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辨证法思想(下) 熊春锦
道家出来讲经的可以说不太多见,但是道家讲经有他的一些特点。我们根据道家讲经的特点,将这个课程安排进去以后,要争取先天和后天、有为和无为这两大系统在我们的性命当中都能产生同步的效应和作用。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调整自己的内外环境,特别是内环境中的这个“性”、这个“命”能够同步。这就和今天要讲的题目一样,“一阴一阳谓之道”,要把它整体把握住,同时进入到特定的环境当中。也就是说需要我们进入“中”的状态,并且保持住“中和”的状态,调整好自己德一的品格性,接收好德一的能量传递,这样效果可能比较好一些。 请大家让公屏上干净一点,不要发些稀奇古怪的图谱在上面,这样对大家保持“中和”会有较大的干扰。因为道家的讲经有很严肃的一些特征和特点,某些干扰可能产生损害你自己、也损害他人的副作用。所以,对《道德经》的学习、《德道经》的实践应该抱着一种严肃的态度。而且,管理员也注意把这种情况及时加以制止。 我们先把自己的状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争取尽快地进入到“中和”的状态之中。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上一次没讲完的《论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辨证法思想》的第五个部分。 五、阴阳和谐论与矛盾斗争论 1、“德一”的特殊意义 《老子·德道经》中的“阴阳和谐论”,是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唯德辩证法”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同时“阴阳和谐论”也是圣人之治修真明德中极为重要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作出一些展开和共同的研究、探讨,使我们对老子的这个大系统论有所把握和掌握。前一段时间我们集中精力研究和探讨“○”和“一”,以及如何“居○、用一”。那么今天就跨到了如何去认识“二”,把握“二”,使用“二”,转化这个“二”,也就是“阴阳”。 《老子·德道经》是将宇宙中存在的一切全部地、完整地视为物质,自然中的一切皆物质。宇宙万物皆源自于道所生和德所养,道和德就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也就是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所有物质,只具备“有相”和“无相”两种分类,也就是老子提到的“无”和“有”。因为万物都是物质,所以,大唯物论哲学思想中并不存在唯心与唯物的哲学分别性。这一点与近代的哲学某些观念是不太相同的。可以说《老子·德道经》的哲学思想是超越了现代哲学思想的某些内容的。 宇宙中的万有,所有的一切都是物质,是道这个虚无的物质所化生万有的一切物质。那么,万有的这个“有”,就根植于这个“无”的环境、能量、场性之中。但是,从这个“数”来进行分析的话,又都源于这个“有”当中的最基本的数,也就是 “一”。万有源发于“一”,这个“一”就是根。这个“一”它既是万有的龙头老大,又是万数的老小,这一点我们要把它看清楚。为什么说它是龙头老大呢?因为万有、再多的“有”都要从这个“一”生化出来。那么,为什么又说它是万数的老小呢?因为“一”是最小的数。“一”所表现的“有”是万有的源头根蒂,这也就是“德”,就是数的基数“一”。 道的“无”囊括着一切无相的物质;而德的“有”又蓄养着宇宙的万物。万物的有相源起于“德一”,“德一”也就是一切有相之母。在有相物质之中,“德一”主宰养蓄着万有,“德一”之“有”又充满了万物的内外。当“德一”之“有”充满了万物的内外的时候,那么万物都在一个正常的规律当中生化发展。 万物这个“器”当中的“德一”不足,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这个“德一”在万物当中其含量都是各不相同的,并不淳厚。那么这个“有”实际上相对于这个“一”而言,都存在着某种缺陷。万物的“有”相对于德一的“有”而言,其内部都是离于“一”的状态、分解的状态。然而,是“道无”和“德一”生养出了我们丰富的宇宙世界,回归德一和道○又是我们从必然王国复归于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数字电脑出现以后,我们使用的电脑采用的“ 从先天和后天这两个理念和客观存在的时空环境而言,德与道都属于先天时空环境的物质。“德一”的主体就是先天的能量物质,但是她本身却又具有双重结构复合性。这个双重结构复合性特别的关键,她具有能量性和品格性。这种能量性和品格性就是她的双重结构复合性,这种能量品格性所表现的就是后天时空环境物质的特征。特别是这种品格性,使我们能够讨论、研究、实践这个“德一”能量,从这个品格性去反证出她的能量性,从品格的物质特性当中而反证出她先天的肉眼不可见的能量性。所以,道依德显,这个大道是要依靠“德一”来显现、呈现在我们的身国内外和社会之中。其所显示的也就正是这种品格性,也就是“象、数、理、炁”当中这个“数”的“一”。 这个“德一”,因为她本身的能量性和品格性,就使她产生了连接、跨越和居于先天和后天双重时空环境的中间。我们看一看是不是这样一个特征,这个“德一”本身就横跨在先天和后天双重时空环境中间,“德一”就是先天与后天、无为与有为、无相与有相两大时空环境和物质的“中”。没有朴散开来的“德一”,就是这个真正的“中”;淳厚精全的“德一”,就是这个“中”。我们修真明德所要达到的就是这个最为完整无缺的“中”。这个“中”的含量非常得丰富,我们学习古文要注意这一特点,注意某一个字的多意性。在这里,我们就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个“中”就是“德一”。例如,未来八卦图中央就直接用了一个“中”来表示,而且提出了“执中精一”,这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走向。执什么“中”?就是执德的这个“中”,执两用中的“中”,整体把握阴阳的“中”。精什么一呢?就是精的这个“德一”的一。这就是白阳八卦的特点,也就是说这个完美淳全的“德一”,一定会在社会中被众人所认识、所把握、所应用,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 我们修真明德所要求的用中、体中、重中、尊中、悟中、大中、通中、解中、法中、修中、贯中、证中、观中、以及合中,所有这些强调对“中”的把握,都是要求修证这个德的“一”。祖先给我们民族国家命名为“中华”、“中国”,那么拿到这里来我们分析,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其内在的真意,就是希望我们的民族、希望我们的人民、希望我们的国家——人为德道之人,家为德道之家,乡为德道之乡,国为德道之国,天下为德道之天下。 2、阴阳乃“德一”之子 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中,阴阳学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以后的象喻、数喻、理喻、炁喻万物的重要方法论。道生德养万物,形而上为炁和形而下为器出现以后,我们所见到的万物都具有阴阳的属性。道与德,也同样由于德具有显化性,所以同样也是一对阴阳。当然,这一对阴阳是先天的阴阳,而并不是我们所处在的常道中的后天的阴阳。这一对阴阳,不是被常道者所能轻易认识和掌握以及运用的的阴阳。这一点我们常道中的人如果不进行修真明德的实践,就不能掌握和运用。,这一点对于世俗的人们可能还远远认识不足,认识不到,因而常常许多人将她与后天的阴阳混为一谈,使理论上混淆为一体。如果不注意用“德一”之理将其区分开来,则难以真正全面深刻地解析《老子·德道经》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的大道思想,难以理解老子的“阴阳和谐论”。 “唯德主义”思想是正确解析和把握“阴阳和谐论”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先讲“唯德主义辨证法思想”的重要原因。不掌握好、不能认识这个“德一”,就难以掌握和认识这个“二”。 “德一”化生“二”产生阴阳,“二”其实是这个“一”所化生的。阴阳来源于哪里?谁是阴阳之父母?阴阳“二”的父母就是道“○”和“德一”。到了“二”以后出现了阴阳,才是我们肉眼所能涉及的世界,这是“德一”朴散的结果。这个“一”的稳定状态解析开来了,分散了,就称之为朴散。淳朴的“一”开始解体了,她形成的结果的第一大阶段就是阴阳,这才是人类常道阴阳概念产生的基础。这一点,作为《老子·德道经》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要牢牢地掌握住这个分水岭和两界山。也就是说在“○”和“二”之间,这个“德一”是分水岭、是一个两界山。德为“一”的状态是先天。这个“德一”启动、散开以后进入了后天阴阳的时空环境,就是“一生二”。“德一”散开以后弥沦于万物“器”的内和外,也就是进入了“炁”和“器”的阴阳结构形态和时空形态。此时即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老子·德道经》) 我们以德论万物,以德论阴阳,就是因为万物在其变化成为这个“器”之后,她们的内和外都还处在一种背后负着道“无”之阴,怀中却抱着德“有”之阳,而德炁――还没朴散开来的这个“德一”,又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诵经活动中,不是有的儿童在诵经的过程当中已经有这样的体会了么:在第一个月诵经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光是五彩光,分别地进入他的体内进行补充。但是,到了第二个月以后,却出现只有白色的光进入体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就是说早期体内的五种德性还没有回归到“一”的状态,是朴散的五德状态,所以也就五彩斑斓,需进行分列式的补充,分类式的补充。当这个过程完成了,能够归到“一”的状态了,那也就成了纯白色。当然,这个白是一种透明的白,还不是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一张白纸的这种白。这就是说他在颂经中已经把握了对我们身体这个器内外进行调节平衡的特殊的物质“德一”。虽然我们这一个人体和万物是不同的,但是同样的“负阴而抱阳”、“无”和“有”在我们体内同样是相同的理数结构,人体内因为先天和后天这个双重因素而德一已经朴散不淳、不全,都必须修德使其完善。我们诵经时这个“德”的能量性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在进行着修补完善。因为儿童德一的品格性尚在发育形成中,可塑性极强。所以就非常容易被德一的能量性在补充的过程中同步矫正,从而出现淳厚德一能量入体的现象。 因为万物为“器”以后在“抱阳”状态下,其中的德之“有”并不是纯一的德,就象刚才讲的儿童诵经的反应一样,都有缺的、不全的,她不是纯一的德,而是朴散的德,不全的德,所以,万物都必然还是要遵循淳德“一”服从于它,服从于它的能量的调节而生存变化。怎么调节呢?那就是《德道经》当中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天道的规律,不象人世间“损不足而奉有余”,从而使这个德复归于“一”。谁能使这个德复归于“一”,即无死地;违反了这一阴阳之“二”复归于“德一”的法则,即招灾咎。 我们以人为例:我们的人体生命看起来是个“一”,实际上是由“二”构成的,就称之为“性命”。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就是一对非常和谐完美的阴阳,但是每一个人千丝万缕的差别都存在。所谓“百人百性”,就是说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性格。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呢?是其中的“德一”朴散了,先天不足,后天又没有及时补充好这个“德一”,所以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的性格各不一样,每一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的疾病也各不相似。这都是体内的“德一”朴散了的结果。那么,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中气以为和”,把握住“德一”的作用,从而对本身先天不足和后天损耗进行补充、调节、平衡,那么我们的人体的一性一命这一对阴阳就极为容易回归到“德一”的淳厚状态。《德道经》说“知常明也”,我们明白了这个理论没有?我们对自己本身体内的“德一”状态进行了分析没有?如何去用好这个“德一”?这个“德一”就弥纶在我们的体内和体外,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是否主动地去吸收、接纳这个“德一”的品格和能量,完善我们的人生,完善我们的性命。使这个“德一”充分地进入到性命两大系统之中进行补充、平衡、丰富、改变我们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损耗,使她复归于这个“一”,进而再深化下去,也就能自然地复归于道的“O”,道的“无”的状态之中。 老子“居于○,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的哲学思想,在“运于二”的范畴之中,就是在运化阴阳太极,运化这个大的阴阳太极、根本的阴阳的太极。当然这个太极就是后天的阴阳太极。虽然说她是后天的阴阳太极,但是这个“德一”之炁在其中发挥着须臾不离的和谐的蓄养作用。如果离失了它的话,阴阳就会继续顺变。怎么顺变呢?就会继续损耗太极阴阳本体中的不全的德能,使其更为复杂化和迷失消亡。就象我们人体一样,小伙子发育到了十六岁,小姑娘发育到了十四岁以后,体内的“德一”能量虽然不全,但是仓库里面却是满了。进入这个年龄段以后就开始被天地所消耗,被眼耳鼻舌身所消耗,被我们的意识阴我心所消耗。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地去取得这个“德一”,去获得就充满在我们体内体外双重环境的这个“德一”进行补充,那么八八六十四,到了六十四岁,你体内的这个“德一”能量就会耗光耗竭,就会走向衰老、死亡。所以运用好这个“德一”,抱一无离,恒德不二,应用好德炁,万物就能重归“德一”而复返于道“○”之中。 我们要掌握好老子哲学思想中“无”的理义,明德而知其“中”的特性。这个“中”,它的特性,它对这个“阴阳”的关键作用要全面地展开来,而不要偏执地局限在某一点上。这个“中”可是个“大中”,无所不包的,既能其大无外,也能其小无内的“中”;既是一种能量提供补充的“中”,也是一种品格进行圆融的“中”。只有把握好了这些特性,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正确的阴阳太极学说思想,把握住老子的“唯德辩证法”哲学思想,用“德一”对阴、对阳、对万物进行辩证观察和分析。 在讨论当中,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说老子的“德一”思想是“唯德辨证法”思想?好像没有对象?那可不是没有对象。这个“唯德辨证法思想”,它高妙就高妙在“以一对万”进行辨证,没有它所不能对的。不是有些科学家说:“最简单的东西常常是最伟大的”?那的确老子就把握住了这一点,就用这个“德”,用这个“一”来坦然地、无比从容地去面对万物。它介乎“无”和“有”之间,用她本身与万物的内和外进行充分地辨证。所以,我们用“德一”对阴、对阳、对万物进行辨证观察和分析,不论是解析后天还是先天,不论是解析有相还是无相,用老子的“德一”辩证法思想认识万物就足够了。 德这个“一”的品格,介于“○”和“二”之间,介于“○”与“万物”之间。德这个“一”的能量性,又介于○和万物的有之“中”。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个情况:就拿我们身边的一个茶杯来说,这个茶杯的“有”是表现在这个茶杯的壁上面,这个茶杯的内部当没有装茶水的时候它是空的,茶杯的外部它也是空。也就是说内为无,外为无,我们所见到的只是这个茶杯的壁,茶杯的壁就是“有”。那么,我们再看看“无”是否是充满了它的内和外呢?的确这个茶杯就处在这个“无”的内外之中。而且,我们再透过这个茶杯的本身看看,其实茶杯壁的内部同样也有“无”的存在。 再拿我们的人体打一个比喻。同样这个“德一”就是处在人体的内和外以及中,她无所不在。你想摆脱她,不可能。你只有认识她、顺应她,你才能够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和掌握万物的根本。你看人体是不是这样?我们人不可能在一个固体环境里面把你裹得死死的。你的身体周围就是空,你的体内的腹腔、胸腔、颅脑腔也是存在着空,这里面都充满着“德一”的成分,都可以充满“德一”。即使我们体内的“德一”能量在不断地消耗,也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和体表的穴位、经络进行微量的和大量的补充。所以,我们无法拒绝和否认“德一”就存在于我们的体内、体外以及组织器官之中。只有顺应她去修持“德”的品格性,从而更多的获得“德一”的能量,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一个符合道德观的人生。 这个“德一”的象喻,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我们讲了多年的“旋极图”。我们的“旋极图”中央为无极的“○”,阴阳位于“○”的外侧,这个“○”的里面就充满了“德一”,就是淳正的德一。如果我们将两侧阴阳复返、转化为中央的“○”,这就是修真明德,淳德归道,这也就是大道的至简至易。这个旋极图也就是告诉大家,告诉每一个人“得其一,万事毕”。谁抓住了这个“德一”,谁就有希望。谁实践了这个“德一”的品格性的修持和能量的调节与补充,谁就能够获得真正的道德之身,成为德道之人。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老子·德道经》),就是老子的“阴阳和谐论”和哲学观。我们在研究老子的“阴阳和谐论”之中,必需了解和掌握老子的阴阳学说是以“德一”为“和”的唯德主义哲学原则。所以,老子才在这里强调“中气以为和”啊!“中气以为和”这五个字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要把它解析好、掌握好、认识透,并且把它全部地溶解到我们的身国内环境,指导我们复返于“德一”。那才是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了“中气以为和”这五个字。老子在这里就是用这一个“和”作为一个哲学原则提出来,“德一”的这个“中气”,才是阴阳和谐的根本性物质和源动力。 我们如果离开“德一”的能量性和品格性,去讨论阴阳,研究阴阳,就会谬之千里,谬种流传。我们看看社会上是不是这样:稀奇古怪的学说,乱七八糟的理论非常的多,离题万里的东西也是屡见不鲜。因为离开了这个“和”的本质是“德一”,那就会深陷于矛盾斗争论之中不能自拔,而永无和谐可言,无法实现这个和谐。唯有这个德的能量,“德一”——没有朴散的很淳的这个能量,才能担负起“中气以为和”的责任,这个任务只有它能完成。离开了“德一”,可以说阴阳根本无法和谐。 老子的“阴阳和谐论”,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阴阳、掌握阴阳、运化阴阳和超越阴阳以及解脱阴阳的一把金钥匙。掌握好这把金钥匙,才能做到“以道观天下而不惑,以德解天下而不迷”,从而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当然这种感悟,也只有修真明德者才能深知个中三味。 3、认清“有”字的真面目 我们学习、研究老子的“阴阳和谐论”,首先得掌握老子的“无”和“有”,以及“中”这三个字的理念。关于这个“无”字和“中”字,我们已经作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不再罗嗦。关于这个“有”字,我们以前几次想谈没有谈到,那么借这一次讨论阴阳问题的时候,就进行一番“说文解字式”的分析和强调。 首先面对这个“有”,我们不要简单地用现代人的概念来理解为它只是与“无”相对,只是一对阴阳的对应,也不要单纯的理解它只是现代行为表述的“存在,取得,获得,拥有”。你看看,现代人面对这个“有”不都是这样解释的么?见了面就说:“嗨,老板,有没有钱哪?”,“朋友,你有没有房子啊?”,“哥们,有没有老婆啊?”就是这样用这个“有”来判定所谓“拥有、获得、取得”,以这个“有”为喜、为乐、为荣。可以说现代人对这个“有”的理解跟古人是截然不同的。 由于对于“有”字的正确理解的把握,对于我们每一个修真明德者极其重要,我们还要回到苍颉造字时期的那种社会环境当中去解读一下这个“有”字。正确地解析这个“有”在当时的客观意义,能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德一”,更为正确地把握先天无为。可以说,古人造字,“无之以为用”是其准则,而“有之以为利”只是方法应用的便利。我们先看一下《说文》:有,不宜,有也。也就是说“有”就是“不宜”。宜,古为一种祭器名,后来延伸而用。《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这个“有”就是说月亮上面缺了一块,被遮了一部分,很形象。按“不宜”的意思,就是不应当发生和出现的却出现和发生了,就是“有”。日月有日蚀、月蚀现象,月被蚀而被遮蔽,其圆光缺损为“有”;“月”字上边遮蔽了一部分是“有”,非常的形象。 这个“有”字解析开来对于修真明德有成就者而言,对于体验过性光圆明者而言,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因为实践过来的人都知道,性光圆明悬挂于目前,就像一轮十五的月亮那么皎洁、那么圆润、那么可爱的挂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就在其中观过去、知现在、察未来。但是,如果我们有了后天的意念和意识,那么这个圆润的月亮就会变形,就会消失。对于一个实践者而言是不是一种悲呢?的确就是一种悲哀。“有”反而悲,“无”反而喜,这可与常道的认识论截然的不同。不同在哪里?不同在对于先天的把握、认识,对这个字我们会发出一种会心的微笑、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有”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后天有为对先天无为的障蔽作用,有相对无相的损害作用。我们的坐忘实践中,当还存在着一丝一缕的后天意识没有放下时,当还处在有相之中时,那么眼前的明月、那一轮圆润的皓月就难以出现和稳定,如同月蚀,其光不全或者全然隐匿失明。这个“有”的确有损于原光,所带来的是悲哀。 当然,对于暂时还没有验证到这个圆月的修真明德实践者而言,也有这样的体会吧?我们目前一片片雾一样的白云在飘动,刚刚出现那么一点明亮之光的时候,当我们一惊、一喜,就带来了悲,没有了、消失了。有了后天你就没有先天,对不起,你用后天的“有”,这个喜,转化了先天的“无”,由明而黑。不是很多人也有这个体会么,妙景就只那么一秒钟、两秒钟,就是稳定不下来,闪一下就消失了。为什么?这不就是因为有么,有了后天的挂碍,我们的这个“心”字的斜月三星洞,这个斜月上面这一勾,这个月牙勾勾的太狠,这个勾子太大,挂碍太多,没有把它拉直。当我们把这个“心”字上面的一勾拉得非常直的时候,甚至没有了的时候,那么这个月亮就没有月蚀出现了,就会非常的光明,亮亮堂堂的悬挂在我们的目前,朗照我们的身国内外,无所不照,可以朗照于大千世界。 古人以圆月象喻我们生命中的真我本性圆明之光,象喻本来面貌,非常的形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的众多的祖先当中,能进入守德无离、淳德不二的人,可以说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个“有”字一写出来,大家能很自然的就知道,这个“有”对先天不是好事,后天的占多了先天的就丢了,很直观。在古代很多人都处在这样一个“抱一无离”的状态。就象我们追寻历史,到了一个道治社会和德治社会的环境当中去漫游的时候,那的确大家开口言德,闭口思道,以是否有“德”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的共识,是民族的共同追求。当然现代已经远离了,远离了道治,远离了德治,仁治也没了,义治、礼治都消失了,当然“有”就难以被众人所理解和把握了。古人以圆月象喻我们的本性圆明,无尘、无私、无欲即能本性圆明无缺,朗照大千世界。当离开了“德一”堕入阴阳以后,就如同月蚀一般失明于有相的屏蔽。老子运用这个“无”和“有”,高度概括地阐释他的“阴阳和谐论”,那真是令人拍案称奇。我想世间可能找不到比老子更聪明的人了。你把《德道经》解读开来,每篇吟颂,就能够达到一种日日新知的状态,把我们引领到对德、对道的深层次的认识之中。 对于这个“有”字的“不宜”,我们修真明德者要认真地去进行体悟,不要片面地去理解它。本不应当发生和出现的却出现了就是“有”,指的什么呢?单纯就字面解析而言,月蚀是非正常的一种天象,虽然有其内在规律性,但仍然属于异象。《易·丰卦》中说:“月盈则食”,祖先早在周代时期就认识到月蚀在望了。西汉时期的《史记》在“天官书”里第一次记载了月蚀发生的周期:“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故月蚀,常也。”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总结出来了,经过一百一十三个月,月亮就会重复地出现月蚀的现象。所以说她是正常的,是一种规律性,不足为怪。但是民间常常有一种迷信的现象,特别是在从前,有恐慌感,这是因为对月食现象不了解的缘故。 有,对于后天而言,对于有相世界而言是正常的显现,但是对于先天无为而言,对于无相时空环境而言,这个“有”却是屏蔽和障碍。有,能损伤先天的无。这个“有”,把它的本义解析开来,我们就能够加深对我们以前反复强调的“出有入无”的理解。在这个“有”的状态下你的性光、你的圆明的这个圆月被遮蔽了,你不离开它怎么达到皓月当空朗照呢?所以说,只有在“出有入无”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的“明明德”,这些要把握住。 在修真明德实践中而言,有,就是指的因为后天意识的活动,造成身国内清静的伤损,失于“德一”状态,失于“中”,失于“德一”的品格和能量。德的品格丢失发生了、出现了,“德一”能量的损失出现了、发生了就是“有”。这点我们要把握住。离了“德”,离了这个“一”,丢了这个“德一”,失了这个“德一”,就是“有”。丢失“德一”状态下的品格和能量,“德一”朴散开来,逐步地远离了“无”态下的圆润光明,就是产生“有”的根本原因。这个“德一”的数,如果它向后天变化的数越多、越复杂,离开这个“一”的基数越远,那么我们本性的“月蚀”就会越加严重,我们心中的光明,身国当中的光明也就越来越黑暗。所以,千万不要离开这个“一”,不要离开这个“德一”的数,不要贪多,这个“有”越多,离开“一”也就越远。“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德道经》)所以抱元守一,恒德不二,恢复本性的圆明,才是我们身国的根本,这才是运化阴阳,达到阴阳和谐的根本之路。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天然的处在阴阳“二”的环境之中,虽然我们在这里感叹“吾患有吾身”是因为处在这个“二”之内,但同样只要抱元守一,恒德不二,将“二”转化成为“一”,能够使我们的心中光明,与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润、明亮,那么也就能够复归于“一”,返回到“无”。 解析了这个“有”字,再将我们从前解析过的“无”和“中”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理念,整体结合到一起再来学习和实践《老子·德道经》的哲学思想和其中的“阴阳和谐论”,那么的确就能做到眼明心亮,融会贯通,不迷不惑,正确地运化阴阳而重归于“德一”而本性圆明如月。 希望以上这一些解析对大家把握阴阳有所帮助,正确地去认识“无”、“有”、“中”这三个字的深刻的内涵,用于道德实践当中。 我们人类和社会长期在生老病死苦和兴成败亡乱中挣扎轮回,希望、期盼着能够认识阴阳,掌握阴阳,脱离阴阳的制约,获得解脱和解放。但是却始终不识阴阳,不明阴阳,长期地在阴阳的漩涡当中升降浮沉,轮回兴替,深陷在阴阳中不能自拔,不知道如何离苦得乐。其实这一切的答案都翔实地记载在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之中,她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根本性出路,这就是道德复兴,尊道贵德,守德无离,抱元归一。只是人们都难解其中味,难以进行实践。因为难在有私、有欲,放不下。 我们人类在离道失德的旅途之中,当社会和人心都进入了阴阳“二”的太极模式以后,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和有相的物质世界,就是一个后天阴阳的太极互动演化模式图。有相的物质世界即是“有之以为利”的太极阳鱼,是可见可观的太极“白”境。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就是“无之以为用”的太极阴鱼,是不可见却客观存在的太极“黑”境。 人类有相的物质世界和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完美和谐的太极图。这个太极图应该是相“德”益彰,把这个“得”字换一换,才能够直接去解读好《老子·德道经》,德治大顺,那就使太极图非常完美了。但是由于人类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的离道失德,导致人们性光月蚀,心灵无明,长期自我深陷在这一对阴阳之中或者某一个区域内挣扎。现实社会是不是这样?的确如此。例如:深陷在太极“白“境阳态中长期以科学的捍卫者自居,或者迷信于太极“黑”境的阴态中自醉,是非常常见的两种现象。有的甚至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前进的方向,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就包括前几年的所谓“科学卫士”、“打假英雄”,他们只不过是政治的小爬虫而已,根本不是什么科学。 这使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这句话引自于《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这句话其实折射出来的是爱因斯坦对东方“阴阳和谐论”的一种直觉。我觉得这个翻译不是非常的准确。如果翻译成“科学没有玄学就象瘸子,玄学没有科学就象瞎子。”这样翻译的话,再用它来解析“阴阳和谐论”,那就是非常直观和更好理解了。当然由于西方对于玄学,对于《老子·德道经》的理论和方法知之并不太深,也不太全面,他们的宗教观念可能是更为第一性的,也许他原来的意思就是指的宗教。但是,我觉得把这个“宗教”的含义扩大一下,别局限在这个“宗教”里面,用“玄学”两个字来代替它,那就显得比较准确。爱因斯坦本人那种深沉的感受,近代许多的科学家不是都有过么?他们的灵感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太极“黑”当中,来自于阴阳的阴的环境之中。他们解释不了,就得要用宗教的理念进行解释。从这种现象我们看出老子的“阴阳和谐论”太重要了,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她揭示出来让世人掌握和运用呢?这不就超越了宗教和科学的观念了么?将“科学”与“玄学”这一对阴阳把握住来看待我们的社会,就能指导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然,爱因斯坦当年确实对各种特异现象非常有兴趣,进行过深入地研究。比如说,他的胡子曾经被一个有强大的特异功能者莫名其妙地拔下了一根,就是做的一种思维传递试验,他都自己亲身经历过。他本身的科学发明、发现当中也有一些深邃的经历。虽然他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我们东方的深度和“阴阳和谐论”的高度,但是这一句名言也就足以使人们去重视“阴阳和谐论”了。 人们生活在阴阳复合的双重环境中,却并不知道去运用好老子的“中气以为和”,而把自己整个的出卖给阴阳了,丢失了主动权,丧失了“中气以为和”的这个主动权。不知“中炁以为和” (《老子·德道经》),以德能为用,难以真正明白“阴阳互根,相德益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进阴退,阴长阳消”的基本原理。因为不知道把握“中气以为和”,不知道有“德一”,不知道“德一”在阴阳里面决定性的作用力,那当然就把自己出卖了,丧失了改变和把持和谐稳定的主动权。所以,看到很多人讨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进阴退,阴长阳消”,谈得呱呱叫,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地去运用《老子·德道经》中的“中气以为和”作为指导研究阴阳的指导,放弃了这一个根本性的主宰。也就必然迷失在阴阳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 4、矛盾斗争论的局限 近代许多哲学家、评论家甚至误以为中国的“阴阳和谐论”就是“矛盾斗争论”,有的人将五行当中的相生相克原理,搬到阴阳这个“二”里边来论证自己的理论,以求论证出“矛盾斗争论”就是“阴阳和谐论”。将“二”和“五”混淆而论,这怎么行呢?这个“二”是“五”的祖父。你看,二、三、四、五,儿子,孙子,重孙,五是二的重孙辈,那怎么能够把重孙跟祖父混为一谈呢?这种研究上的混淆有一点导人进入“象、数、理、气”的迷阵,既害己又误人,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 矛盾斗争论,其实只是隶属于阴阳和谐学说中的两阳相遇时的“相亢”阶段而已,只是局限在“相亢”阶段,不能够再把它扩大化了。但是,由于我们在“矛盾斗争论”中熏陶已经几十年,你看现在大家的火气还是那么旺,而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几乎是零继承。但是,阴阳和谐学说却又是极其重要的应世为运用的学说。前辈们曾说:“不明阴阳难证道,不通阴阳难济世”。所以,“阴阳和谐论”不仅是一个哲学观念问题,同时也是修真明德者入世与出世都要运用的一门实用科学。所以,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老子·德道经》的“阴阳和谐论”,我们还是有必要将这两者加以分析,这样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和谐论”,来进行修真明德,德治我们的身国。 近代的矛盾斗争学说,如果人们需要将其归类到“阴阳和谐论”的哲学思想中,也只应当归属于阴阳和谐学说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局部或者转化过程之中,而绝不能让它完全取代丰富的阴阳和谐学说的哲学思想。阴阳和谐学说的对立统一,对立在阴阳属性的不同――本身的内部阴阳属性的不同。统一在以“德一”能量为调节平衡的中和之内。你看多完美,这才是阴阳和谐学说的对立统一。阴阳和谐学说的阴阳是基于物和事内在“德一”能量的属性而分阴分阳。但是,矛盾斗争学说中的物象和事象都属于双阳同现,并未见到以柔弱为气质特征的阴性物质或者事象出现于其过程中,矛与盾都属于刚强之物,其对应的柔弱却在它们的内部缺如了,在矛与盾的斗争中缺了。正因为如此,所以难以强名为阴阳。如果我们万不得已非要将它归属于阴阳和谐统一体之内,那么《老子·德道经》中:“飘风不终日,暴雨不终朝。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这一句话就可以高度概括整个矛盾斗争学说的特征。因为两阳相亢的现象,在“阴阳和谐论”中,只是阴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局部短期现象和突变过程,绝不是事物的全部发展过程。突变过程和短期现象,它并非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对于“矛盾”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大家都熟悉“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是说一个商贩在街上卖矛和盾这两个兵器,他先拿起矛吹嘘说他的矛锋利无比,没有任何盾不能够刺穿。然后又拿起他的盾说:“这个盾无比坚固,它能够抵挡任何锋利的矛的攻击,绝对不会被刺穿。”这一吹,就有观众提出了:“那么请你将你的矛和你的盾相互攻击一下看。”这时候他哑口无言了。当然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当人们难以自圆其说的时候,就使用“自相矛盾”来形容。这是历史上对“矛盾”的概念的一种见解,我们提一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从矛盾的字义特征分析而言,矛和盾本身都是兵器,矛和盾的本义都携带着斗争、杀戮这种“兵凶战危”的内含,说它带有血腥味也不为过。矛和盾的属性归类,都属于阳刚之物。矛与盾之间只是一攻一守司职的不同。在矛与盾之间,矛具有始终处于进攻、不断攻击和最终战胜盾的内涵。在矛与盾的相较斗争之中,矛始终是占绝对上风的兵器,矛内部所存在的职能就是主动攻击,以刺穿盾为最终目的。而盾则是处于劣势和被动防守的态势之中,它本身的职能只能是被动防守,它并不具备和司职于进攻的职能。在这种局限在以一对矛盾相处的环境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只有斗争,根本就无法统一。所谓出现统一的希望,也只是当此矛最终刺穿此盾以后,产生一方损坏而另一方绝对战胜的结果时,才能结束这一对兵器之间的相持状态。所以在矛和盾之间,只会存在着持续的对立、相持和激烈的撞击状态,最终必然是矛方绝对战胜盾方的结果。矛和盾之间的对立相持可能长期存在,而这个统一则的确十分难以实现。如果我们拓展一下这个统一的内涵,也只是在矛刺破、捅穿盾以后实现的孤立性的独占、独处、独存,而并不存在双方和谐共处的“统一”,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独存,这是矛盾最主要的义理。这种哲学模式只适合于身国内处于剧烈阳性变化时期和转化阶段中运用,或者处在社会朝代变革时期,尚未掌握政权的群体运用一个时期和阶段,但是并不适用于已经完成阶段性突变者,不适用于已经完成阴阳转换者长期应用。“飘风不终日,暴雨不终朝”。(《老子·德道经》)如果年年、月月、日日长期地暴风骤雨,无休无歇,和谐稳定必失,发展壮大必止。一天到晚都在斗,斗来斗去,找着问题斗,其后果也就是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种矛盾现象在我们体内也会出现。例如,在圣人之治的实践当中,当肾水的坎卦中的真阳被我们提升分离抽取出来,要抽爻换位了,要沿着髓道上行了,去一个新地方,要去置换大脑中的离卦内的阴爻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个什么现象呢?这个时候就是一个阳进阳宫的现象,阳与阳就必然会产生激荡。大家不是有这样的体会么,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真正髓道通的人就有这个体会:阳与阳要相遇的时候,坎卦里面的阳性能量要到达它阳性的宫殿之内进行置换离当中的阴爻的时候,从后天真正返回先天进入质变时,就必然会有六根震动――两耳鹫鸣、鼻搐、身踊、眼冒金光等剧烈地阳阳相亢的表现。是不是有啊?经历过没有?但是这一现象却又是短暂的,而且这个初期反应非常的剧烈,恰似暴风骤雨啊!这也正如《老子·德道经》所讲的“飘风不终日,暴雨不终朝”。当我们完成了三百六十圈的运行变换以后,最多经过七天的时间,就必然又会恢复到阴阳和谐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我们体内有时侯出现的相亢的矛盾斗争时期和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所见到的矛盾与斗争学说,只是在生命变化过程当中的某一阶段、某一时期才会出现的,而不是长期的、无休无止的暴风骤雨。如果说让我们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六根震动,两耳鹫鸣,鼻搐身踊,眼冒金光,三百六十天都这样,我看谁也不愿意去实践这个什么圣人之治的方法论了,吓都吓跑了。这个阳阳相亢只是短暂的现象,不应该长期地出现。长期出现那就出问题了,带来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5、阴阳和谐论内涵与作用 《老子·德道经》的阴阳和谐论,囊括了宇宙的万物万事,内涵极其博大。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很多古典的记载当中并没有强调“中气以为和”,而直接地论阴阳,但是我们的老子天才的将“中气以为和”作为根本告诫我们,教导我们把握住她。在这一段话里面我们看看阴阳多厉害?它含有的内容该有多大:“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由此可见阴阳和谐学说思想,是我们认识天地、万物、化育、生杀、神明等等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论。老子所提出的“阴阳和谐论”,也就是揭示天阳地阴、万物自然规律的学说。阴阳和谐学说,它指出了万物成灭的纲纪,产生变化的依循和动力,我们要认真地去体悟。 阴阳和谐学说的“二”,距离德“一”和道“○”最近,是“道零”和“德一”直接所化。它本身虽然已经进入了后天时空环境,象喻的主体是后天万物,但是阴阳本身所具备的“德一”品格和能量,常使其最为容易回归于德道这样一种状态,或者按照正确的方向顺变为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散化为万物。这些特征就使它能够冠之以“纲纪”、“父母”、“本始”和“腑”的荣誉称谓。 阴阳的概念和归类,《老子·德道经》中作了大量本质性和纲领性的阐述。那的确都是直指心源性海的,是纲领性的,老子是抓住关键性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地方进行阐释,而在具体分类方面,我们可以参阅《黄帝内经》、《易经》等其它的经典。一般而言,在其它的古代典籍和书籍当中对阴阳细则性分类比较多一些。“大道甚夷,民甚好解”,人们都想多了解一下。如果想多掌握,那么就可以翻一翻相关的古代的经典著作,这样有利于全面掌握和认识老子的“阴阳和谐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素问》)。这一段内容是对天地大环境这一对阴阳太极体的解析和介绍,非常全面深刻。(杀,抑制,收敛,调控之意) 阴阳的概念是辩证唯物性的,非常的系统,而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例如在一天之中,从平旦的日出之时至红日当空的正午,属于这一天之阳,也是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这一时间段,同样是一天之阳,但它却是阳中之阴。暮夜至鸡鸣的这一段时间,属于一天中的阴,它是阴中之阴;而鸡鸣至平旦,也属于天之阴,但却是阴中之阳。所以对于人而言,这种阴阳对应关系也是相同的。 我们研究生命科学,对人体的阴阳分类也是需要掌握一部分的。人体的阴阳分类,是外为阳,内为阴。男女之间还有差别,男性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女性体表为阴,体内为阳。如果再仔细分之,则后背为阳,腹部为阴。讨论人体内臟腑中的阴阳时,那么五臟者为阴,六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臟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于阳。为什么这样分类呢?可以说是根据直接与外界相交通的和不能与外界相交通的这样一个特点来分阴分阳。所以,人之背为阳,那么阳中之阳就是心,阳中之阴就是肺了。以腹为阴,阴中之阴就是肾,阴中之阳就是肝。腹为阴,那么这个阴中之至阴就是脾。这些阴阳分属归类,都是按照阴阳的总属在表里、内外、雌雄、相腧输而对应确定。这个“腧输”是一个中医学的名称,用这种阴阳归类方法与宇宙的阴阳相对应,和谐一致于阴阳总格局之中。 老子的“阴阳和谐论”,高度地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我们上一次课就讲了,要通天,跟天连接起来,通过这个“思”字,把囟门打开,将我们的心和脑与天相连接。《黄帝内经》里面也强调了,这个通了,能够建立,那就是生之本,而且本于阴阳变化之道。这里所讲的“通天者生之本”,就是指的人天合一,人体通达连接于天德之炁的能量环境中是人的生存和健康之本。因为天德养神,地谷养形。从根本上而言,还是“德一”在畜养阴阳体,整个的阴阳体有形和无形都不能逃离这个“德一”的畜养,所以这个“德一”就是阴阳之本。如果我们能连通而获得这个“德一”者就是长生久视之本。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臟、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我们人体也是一重小天地,与六合相联系。我们的九窍,五脏、十二节与外部大天地都有对应的关系。如果都能够主动地接受天的“德一”能量,“其生于五,其气三”,五德之气都能够进来,能够滋养我们体内的精气神。这个三,一气含三,不要违反这个数,违反了,迷失了,丢失了的话,那邪气来了,我们就难以挡住了。“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最近四川的怪病不是这样么?还真有点怪啊,邪气伤人呐。“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黄帝内经·素问》)这几句话挺有深度,所以真正地救人治世的学说,圣人的学说那就是告诉你如何去修德,治理身国的性体系统,学会如何去服食、接收、连通、收纳天德“德一”之能量。而且你自己要去通,通神明,明德了以后去大明白。所以说黄老学说中,已经将阴阳和谐学说揭示得非常详尽,并且直指本源,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说。就看我们读不读得开,能不能理解,以及能不能够主动地去实践它。 近代哲学中所诞生的矛盾斗争学说,整体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只是简略地阐述了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我们研究起来,只知道它们是相互斗争,但是如何斗争却并未展开,没有再往下细分和细化性地展开其源起、过程和归宿,所以也就具有极大的可发展空间。而中国古代黄老学说中的“阴阳和谐论”,却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已经将这一学说包容在其中。 阴阳和谐学说,并不是以矛盾斗争为理念,而是以天德之气和谐其中,以归于德治为目的。《老子·德道经》里面提了很多,我们可以展开来看看。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意圣相和,先后相随,动静相兼,刚柔相济,施受相濡,唱和相随等等阴阳的运行与变化,都是阴阳互根,互为消长的关系,而不是矛盾斗争相互战胜的关系。我们看一看,这些一对对的阴阳我们提出来都难以找到它相互战胜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 我们仅以“唱和相随”为例展开讲一下。“唱”与“和”是古代的人们那种道德情操非常高的情形。《诗经》里面就记载了百姓之间的歌、词、诗、赋以表达心声,有唱的就有呼应的。现在有些少数民族不是这样么,在山上唱情歌,这个山上唱,那个山上应,这就叫呼应的关系,也叫“唱和相随”的关系。后来把“唱和相随”演化为一个家庭的和谐,那么我们就以一个家庭来解析一下“唱和相随”。 一个家庭的一对夫妻,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对阴阳。因为男为阳,女为阴,夫妻之间“唱和相随”才能够出现家和百事兴。古代是夫唱妇随,大家看看《天仙配》,一唱一随,配合地非常的好。那就充分体现了阴阳的和谐,这是一种夫唱妇随。到了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个阴盛阳衰的时代了。在现代社会家庭当中,妇唱夫随的也日见增多起来了。有人作了一下统计说,在中国可能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家庭是妇唱夫随,也充分说明了阴盛阳衰。这个现象奇不奇怪呢?也并不奇怪,因为它毕竟还在这个阴阳体里面,这也还是正常的阴阳转换,叫作阴阳易位,也还不是矛盾和斗争,只是阴阳转换了位置,仍然还处于阴阳总格局中,所以也就不足为怪。这种男的在家中成了耙耳朵,女的在家中阳刚勃发的老大的情况仍然没有违背阴阳太极中“唱和相随”的总格局。不是有人形容说那个局长特别的怕他老婆,在家里是老婆说了一就不敢二,到单位头才昂起来了。这说明他在家里成了耙耳朵,到单位就成了阳刚男子。种种现象,反映的是以家为阴阳的这一个太极里面的“唱和相随”。只要你们夫妻这一对阴阳和谐,虽然阴阳发生了易位,但是只要家和,万事能兴就行嘛,家庭就和顺,能够往前发展、稳定的往前发展。 但是,如果夫妻俩都不循于以德治身、治家,或者他们身国内的五德严重的不足,又不能主动从外界摄入能量和培养德的品格,因此就出现了一种乱唱,唱不成调。这个现象出现以后,必然就会引起两个人要争着唱,这个时候矛盾就可能产生了,就会通过斗争来争取唱的权利。这样一来也就会发生这一对阴阳为位置的问题在厨房斗,在餐桌上斗,在枕头上斗,在钱财管理上斗,在孝敬父母上斗,在教育子女的义务上斗。你瞧瞧,这就成了两阳相亢,引亢高歌,争吵打架,四邻不安。半夜里吵架,吵的隔壁左右上下不安,不仅吵,还打,亲戚也没办法调和,父母也管不了。因为离了“德一”的“中气以为和”,象这种阴阳矛盾就难以解决。如果最终还是有一方不愿意居下、居后而随,而只愿意唱不成调也要唱的话,这一对阴阳也就只好在精疲力竭之后解体,分居、离婚、散伙。劳燕分飞痛快倒也是挺痛快的,却失其德而不和谐,严重的失德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在自己的身、口和心灵当中造下了姻缘的恶因而不觉。其实这种现象如果听一下老子的话“中气以为和”,把“德一”把握住,都能修德于身,“唱和相随”不就和谐了吗?为什么非要斗的离婚率那么高? 我看到一个报道,有一对小年轻人上午八点半登记结婚了,下午四点钟登记处的人还没有下班他们又来了。 问:“你们俩怎么又来了?” “我们俩离婚啊!” “你们上午才办的结婚,怎么下午就离婚?” “因为我们有矛盾,过不下去了,就离喽!” 短短的几个小时的阴阳结合,由于没有德气中和的基础,也就很容易地解体了。 当代社会的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呢?就是因为失了这个“德”,没有用“德一”进行和谐、调解、平衡、补充,所以就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同性相恋,男的和男的搞到一起了,女的和女的恋起来了,甚至组成了家庭的奇观。这原来是在国际上才比较常见,但近段时间国内也比较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都是因为离道失德而没有用“德一”来进行平衡调节所产生的最终结果。 人们如果不用“德一”解析,不用“中气以为和”进行解析,不从本因、内因中解析德的品格和能量性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就很难揭示这种“阳阳本相亢却能合,阴阴本否塞却能通”的暂时、短期的行为和现象。你别看现代科学家那么聪明,仪器那么丰富,但他就是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他可以找出上万种理论来解释,但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老子的阴阳和谐论、“中气以为和”才从根本上解释了我们纷纭万象的社会现象。 “阴阳和谐学说”的阴阳之间,只存在三种现象。“一阴一阳谓之道”,“中气以为和”。这是第一种,也叫第一类。 第二类就是“两阳相交为亢”,这种现象发生时就会有矛盾斗争产生。这个“两阳相交为亢”,民间有个说法:一个鸡笼里关不了两只叫公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出生在乡下,长在农村,是个地道的乡巴佬,对这一点还观察的比较仔细。一个家的鸡窝里面如果养了两只都能报晓的叫公鸡的话,肯定打的头破血流,这就叫两阳相亢。当然这只是是个例子,这种例子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很多,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看看这个“阴阳和谐论”当中,产生“两阳相交为亢”的现象会在哪些状态下产生。我们已经举了体内的相亢,那么在我们身上、在家庭中、在社会中还有哪些呢?都是可以寻找出来的。 第三大类就是“两阴相交为否”,隔绝不通。“否”字是塞住了,不通的意思。这后两种现象的发生,在阴阳和谐学说中,都称之为失和。这个“失和”,我们要把握住。是因为将“德一”的品格和能量弃而不用,以及阳阳本身内部的德性品格和能量都严重的不全以及匮乏之时,或者在极弱的状态下,它们又不能很好的互补的时候,才会产生和出现 其次还有本因的导向作用,历史因果的推动等作用力存在于其中。当人们或者社会失于“德一”的状态严重之时,这个阴阳的“二”才会产生阳阳或者阴阴同时出现。但是即使发生这二类现象,也都只是相对的、暂时的,不论是暴风骤雨还是万马齐喑,万物万事最终仍然会复归于一阴一阳的太极格局。“一阴一阳谓之道”,“中气以为和”始终是万物生化的主流。 在《老子·德道经》中的“阴阳和谐”思想,重点是揭示德一“中气以为和”的自然真理。只有“德一”的能量在阴阳中进行引领,阴阳才能继续化生滋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总体规律中,“二生三”的机变动力和能量,全在于“德一”。一炁含三,德主其间。这就是“道生德养”的基本法则。 例如:天地为阴阳,天地这个“二”因为无私无欲,法于道而抱一无离,才能产生人类,因而共同成为天、地、人三才。在我们东方的哲学思想里面是“天地生人”,西方是“天帝造人”。 我们人体身国之内的性和命两大系统为一对阴阳复合体,因其身国具有德能的滋养,本能的就能够从天地间吸收德能,所以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在十四岁、十六岁之前,使生命具备精气神三宝,来供给我们进入后天以后的消耗。所以,不论阴阳千变万化,只有“恒德不离,恒德不二”才是根本。 《老子·德道经》不仅教给我们如何“居于无,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的上乘绝学,而且还以“老君般”的慈悲,给我们揭示出如何运化阴阳,驾驭阴阳的方法。老子在《德道经》中以“柔胜刚、弱胜强”、“躁胜寒、靓胜炅”、“牝胜牡、小胜大”、“下胜上、慈胜勇”、“检胜广、后胜先”等等大量篇幅和经典名言,千比万喻,深入浅出地阐明阴阳变化之理,揭示阴动为先,阴动阳随,阴阳先后乘的自然真理,引领我们正确地把握阴阳、运用阴阳,把握先天的阴阳和后天的阴阳,运用先天的阴阳和后天的阴阳,跨越先天和后天的阴阳,从而德化阴阳,归一返“○”。通读《老子·德道经》,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教诲真可谓不厌其烦,苦口婆心。 6、“知守”两个字是把握阴阳的根本方法 《老子·德道经》的“阴阳和谐论”中,把握阴阳,运用阴阳,超越阴阳的理论和方法至简至易。老子在第七十二章中,仅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十八个字,就高度地概括了这个根本性的方法,并且指出了三阶段和三层次的实践过程。老子以“复归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为性命双修的循序渐进层次和递进次第论,全面地揭示了如何把握阴阳,运用阴阳,超越阴阳,摆脱阴阳制约的方法。读来真是如同醍醐灌顶,迷雾尽扫一空。 老子所揭示的把握阴阳的方法,虽然至简至易、只有“知守”这两个字,非常直观简捷,但是,运用起来却是甚易也很难。难就难在观念的真实改变――几十年形成的后天意识观念的改变。人们长期依赖于有为意识主宰自己的性命,放任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显性的六根为用,把自己的性命都交给阴我意识心去掌握了,把这个管理权拱手相送了。所以,几十年下来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显性条件反射,我们一睁开眼就很自然地去用我们后天的意识,有为意识去捕捉万事万物的“有相”,迅速地建立前识观念和认知,而无为思识难以迅速地建立和运用于主宰意识的思想全过程中。 整体把握阴阳,首先应当注意整体把握住阴阳的观念。先将整体观确立起来,然后才能更深入地、颠倒颠地建立以思识为主导,而意识为辅助的观念,过渡到重视这个“守”。面对由意识建立的、对一切阴阳的智“知”,我们要善于穿破这个“知”,透过这个“知”,从而进入慧知的“守”。始终不离心中的方寸之地为“真守”。你看这个“守”字,它不就是在房子里面那么一小块地方,一寸三分大小的地方吗?在哪儿?就在我们的心中,心田之内,始终不离开这个“真守”。用德一的品格和能量养心修心,从而以心驭脑,用我们的心来驾驭我们的大脑皮层,而不被大脑皮层的浅表意识所封闭和阻隔。“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真谛,可以说全在这个“知守”之中。 阴阳太极图之中,存在着阴阳两根太极弦共同构成穿越的障碍。我们来研究研究这个太极图:她中间这个太极弦的确是两根弦线组成,一阴一阳两根,也称之为阳鱼弦和阴鱼弦,构成了我们穿越的障碍。看似很难突破和穿越,但是,只要明白原理,抓住关键,也就不难穿越。太极是无极在化生中因为能量的扭转运动而产生,这一点我们要窥破它。这叫什么呢?这叫“天旋地转成太极,七星斗柄藏天机”。我们要看得更深、更高、更远一些。地球的自转、绕太阳的公转以及以北极星为天体的,七星斗柄破军星的春指东,夏指南,秋指西,冬指北的这个旋转构成了“天旋地转成太极”。那么,在“无”当中,实际上这种能量场的天旋地转,就使这个“无”扭转挤压而构成了太极图。其实这个弦、两根弦其实都是无极○的边线,都是这个边线相交组成的而已,不要把它切断开来看。所以只要用好“中”,从太极中央区解其弦上的心结――这个“中心”心中之结,也就比较容易。所以,修其心是“知守”的关键,以心用脑是方法。要首先学会用“中”,把握住阴阳的“中”,执两用中则不难。 执两用中运阴阳,要注意层递而进,逐步深入。先要学会在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有相世界中把握住有相世界之中的显性阴阳,从而建立起整体的观念。这个观念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就想着一步跨弦、通灵、达妙地执两用中,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眼睛看得到的都分不清,辨不明,对显性的假阴阳都混然不觉,也就很难把握住显隐同存的真阴阳。这个大家有没有体会?要注意把它体会清楚啊! 例如,我们曾经介绍过的“道烛观心”,我们实践了没有?实践进入到了真观没有?有多少人真正观出了结果和效验?能观出道烛的人,你们经验的根本点在什么地方?你们把它升华提出来没有?没有观出结果来的人,原因又在何处?在大多数未观出结果的人当中,不外乎两种原因:其一,并未真正重视和坚持这种观,只将轻易得,视作等闲观,浅尝辄止,知行不一;其二,重视并且坚持着这种观,但就是难以进入佳境。对于为什么难以进入佳境,却没有按照《老子·德道经》进行全面地深刻分析,这个“阴阳和谐论”还没有吸收透,没有转化全。 在这里对于那些“真把式”,我不妨点再破一下。至于“假把式”们而言,你们可以不听,当成耳旁风吹过去就行了。 一支普通的蜡烛,当它点燃以后,在这个火焰中,我们知道它的阴阳吗?它虽然是有相世界之物,但是其中所透发的阴阳,你思悟过没有?把握住真东西没有?这个阴阳你在睁着眼时都未能窥破、参开它,那么闭着眼时你怎么可能觉悟它呢?显中的阴阳未参破,跨弦的阴阳难掌握。这个“知”可就是“守”的基础和先导,别一提到“守”就把“知”甩到脑后去了。这个“知白守黑”,稀里糊涂的“知”,假“知”,那就丢了基础。没有这个“知”,不知道眼睛看得到的阴阳,怎么能进入看不到的阴阳当中去“守”呢? 据说有的人钱花了不少,蜡烛用了一大堆,天天瞪着一双大眼,闭着一双黑眼,使着劲儿地观,就是观不进去,又不好意思问,最后,只好自责于自己福薄、业力重,找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为自己不明阴阳之理进行开脱。这就是痴!理不通法何以相随? 我们在显态的阴阳之中,只有持中才是正觉,持中才能发现客观的存在。显态的这一对阴阳如果我们都不能“知”和“守”,不能够实践执两用中,却还想去一步就跨弦,去把握“有为”和“无为”的那个根本的阴阳,那就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成为笑话了。 不经沧海难为水。一滴水它只有溶入了大海中才能不枯竭。它要经过小溪、池塘、湖泊、江河,反复的凝炼,最后归到大海当中,那才是一滴真正的水。那么,我们显态中的假阴阳如果不能参破它,也就不能识、不能知这个“中”的真阴阳。修真明德,全在执“德一”而善待显态的一切阴阳。在随顺中自觉,这个觉不要理解为常觉,要觉悟其中的德和道,以及因与果。显态用中察阴阳而生活,无为处柔弱而存天性,才能步入老子所指出的“阴阳和谐”之道。 一支非常简单的烛光,朴素的烛光,其中的阴阳非常的明晰,非常的清晰。这个烛芯,点着了,烛芯是黑的。烛芯的黑和它周围的虚就是阴,而其上方四周的火焰之明,发亮的,就是它的阳。小小的烛光,其实将黑白阴阳十分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但是许多人只是单纯地知道“观其白守其阳”,却不知道“观其黑守其阴”。所以,他观了几个月也没有收获,一边在学习《老子·德道经》,一到实践当中却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丢的一干二净。违背了修真明德的根本阴阳规律性而不觉,岂不是一种痴迷现象? 睁眼观的知白守黑,守住那个黑色的烛芯,这才是睁眼观烛的心法纲要。特别是当黑芯上面出现了那个红的焦点的时候,你守住了,把握住了,心中相印了,那么闭眼观道烛的时候,很快就出来了,道烛的阴阳就到手了。因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中气以为和”,显态的没有把握住,搞颠倒了,怎么进入“无”当中的阴阳呢?把这个“黑”守住了,这个“白”知了,就很容易进入真正的“知白守黑”,那么体内也就容易光明显现了。这就是顺从阴阳而识阴阳。没有这个有相的阴阳,不在这个显性阴阳中“知白守黑”,以守黑为梯,又如何能够进入无为之境中呢。 今天举这个例子,也只是就事论事,关键是希望大家要懂得知一理而应用于万事万物”。不要每一件事情都告诉你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是要掌握这些关键的理论和方法,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的正知、正觉、正念、正行。这才是把握老子的“阴阳和谐论”的关键。不能老拄着拐棍,要能够举一而反三,触类而能够旁通。 在万物皆有阴阳属性的大系统论中,我们千万不要被万万千千的阴阳所束缚,不要迷失在阴阳结构的大海中,关键在于要能够自如地剖析阴阳。有相世界的阴阳要会“知”会“守”,无相的阴阳同样要会“知”会“守”,跨越“有相”和“无相”的阴阳更要学会“知”和“守”。 在“阴阳和谐论”之中,要把握住“无”和“有”这一对最根本的阴阳,把握住“炁”和“器”这一对阴阳,复归于“无”的道治身国境界中。要从最简朴的“有”,从这个最简单的“有”中去寻觅出路。也就是从“德一”的这个“有”与道的“无”,在这个“○”和“一”当中,最简单的数也是最伟大的数当中去寻觅真正的出路。在这里面我们必然会找到自己的本性,找到我们的没有浊识的光明,没有认识的光明。这条捷径最为简易。 在“道无”与“万有”的阴阳中,我们同样是要运用“德一”这个“中”来把握一切阴阳变化。使其万变不离其宗,则能“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这是老子以“大上”者的无量慈悲,谆谆教导我们的至理明言。 《老子·德道经》的“大唯物主义”、“唯德辩证法”思想以及“阴阳和谐论”,始终立足于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宇宙间的一切隐显物质和事物,详尽地阐明了道、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和位置,强调天人合一,尊道贵德,恒德不二,从而运用“德一”作为承载我们转归之舟车。这个”德一“的作用太关键了,只有她才能使我们复归于道○。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燃。”(《老子·德道经》)。 “天地”是一对阴阳,人体“性命”也是一对阴阳。人必须性法于天,命法于地,性命一体共同去效法于地和天的“德一”品格和能量性,无私无欲,再造性命。天地阴阳的“德一”品格和能量,是人体性命必须遵从的自然法则。这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愚人只有资格去佩服。所以古代也有人说:“道度贤良释度愚”。那么“圣人之行,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天地阴阳的规律性,就是人体性命的规律性,顺从这个规律则生机旺盛,违反了这个规律就失败消亡。身体和社会的治与乱,全在于对天地阴阳规律的根本性的认识和顺应。把握住“德一“的“中气以为和”,在阴阳未向非德非道方向转化之前,就是“人未病而世未乱之先”,此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调治,内境清静,最易于复返先天“德一”和“道○”。 阴阳太极这个“二”,一旦离开了德一“中气以为和”的正向调节和补充引领,就难以稳定。平衡一失,阴阳太极旋动就会失轨。就象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离轨了那可危险了。象我们发射到天空去的卫星,如果它慢慢地离开了它规定的轨道了,就成了太空垃圾了。那么人也同样,我们失了轨,则必然人病和世乱,而难以医治。 人的性命两大系统这一对阴阳,既类于万物,又别于万物。人汇集了天地之精,人是天地宇宙的缩影,人与天地密不可分。“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自我燃烧的境界,光明的境界。也就是人这一性命的阴阳,法于地,法于天,法于道以后,本性真我脱颖而出同于道。当她同于道以后,就能够使自我真性发出无量光明,从而照亮大千世界。这就叫“自燃”,也是“不德”和“无为无不为”的境界。道光朗照,光明无碍,在这个状态下,此时无阴亦无阳,只存圆明,无量光明,没有“有”的缺损,阴阳被超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皆在“○”中。这也就是阴阳和谐,“反也者,道之动也”的最终归道的崇高境界。 《老子·德道经》的“阴阳和谐论”,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我们要想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时间里讲解清楚,很难。所以,以上我们只能道海拾贝,挂一漏万地讲一点皮毛,还是让我们共同诵读好这一部万经之王,感而遂通地去体悟她那博大精深的“大唯物论”,“唯德辩证法”以及“阴阳和谐论”吧。 《老子·德道经》是一部实践的哲学,一定要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那才是真正解读的根本方法。我们要遵循《老子·德道经》的引领,去真实地建立道德人生观,学习和实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合同于道”。在生命的自我真心实践中去实现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道法自燃”,无量光明! 好,关于这一个小标题——“阴阳和谐论和矛盾斗争论”,就肤浅地讨论到这里。欢迎大家从更广的、更深的、更全面的角度去探讨和研究,从而使我们共同地、真正科学地掌握好《老子·德道经》的“阴阳和谐论”。 谢谢大家! 初稿:千江月 弘德 诚信 校对:尊道 无为-55555 三稿: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