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熊春锦先生讲道经第一章(三)

时间:2004-12-12 13:0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第一章 观妙 ( 讲解三 ) (根据春锦先生 2OO3-12-20 讲座录音整理) 道演万物源核心 有 位同学问 :如何掌握整部《道德经》?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论,也就是一元论,就是道,就是无。建立起这个系统论,才能理解、掌握《道德经》的更深内涵,使我们的心身融汇到宇宙根

第一章 观妙

( 讲解三 )

(根据春锦先生 2OO3-12-20 讲座录音整理)

道演万物源核心

  有位同学问 :如何掌握整部《道德经》?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论,也就是一元论,就是道,就是无。建立起这个系统论,才能理解、掌握《道德经》的更深内涵,使我们的心身融汇到宇宙根本状态中去。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遵从一元论的系统论,而且要在阅读和学习时,对每一章的解悟都需要掌握这个特点。我在开始时提到要运用象数理气来掌握学习《道德经》,可以用旋极图之象来表述《道德经》的真实内涵,一个零,零中间一点;除用一个旋极之外,再用太极来理解第一章和第二章,解悟它的复归。有这样一个直观,我们在讨论徼和妙时,用旋极表达这个意思。旋极中间是什么?它就是核心一点,是纲要。明白了旋极图的原理,对我们了解第一章、第二章,甚至整部《道德经》,都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所阐述的要点主要是道的演化,也在告诉我们如何去体道证道。第二章讲的是太极的顺变生万物以及它如何从太极复返归道。这一正一反 ,顺变逆变之间的气机在哪儿?在众妙之门内。如果进不了这个众妙之门,要想把握整体《道德经 》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高效率地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实践。纲没有掌握,目就难以展开。

  第一章是 《道德经》的一扇大门,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大门摸着,登上台阶,推门而入。登堂只是掌握“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的基本概念和意思 ,“ 有欲以观其徼 ”是在登堂推门而入 ,登堂而坐的状态。真要入室,就要实现“ 无欲以观其妙 ” ,把握这一点,你就能够观众妙,在“ 有欲观其徼 ”的基础上步入观众妙 ,这时才能说是进入了室中,而不是停留在门堂之内。

  要实现登堂入室 ,就应该站在相应的高度,建立在一元论、系统论的观念上来把握和学习这一章。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理性指导的基本框架,再往下谈《道德经》常常会是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这里也有紧密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过程。“ 常有欲以观其徼 ”, 这“徼”里的微妙就发生在我们身心中的点点滴滴之中,这种微妙我们往往不能发现、掌握、运用、展开。

  刚才有同学谈到自己体悟的两个事例,可以说这种事例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就是因为大尘心蒙蔽自己 ,或者说没有开动主观能动性去把握和求证这个“徼”,结果擦肩而过,当面错过,丢失了“徼”这个钥匙的机会,这在人的一生中比比皆是。要把握理悟,首先要掌握“徼”,用这把钥匙来打开这扇大门。要很好总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妙,是否真正理解了微妙,把握了“徼”?是否运用得科学、深化、自然?对这个“欲”我们要正确把握它,它并不是说的贪欲。“ 常有欲以观其徼 ”之“欲”,是一种后天意识活动和存在 ,是一种正向性的欲望,而不是邪气浊气非常浓厚的后天凡识凡见。这个“ 有欲 ”,就是《灵悟法》中介绍过的正觉正念正识正知。建立这种正向性的理念,才能把握住“徼” ,若还是“满腔大尘心,双眼昏昏然”的话,这个“徼”肯定当面错过,一辈子不断吃后悔药。一旦我们建立起正觉正念正识正知之后,这个“徼”就贴近太极弦了,很容易产生微妙。如果基础阶段心身练习进入符合、接近道德的状态,形体比较松弛,心胸比较开阔,虽然“有欲”,但接近了太极弦,这个“徼”就会不断地、明显地、反复地出现在身心中。

圆中一点众妙门

  我们如何从离太极图中央较远的位子接近到中央 ,从太极弦的阴波深线、阳波尾巴的地方,更快地接近中央位置,这是我们基础工程的关键。总结一下,自己现在还处在太极图哪个位置?这可以检查出自己实践《道德经》的差距。众妙之门在什么地方?从象上而言,就在太极图中央,在旋极图中心圆圈上。用图象来表示,这圆中一点是什么?也就是众妙之门。再从内证到体内来看,什么是太极弦?什么是中脉?什么是阴阳鱼眼?什么是太极弦的中央? 众妙之门在哪儿?在心!观心得道, 众妙之门。关键是如何修好心,这是一把通向玄之又玄、通向德、通向道的最简便的捷径。看一看太极图,检查我们处在阴阳的哪个位置?.我们平时的饮食起居,思想思悟处在阳鱼的哪个地方、哪个位置?接近众妙之门没有?是靠在阴波和阳波上,还是按《道德经》给我们指示的方便之门,直接接近中央修中、处中、用中?

  第一章将无极旋极和太极的整个妙用,囊括于这么短短的一段话中 ,我们要在运用和展开的时候,无穷的奥妙就在其中。这个钥匙人人拿在手中,实践在心里,这个众妙之门就能轻轻地把它推开,并且能够顺利地登堂入室。把握整个道妙和淳德的机要,一切都含在第一章。

  当我们高屋建瓴地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元论的系统论和方法论之后 ,再学第二章就会感觉到很轻松?心的理念处在太极图中央, 看破太极,把握旋极图的中央,再来观阴阳,必然会有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如果真正产生”八风吹不动”的心态,如果心真正处在中央,那么一定会“八风吹不动”,随缘应万物。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抓住自己内环境的众妙之门,并进入其中,而不是单纯如何观徼,如何观妙。如果我们现在的理念还处在太极阴阳鱼某个远离中央的位置上,那就要化大力气快速接近中央。结合自己内证的三元系统,哪些部分已经接近中央?我们的心识、正见、理念,哪些方面已经接近中央?这就是破迷之门。

  众生为什么迷呢 ?迷就迷在不知中的重要,若即若离地对待中央,对待自己的中脉。我们体内中脉是否重要?这个中上又隐含了多少中?上丹田之中,中丹田之中,下丹田之中,下面玄关窍之中,上面天门中央的中,我们在内修过程中是否建立起了这个理念呢?心的关键在中脉之中,而且又在上下之中。事物就是就是这么巧妙,这么无情。无论前后、上下、内外,你只要观之,它都在中。所以说这个“ 众妙之门 ,观心得道 ” ,谁把握住了它,谁就能真正掌握实践《道德经》的金钥匙,也就会处在太极图的中央位置.随着你心身的三元变化,很快就会出现旋极状态。在旋极中,无极中的那点精一,那个真我、真实的我,一定会对你的身心产生根本性变化。

  根据这个原理,纲领性地对我们本身进行系统论剖析 ,就可以避免盲人摸象的弊端。在复习时很快在头脑中确立起这种正确理念,这样在边讨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在证道、悟道,在实践这个真道。如果还象小孩子那样在边缘玩,你就太遥远,对内修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把握妙门的心,将后天阴我赶快置换为阳性能量作主宰,与阳我相同状态,将正觉正念确立起来,率领同化阴我,那样所有法的妙用,无论是上丹田、下丹田,由于抓住了中间关键,抓中间带两头。对内环境也是这样,你抓住中间的众妙之门,把它真正证出东西来,证得真实不虚的时候,什么性功之难,命功之苦,都会烟消云散。

心门一开万门畅

  可以说观心得道 ,心门一打开,此门一开,万法皆化为至简至易。这就是捷径,也就是能够顿悟的妙用法门,并不复杂。但是人们常常将中央这个心的参悟成为阴我,被几十年形成的意识门墙所禁锢封闭。谁能够破这四堵墙?哪怕打一个狗洞钻出来也不贱。关键是能够破,一旦破了中央心中后天的四堵墙,使你的“ 常有欲 ”进入这个观众妙,就如探囊取物。关键是众妙之门的探索、把握与进入。如果把握住了这个心门 ,再来看“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中所包含的那种博大意境 ,无所不包的状态,我们就会不得不感叹:老子站在非常高的位置上来展现整个自然万物本源,就会产生甚深体会和感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众师印心,与整个宇宙、与众生印心,也就显得非常简单。问题是这个众妙之门是否真的找到了吗?拿到钥匙进去了吗? 体会到了登堂入室的道味吗?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结合我们本身的内在实践,反复去看、去诵、去念、去深化。

  《道德经》的文字中载有强大的信息量,而且通过我们的加注讲解,这个能量的释放有如海浪一般奔腾、直泻而下,进入你们身边,你们的心灵。研究过佛学的都知道,经文如果经过老师加持,加上原著作者的所有能量,是不可名状、不可形容的。

  为什么让大家常常去读 ?在读中怎么去把握无欲观妙和有欲观徼?如何参出众妙之门?留一段时间给大家复习,就是希望每个参与学习的同学都摸到自己的众妙之门,拿到观徼的钥匙,进入大门,无欲观妙观众妙,进而登堂入室,真正地将身心融汇到《道德经》的深刻内涵中。无论是在我们体内的天地、这个小宇宙状态中进入,还是在宇宙大环境中整体化合,有了这个门,这把钥匙,并真正掌握它、实践它、使用它,反复强化它,那么整部《道德经》不用往下讲大家也就进入其中了。所以说第一章是纲,一旦人人举起,所有目也就明白了,没有任何玄,没有任何妙。只是许多人只有经过反复的变化、实践、思悟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这一章的内涵,所以老子才费笔墨一章章往下演,演理演法,强名言道,不得已而为之。希望每一个同学都避开这个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一层层的、按部就班的、从局部的积累而达到整体的这种模式去体悟道德。从象上来说,不要按照由点到线、线构成面、面再构成体,从这点进去突破两维、三维、四维、五维、六维空间,都从点上直接穿过去,进入多维空间、高维空间也就不是很难,所难的就是这颗心、这个中、这个窍。经过实践走过来的人回头再去看看,当初为何不从点上走呢?多可惜呀!浪费了几年时间!

  我们现在强调 《道德经》对我们内证的重要作用,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继续后悔下去,不要继续在太极图边缘上,在阳鱼阴鱼里面流连忘返,尽快找到中央的众妙之门,并且把它扩大,取其一点突破,使它变化为旋极图的中央。同时掌握“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把这几个关键真实不虚地把握住了,那么下面的一切话都是多余的。所以这个纲领、原则和前提,要真正在我们心中建立起来、强化起来,并且全面展开,从点上直穿而过,穿破多重的门户,也就是“ 得其一 ,万事毕 ”。这个“一”把握好了 ,一切就烟消云散了,重重迷雾,千门万法,就会溶解到无影无踪的状态中。

  刚才用几个图象来谈论道德经第一章 ,也可用数来分析试一试。这个理刚才通过象展开讲述了,对这个气,心气和精气的作用,天地之气的理念,五德元素相互作用和关系,同样都能分析。我们借这个机会,应用象数理气分析证道的钥匙,也可以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思悟。展开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在建立正确纲领系统的观念下展开,这种展开与“把所有格子都爬完了,才得出所有的格子都是方的”结论要强的多。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师收了三个学生,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花生。一天,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袋花生,拿出其中一颗花生剥开来向学生们提问:“是不是每颗花生米外都有这层红颜色的衣?你们都给我找出答案!”第一个学生把整袋花生都倒在地上,每一颗都剥开来看,对老师说:“老师呀!我发现每颗花生米都有花生衣! ”第二个学生把好的坏的花生各分一份,都剥开来,然后对老师说:“老师!无论是长得满的还是扁的,花生米外面都有花生衣!”而第三个学生他采用的是一另种方法,他将三颗米、两颗米、一颗米,扁的、烂的,每样都代表性地找出一颗,剥开五颗花生,拿给老师说:“每颗花生米都有花生衣!”老师问:“你都剥了?”他说:“不用都剥,我选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就都明白了!”第三个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付出最少的劳动力,解决了带共性的问题。我们学习实践《道德经》,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大脑中只要有纲领性,对《道德经》内涵的方法论的实践只要取其一足也!

  世间万物 ,有什么不是道所化生?不是德所滋养?任何东西都没有逃脱道德的制约、化生、长养。在方法论上,你要高度掌握好这个“一”,不要每颗花生米都剥开用手捏一捏、搓一搓。是否有这样的实践者?对每一道方法都去试验,痴痴迷迷,抓住不放;就象猴子进了苞米地搬了一个又一个,到最后手上只有一个,因为它手上多了夹不住呀!生活中很多形象比喻对我们开悟理解道德实践极其有利。一方面要分析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纲举目张式的新的学习方法。说是新的,其实是多年反复强调过了的,只不过这次我们是展开升华一次。在今天的复习过程中,借用这么点时间与大家谈一谈,建议每个人对《道德经》的学习,要理解、掌握、实践好第一章这个纲,作为确立我们道生观实践的纲要。把这个确立起来,再来复习其他章,其中的体会是必有所得的,进入理想境界的同学也会明显上升的。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41212/136.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