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辨证法思想(中)

时间:2005-07-03 17:4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辨证法思想(中) 2005 年 6 月 21 日 熊春锦 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主要是《论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第四个部分,主要是讲解一下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 我们曾经从哲学观上面介绍了一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内

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辨证法思想(中)

2005621

熊春锦

 

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主要是《论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第四个部分,主要是讲解一下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

我们曾经从哲学观上面介绍了一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展开,的确是非常庞大也非常丰富。就像说书一样,要逐步地慢慢道来,很多个“且听下回分解”都含在里边,所以需要大家配合一下,可能时间拉得比较长一点.为了不影响大家晚上的休息,只谈这一个部分,剩下的改时间再进行讨论。

 

四、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

 

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在我们解析了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以及掌握了“一元四素”解析道与德的方法以后,也就越来越明细了,清楚了。我们也就不难融会贯通地、全面深刻地理解老子思想中无以匹敌的哲学性和科学性。

我们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老子的“大唯物主义”论当中,他就是高瞻远瞩地居于道“O”的无相物质之内,并且深刻地运用德“1”来解析人类生命和社会全貌的哲学和科学。老子始终是把握着“宇宙万物皆物质,唯存无有相之分”的原则,也就是肯定了宇宙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大唯物主义”之下的物质,只是存在着一种“有相”和“无相”的分别而已。他的哲学思想,高度地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哲学观,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了《老子•德道经》以后,这个观点我们就很容易掌握,不会否定他,说他是唯心主义了。可以说,老子是站在极高的高度上把所有都看成是物质,应用大唯物主义思想来讨论世间的万事万物。他在《德道经》之中,反复地强调和连续地去阐释“道”和“德”的物质性,而且这种物质性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包容性,它囊括了宇宙万物。所以,如果说我们强名说老子的思想是唯心的,我觉得那就带有一种强迫性。我们可以看到“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老子•德道经》)都是用的“万物”,在这个“有”和“无”当中,运用了这个“万物”来概括这一切。“无名”之道和“有名”之德,包罗了万有,涵盖了一切。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和德就是宇宙万物生、成、住、坏、灭的根蒂。这个根蒂,实际上就是道和德,是一切变化的源动力和能量。道和德就是他那广博、精深、非常博大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灵魂。可以说整部《德道经》都是在围绕这个“德”字和这个“道”字进行物质为第一性地展开。

对于老子的这一哲学观,我们现代的智观唯物主义者不应当被“有相意识”科学论的局限性所蒙蔽。不能够因为老子所揭示的道和德,因为其暂时还属于一种“无相物质”的物理特性而轻率地加以否定,也不能因为我们自己暂时不能进入“无为思识”,没办法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进行研究和实践验证而轻率地加以抛弃,更不能不负历史责任地将老子的哲学思想简单地判定为“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点我们应该把握住,更不要对他进行批判。

随着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地深入拓展开来,随着近几百年来众多天才科学家1%灵感的闪现,我们相信人类会逐步认识老子科学的哲学思想。由于这种闪现,由于这种灵感的闪现,而创造了科学的奇迹,推动了科学长足的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大家所知道的,牛顿以及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他们在自己一生所热爱和倾注全部精力的事业当中,在众多的科学发现当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1%的灵感的妙用。实际上这个1%的灵感,也就是我们《老子·德道经》当中所阐释的圣人之治方法论当中的“无相的思识”方法论。通过这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和他们的成就,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正在接近和认识这个“无相物质”。这个“无相物质”的道和德,它们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和真理,相信经过人类智慧者的共同努力和科学的发展进步,最终必将会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老子在深邃的“无为思识”领域中所诞生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最终必将会被人类在以“有为意识”为主导的思想发展深化的过程当中,逐步地发现和全面地掌握。

老子在他的“道之物,唯望唯忽。望呵!忽呵!中有物呵”的深邃境界--“无为思识”观中,发现了宇宙真理,发现了宇宙的本源能量物质“道”和“德”,发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发现了这个宇宙万物形成的客观真理,发现了“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的这种万物生存法则和普遍意义的规律。

老子在这些精深发现的基础上展开了他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论,构筑起了他的“大唯物主义”哲学系统论,将我们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全部无一遗漏地囊括在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之中。他的学说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是生存发展在同一的“有相物质世界”和“无相精神物质世界”之中。从他所归纳的“道、德、仁、义、礼、信、愚”这七大系统中,我们分析解读一下也就不难看出道的物质性和德的物质性。而对于这一点,我们只有在修身明德的深入实践中,才能亲切地感受到他那博大精深唯物论的真实性和客观存在性。也就是说,老子的学说,就是一部实践的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一部实践的哲学思想。道的物质性具有数学的“0”的数性和“无”态物象性。道的物质性非常典型地超越了人类“有为意识”认知的范畴,我们人类只有主动地去进入“无为思识”的坐忘境界之中,才能体悟、把握并且认知她的客观存在。一旦人类的有为意识能够认知承认她的客观存在,把握住她的运行规律,并且从理论转化成为实践加以应用,那么虚无生万有,用一个“德”字就可以解决人类当今存在的所有问题。

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是建立在道的无相“0”态物质环境中的。他通过既具有“无相”性又同时具备“有相”物质性,这一特殊的、具有双重结构特征的“德一”,通过这个“德一”能量物质,全面深刻地揭示和论述了万物生灭的总规律。他的“唯德主义”辩证法又同时把握住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近代哲学思想中关于“精神和物质”、“唯物与唯心”等等通过“有为意识”的逻辑推理以及反复试验、分析得出的结论,老子其实早在2500年以前,就运用他的“无为思识观”可以说已经是毫无遗漏地都收在他的哲学思想囊底之中。老子的“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的恢弘气魄,这个真理,以德观万物,以德论万物,以德揭示万物本质的科学哲学思想,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无人能出其右,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人类如果能够遵循他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和辩证法,运用他的“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就必然会使人类的发展从此就踏上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之上。从此也就会良性地去进行社会总体的发展而避免多灾多难。这一点,其实也早已经被我们中华民族2500年来的历史现实无情地证明。只是我们还并没有把这种证明真正地上升到正确的理性当中来,没有运用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哲学思想解析、解释自己的历史而已。如果我们学好了《老子·德道经》,把他的“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掌握了再来研究历史,那么我相信就不难发现,这个“德”的存在和丢失,这个德的把握与遗忘,那也就贯穿在我们的仁、义、礼、愚这四大阶段的社会发展史当中。

德,这一个物质性的“无相”与“有相”,能量与品格的双重物质结构特征,我们的老子对她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迄至今日的科学世界中,“德”这个从道“0”诞生的初始能量物质,这个“一炁含三”生化、长养万物的无相物质精灵,只有老子发现并全面地揭示出了她的本质。老子运用他深邃无匹的“无为思识”方法论,运用他大智慧的文笔,将“德”可以说阐释到了淋漓尽致的深度,并用她引领我们人类复归于“德一”和“道无”的境界之中。18fen24miao

这个德,既是能量物质同时又是精神物质。这一点,我们应当充分地把她把握住,把握好。老子所发现、阐释和揭示的德,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结构特性。这一点,当今世间科学还没有认识到。因为随着人类离道失德的逐步加深和严重,对显态可见的物质世界过度的去偏爱和关注,也就使人类几乎完全抛弃了“无为思识”方法论的实践,离道越来越远,丧失了对宇宙自然认识的真知灼见。研究过上古历史的人都知道,翻一翻三皇五帝的记载,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的“无为思识”方法论是由于逐步地过度关注、偏爱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物质世界的需求和满足而把她主动放弃了。大多数人陷于无穷无尽的物欲当中不能自拔,却不知道在心中,不知在宁静自然的无为中去把握这个真理。因此,人们已经不能完全认识、理解和整体地把握住老子哲学思想大系统的本质。特别是在先秦以后,以孔子的儒学问世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在诸子百家运用“有为意识”方法论为主导,对社会的走向进行百花齐放的有为意识大争辩以后,人们对德的认识也就逐步地降格为“德就是形同仁义礼的品格和伦理观念”这种单一性的精神理念。而把其中的物质理念丢失了,将其中“无为思识”认识论所观察到的物质第一性逐步地淡忘和抛弃了。纯粹的后天智识的思维方式封闭了慧性的自然流露,人们完全处在外求的智识状态之中,从而再也难以体悟到“德”的物质特性、能量特性。

后代的学者将老子的哲学思想活生生地割裂开来,丢失了老子完整的道德体系中一个巨大的分支,阴阳相隔,仅仅继承了显态的一部分。历史上像庄子等接近老子思想的先哲们,曾经对儒学中和其它杂学中的某些误区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这些批评其实质都并不是反对儒学的仁义礼,而是在十分痛心地指出,在主动放弃了对德的物质第一性的认识论后,必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个正确的思辨,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当然,以庄子为代表的大智慧者更是振臂疾呼,希望人们真正去把握住这个德,真正全面地去观察出这个德。观察出她既具有伦理品格性,更重要的是她客观存在的物质性。当然这一命题,我们还要抽时间作专门的讨论。我们还要专题讨论一下“仁义礼为什么是我们复兴道德、民族振兴的基础”。那么这个命题就会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讨论。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紧扣老子的思想内容进行一些讲解探讨。

当社会发展到了近代以后,我们近代的哲学思想看起来是以物质世界为第一性进行哲学阐释和展开。但是由于这种研究是将哲学封闭在“有为意识”方法论中进行研究和阐发的,因此,这种研究结果所反应的内在实质,实际上已经完全跌入了“有之以为利”的误区,是从看到的这个“有”和科学研究验证的这个“有”当中去寻求利益,跌入了阴阳模式当中的太极白境之中,完全抛弃了“无之以为用”这个根本的物质第一性。这就使人们注重有相的物质享受而轻视精神世界物质的修养、品格的修养、精神世界能量和物质的获得,把这个丢了,使道德修养好像就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把我们的性命所需求的能量的主要来源主动地抛弃和切断了,完全是靠我们体内仅有的一点先天的德性的物质能量,维系着人们精神世界。人们也就不再明白德也是一种物质,人们也就失去了德的这个营养我们内身国众生的精神食粮。那当然也就必然会出现大面积的,社会性的、普遍性的精神空虚。人们也就会丧失生活目标,失去信念,对做人的准则都无端地加以抛弃。因此,许许多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到心理方面疾病的现象,都从这个离道失德当中突出地表现出来,而且一代比一代更加强烈和沉重。所以相比较而言,近代哲学研究比儒学的哲学思想其实距离这个“道”和“德”更加遥远。儒家还接近一下老子的哲学思想,而近代的哲学思想,与孔子的哲学思想相比较而言,它还要局限性一些。因为它完全只是单一地去研究太极“白”环境当中的有相物质。

我们的历史发展到对德的认识降格为纯精神性和伦理性以后,那么无相的精神世界和有相的物质世界也就自然地构成了一对复合性的阴阳结构体。同时由于人们丢失了最为深刻的“无为思识”方法论,主动放弃了这一方法论,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也就长期无法回归到老子居于“0”用于“1”的水平。人们长期陷在“二”的意识窠臼中,对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也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应用,也就使老子的哲学思想演变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我们人类的智者虽然都本能地觉知《老子·德道经》当中所深刻蕴含的自然真理,但是却又无法全面深刻地进行深入地解析。由于“无为思识”方法论的丢失、丧失,人类纯粹地去运用“有为意识”认识论来解析宇宙万物,也就自然地使自己的哲学思想封闭在一分为二的阴阳结构环境之中,再也难以复归于“一”和“无”的稳定状态。由于认识世界方法论的局限性,自己将自己封闭在纯意识型的哲学研究中,就会将精神和物质人为地对立起来。因为,我们的有为意识对于我们的思识而言,它是没办法透入到其中了解其中的内核、了解其中的实质,把握这个内核和实质的。那么也就很容易形成狭隘的哲学研究空间,无法真正地认识精神同样是物质的特性,无法去认识这种真理性,无法诞生引领人类社会真正复归于德和道的正确思想和认识。它只要深入一步,马上就感觉到无法往前迈出新的一步,进入其中。

那么老子就不同,他的唯“德一”,这个“德一”思想、哲学思想,他把这个“二”收入其中,包容其中。我们的意识性的,“有相意识”方法论所诞生的这种哲学思想,它对精神和物质上的属性,就难以真正地界定和划分清楚。因此,在这些属性上长期会争论不休,产生错误的认识论和哲学观。因而就难以摆脱社会发展中道德逐步滑落的总趋势。

 

人类对于有相的物质世界和无相的精神世界的认识,其实有史以来都长期地存在着“无为思识认识论”和“有为意识认识论”的分歧。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治和德治时期中,人们的认识论是以“无为思识”方法论为主导的。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的道治社会阶段和德治社会阶段当中,人们的普遍的认识论都是以“无为思识”方法论为主导,人们很容易进行思想当中的“思”,将自己的心和大脑与宇宙连通进行求证自然真理。在那个时代,是“无为思识”方法为主导,而“有为意识”方法论为辅助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的哲学观自然地尊道贵德,将“德”视为哲学的圭旨,将“道”视为人类必然的归宿。但是,在德治社会发展的后期,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在那个后期阶段,“无为思识”方法论逐步地失落了,从这个主流社会当中被抛弃了,丢失了;主流社会就逐步开始被充满私欲、人心所充斥和主导了。那么“有为意识”就上升为主导性思想了,人们对古代历史上的圣哲们的思想也就逐步地难以感悟、相应和认同了。在这个阶段就已经对德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变化。

我们可以拿《庄子·大宗师》中的一段记载来进行分析。那个故事是“意而子见许由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逐步失落的社会共性现象,可以看到这个德在逐步地丢失的社会共性现象。这段对话的大意是:意而子是一位追求宇宙真理的人,但是他却只是单纯地掌握着“有为意识”方法论去认知这个世界。他想达到更高的修为,更高的道德修养水准,也就四处求学。因此意而子去拜见许由,向他求教。

当时许由就问意而子说:“你既然已经到了尧那里去了,那么尧又教你什么了呢?”

意而子说:“尧对我说,一定要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这是尧对意而子说的,就是尧对他的一个教导。就要他“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许由一听这个话就说:“既然尧对你说了那些话,那你还来找我干什么?尧既然已经用仁义在你的脸上给刺上了字,已经用是非给你做了割鼻的手术,你以后还想不想游于逍遥恣纵、无拘无束的境界啊!”

这段对话所反应的实质是在哲学思想观念上,对于道和德的认识以及能否把握住所产生的结果。这结果是“失德于一念之间,而谬误则以千里计”。我们从这段有趣的对话当中,就不难发现许由所实践和奉行的是道德哲学思想,他所遵从的正是“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实践的就是“无为思识”、无相思识方法论,恒德不二,持守德一,“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这个“道无化生万有,用德一就足够了”的认识论,应当是“无为思识”和“有为意识”的高度和谐统一、恒德不离的整体认识论。淳德一旦朴散为五,也就会完全陷落于后天的阴阳陷井之中。“无为思识”也就无法展开逍遥恣纵的自由国王的天人合一的活动,也就难以捕捉到和发现事物本身客观存在的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的实质。特别是无法发现深层次的本因,无法发现事物“无之以为用”的本质,无法准确无误地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尧帝的“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这句话的这种认识方法论,在“有为意识”方法论中,有为的意识方法论、有相的意识方法论当中,是必须的哲学思辨方法。这种方法论也是能够促使人们建立和保持正觉正念的一种需求。但是相对于“无为思识”,无相思维方法论而言,这种方法论用“有为”破坏和干扰了“无为”的进入和保持以及稳定。也就是说它会干扰和破坏天人合一状态,阻碍思想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发现和认识的路径,那也就无异于在脸上刺字。对于本来可以直接开发应用“无为思识”的人而言,如果接受和应用了这种后天的有相、有为的方法论,也就如同被别人施行了割鼻之术。当然古代有这个刑罚,类似于封闭、丢失自我、真我、本性的刑罚。

许由的这种深刻的认识,只有“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者才会具有感同身受的呼应。对于没有修身明德者而言,那么是难以真切地理解其中的真理的。那个感觉是找不着的。许由所强调的正是顿悟本性、直指心源性海的觉悟方法,而尧所倡导的只是渐悟的途径,慢慢地、逐步地去体悟“德”和“道”。那么常常又由于执于仁的修和义的修,也就将自己深陷在太极的状态当中。人们可以顿悟而弃之不用,却去主动套上渐悟的枷锁。不去遵从“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基本法则,不识“重積德則无不克”的真理,而舍本求末。这对于人类而言,那就是典型的迷失道德,离道失德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丧失对“德一”的把握以后,就是一种“大道隐,私欲盛,德失淳,乱必生”的开始。

我们翻开历史巨卷,去研究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哲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道、德、仁、义、礼、信、愚(智)七大社会阶段中,德治相当关键。它就是“思识方法论”和“意识方法论”的两界山,德治就是人类迷失自然真理的分水岭。所以,对这个两界山和分水岭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那才能够说对“唯德主义”思想有所认识。因为只有在“故大道废”――人类心灵和社会离道失德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案有仁义”的“有为意识”性的仁义教化,才需要这个仁义教化,才会自然地诞生“案有仁义”的教化系统。也就是说儒学的诞生正是因为人类已经大道废了,大道隐了,私欲昌盛起来了,德已经分解开来了,乱相已经产生了。这个时候“案有仁义”也就是一种自然发展过程中人们离道失德的必然。这个“案有仁义”是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矫正。但是,如果单纯的只是用仁义进行教化,而不去认识“德”的物质性和品格性、能量性和精神性,就会丢失了道根德本,远离了道“0”和德“1”的生命之根蒂。把这个根蒂抛弃了,就失却了道父德母的直接生化和养育,丢失了其中的“德一”能量物质的全面完整的补充和升华,就成了孤儿。因为仁德和义德只是淳德一朴散开来以后的五分之二,它已经不完整了,可以说它已经残败。所以,如果单纯的只是言仁谈义,那也就进入了单腿金鸡独立,独臂划船前进的偏颇时代。那就叫偏残而前行,也就必然再也难以控制住、刹住人类精神世界品质和能量的逐步下滑而进入阴阳太极的“二”内消耗、耗损这个淳德,从而使这个阳性的能量物质持续不断地消退。“德一”态是未分化、完整的“一”状态,最为稳定,可以长期地保持其稳定性。只要你不主动地去分解它,那么就是完整的,它还可以向上逆返复归于道“0”环境之中。数学中二进位制算术内的“0”和“1”的互变多丰富啊,实际上就在这个“0”和“1”两者之间进行互变,也就充分地科学地证明了这种互变的稳定性、长期性以及生化性。我们从电脑科技就可以看到这一个特点。

其实,数学科学对“0”和“1”的天才发现,同样的是深刻证明了“道”和“德”的真理性。的确是用“1”就足够了。有了这个“0”的化生,那么用“1”也就够了,不必要再去求全责备。这个“0”和“1”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组成丰富多彩的、永远也无法达到终点的这样一个丰富变化,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画蛇添足,自寻烦恼地深陷于这个“二”的阴阳当中,也不必陷于这个“道”与“0”所化生的更多的三、四、五、八,八八六十四等等繁复的数理之中。

但是非常可惜,人类把握不住《老子·德道经》的道“0”、道无和德“1”的这样一个非常简朴的哲学思想。人们对这个既简朴又伟大又丰富的哲学思想瞧不起,这是由于人们处在智识为用,思识逐步地抛弃的社会中。“大道甚夷,民甚好解”,老子的这一句话就把这种现象暴露的淋漓尽致。也就是说大道非常的简朴,非常的简单,非常的容易,但可惜人们的追求、贪求太多,什么东西他都要用他的后天的意识弄个清楚明白,而且希望更多的获得,却不知道这个“0”和“1”如果参开来,掌握住了,那么宇宙的一切尽在其中。这个“大道甚夷,民甚好解”的现象,它的出现和滋长完全是由于人类逐步地离道失德以后,人们被阴我意识心所主宰了,被无穷的贪欲、追求之心所诱导了,所以也就必然寻繁去简,自寻烦恼,离纯寻杂,用浊弃精。

这个至简至易的“德一”,如果一旦任其朴散开来,则必然会出现“一生二”的阴阳,“二生三”的三才,“三生万物”的四象和生出五行以及八卦等数字和万象的复杂变化。也就如同物理学之中的一个试验一样,一旦一个物体运动初始的磨擦阻力消失以后,也就说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一”,真正地发生了脱离,克服了它的稳定性以后,这个摩擦力消失了以后,进入动态以后,惯性运动力也就全面地展开了,而无法阻扼其顺变的动势,这个动势也就难停了。就象在一个斜坡上面,一个乒乓球放在那里,你一旦启动了它的运动,它就迅速地滚动起来,这个静态也就丢失了。人类的离道失德也是这样,越滚越远,也就丢失了真道。

老子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为慧性思识状态中,发现了事物变化的这一必然规律性,因此,在哲学思想中提出他的“唯德主义”辩证法的思想。这种“唯德是从,见素抱朴,守一无离”的归上德、兴大道的哲学思想,是老子发现了这一真理而提出的。所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人类真正地去实现和保持光明无碍的绝学。掌握了这一哲学思想就能实现“无忧”,“绝学无忧”。离了这个道“0”、弃了这个德“1”,那么人类和社会就必然会陷入无穷的忧患苦海之中。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就是一门真正的绝学。那是无出其右的大学问、真学问,她就是人类真正的科学哲学论。我们人类的生命和社会的健康的发展,如果能够把老子的“德一”牢牢地把握住,那的确可以说是得此“德一”则万事毕。人类如果持守住了“德一”,也就可以放心地“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所以,实践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承认德,认识德,尊贵德,修之德,实践德,积蓄德,运用德,抱一无离,就是我们人类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然、和谐发展身国内环境和社会外环境,回归自然的必由之路。学习和研究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途。舍此“道无”和“德一”的“大道甚夷”,如果用人心、后天意识去寻觅自然真理方向的话,那么根本就没有出路,而只有无穷的烦恼与深重的苦难。

 

我们将《老子·德道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学说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和实践,在把握住老子的“居于0,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的哲学思想的前提下来分析看看,那么在这个“二生三,三生万物”中,我们也就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确是近代社会中,在太极白境中诞生的伟大的科学思想。我们运用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观察社会,从大系统论的纵观之中,“运于二”去观察世界,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无相物质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有相的物质世界的发展,在这个“二”数环境内,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就呈现着一种“异相互动双曲线”的规律性。这就是:当有相的、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物质世界处于匮乏时期时,人类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德性普遍地表现出纯朴。但是随着有相的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丰富,人类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却逐渐丢失和分解这个“德一”而越来越贫乏,逐步地离道失德。正如老子·德道经》中所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老子·德道经》)社会德性的滑坡好象水银体温计一样,“吱----”慢慢地就滑下来了,表现出这个“异相互动双曲线”的图形。

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变化?决定它走向的因素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人心!是人心道德的取向和私欲的取向决定着“异相互动双曲线”的变化。人心在决定着它升还是降,在决定着有相的世界和无相的精神世界是升还是降,是它在控制着这个异相互动双曲线”的变化。也就是说君心、民心、人心的道德向背驱动着这两条互动双曲线的变化。这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心者,生之本”,心就是生命的根本。“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我们心里面藏神,她的去向,她的道德含量就决定着她是不是能够称之为“明”她的道德含量越低、越少、越薄,那么心里面就没有这个“明”。所以“故主明则下安”,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里面明亮,有这个德的能量支撑,那么整个体内或者说社会上那也整个的都安定了。“以为天下则大昌”,那就是说这个心能够以天下之心为心,那么当然也就大吉、大利、大昌相反,“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当君主的这颗心如果她不能够照亮自己,也用这个光明来引领别人的话,那当然就十二官大乱起来了,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闻不到道光德能了,道的能量和德的能量无法传达到体内或者说整个民族当中,闭塞不通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上帝将人类推向了太极的漩涡中,而是人类的私心对有相物质世界的贪欲,将自己跌落于太极涡流中旋转不息,弄得晕头转向,迷失了方向。所以,在太极的漩涡中争短长,辨高下,论是非,判善恶,谈哲学,讲理想是永远难以找到人和人类、民族和社会的根本性出路。只有掌握和实践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恒德不二,抱一无离,建立起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哲学观和运用方法论,从离道失德状态主动地去颠倒一下,把这离道失德改变成为淳德归道,那才能找到人类根本性的出路。所以说舍掉这一个方法论,舍掉这一个哲学思想,没有其它任何的捷径。我们人类社会在丢失了“无为思识”方法认识世界以后,也就在离道失德陷于“二”以后,就失去了清净、简朴为天下正的状态,越来越忙,越来越感觉到时间不够用了。

正如老子所言,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有相的物质世界逐步丰富发展上升的进程中,而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按照道—德愚(智)的方向下滑到道德的最底线,进入精神智识愚昧无明的时期。而且这个物质与精神的“异相互动双曲线”在它们各自的极点区,都有一个相互交汇的连接点,构成头尾相互衔接,从而构成一个圆周的运动轨迹,也就是太极图的阴鱼和阳鱼的互衔其尾之象。我们看一看这个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弦是竖着的图的话,你把它横过来放,把阳鱼放在上面、阴鱼放在下面看一看,是不是互衔其尾,你咬着我的尾巴,我咬着你的尾巴?这个弦极点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也就是有相的物质世界极为丰富先进和发达,但是无相的精神物质世界却极度的贫瘠、落后和至衰。其实历史上几个人纪之间的相互大转换,大变化,大异动,大苦难都发生在这种极点结合区。这个圆周的周期性变化轨迹,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中的沉重的、尚未摆脱的因果律链环。我们现代科学对冰河时期人类古文明的毁灭的考古和发现,同样无情地验证了这种极点弦极区的客观存在性。

道,在这个无情的链环中,始终在发挥着“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德道经》)的调控作用和主宰作用。期盼着人类能够及早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有相的物质世界和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从而跳出这个太极模式图“2”数的制约。不要被这个“2”捆住了,一个捆住了手,一个捆住了脚,要尽快地将整个世界复归于“德一”和“道无”之中。这也正是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为什么只用“一”而不用“二”的缘故。我们看看整个《德道经》不都是这样么,始终是在强调“德”、强调“道”、强调这个“0”和“1”,这也就是她为什么牢立于论“德一”之境的天机所在。因为一旦离开了这个“1”,的确也就是无穷的烦恼。只有把握住、站在“0”内用这个“1”,那才是生机勃勃,前途光明无碍。这也正是修真明德,圣人之治方法论当中为什么高度强调修心、执两用中,从太极的中心参破其“心”,裂变阴阳复扭太极为“○”,重归于“一”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先哲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可以说是倾尽了毕生的心力,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人类的根本出路。但是,没有哪一位能够像老子这样居无、用一、驭有,洞若观火般地掌握着整个人类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并且还尽泄其密。不仅如此,还向我们人类指出了如何脱离这个漩涡怪圈,重新踏上“明明德”的归道的正确出路。

在我们人类的无相的物质精神世界中和有相的物质世界内,依据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观,这两者都应当属于唯物性的物质,只是物质的特性不同。各种各样的物质都带有不同的特性。那么,这两种物质也就存在着“无相”和“有相”的分别而已,固态和气态之分。在这种同是物质的一对阴阳结构中,占主导作用地位的是无相的精神物质世界,是它对有相的物质世界的取舍产生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人类心身中和社会环境中德的存失与厚薄,私和欲的多少与强弱决定着有相物质世界的去向和归宿,它在起着这样一个导向的作用。这个去向、归宿被我们的心所决定。人类历史的严酷现实,也无情地验证着这个太极中这一对物质互根和消长变化的真理性。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始至终都是把握住精神物质世界的第一性,从而诞生出黄老之学和孔孟之学以及释佛之学。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哲学思想,站在道“0”内运用德“1”来观察、阐释世界这一太极的变化。居于“O”,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孔子的儒学则是站在德“1”内运用仁义“2”来阐释世界这一太极的变化,因此也就比较接近老子的哲学思想。近代哲学思想则是处在这一太极白境之内,全面深刻地研究有相物质世界的内在变化规律,将历史和现代科学所能发现的有相物质世界界定为唯物性、唯一性进行研究和阐释。

一生二”所反应的就是“德一”的初始朴散而产生的“一分为二”。黄老学说是用太极图十分形象地象喻了这个“二”的全息性。这个“象”、太极图之象,那可是大有学问。我们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太极阴阳鱼的结构图,就不难发现人类的无相的精神世界和有相的物质世界,一旦离开了“德一”的环境,滑入、跌入到“二”的太极图模式中以后的必然发展趋势和总规律性。我们看太极图阴鱼和阳鱼之间的弦线,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双曲波型线。如果以阳鱼的太极白境象喻有相的物质世界,那么这个阳鱼的腹弦线就可以看出存在着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同样,如果以阴鱼的太极黑境象喻无相的精神物质世界,那么这个阴鱼的腹弦线上同样存在着一个波峰和波谷。再将阴鱼和阳鱼结合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个双曲线不就出来了么?也就能十分明晰地观察出,当物质世界上升曲线波峰时,必定就是精神世界的低谷期。相反,在精神世界的曲线运动至波峰弦的峰处,也必然是有相物质世界的低谷期。这个揭示那简直是太绝了!要是在太极图“二”里面去研究如何同步发展,陷在这个里面只揪住一条去发展,怎么样能够把这两个波拉得直呢?

人类离开“德一”状态跌入“二”以后而产生的这种互动变化规律,似乎成为了一种铁的规律性。这也就是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为什么只以“德”论万物,高度地倡导“抱一无离、恒德不二的重要原因所在。对这点我们解说老子的时候,参悟到没有?破了这个迷没有?解开没有?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并且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哲学命题。为什么在这个“二”里面就不行?为什么老子就反复地要强调居于“O”,用于“一”,而不用这个太极?但是,我们在现实当中常常看到很多的同学对这个“太极”简直是迷得不得了。为什么呢?迷于法,迷于各种各样的方法,迷于各种各样的技术,从来不知道如何去真正地唯一、德一、守一。老子不仅以他的大智慧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离道失德以后的客观规律性,也同时给人类、给我们的民族指出了摆脱和改变这种一般规律性的正确道路。这个道路其实老子也同样的给了我们。如果我们人类和社会一旦跌入了这个“二”之中,长期都不能自拔而需要自救的时候,老子同时指出了补救的办法,他开出了一个救治病世和病人的“三复归元汤”。这个汤头,那就可以治病世、治病人。不要以为我们在这里研究这个哲学理论,好像与我们体内没关系。实际上我们就是在这种“二”的哲学状态当中的沉重的病人。可以说我们还不能够说我们没有这种病,用不着这个“三复归元汤”。

这个“三复归元汤”在修真明德的圣人之治方法论当中,又称之为“三三归真诀”。可能有点印象,讲过了多年了。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真是非常完美!这个“三复归元汤”,那可以说每一味药都用在关键处。老子所开出的这剂“三复归元汤”,可惜就是味道特别的苦,苦的难以下咽。特别是对于长期习惯于用“有为意识”方法论进补的人而言,对于私心臭气熏天,欲壑难填,秉性、习性难改的人而言,对于不是真正的大丈夫、烈女子而言,那么这剂汤药的确是难以下咽入喉的。那么完全可以不吃,看一看就可以了。

在今天的这一堂课中,我暂时还不想对这一付救治病世和病人的“汤头”作出详尽地展开。一方面是因为与这次讲的这个题目结合的不太紧,二方面一展开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所以,只是把老子所开出的这个草头方,恭录于此,供给大家医治自己也好,医治家庭也好,从而进行思悟和运用。至于说医国,那就请大家别费心思了。那样想而非思,就是有政治野心哦!可别忘了老子所说的“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啊。再说国本无病,暂时也用不着老子的这个草头方啊。即使有点感冒之类的小恙,其实聪明绝顶的医学专家大匠们多着呢。大家就千万不要杞人忧天了。也别像西行路上的孙悟空那样,孙悟空就有这个毛病,在西行的路上见什么爱摸什么,在路上他就曾经乱揭皇榜。再说现代社会哪会有什么“榜”出现啊,即使有,哪怕你做梦看到了也别想着揭。因为要当心学艺不精,烧了自己猴儿的屁股。那就太红了,红得难看。也千万别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的聚在一起谈什么药,论什么方。那种扎堆成团的方式,不是研究《道德经》的方式,也不是从事哲学学习的方式。那样就破坏了稳定,带有组织非法活动之嫌,会使人坐卧不安。因为你要乱搞的话,总在扎堆搞,别人还要花钱请人看着你,怕你玩出格了。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要遵守一些游戏规则,遵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命令以及灵活的政策,做个守法、守律的良民,不要让国家花冤枉钱。你本来是不想干什么,但是人家不放心,那不就花了冤枉钱么?我们要主动地去节约,做个节约的榜样出来,这是主要的。在不需要你“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时候,也就用不着你瞎操心,乱忧。即使你忍不住要忧的话,也要闷在肚子里面忧。如果你乱忧一气的话,那就容易被人误认为迷信或者邪说。那样一来连医己、医家的机会都没有了。如果你乱来的话,那么连我这个庸医、愚医也救不得你了,治不了你那种怪疫了。还是象老子这样愚一点就挺好,别犯那个痴和傻的毛病。那不也就相安无事、天下太平了么?你哆哆嗦嗦干嘛?你干了坏事么?其实你也没干坏事。你按照这一要求去做,那不也就太平了?也就全家跟着太平么?那么我也就跟着少操些冤枉心。希望这一点我们要把握好。

如果大家都觉得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讲的有点道理,这个草头方看起来可能有点效果,也想着医己、医家那就无妨,心别太大。因为这个医患关系之间的相互信任特别重要。有人说,这个医患关系之间的相互信任就将这个疾病清除掉了百分之六十,它是个基础。当然,如果你不相信,信不过,不能信服几千年以前的这么一个老头子,那就趁早别用,不要糟蹋了珍贵的上好的道地药材哦。当然如果你诚信、坚信,那当然也就可以大胆地按方配药,抓住这个草头方当中的五个“三”――五个字重复了三次,这就是“知、守、为、恒、复”。那样做,那可能就会产生药效了。说不定你还会出现点带有迷信色彩的神效。如果在这里说你吃药吃出神效来,那可能还不算是封建、也不算迷信。但是,如果大家获得了一点点什么东西,想跟我这个“愚医”来报喜的话,说到有什么效果的时候,还是请你千万不要用这个“神”字。这个时候也不要你恭维我、尊敬我,用个什么尊称或恭敬之类的名词术语。用那么一顶看起来神化老师的帽儿给我戴着的话就不伦不类了,别人看着也不舒服。你好像觉得发自内心的应该如此,但别人看着不舒服啊。因为我们看问题、想问题都要为别人着想,为众生服务么,对不对?其实你这样叫了,你这样称呼了,我自己也是浑身就躁的不舒服。最好大家连这个“老师”的称呼也别叫,就叫我这个“小老头儿”。年龄不太大,但是当这个“小老头儿”还是可以的。那么老子就当“老头儿”,那是当之无愧。那么就叫我这个“小老头儿”也就刚好合适。他老人家年龄比我大,受之无愧,我就甘愿随乎其后了。老子老头儿说过“天下多忌讳”,大家注意避一点忌讳,只称这个药方、草头方“良效”就可以了,别弄出个什么“神、神化”,那就吃不了要兜着走了。要谢,你就这样闷在心里感谢老子老头儿,别谢我。俗套套的,一切全免了。还说不定老子老头儿他天上有知、地下有灵,他真的能够收着你发自心底的感谢而法喜法乐呢。噢,这个“法”字也有点问题,不用也罢。

当然这个草头方的药性和药味,我们以前没有直接性地讲解,只是把它溶在方法论当中了。因为是文言文,把它变化成为现代语言溶到了方法论当中,没有一点悟性可能还觉不出来这些道道。但是,既然我们大家都想当医生,自己给自己保健保健,给家庭医治一下,那么就还是应当通一点这个医道,自己学习一下。大家都是有点文化的,古人说了“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大家都学习《老子·德道经》这么久了,应该早已经超出了那个社会上一般读八股文的秀才的水平了,难道还会抓不住这只鸡么?相信大家都能抓住这只笨鸡的。起码大家的成绩应该能够达到赤脚医生的这个水平吧。好了,我们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我们学习了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再回溯一下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史,就不难看出,在有史实记载的历史中,离开了道德,真实出现物质与精神双赢的盛世的确没有。大家可能要说“那么汉朝和唐朝的事呢,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盛世怎么会又出来了?”其实,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盛世”,之所以能够奇迹般地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那都与《老子·德道经》被当时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密切相关。这可以翻历史找得出来的,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它而已。可以说这些历史奇迹的亮丽闪现,都是当时的社会真实不虚地去重视了道德思想治世的必然结果,是真正地用了《德道经》,而不是提的“道德”这个口号。其实,在历史上当用了它取得了效果而后来又虚而不实地出现了似用非用的现象以后,一旦丢失了道德以后,那么什么“盛世”、什么“太平”,也就迅速地衰落了。历史的确是无情地证明着唯有“恒德不二”,才能出现和保持住精神和物质同步盛世的产生和不衰。这种同步的鼎盛也就是“德一”状态的短期出现。

社会一旦把握住了老子所阐释的“德一”的哲学思想,那么整个社会环境就会摆脱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能同步发展的窘境。为什么呢?因为它好象一个催化剂一样。我们看看太极图,它中央的弦完全是一个“8”字挤合在一起,它中间的这一点把它固定住了,好象有一根绳把这个“8”字中央捆了一下,然后挤、挤、挤,就成了太极球。但是一旦把中央这个绳,这个人心对物质的贪、这个私心对利的追求把它净化以后,那么固定在“8”字中央的这一根绳就自然地断开了,“8”字就变成了“O”甲骨文的“玄”字就是一个“8”解开它就是进入众妙之门。这个《道德经》,这个道德思想,这个“德一”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在精神文明领域的巨大作用和对生产力发展的同步作用就会产生。在这种背景之下,跳出“二”这个黑白无常的制约,就进入太平盛世;跌入黑白无常旋涡就晕头转向,迅速败落。历史的发展的确是深刻地验证了老子“唯德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学性,没办法去否定她。说这是诡辩论,不承认、死活不承认、咬着牙齿不承认,那就没办法跟他进行辩论了。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可能离我们比较遥远了一点,那么我们就拿近几十年的社会现状进行分析一下,从这个哲学观上面去看也是挺明显的。例如,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前半期,我国的物质发展状态可以说完全处在从低谷慢慢向上爬升的时期,一穷二白。但是那个时期却是社会精神世界最良好的时期。我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么,那个时候是夜不闭户。不像现在,不仅要安铁门,还要安铁窗子,还要加锁,还要上螺丝。那个时候就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助人为乐的精神到处都是,而且穷不丧志,民风纯朴。哪怕在人为的三年自然灾害当中,社会还是那么的安定,并没有使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

我就是经过那种贫苦的人,吃了两年的米糠饼和三合粉的猪食来维持生命。但是在当时却从来没有想到要去偷点什么、抢点什么、盗点什么,而且社会上普遍都是这样。当然,那个时候也有最大的痛心事,一个是教我武术的一位老师给饿的升天了。因为他老人家功夫虽然特棒,可是饭量太大,好不容易把他从乡下请到城里来,结果他一顿就将我们一家四口人一天的饭给吃的光光的,我们后来只好熬点米汤喝。饭量太大,最后没办法。第二件遗憾的事,那个时候恰逢长个子的时候,本来身体正象麦田里的小麦一样的每天拔节似的往上长,骨头长得“嘎嘎”响,突然没吃的了,来了个急刹车,结果就长成了现在这么个“榆木疙瘩”。身材就成了等外品,失去了那个帅小伙的光辉形象。后来,九十年代虽然什么增高鞋、拉长器都出来了,本来想赶赶时髦,买它一双,试它一下,但是一想都五六十岁了,还跟小伙子们较什么劲儿,也就没有买成。当然这是笑话,那个时候可真是胃饿坏了,都没有什么怨言呐。的确非常地怀念那种道德精神、淳朴的社会环境。为什么呢?心里没有负担,很安祥,很放心。不象现在,一上了街首先要检查口袋,钱放好了没有,虽然钱不多,你还要想着把它藏好,别让小偷顺手牵羊拎走。一个自行车放在楼下不放心,住在五楼还要气喘嘘嘘地扛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有的家里甚至从窗户上放根绳子把自行车往楼上吊,多累呀。

我们再看一看,我们后来一跨入了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迄今为止,物质世界不可谓不丰富吧,现在的贫富悬殊不可谓不大吧,生活水平不可谓不高吧。可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呢?却在经济飞速发展中,迅速地下滑到了道德的最底线,进入了精神世界名符其实的低谷时期。真是“卫星上了天,精神落了地”。这个魔幻般的太极图,怎么描绘的这么形象呢?这个物质一丰富怎么精神就掉下来了?它竟然如此形象地揭示出老子“唯德主义”辩证哲学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这恐怕是我们聪明的智识所未能企及的。为什么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着几千年社会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但是却没有正确的借鉴,又没有把握住这个天赐的历史机遇。在近代社会发展的机遇中,这几十年来我们只出现了单赢,而不见双赢。这个“赢”字的反面就是“输”,经济发展的成果正在边输边赢,可能这个赢还不够输。为什么会输呢?就输在老子所指出的“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奇物兹起;法物兹彰,而盗贼多有。”可能输就输在这几个方面。为什么这么好的时代机遇却与我们擦肩而过,没有出现类似“文景、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的盛况?这真是一个沉重的哲学思考题。简而言之,就是因为我们深陷于“一分为二”的阴阳太极变数之中。我们痛失了、我们丢失了能够获得双赢机遇的“德一”的把握,没有把握住这个“德”、这个“一”,而是陷在“二”的阴阳变数之中。

 

马克思是一位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在他所生存的时代当中,天赐其缘般地捕捉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物质迅速上升与精神极速下滑的一个物质波峰与精神低谷相交汇的一个谐振时期,也就是有相物质阳鱼弦线上升波峰与无相物质阴鱼弦线下跌波谷“异相互动双曲线”的一个谐振点。在这个谐振点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区,物质世界的发展迅速攀升,而精神世界的德性状态却急速下降。资本家们恶性膨胀的私心和贪欲,使资本的积累危害到了众生的生存与发展,那么道也就必然要引领人类脱离这个有相物质世界和无相精神世界发展的误区。在这个瓶颈区阶段,马克思在有相的太极白境中,在显态的有相物质世界中,进行了全面深刻地调查研究分析,从而“以百姓之心为心”,诞生出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和经济哲学观,并且提出运用革命和斗争的方法解决这一矛盾的理论,这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把握住了“异相互动双曲线”当中的一根曲线,在有相的太极白境中进行全面深刻地研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理念,诞生出符合道德精神的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可持继发展性,只要加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其思想中“以百姓之心为心”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容加以发扬,它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于马克思主义毕竟成功地在世界上首次实践了他的社会主义理想,他的思想也就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更为完善的德道社会模式的形成和出现奠定了基础,开创了道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发展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可发展性和丰富完善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比在苏联和东欧能够更能长久的存在下去?这是一个许多人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只要将东方的人文文化与西方的人文文化特点加以比较和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当中“以百姓之心为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养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人文精神是不谋而合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展丰富的希望,这也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可以预言,如果能够将马克主义与《德道经》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哲学思想与之结合,运用“德一”哲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未能完成的执政学说进行发展,同时避免对黄老哲学和儒学思想中真正精华部分的主观臆断,预防可能由于一时为用的盲目无明,而对传统文化的削足适履,那么就可以相信,当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如果能够真实不虚地完成这个以中国民族道德文化为特色的发展和丰富以后,那么马克思主义当中的大公精神就会在中华九洲这片善土上真正地实现长治久安和长足的发展,为民族的复兴,道德的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们作为道德修养的实践者,修真明德的继承者,解读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思想以后,应当正确地将治身如治国一般同等看待。要将性和命这两大系统的阴阳结构整体把握,去用“一”来把握一性一命的“二”,再也不要性命分离的去认识。既然学了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那么就要用这个哲学思想对我们的一性一命进行全面深刻的、系统性地综合分析,从而深刻地解析和认识这个“二”如何去归于“一”,复归于“O”。用好这个“一”,把握这个“O”,遵从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社会就如同身国内境的一面镜子,只有超越社会现象,摆脱几千年惯性运动的“有相意识方法论”,复归于老子所倡导的“唯德主义”哲学和“无相思识方法论”之中,进行长期刻苦的实践,才能真正地实现修真明德,完成道德实践的人生。

老子说: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以德治社会,其人不私。我们的内身国环境中,性体系统和心灵的净化升华,道德品格和能量的提升,必须要牢牢地把握住道的“大唯物”哲学观和德的“唯一性”,不要去再受太极模式“2”的制约与困扰。我们早年都已经提出,一定要摆脱太极的制约,用这个太极,都是一样的道理,要注意合二归一。高度地重视心君的统帅作用,人身一太极,心就是这个太极旋中央的那个结合点、结合部,把它解开了,那么太极也就不存在了,就归了“一”,复了“O。“心者,君主之官也”(《黄帝内经·素问》)。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心君”,君主之官么,同时把握住“道生化,德养育”的真理。用德去衡量我们的心,心君有德,民必重德。民重德时民之水即可载舟直达彼岸。那么,这个“君”就是我们身国当中的“心”,要抓住阴我心神向阳我心神的转化和德性的提升。这个“民”就是我们身国中的众生,也就是我们身国之中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高度地去重视。身中心君失德的话,那么身中的众生之民也就必然仿效,上行下效么。我们心君失了德,那么身内的所有众生也就必然上行下效的群体的弃德,而共同的直奔私、增强欲望。当身国当中的众生之民都没有德的时候,那个时候内乱就开始了,德能的营养也就严重的匮乏起来,众生之民所共同构成的水也就必然翻起惊涛骇浪,浊浪涛天呐。也就必然众生发生迁徙而覆舟,性命分离而死亡,生命之舟也就难以淳德归于道境。

我们要真实不虚地、真正全面实践和体悟老子的“道者,萬物之注也,“德者,万物之畜养”,将性与命统归于道光德能灌注与滋养之中,抱一无离。只要我们“知行合一”,真正地去“知行合一”,那么我们的道德修养就能够快速地进步。现在我们很多人知道的多,行的少,这个“知”和“行”分离了。大家都太忙,一天到晚都在忙,很辛苦,没有去行。其他的都可以行,就是对“修德”行不成。所以,“知行”就难以“合一”,进步也难以产生。其实真正地做到了“知行合一”,布道行德的话,那也就正如老子所讲的“重積德則无不克”,攻无不克。把握好这个“一”,这个“德”,所向披靡,也能解决你一天到晚都在忙的问题。为什么忙?业力忙,盲目地忙,没有“德一”才那么奔忙。因为在太极里面在转,转的晕头转向而忙。真正地归了这个“一”,太极在乎手,你转它,不是它转你,那就不忙了。即使身忙也心不忙,非常地清净自在了。

对修养德的把握,我们要牢记老子的教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是上德?这个“上德”我们就要把她弄懂、弄通,那才叫做真正地把握了这个“德一”。要弄懂她、实践她。

这里想给大家讲一则宋朝人如何修上德品格的故事,对我们理解和把握上德的真正内涵颇有启迪性。我们可以结合道德修养实践参悟。宋朝的时候,有位赵康靖先生,他曾经用瓶子和黑豆以及白豆,来练习修心明德的功夫。他若是起了一个符合德的善念头,就把一粒白豆子投进瓶子里;若是起了一个失德的恶念头,就毫不客气地、也不隐瞒地把一颗黑豆子放入瓶子内。开始的时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由于他坚持悔过迁善,按照百病百药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进行调整,不放过恶念生起的缘由,去清理它,主动去清洗它,净化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后来所放的黑豆就逐渐明显地减少了。久而久之,他连善和恶这两种念头也都全忘记了,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这种方法用到最后,最后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这也就是一种典型的“抱德脱黑白,无阴亦无阳”修持“德一”品格,最终就摆脱了阴阳“二”的制约,进入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心灵品格境界之中的典型事例。

这个事例将太极阴阳黑白之理和修心明德之法,既简朴又有效地溶为一体,对人的启迪性隽永而深远。充分体现出“大道不远在身中,跳出阴阳须心空,莫道黑白无常险,抱一无离上德中。”从这个历史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老子的“唯德主义”世界观并非难事,正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在心中立德起志,躬行道德,诚信恒为,就必定能够掌握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实践“唯德主义”观。只要高度重视德、志、行、信的整体修养水平不断地提升,在起心动念中立定德性,抱一无离,终可滴水穿石而功成。

实践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哲学思想,掌握和持守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人生观,需要我们全面地纲领性地把握住生命的大系统论进行整体性地求证。既要把握住道和德的唯物性、能量性,又要同时把握住德的品格性、精神性,在这种基础上全面地实践修心、修性、炼命、清业、行善这五行。这五大块,伸出来刚好是五个手指头,这五个方面都要把握住。要进行刻苦的实践之行,我们才能进入稳定的“恒德不二”状态,才能确保能够进入“道无”之境和保持住“居无用一,以无驭有”。

关于老子“唯德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与修养,是一个完整的修真明德方法论,圣人之治的大系统论。我们曾经作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修真明德的“次第论”。这个“次第论”其实我们已经早就具备了,大家可以自修学习研究和实践。当然这研究和实践,只有在掌握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次第论”的真实实现。离道失德去求什么功、求什么果,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世间的一切方法,如果不能抱德守一,则皆是梦幻泡影,水中捞月,如露亦如电。在道德科学的路上,没有捷径速成可言,只有抱一无离,这才是顿悟的法门。只有不畏艰难顽强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明的峰顶。只有“恒德不二”,将心中的私念与贪欲迅速地净化,将禀性、习性中的“黑豆”彻底清理干净,才能达到道境之巅。希望大家不要本末倒置,真正地掌握好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观。

在今天的这一堂课中,我们主要是进行了一些哲学思想方面的解析和论证,对于方法论也就不再全面展开讲解。

好,时间不早了,先就讲到这里,未讲完的部分另抽时间讲完。

                         初稿整理:尊道 诚信 千江月  校对:无为-55555  三稿整理:诚人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50703/173.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