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二)

时间:2004-12-12 11: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第一章 观妙 讲解二 (根据春锦先生 2003-10-29讲座录音整理) 今 天我们讲《道德经》第一章。请大家首先进行三调(略),然后在状态中听课。 道生天地万物母 有的同学提出来,希望进一步将道经第一章带着大家深化一下,在这里用这种方法--我们解读《道德经》的方法,

第一章 观妙

讲解二

(根据春锦先生 2003-10-29讲座录音整理)

  今天我们讲《道德经》第一章。请大家首先进行三调(略),然后在状态中听课。

道生天地万物母

  有的同学提出来,希望进一步将道经第一章带着大家深化一下,在这里用这种方法--我们解读《道德经》的方法,是运用道的能量来展示,运用道的基本要素达到反朴归真的一种诵念方法,必须与心灵的感悟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方法,并且能够正确运用,无疑就掌握了一把进入道德经这个巨大宝藏的开门之匙。如果只是运用西方科学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来解读这部道德经,那么前进的速度将会非常慢。我曾经跟几个同学谈过,道德文化与西方文化,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存有非常大的差异性。现在我们很多文化领域与西方式的文化同步了,西方文化取代了我们东方文化。比如我们现在拿到的这一本《道德经》书,它就是按照西方的排版方式来排的。那么当我们读的时候呢,是从左到右,是摇着头在读。这个摇头呢在中国的道德文化史上称之为否定式,而按照古版的排版方式,应该是上下排版,从上到下阅读一本书,这称之为肯定式。也就是说当我们读到这些书的时候,经常头往上抬往下点,是使自己的身心内部处在一种肯定的状态。对,有道理,读了这一行的时候,从上往下一看这一句有道理。而西方的排版方式,读一行你就在摇头,说不见得。你就把自己的内在的自我意识放在第一位,不会主动去肯定道德文化下诞生的文字篇章所内涵的深意,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笑话,更深的意义在那呢?由于我们的头部在左右晃动的时候,两侧的胸锁乳头肌刺激了颈部动脉的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使我们大脑的供血供氧水平处在波动的状态,因而影响我们大脑对文章的肯定和深层次的感悟。但是我们东方文化的竖版,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头部是上下点动的运动,这一运动呢,实际上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直接营养大脑皮层整个大脑脑组织的液体,称之为脑脊液,这个脑脊液从到脑循环到脊髓,然后又从新循环到大脑之中,当我们颈椎这种前后运动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启动整个脊髓的气机和血液的循环,使大脑里面处一种在容易进入灵悟状态的运动模式,领悟和掌握文章的实质。至于说肯定和否定那可以作为一个笑话来说。但是就这一点,就是说从大道德本质炁的原理在我们身体里面的运用来说,而中华的道德的文化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古代时代都是紧密地与道和德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理形科学,这种理形科学我们在各个环节我们都没有保持住,相反被西方科学所替代了。我们在研究一个事物,认知一个方法的时候,我们必须与道的本源、德的实质,与气机的原理紧密地相合。那么呢,我们才能够增德而进道,这个道是可以用一些方式类比的方式加以阐述的,是可感知的,但是却不能用现代的文字,用我们这一个社会环境和空间背景环境说的非常明白,说的非常清楚。这也像以前的曾经讲过的,我们生活在二维空间的动物无法理解三维空间,它没办法理解三维空间的人,但是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却同样也没办法去描述和形容四维空间、五维、六维,甚至十几维德空间。只能是用一种类比的方法来阐述这个“可道”--这个“道”,这也就是可道德一种含义。当然老子作了一种深化,就是说,这个道是一种非常道,并不是我们两维空间所能看到、所能掌握、所能完全明白的。

  道是一种自然的、根本特性、以及能量。这个“道”正像后来许多人能够进入道的空间环境,或者说接近这个环境所作出的大量解释,对自己的心感体悟用文字做了许多表述,想把这个道阐释清楚。但是由于涉及到每一个人德的厚度纯度、身心变化同步性高低的制约,所以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和学说。

  对这个非常道的“道”,要想理解它,感知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能明白它,就必须跳出心的束缚,跳出身的束缚,跳出这个三维空间的屏障。而且要冷静地认识到,虽然我们能够突破本身的屏障,进入到四维空间、五维空间,或者六维空间、七维空间,但是我们对道的解析、领悟,对道的体悟还存在着量级的不同,范围的束缚。所以说,要真正能够到达宇宙核心去体悟、感悟、心悟、灵悟这种道的最本源的自然环境,对她的能量以及其它不可描述、不可言状的众多物质和众多特性,还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描述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文字的限制,受到了三维空间屏障的制约。要等到人类都能突破这个屏障的时候,才能够解释好,并接近于道的认识。

  老子在对道的深邃理解与认识的前提下,在开篇第一章,就将“ 道可道,非常道 ”提出来,明确地告诫所有阅读者和后来者:不要轻易去解释这个道。我们对道的认识必须要通过自己内部的实践,通过身心的解放,与自然化合后突破三维空间的制约,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 可道 ”和“ 非常道 ”。对道的理解,对她的命名,也是同样的道理。“ 名可名,非常名 ”,虽然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文字,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述这个道,给她命名、定名,但都是一种强加的方式,并不能完整的囊括道的全部深刻内涵。所以我们在认识道之后,在求证道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固囿在一个小范围内,封闭了自己的心,闭塞了自己的身,不能跳出内环境这个小天地,那就只能简单的、局限的、自作聪明地去解释这个道。虽然命名为道,也只是一种“ 可名 ”的状态,但更要知道那种“ 非常名 ”。

  大道本来就是无名,无象,无声,无音。可以说,在三维空间所有的词汇、语言都没有办法对这个“道”来定义,只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进入道的环境状态,进行同步变化升华而才不得不强名的。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要用心身去感悟“道”,既“ 可道 ”,又是“ 非常道 ”;既“ 可名” 又是一种“ 非常名 ”。老子在这里是让我们每个读经的人通过这句话,将自己的心和身这两个主观意识对自己心灵深层真我的封闭展开来,为他让开路。也就是“ 我退位,吾登台 ”的含义与作用。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把阴我的场性强加在认识道这个方面,而不能突破 “可道”与“可名” 的制约,那就不可能真正认识“ 非常道 ”和“ 非常名 ”,那么对道的认识就难以进入佳妙的境界和状态。只有在心里面、在理念上建立起基本符合道的正觉正识,运用道的能量场冲开你的大脑皮层,使大脑中深层次的阳我和真我与道亲近,解除阴我对真主人的封闭,那么读好《道德经》也就不困难了。

跳出阴阳归道根

  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上面,要仔细去体悟,联系自己的内环境实际,反思自己是否超越出了阴我心的制约?是否把身场敞开了?再去认识这个道的定义和命名。如果这一步做到了,那么对道的感悟感知也就显得清静了。因为你冲破了自己心的制约和身的制约在理解老子的提示,就能理解道虽然“ 可道 ”,但又是一种“ 非常道 ”,并非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也不是后天思维所能理解掌握的,后天主观意识对道只能一种封闭状态。冲破了这个封闭,在那种先天无为状态下再来深入理解、体悟、感知这个道气,道释放所外显的德性,使我们身心中耗损而缺乏的光炁得到补充;把我们的心身与经和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要生吞活剥地将她后天意识化,而是要采用一种开放式的方法来阅读它、理解她,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她。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之上对道的深化阐述。在道还没有名称的时候,也就是天地最原始的一种状态,是整个宇宙还未形成的状态。这个“ 无名 ”,也就是太极未生,还处在无极之前、阴阳未判那样一种状态。因为道本身就是静,一旦一动,那就到了阴阳状态;阴阳状态虽然也是道,但难言道的真性。等到“ 有名 ”的时候,道已经演化成了万物之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太极进入到宇宙核心的道理。这种状态的宇宙核心实际上还是肉眼可观的物理状态,已经成了万物之母;但是我们在其中沐浴的、吸收的,却是“ 无名天地之始 ”的物质,是这里面深含的一些最符合自然本来面目特性的一些物质。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正因为上述这些特性特点,所以才需要我们在无心无欲的状态下去理解,去接收,去感悟其中的妙。这个无欲的状态,就是开放自己的身场,开放自己的心场。做到身心两无,后天不动,用你心里的阳我、真我场性,用心身开放式的状态,使每一个穴位都打开,每一条经络都能自如运转,每一个仓库都接收和储存与道亲近、与德相容的物质。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才能品尝到道中的真正实质。

  “ 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是说的后天状态。简单的解释就是:在后天状态当中,你能够同步的学习和感知,能观察到与在无欲状态下所观到的妙相结合的一些现象。这些都是道的产物,虽然其中都含有道的窍妙、微妙的积淀,但是如果不通过无欲去观这个妙,而是退到后天有为状态下去观,你就没办法掌握这些积淀的诀窍。通过这些窍和门,再返到无欲状态下去观其妙。只有观到这种微妙,才能进入玄妙。在有为状态下对微妙的感知,可以说是进入玄妙的一把钥匙。在有欲的状态下,可以说满眼所见,整个身体所触到的,都是后天的东西,都是道的一种气化、物化。虽然里面也含有大量道和德的元素,但是她演变在什么地方?她的变化枢纽在何地,在什么位置?我们单凭后天的主观意识是难以捕捉的,必须要在微妙状态下来观,这就是这个“徼”的妙用。只有把握住了微妙,才能掌握好、体悟到“ 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实质。道一动契机,无论她是顺变还是逆变,只要能够把握住这个契机,就能一步捅穿太极弦,到达“ 观其妙 ”之中。这两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体悟自然真道、自然大道。

  最后老子将这两种状态归纳总结为:“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段话的意思我们以前都讲到过。无欲的“ 观其妙 ”和有欲的“ 观其徼 ”只是异名,从根本上来说,从“ 无名 ”到“ 有名 ”,从“” 天地之始 ”到“ 万物之母 ”的演变过程中,变动的初始状态这个前提下,来参悟、来把握、来体悟、来感悟道的真理。你在无的状态、也在有的状态下来观、来体悟、来感知,用你的心灵,用你的慧性去参悟它。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心灵感知,两种不同的心感体悟状态,前者可以直观其妙;后者捕捉一些类似于灵感的状态和现象,再进入到无欲状态。把这两者都把握住了,也就是“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理解和阅读《道德经》过程中,一定要调试好心的状态、身的状态,进入到无为之境,更深层次地把握两个玄,从微妙跨过太极弦。这个微妙实际上也是玄的外显。所以我们在有欲的状态下能感知和捕捉到。但是要保持一种清静的状态,一定适宜的环境,而且要维持住、保持住,那么前面的这个玄就能捕捉到,而且也能常常心感体悟到,从而进入到更深的“ 以观其妙 ”这样一种敞开式的身心环境之中,真实不虚地沿着这一条正确的路径,进入到道的浅层次环境去观、中层次环境去观、深层次环境观以及本源层次环境中去观。这样你就可以突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的制约,五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的制约,直接去感悟、体悟道所带来的变化,这就是 “众妙之门 ”。

  “ 众妙之门 ”可以说是后来诞生的千种方法、万种方法的的根本。必须要经过她,经过这两重妙、两种玄;观一个妙,观一个徼,再经过这两重玄而到达道的境界。我们可以放眼看看,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方法来求证、想认识这个道,但多是不得其门而入。方法虽多,成千上万种、数万种之多,各个民族都在运用各种方法想去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但是在所诞生的种种方法当中,由于对微妙、对徼的掌握,对无欲状态的掌握,都还没有解决,非常可惜,有的连这个门也没有参悟到、掌握到。所以说要想真正进入道德的大门是非常难的;要达到“ 玄之又玄 ”,进入“众妙之门”来体悟大道,体悟厚德之所在,破解道德之谜,进入道德的世界,离开了无欲和有欲这两者科学的紧密结合在一起,观察其中的徼和妙。离开了这个前提,要想了解道的实质,就是永远难以实现的。

万经之王垂千秋

  用老子这一段对道的高度概括阐述,就可以很自然地去评价我们后世的不同文化历史时期的状态。比如在人治文化时期,在刑治文化时期,以及在现代的法制时期,由于人类离道太久,丧德太多,能真正把握住这个徼和这个妙的方法领域的,可以说已经寥如寒星,不多了。一旦把第一章“ 观妙 ”的内容真正吸收好,消化透,在我们心里真实不虚地掌握它,理解它,这样才能以这个纲达到观妙的状态,从而能够进入“ 众妙之门 ”;这样我们就容易深层次地展开,也比较容易进入道德文化,进入道德场性之中,进入更深的理解和觉悟。

  以上逐句将“观妙第一章”给大家讲解了一下。对我的讲解,大家可以有自我的解悟、领会和体会。因为毕竟《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万经之王。世界上只有称之为经的文章才能万世流传。因为称之为“经”的文章,都是跨越了太极弦的障碍而记录的一些纲领性内容,所以她的生命力无限,生命期与宇宙同体。尤其是《道德经》,她是直接参破了整个宇宙内在的有欲环境的制约,而直解整个空间系统。这样它的生命力、她的宽广博大性是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性,全部都囊括在其中。所以说她的生命力必将是世界上最远久、最长久的一部经文,也必将会成为整个世界所掌握的一部经文。无论是从她诞生的起始,还是就她对人类的作用力而言,其生命力可以说是最广泛的一篇经文。要想把她讲解得十分清楚是非常难的。必须要在自己心身内真实地验证,要与本身的内在环境道性的强弱和德行的深厚密切相结合起来,才能将她说出个一,还不能到达二,也不可能到达三。

  各种各样对道的解释,对德的解释,都受到了一个最大空间的制约,就是三维空间的制约。所以很多老师们常说:“ 不可言,不可言。道不可言 。”为什么不可言?就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这个空间屏障的制约,没有现成的语言和文字来解说、来细说。虽然有些东西可言,变成了文字,但是人类毫不客气的把她的绝大部分划定为神话,判定为迷信。因为大多数人们没办法通过对道德的研究、实践和修证,正是缺乏这一个根本的环节,因而他们无法进入道德的真境,处于对道的无知状态,所以才把她划定为神话,确定为迷信,我们没办法、也没必要去指责他们。

  我们是在进行跨越时空历史和消失的时空壕沟,而直接去验证道德经的人,体悟道和德实质的人,对这种现象只能以道的胸襟、德的厚载,来包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只要我们自己是在脚踏实地的进行着德的积累和道的亲近,那么余愿足矣!当我们内环境的德能场、道能场确实提升以后,你的道德场能影响力才能产生出来。在早期,我们的内德不足,内德不全,道德之性所含的量没到达相应的层次和级别之前,我们虽然有了一个众生心,但是暂时没有很大的场性能量释放出来。在这个阶段,就应当抓紧对道德的灵悟,对道德的认识。对道德的认识领悟,全在这一部《道德经》之中。只要我们真正进入了《道德经》的场性和意境的时候,那么展现给我们内环境的天地,也就跨越了所有的后天障碍,能够极为迅速的回归到本源上。

  这个空间界本身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在形成整个宇宙的时候,道的能量离散和德能的离散,虽然都在这个“一”之中,变化是一起的;但是由于量级的不同,厚薄多少的差异,就构成了所谓的上三界、中三界和下三界。我们还要抽时间进一步介绍三界的道德内涵和实质,使大家真正能够实现《道德经》所讲的直趋“ 众妙之门 ”,通过这个门到达上三界的真常之性,真道的境界;不能局限在一个小框架之中,而在中三界耽误我们对道德根本性的认识。 空间界也是多元性的,多层次性的,它的质量、层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我们深刻领悟《道德经》所阐述的这部分纲领内容以后,准备抽时间结合一些现象,对客观存在的一些空间原理进行介绍,来深化对道德经的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41212/135.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