最后也写了一个总结,作出了预言,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是世界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这就跟我们校园里流传的一句笑话好像相同,什么学生是人生的写照,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晚,学习得比驴还累,混得比猪还差。因而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的学生相比较,都是最好的。

  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美国人也是这样预言的,他们很赞赏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是,为什么中国的预言错了,美国的预言也错了呢?有没有同学帮我解答一下?其实就在第三个问题的原则上面。也就是说,西方教育对于低年级初级教育阶段非常的重视音乐、美术、体育,这三条就确保了整个西方教育能够全面培养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

  而我们却过早地将数、理、化这种中性的不具备营养能量、不具备对精神提供营养和能量的这种物质,充填给了我们初级阶段的这些孩子们。所以,现在国内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这样:幼儿园,在读小学的书;小学,在学中学的东西;中学,在学大学的东西;但是一旦考进大学,就进了幼儿园了。只要高考那一关熬过去了,就松懈了。而且,现在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以后,就放松了自己。

  由于早期没有注重精神领域的营养,而且将精神领域的营养过早地干耗在后天智识的提升上,所以使我们的创造力也在智识提升的过程当中耗干净了。一旦这些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那么就很难产生创造力,相反很多的人会动笔杆子,却没有产生科学的成果。

  25年过去了,现在已经26年了,这两个考察团过去都这么多年了,两国的预言家都预言错了。在我们眼中认为已经是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制度,在25年当中却诞生了四五十位科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两百多位知识性的亿万富豪,而我们所有的学校都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并且在知识界、商界也没有诞生奇迹式的人物。

  你看我们现在的商界,通常是那些大老板式的人物,常常是腰缠万贯,他们的财富是堆积在什么基础上的?不是知识创造的。像中国人一句老话所说:有点发横财的味道,并不真实。前天晚上,我好像注意到新闻上,河北有个首富被判了死刑,那不就是没有知识没有道德的一种表现吗?

  当然,我们在教育上创造了一些奇迹,那就是在世界各国所开展的奥林匹克学科奖上,我们的中小学生们高高兴兴地,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地捧回了一大堆的奖杯,这是我们可以感到自慰的地方。但是我感到非常酸痛,为什么呢?别看其它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将奥林匹克学科奖杯囊括一空,我们虽然囊括一空,却是用极大的、惨痛的代价才产生这么一个成果。什么惨重代价呢?看一看我们少年在大学的培养,最后结果怎么样呢?所谓的这些少年天才,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垮下来,都不能顺利地走到科学的巅峰。相反,在前进的路上纷纷落马。

  哪怕是大家关注的足球界,也是这样。在世界各国的科学界、足球界的知名人士,看起来非常有希望成为世界之星的青少年足球明星,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彻底发展下去。相反,跟他们同时获得评价的西方足球员,却真的成了欧洲的足球先生;而我们的这位同时获得很高评价的足球员,却卷起铺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里面的代价,可以说是很惨重的。

  原因虽然是综合的,但是还有些根本的原因,需要对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行沉重的反思。举一个最简单的大家熟悉的例子,在世界高科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行列当中,占比例最高的是以色列人和犹太人,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科学界的奇迹。那么他们用的是什么教育方式呢?用的是经典诵读。

  这一个环节,是我们国内的教育家没有加以注意的。整个犹太人散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父母都对自己的子女倍加关注,从小就一定会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古代经文经典的念诵。哪怕孩子听不懂,都要读给他听,到能懂能看的时候就要教他们自己诵读,这是他们教育的一大特点。

  而我们却丢失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丢的呢?从明朝开始丢的,明朝有个皇帝叫朱元璋。他建立国家以后,非常羡慕李世民,为什么要说羡慕呢?因为大唐盛世,百国来朝啊!他问大臣:他为什么能弄得那么好,我可不可以弄得像他那么好呢?人家就说:李世民认老子为祖宗,全民诵读老子的《道德经》,士庶一本,教化了民庶的心灵,那你怎么办呢?——唉!宋朝不是有个朱熹吗?他创立了礼学,我干脆也认他为老祖宗,来建立这个教育理念好了。但是,他们朱姓的族人说,朱熹距离我们太近,不能称之为老祖宗。所以他也就没有拜他为老祖宗,但是全面启动了国家教育理念上的认可,也就是认可朱程理学。

  但是,朱程理学既没有很好地继承孔子的儒学,更将道家的学说置之于一旁,这样就发生了一个文化和教育的断裂层。所以史学评论者就得出一个结论:“大全出而经说亡,八股行而古学弃”。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所诵读的经典,只诵读了书而没有诵经。然而整个欧洲,把各种经典特别是经文的诵念摆在第一位,但是我们恰恰在明朝开始就丢掉了对经的诵读,只诵书。这样在文化承传的精神领域,精神营养就跌入了一个低谷区。

  在发展到民国初年的时候,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一天好像下了三道教育令,取消了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里面所有的经典诵读,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就丢失了经典诵读这个重要的方法。而在西方,比如欧洲,他们的少年特别讲究做一些义工,在父母的带领下他们都进教堂,唱《圣经》之歌,诵读《圣经》的文章,这对他们早期无疑是一个类似于中国古代经典诵读的教育方法。

  为什么经典的诵读能够启迪孩子们的慧识,培养灵感和直觉呢?从一般的理性而言,这些文章由于都诞生在2500年以前。这正如德国的一位学者所讲过的:2500年以前,在世界上曾经诞生过一个轴心时代。在古印度有释迦牟尼诞生了他的佛学思想,在中国有孔子和老子诞生了他们的儒学道学思想,在欧洲有柏拉图诞生了欧洲的哲学思想,在以色列也诞生了他们先知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整个世界以后的两三千年。

  那么,这些大智慧人士所撰写的文章也就含有一种潜在能量,这个能量是后来者难以达到的一个量级,没办法逾越的。你只有阅读他们的原著,才能够开启你的慧识,培养你的慧性,从而建构你的大智大慧。在这两千五百年以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他们的思想和学说,这也就是这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提到的: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使自己的文化得到复兴,都要回到自己本民族的源头活水之中来吸取营养,然后再重新前进,你才可能创造辉煌。

  所以,我感觉到整个西方世界,不仅重视回到他们自己祖先的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同时也跑到我们东方来,从我们中国祖先文化当中吸取丰厚的精神营养。而我们长期没有注意这点,没有重视这一点,只是在整个西方的逻辑推理和试验证伪上下功夫,进行学习。

  然而,这种学习我们学了好几十年了,就好像我们拿着笔画老虎一样,画来画去就是个猫,画不出虎的那种威性、那个势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西方人培养自己知觉和灵感的教育机制——从小就进行教育和培养。我们是在进行一种似是而非的培养,难以真正娴熟地学到应用西方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总是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跑,所以就难以诞生更多的天才,难以创造新时代的奇迹。

  

  四 经典诵读教育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智慧结晶

  

  一个民族要发展,如果不具备科学创造力的高科技,那么在世界上肯定一打就败。如果我们不能承上启下地延续整个精神文明发展的文化,来支撑我们民族向前发展的话,那肯定别人不打你,你也会垮掉,这是铁的事实啊!

   在世界上原来有七种母语系统,但现在只剩下中国语一种原生语。中国的语言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劲的生命力,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大智慧者,是这些大智慧者创造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以及整个文化系统。

  我从医学角度研究了一下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结合了国际上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分析看一看,为什么经典诵读特别重要?为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培养道德心灵,启迪我们的大智大慧?

  例如日本的江本胜博士,他进行了水的结晶实验。我们古代的祖先们早就描述了一个甲骨文的“水”字,就是这样一个图形。他发现在任何地方取来的水,结成冰以后再重新融化成水的时候,在他的高速摄像机下,放大500倍,并且在高速摄像的状态下,必定都捕捉到了这个“水”字。

  那么可以看到,我们祖先创造文字是一种在微观下的科学发现,才发现了这个字的结构形态,象形表意都在其中。而且,江本胜博士也发现:所有水能够认识字,有感情,能传达善良的信息、丑恶的信息。例如“智慧”两个字,结出来的结晶非常漂亮。德文的“爱”和“感谢”,也是结成一个漂亮的六角图形。而且所有美丽的结晶都没有离开六,因为河图洛书早就告诉我们的子孙“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逃不过这个六的数,的确是非常有意味的。

  他甚至拓展这个实验,说明人具有道德、具有慈悲、具有关爱、善良的信息,能够对其它物质产生作用。例如,让两个小学生对着两个瓶子里面的米饭说话。其中一个小学生放了学,放下书包,对着这瓶饭说赞美的话“你好,喜欢你”另一个小学生,对着另一瓶饭说“混蛋,你混蛋”。这样持续了一个月以后,两个瓶子里的饭都起了不同变化。其中,每一天获得这个小学生赞美的一个饭罐里的饭,变成了醇香的,香气逼人带有点米酒味。而另一瓶经常挨骂的饭,隔着玻璃看都是黑糊糊的,一打开盖子,就臭不可闻。这,说明任何物质都能感受到善的、美的、丑的、恶的信息,这个能量是在相互传递着的。

  他的这个科学实验,揭示了近代争论了几百年而找不到答案的一个问题——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点,老子早就告诫过我们“二生三,三生万物,中气为和”,一定要用这个中气。这个道德的能量主宰所有万物的阴阳,用道德来统领,它就向善性变化。老子还提出了教育理念,就是要“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善良的方法、善良的心态、善良的事物,对人、对社会、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整理、治理和教化。

  为什么呢?我们地球上人类整个自然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主要成分也是水。像成人体内百分之七十是水,儿童百分之八十是水,幼儿百分之九十水,胎儿就干脆泡在羊水里面长大。我们的老子观察到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上善治水”的理念,并且指出了水变善了以后,你给了水善的能量和信息,那么他就能够使万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变化。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提出了要高度重视胎儿时期、幼儿时期、少年时期的这个道德文化教育的传统经典诵读教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这个诵读呢?这是因为我们祖先不仅仅利用他们的大智慧创造了我们民族文字,而且创造了我们民族智慧的语言。

  最近我国的科学家和香港科学家合作,做了一些科学实验发现,我们人类语言的发音区,基本上有两个区域。其中所有使用拼音文字语言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的语言发音区称之为“威尔尼克”语言区,这个区在我们大脑的靠后侧听觉功能反射区附近。这个观念的成果告诉我们,西方人的祖先创造他们语言的时候,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因此,他们这个语言选择区就在他的听觉区附近。

  我们现在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个英文太难学了,为什么太难呢?我们没有掌握它的特点,它只是工具,你只要多听就行了,竖着耳朵听,听熟了,你就掌握它了,你别把它当作学问。现在我们国内有很多的人就把英语当作学问来学,装了一肚子的英语知识,到了国外连人家的教授都赶不上我们大学生懂得多。但是一问起来,就成了哑巴英语——开不了口!

  例如我在国外讲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英语语言使用区域,因为我讲课的内容非常地广泛,涉及到哲学、文史、医学等等方面的理论,那就需要人帮,我不可能翻译地那么准确。有时候我找来一个大学生帮忙,他在上面比我还结巴些,他开不了口。他听我一句话,在脑袋里面要“咿咿”地转三个圈,还转不过来,还没把意思搞清楚,拼清楚,所以,外国人称我们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而且我们的语句说出来也没有他们那个悦耳动听。拿起电话来,“hello!”语调就不同,人家一听你就是中国来的。我们没有重视它只是一个工具,却把它当作学问来办,所以就成了负担,就觉着很难,实际上不应该畏难。

  真正最完美、最科学的是中国语言。中国的语言发音区域在哪里儿呢?在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这个区域靠近我们的运动神经区、运动部门反射区和运动部门指示区。在这个区域,也就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国的语言,要动,要运动起来。

  怎么动起来,要眼睛动、舌头动、耳朵动、头也动,都要运动起来,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学好中国的语言。你像我们祖先们写书都是竖排的,但是我们不知道祖先们为什么要竖排。一看到洋人是横排,就学习洋人的横排,实际上就把祖先们科学的读书方法给弄丢了。你看看洋人,他对人家的著作也不是肯定赞美的态度,是采取否定态度,看一行,摇一下头nono,跟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古代很尊重圣贤的书籍,看一行,点一下头,有道理,yes,是个肯定的态度。当然我这是个笑话,但是里面含有生理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祖先给我们设计成一种竖排方式阅读呢?这是因为加速我们颈椎的运动,第一是减轻颈椎的疲劳,第二是提升脑脊液上升的力度,给大脑提供丰富的营养。大家知道脑袋里面有脑脊液吧?它循环一周,到中池以后,再上来就进入到大脑,使全身的能量迅速供应到大脑,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分析,所以前后颈椎的运动能够提高我们智识的打开。然而,西方的祖先由于并没有达到我们祖先的大智慧的境界,他们采用了摆头的阅读方式。摆头的阅读方式带来的恶果是什么呢?是容易疲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两侧颈椎区的伸缩运动肌旁边有颈主动脉和静脉,这个动脉上面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当我们摆动颈椎的时候,这个肌肉的压力就频繁刺激动脉上的这个压力感受器,它就在不断地提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血压低了,赶快调上去;高了,赶快调下来。结果,这个脑压就“呜呜呜”地不断变化,看一会儿你就疲劳了。

  我就佩服我们的祖先,他们为什么在这么低等的科学水平下,能够观察得那么仔细,而且设计到的文字和语言那么科学。在西方,他们的青少年和老年人都容易得一种病,什么病呢?是失忆症。他们的发病率比我们国家的发病率高二十几个百分点。但是他们的科学家,用中国的文字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对英文的记忆。就是说,上面一排用他们的文字,下面一排用中文的文字,然后让他们看着中文的字型,来念颂上面的英文,结果他们的记忆就恢复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文字是一种智慧性的文字,能开启你的记忆库,使你沉睡的记忆库都能打开。而且,我们的祖先为我们设计的布鲁卡语言区是一个奇怪的区域,这个区域根据英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大脑两侧的布鲁卡区域都在放电,左右都在放电。美国科学家又发现,在印度深山中进行禅定的和尚们,他们产生这个灵感的一刹那之间,大脑的这个区域在放电。也就是说,这个区域是一个慧性的区域。这个区域,又是我们祖先早就在文字当中告诉我们的,这个地方叫“洞房”。只是我们现在人都不懂什么叫“洞房”?就是小夫妻睡觉的地方,这就错误地理解了。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没有正电、负电,没有正极、负极的概念,我们的祖先就巧妙地借用人世间的夫妻现象,来形容这个阳侧的电和阴侧的电同时启动以后,激活中间的功能,开启我们后代的智慧。

  英国科学家也肯定地说,东方人比西方人调动大脑的功能要丰富得多,全面得多。因为说英文的人都是单侧放电,没有出现双测放电。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能够给我们子孙设计这么好的同步开启我们后代智和慧的语言,凭什么发现和设计的呢?没有盲目设计呀!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读古人之书,没有与他们心灵相呼应,就感应不到、发现不了他们所发明的才是最科学的。也难怪近代许多西方科学家都惊喜地发现,他们现在许多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是在验证中国祖先们早已经说过的东西而已。

  中国人难道不聪明吗?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最聪明的民族、最具有大智慧的民族。只是我们近几百年来,丢失了主动利用祖先们给我们创造的文化,培养我们的大智大慧而已。例如在这个语言的问题上,同样我们近百年来从小到大已不再念书了,都是看书,不开口了。有幸能够开口的这一部分人,特别在八岁之前真正能够诵读高能量经典的这些孩子们,那么他们长大后的确能够创造自己人生的奇迹。

  例如,日本就有这样的统计。他们统计了一批科学家,在五个科学家当中就有四个,在八岁之前曾经一本正经地全面诵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这就为他们奠定了一个超强的记忆力,后天慧识得到提升,先天慧识和后天智识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这个文字问题,也就是这样。我们的祖先是具备大智慧的,他们运用这个语言和文字,同步为我们后代开启智慧奠定了基础。可惜我们读不懂老子,也读不懂孔子,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根据我们的想法,想当然来对待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字我们都想拿一把刀,把它锯开来看一看,改革改革。

  你看看,这个礼貌的“礼”,繁写体的“禮”是把衣冠弄得整整齐齐的,把最好的东西奉献出来,这才叫“禮”。你看我们现在简写的“礼”,就不知道他是怎么样想的,把头弄得油光亮亮的,领带打着,西服穿着,然后口袋里揣着个钓鱼钩,你看“乚”那儿不是个“鱼钩”吗?我给你敬个礼,是为了把你口袋里的钱钩到我口袋里来,跟祖先们那种道德性的“禮”,具有很大的差别。

  又比如“愛”字,本来中间有一个“心”就挺好的,反映用“心”去爱,但是把这个“心”拿掉以后,就成为“友”字了,怪不得离婚率那么高,因为不用“心”了,是朋友嘛!晚上睡在一起是朋友,早上起来“拜拜”也是朋友。你的钱是你的,我的钱是我的,没有用心去爱。其实,这就折射出我们精神领域当中的那个能量遗失掉了,已经与传统道德文化的那个境界拉开距离了。我们要很好地去体悟、继承和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使我们的心灵获得营养。

  

  五 德慧智经典诵读是身心获取道德营养能量的科学法宝

  

  现在的人对营养来源问题,长期接受西方的理念、西医的理念,对营养来源的问题不太了解。实际上,人是两套系统——精神系统和肉体系统。精神系统的营养一定要用五德,肉体系统获得的营养是用五谷。因为老子早年就讲过了:天赐人以五德之炁从鼻入,地赐人以五谷之气从口入。《黄帝内经》里面也说了,“天之载我者德也,地之载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有两种营养——精神营养和物质营养。精神营养,是用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来滋养我们的精神系统;而我们肉体也同样要获得五谷的营养,稻米荞麦菽等这些营养是双向的、双用的。

  要使我们的精神真正健康,就要高度重视仁义礼智信五德的修持和培养。当然,这五德首先要用信德来支撑,要有一个道德的信念,对自己生命要有一个道德的认识,相信通过道德修养来使我们的精神完美得到提升。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了这个信土,你才能够承载和生长仁德、义德、礼德和智德。

  在我们同学当中,大家在一起、在一个班级里面,性格各异吧?各种各样的性格,形形色色。其实不同的性格,就反应出我们本身体内德的不足。就像我在有的地方讲课时,要谈起“德”来,我认为我自己缺德。话虽然不好听,但是我敢于承认。为什么呢?德性有赖人身以后,这个德性不可能完整。起码来说,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刹那,就受到了地球引力在宇宙空间这个周天角度的制约,产生了五行的不平衡、不整齐,是不全的。就像有的人天生脾气暴躁,办事急躁,考虑事情简单,待人、处事对上抗对下压,朋友关系、同学关系都很糟糕。那么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仁德”,没有仁慈之性。这个能量缺乏了,那么这种人到了三四十岁以后,自然血压升高、血管硬化,甚至老年中风,歪着个嘴、偏着个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肝主筋,血管在中医里面也属筋,但是如果这种人早期就注重发现这一现象,培养自己的仁德之性,爱身边所有的人,去赞美所遇到的一切事物,那么他这个仁德能量起来了,他的血管就容易软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去拼命地从西医的角度,只通过药物来调治自己的命体。

  古代的中医,非常讲究从心理上、从五德的能量上来调整我们的健康。这一把握住了,那么我们的血管就变柔和了,你的周围也能够聚集很多的朋友,因为你的性格变好了。

  这些年来,我在全国办了一些经典诵读的试点,那的确作用很大。有的地方是整个学校诵读,比如在榆林办了一所民办的学校,这个学校在那儿叫作“专门收拾垃圾的学校”。为什么呢?因为社会上各个学校开除的学生、淘汰的学生、单亲和没有父母的学生,这个学校敞开门把他们接收过来。学校的喇叭里,从早到晚,一有时间就播送《德道经》双一章和全篇,然后要求全部学生每天都要有十五到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这些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整个人都发生了改变,整个校园、校风都发生了改变。

  我去年带着一帮德国学者和朋友去参观了一下。走到校园里面,任何一个学生见到长者都规规矩矩地让路,并很有礼貌地打招呼: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这就是原来在普通学校里成天打架的一群学生,甚至有的曾经还是孩子王,用刀子捅过其他同学的。但是,在这种经典诵读的熏陶下、道德能量的影响下,他们都变得那么有礼貌,性情变得那么温和,这就说明了我们古代祖先所创造的经典,能量是巨大的。

  在甘肃某地区的一个高考班,他们开展了两年《老子·德道经》的经典诵读。他们就有深切地体会,他们的班主任现在变得轻松了。为什么呢?他们的班主任在上课的时候,坐在下边听课,学生讲课。我表扬他们说:“你们已经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各个学科那么多的书,我去都看到了他们桌子上的书堆得那么高,把脑袋都埋进去了。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营养,他们如何来应付高考啊?我当初读书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参考资料看,现在真是考呀考呀考,都快成“烤鸭”了。

  但是他们通过经典诵读,的确智慧都开启了。同学们可以轮流将各个科目的知识自己上台讲解,老师在下面听。如果有不全的地方、不深的地方,老师再上来说一下,这就说明每个人的智慧打开了。而且在即将高考的时候,学校让他们把经典诵读停一停,高考完了再说。全班的学生开了一次讨论会,就一致举手否决,表示我们要坚持。并且有个学生还说:“现在的功课这么紧张,我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已经是很足的睡眠了,早上昏昏沉沉地来到学校,仅凭清晨这十五分钟的经典诵读,开篇诵读,大声朗诵,我可以保持一天旺盛的精力,为什么要放弃呢?”所以,这个班级始终在坚持。他们的班主任还悄悄地告诉我,他们平时的综合抽查式考试总成绩,已经跃居到了这个地区的第一名,但是又怕成为众矢之的,不敢公布。

  所以说,经典诵读的魅力和经典诵读的作用,经过我们结合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它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瑰宝,是我们教育领域的一个科学的法宝。

  我们现在在座的年轻人,你们体内仓库的能量已经消耗了六分之一了,实际上在仓库能量还没有动用之前的经典诵读,效果是最强的。它可以帮助你们将智识和慧识同步地打开。所以中国人古代特别强调,在女子十四岁之前、男子十六岁之前,掌握全部的富有营养的经典文章,把它读会。然后在你十六岁以后,再学习任何应试文化知识,不论你在任何行业展开你的生命历程,你都会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成为你那一行事业的佼佼者,这是古代的一种教育理念。

  提前在胎婴时期、幼儿时期、少儿时期、青年时期,就将我们大脑深层次的慧识充分地启动,将大脑皮层的慧识与智识的连接与通路充分地开发架构起来。在古代,这个文言文该难懂吧?根本就不要求孩子们去懂,不作任何解释,只要他们背诵。

  这次我在甘肃张掖走访了一个专办的幼儿园,小班里面有一个大概两岁半的孩子,人家坐在那里摇头晃脑地能够把《德道经》背得滚瓜烂熟,还把《易经》里面的一些章节背给我听。他认识那些字吗?根本都不认识,但是他全部都记进去了,你给他多少精华他就能够装多少精华。所以,他今后的人生,在成人以后,是随机而用,大机大用,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我们现在所想讲的德慧智教育理念,就是想通过历史上著名的一些经典,像老子的《德道经》﹑《易经》,儒学当中的《大学》、《论语》、《中庸》以及《黄帝内经》等著名的经典,能帮助我们补上我们现在教育理念当中所缺的这一块人文素质教育,抢救我们教育当中慧性慧识的失落,提倡在西方已经广泛存在的教育理念。西方的教育理念是“与柏拉图同在”,他们要与他们古代的圣人同在。可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当中,始终没有提出“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在农村偏僻山区的学堂里面还供着一幅孔老夫子的像,进了门以后还要恭恭敬敬地鞠上三个躬。犯了错误,小手还要伸出来让老先生敲几板子,但同样也从来没有提过“与孔子同在”的教育理念。

  那么,我们既然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这些特点我们要看到、要分析到,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远超于西方的文化,要高声地呐喊出我们自己的教育口号,就当是: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

  好!希望通过今天的一点体会,能对大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帮助。

  再次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60418/231.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