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德道经》第一章续讲-论五德之礼(下)

时间:2005-02-18 11:4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德道经》第一章续讲 论五德之礼 (下) ( 2005 年 1 月 8 日讲解) 熊春锦 各位同道、各位同仁、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现在接着上午的内容继续讲解《论五德之礼》。 四、全面认识国学精华中的礼——治心为上 第四点,要全面地认识我们国学的精华。社会上都在谈国学

《德道经》第一章续讲

论五德之礼

(下)

200518日讲解)

熊春锦

各位同道、各位同仁、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现在接着上午的内容继续讲解《论五德之礼》。

 

 

四、全面认识国学精华中的礼——治心为上

第四点,要全面地认识我们国学的精华。社会上都在谈国学,国学其实就是道学。我曾讲过,道学在国学当中,是主流,是中流砥柱。整个国学包含了以道学为中心的佛学思想、儒学思想和被我们吸收了的其它各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她们在历史中发展,在中华大地上融会贯通,共同地构成了这个非常丰富的东方的中华国学思想。

我们在讨论五德的过程中,要好好认识国学精华中道德文化中的“礼德”。五德当中的“礼”就是修心。礼,内含三个系统:其一,是人的品格(德性);其二,是火德能量(炁);其三,是行为举止(礼仪)。要把这个认识上升,既看历史也看社会,同时要关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体内。道家的学说,老子的《德道经》是大系统论,不像西方科学那样分科而论,分得很细,像一个个的宝塔尖一样。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讲究整体论,各个学科,各个系统都要整体地抓住。抓什么呢?就抓住太极,抓住道,抓住德,以及德所隐态化的炁,显态化的五德。把这些抓住,同时抓住她对社会、历史和我们体内的作用力。这个系统论掌握好以后,我们解析、实践《德道经》就能够真实不虚的获益,走的是正道,修出来的也必然是正果。这点大家要充分认识到。

历史上和现今对“礼德”的概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礼”对人类而言,其实是分为内在的“礼德”和外在的“礼仪”两个大系统。上午我们分析了内在的“礼德”的能量(炁),“礼”的德性特点。在这里再上一个台阶,整体地认识内在的礼德和外在的礼仪。

礼,她是人类有别于所有动物的根本标志。没有礼德的修持,火德能量的运化,礼仪的制约规范,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分别。礼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点,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有礼,有内在的礼德和外在的礼仪,那么她就是一种文明状态,具有文化的状态;如果没有礼的制约和规范,心中缺乏礼德的能量,没有礼仪的修持,那么他的思想、思维也就出现一种野蛮和愚昧的状态。所以说,礼就是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人类心灵的善与恶,智慧与愚昧,其中的道德良知都被这个“礼”所制约,所表达。所以礼就决定着这个根本标志和分界线的存在。礼的强弱又决定着文明与野蛮、智慧与愚昧、善与恶的清晰度。礼德越高尚、越饱和,礼仪越清晰,禀性修持规范度越高,表现就越文明。

礼,分为道德学说的礼德和儒家学说的礼乐。儒家将五德称之为五常,这上午己经提到。道德学的礼德,重在阐释修真学系统——人体内环境的心性品格的修养和火德能量的调节以及行为的规范和整体升华。对此,其他许多的学说、学派,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还没有把她上升到道德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还没有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礼德。唯独《德道经》,她将五德阐释得条理分明,既讲到了她的能量性,也讲到了她的品格性,也阐述了她的行为性。这就是《德道经》脍炙人口,成为万经之王的根本原因之一。

礼德,她本身存在着五行属性,属于真阳之火,数是七,具体说也叫丙火。其中所含的先天五元,就是传统所说的性体。其中有个重要的众生——名字就叫丹元。他的德性的强弱、能量的高低,就决定着这个众生是否能够走向德,复归于道,成就于道的高境界。古代的前辈们通过对人体内环境的实践和分析,总结出五脏里面德性含量的高低会影响我们实践道德修养、证道的最终结果。其中就指出,如果我们心中的礼德丰厚、饱满,那么心里面的性体就容易解脱出来,再加上脾土里面的信德能量也非常深厚的话,就容易帮助我们进入到最后的成就果位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什么呢?就是从庶人心境提升为贤人品德,从贤人品德上升为圣人品德,从圣人转化为至人品德,从至人品德升华为真人道德,真正地成就自然大道,完成生命的德道转化升华。就像无极图所表示的,中央的“无”就是信德。信德无限光明地充满了无极图的中央,而其它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等四德就构成了无极图的圆周。

当然首先要通过修心的礼德,加上脾土的信德,两者合一才能成就德和道;心中的礼德丰厚,肝里面的仁德也丰厚,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成就大智慧的一个基础,容易由智转慧;心中的礼德阳火丰厚,而肺里面的阳金也丰厚的话,这两者结合就是由德归道的基础;心中的礼德饱满,而先天的肾炁机能旺盛,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容易修养成圣人的品德,取得圣人德行的成果。所以礼德的能量充足,与其他四德中的任何一个结合在一起,都能够对我们的性命再造起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变化,而成就最后的善果。当然如果我们心修得好,德性圆明,能够放出光来,能量充沛,而其他的四德又完整,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淳德的状态,就很容易自然地进入道的境地。

所以我们在分析德道修真理法的时候,要懂得她的路径、她的内部变化、能量变化、德性变化,不要离开“心”来谈论最终的成果。离开了修心,离开了礼德,妄谈修真,妄谈修性,都很难取得真实不虚的结果。这些观点都蕴藏在这一部《德道经》之中,就看我们能不能参出其中的奥妙来,并用她来指导体内的实践。所以,历代的圣贤、大德和众多的大智慧者都非常重视道德的修养,注重对礼德的认识、升华和实践。

礼德最起码可以帮助我们做好一个常人,完善人生之旅。古人曾说未修真先学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做一个五德齐备、礼德明亮的人。如果不修好心,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修心,不重视内在礼德能量的提升,外在礼仪的奉行,做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更深层次的变化呢?所以说,修心为上,为根本。它贯穿在社会正确发展的始终,也贯穿在我们自己心身中验证、实践道德的全过程之内。离开了这一点来谈德论道,最终都会走向歧途,走向迷雾区!很难把握住道德理论自然运行变化的总规则,难以实现天人合一,难以进入众妙之门。这点我们要掌握,从历史上掌握,从我们的社会现象中去分析掌握,从我们体内的实践中去掌握,尽快地把握好自己,再造自己的人生,树立道生观。

礼德丰厚的人,他必然明理识法,很谦虚地去求教,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各种各样的方法,他会高屋建瓴地、直指本源地去把握其中的关键;而不会舍本逐末,捡芝麻丢西瓜。礼德丰厚的人,他心里面明亮,不疑不惑,自己照亮了自己的心身,就很有主见。入世能够采取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他的行为很自觉地去秉规持范。按照道德的要求,按照社会的要求,按照我们自己内环境的客观要求,去调适自己的行为,调适体内的气血运行状态。在调适过程当中,在认识社会、认识家庭、认识单位、认识整个历史的过程当中,他能明白道理。在与外界进行交流,在生存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会自觉地做到循规有礼,不争不躁;他会自觉运用《德道经》的理论,处下不争,仁慈不暴躁;不惑不迷,不容易被错误的言论、错误的理论、错误的方法迷惑了心智,或者轻易地跟着错误的东西跑。因为他自己照亮了自己,能量很强,能够知时达物。

什么叫知时达物呢?就是知道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对历史了然于胸,对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基本掌握,对万事万物气运的变化有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和概念。因而能够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做到恰到好处或近似于恰到好处。而且能把自然界的规律、气运的变化机理,很自然地延伸和应用到万物之中。这个延伸是一种拓展,是一种深化;因为在那种礼德丰厚明亮的状态下,常常可以感知许多信息,甚至植物、动物内在的反应。也就是说这个光能够透到这些物性的内部,根据反馈过来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知时达物。

只有心里面明亮了、明白了,才能够知时达物。由于光能够渗透于万物,所以才能感化、教化、影响、帮助、救渡别人或者其它的动物、植物。比如,他心里很明亮,有这个能量,产生了爱心,这种爱心首先影响家庭,使家里的人变得祥和,然后影响周围的人,使周围人暴躁的脾气得到改善。这就是一种渗透,随着量级的增强,不仅能够感化自己的家庭,也能感化邻里、同事,范围逐步扩大。进而能够转化周围一些动物、植物本身的性质,这就是能化万物。

礼德明亮充足的人不会被周围的物或者事情所局限。因为他明晓事物的变化必须遵循 “道”的规律,“德”的显化,所以他就不会被物的惰性、固体性所局限,背上物象的沉重包袱,舍不得放下。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世间万事万物为何形成了然于胸。明亮的心使他能够坚信一切都是“道”所化生,德能所长养;物的存在、显化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永恒的只有心中的德和道,只有弥纶于整个宇宙的道,德才是应该信守的根本。

这就是心中的礼德,能够带来的一些良好效应。只要她充沛丰厚,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亮丽的人生,和睦的家庭,带来一个安定的社会。所以礼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待人接物外在行为的规范。

修心的问题,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正道学派都会自觉承认她是中心的中心。凡是把握好了修心修礼带动其它各个系统变化的,才是正道。舍掉了修心,只顾及其它的枝叶,把根本丢弃了,必定就是旁门,甚至是左道。这个心要符合礼德的要求,也就是点亮自己的心。道法自“燃”,这个“自燃”就是要让自己的心发出光明,使自己的身也发出光明,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这个光明既改造自己也改造外环境,她的根还是心中的礼德。

礼德的能量,是不可见之炁或不可见之光。炁是能量物质,就内环境而言,她主宰着我们全身的血、脉、心这几个系统。她所吸收的是火德,阳火。丙丁属火,丙火就是阳火,丁火就是阴火。礼德主要是指的丙火,在能量这个范畴,主要是指吸收火德。火德的作用是合乎生理状态地调节我们体内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我们全身的血,既有参与体循环的,也有参与微循环的,它能够很好的循环就是靠礼德之炁的推动。礼德之炁在血液,心脏,血管壁内外运动变化,从而推动血液的运行。礼德与我们体内血液的关系非常明确,如果没有她的温煦、推动,心脏就会停止跳动,人也就会很快进入性命分离的状态。

礼德的能量,这个炁,能够司理神明,司理什么神明呢?就是营养、补充、给予我们心中的神。中医学的著名著作《黄帝内经》对我们体内德能的分布作了很多详尽的说明,其中就讲到:心是我们体内心神的住宅,而大脑是这个心神的办公室。一个是宿舍,一个是工作间。那么靠什么来推动她的休息和工作呢?就是靠礼德之炁。她通过礼德之炁来获得能量。所以礼德修持比较好,礼德能量足,人显得精力充沛,心神的精神状态也比较充沛,心血管系统功能强盛,日以继夜地去工作,也不会很快倒下。因为礼德的能量支撑着心神的工作,人就显示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我们讲过心里面有三个性体:主管后天系统的主要是意识心神,它的工作同样需要能量,因为它同样是众生;阳我的思识心神,也同样需要这个礼德的能量;虽然真我能够自然地从宇宙当中吸收能量补充,但是由于她居住在我们的体内,也同样离不开我们主动去供给她礼德的能量,使她在里面能够存在并且积极为生命活动而工作,释放出光明照亮心灵,使形身健康。所以礼德能够主司神明,我们要把她认识清楚。

礼德之炁还能够调适寒热。她怎么去调适寒热呢?是通过她的分布强弱、流动频率的快慢,来调节我们体内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如,当我们需要血压升高的时候,从西医的角度去看,这个调节过程是通过显态结构,也就是血管壁上的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这些感受器能够接收外部温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通过它们刺激血管壁上的神经,反应到大脑产生调节的信息。这是从眼睛看得见的系统——太极白境,也就是显态这个领域来研究生命的。

但是这些运行过程,调节过程,从太极的黑里面去看,也就是隐态去看,没有哪一项生命活动是离开了礼德之炁的。如果打开了第三只眼看人体里面,你会发现这些红色的气在心脏和血管壁下的分布。当某一个比较强的信号传递过来时,会有红色的像云彩一样的物质在血管壁或者神经上流动,快速地传递。这些物质就是礼德之炁这个能量体,她始终在默默地起着推动、调适的作用。

炁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营和荣卫。“营”,就是有一种经营,管理的意思。“和”,就是调和、调节,使我们内在的和外在的“荣” 、“卫”两大系统能够处在一种动态平衡,适应各种生理变化。

炁对我们口和舌的活动也有相应的调节,因为心开窍于舌。舌头上虽然没有肉眼所看得见的窍,不像鼻孔一样,非常明显地存在一个窍与外界连接,但是我们舌头上,在隐态,在看不见的场上面,同样是不断地与外界在进行交流。修好礼德,舌头的运动,舌头的健康,语言的能力,都有相应的变化。礼德对于口腔、舌头的生理功能同样起着扶生、调节增强的作用。

对于内证道德,要展开的内容是很多的,这里只是作一些简要的说明,她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参阅《黄帝内经》掌握更多传统中医的内容,以加深对礼德的理解。就心中和身中内环境以及生命的作用而言,礼德对预防、治疗疾病具有中心调节作用。对我们实践《德道经》,创造一个健康美好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把握了才能够实现德性圆明,复归道德。

下边再谈一谈礼德外显的方面,礼德的外显是一种礼仪,古代称之为礼乐,外显的礼是起什么作用的呢?它主要是行为活动的一种规范,也是一种秩序,一种宽松的约束。她不是法律性的规范,而是自觉行为规范,是一种自然的公共秩序、社会秩序,是个人行为的秩序,即家庭生活、尊老爱幼、和睦友邻关系的秩序。

外在礼仪的诞生,自古以来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其中也包含了古代所制定的典章制度。所谓典章,就是文字记载的分门别类的条理分明的一些规定。礼是大量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共同遵守、执行的规范,是一些活动的准则。这是外在礼仪的一些基本概念。

古代对于“礼”的解释,是一种操作程序,叫做求神仪规,通过特定的仪式过程来通灵达神,祭神求福,称为礼。包括摆上供品去祭祀神,希望神赐福给自己这个过程。礼有一定的程序即操作过程,并有一定的付出,古人都有共识并遵循这个秩序。汉代的《说文》字典里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就是说礼是人们都去实践的一种行为规范,循礼对于古人来说,就像穿着鞋去走路一样的普遍,人人都去履行,所以神灵都赐予他们福慧。

从古代的那个时候来看,人们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承认太极黑里面存在时空结构和物质,存在着三元系统,这些结构和系统以及三元,对人类的活动,对显态的凶吉祸福具有左右和决定的作用。所以要通过一定规范的方式与隐态沟通交流,去祈求他们赐予人类好的结果。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施礼的过程,礼仪实践的过程。

有一本《虞书》,这本书里面讲,古代社会对礼进行了分类,叫做修五礼,即修五种礼仪,包括吉、凶、君、兵、嘉。也就是对于吉祥的事,通过礼的方式来表述;遇到凶事的时候或者趋吉避凶的时候,也用礼来恳求天或者神的帮助化解;部队的行动、管理,士兵的行为,也用礼来制约;对于嘉奖、表彰,同样用礼来规范举行。

在《礼记王制》这一册书当中,还提到六种礼,“修六礼以节民性”。就是说要劝导民众修养执行六种礼仪、礼节,以规范引导百姓的行为和心性。哪六种礼呢?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相见之礼,这六种礼。这六种礼的流传非常久远,很多都流传下来了。但是按照古礼的那个过程来看,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比如冠礼,在日本还有形式上的保留,南朝鲜也有所保留,但是在国内反而已经看不到了。我们已经把它弃之如敝履,就像破鞋子一样甩掉了,没有保存下来。至于说婚礼、丧礼,我们虽然有这个礼,但都是学的西洋人的。传统的婚礼、丧礼现在也是仅存皮毛,内在礼德的实质也丢失得差不多了。祭祀也是同样的,在清代中叶的时候还有所保留,但是在那以后,祭礼已经有点体无完肤。而且解放以后到现在这么多年,仅仅是去年在曲阜由当地政府出面,主办了官方的、或者说半官方的祭礼。而且这种祭礼的仪式,操作过程和规格还没有真正恢复到汉制的要求,就是说还没有表现出汉族的风格。我们从电视上都看到了,他们只是简单地抄袭了清朝的服饰和其中的过程,有的步骤上还失去了严肃性、规范性,还有点中西结合的味道。其它的乡礼和相见之礼,与按照传统道德文化确定的礼仪过程相差甚远。更不用说遵循礼德的本质及所具备的能量,因为能够体悟到这种炁,观察到这种炁能量变化的人,已经太少太少了。

实际上古人在循礼,制定这些礼仪的过程当中,非常注重那个看不见的物质的变化。根据那种变化、流动、走向而制定了一步一步的操作过程,从而使礼的操作过程中高度地与看不到的物质——礼德能量的流动协调、统一。我们后人因为看不到,为了方便就擅加修改,实际上使很多的礼仪已经失去了她真实的意义,已经不能达到祖先们制定的时候想达到的目的。由那种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程序和形式,变成了一种随意性的后天意识为主导的随机性很强的没有章法的礼仪。

古人是非常注重显态的礼仪的。正像《左传公十五年》中所说的:“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把她提到非常高的高度。礼仪的操作过程,礼德的修持表现,都是顺应天的气运变化的。什么叫天意?天意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气流的动象、气的聚散、光的聚散,是用“德”来表述的。德的能量形态和德的品格形态的变化,是制定礼的基础;所以说“礼以顺天”,所表达的是“天之道也”,也就是自然规律。通过我们后天规范性的行为,符合气机变化轨迹的行为,来顺应天道的变化,与道相应、相感、相通;而不是主观意识闭门造车,不纵观阴阳而制定的。如果不能整体地把握阴阳,纵观显隐,那么所制定出来的东西,只能说知白守白;而不能穿越太极弦到达黑里面,知黑守黑,它就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后代所制定出来的很多东西,已经不具备这个作用,没有这个能力了,都成了表面形式。由于不能够通达阴阳,不能表现出“天之道”的特性,所以都是短命的。应用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淘汰,很快就被遗忘。但是我们祖先在制定这些礼仪的时候,却非常慎重,因为“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从上面的这些解释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礼德的外显——也就是社会人际交往、交流的方式和规范,这个规范要顺天,即要符合自然规律是关键。凡是能够符合自然规律的礼仪,都应该保留而不能擅加篡改,这样才能够使“天之道”再现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论礼要把握住这一点。

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从这一句话里面,我们思索一下,礼德的内在修养和礼仪外部的规范,对国家的作用力,礼德能够起到理顺的作用,使执政者能够轻松地管理国家,使国家的发展保持平稳。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真正地从的心里遵循礼德,社会就能够安定团结,而达到定社稷的作用,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就能够稳定而安泰。所以说礼能够“经国家”,“定社稷”,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基石的作用。“序民人”,就是使人民大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规有序。这个秩序是靠礼德的修养和礼仪的保持很自然地实现的。因为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顺天之礼,她所反映的是天之道。我们抓住并且保持好了礼,就能够利后嗣,也就是使我们的子子孙孙保持兴旺发达的状态,是千秋万代的功业。

从古代对符合天之道的礼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礼就是个人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范则、规范。不论是五礼、六礼、还是九礼,都是治世建立文明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除大的礼仪——五礼、六礼、九礼几种规范外,其他还有很多很细的种类,以小的归类来进行划分有几十种。所以在《礼记中庸》里面就谈到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孔子曾经花了一生当中许多的心血来研究礼,想恢复到周朝——西周时代的礼序社会,以礼安邦定国的状态。当年老子还批评了他。为什么呢?就是我们上午所讲的,这个道,这个德是手,手上面又分五指,不能用一个指头来恢复整个手的功能,一定要抓住整体——五德,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分系统论和大系统论的差别,因为站的层次不同,站得越高就看得越全面。老子是处在道的境界当中来俯察整个宇宙自然的,所以他看得很清楚,就高明得多,能够超然于物外,洞察阴阳,看到德性逐步下滑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自然而研究出大道的变化规律。

而孔子当年治学,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系统进行学习、实践和掌握的,所以他推广周礼才显得那么的不适时宜。当时七国纷争,他周游列国想推广礼制,向各国的君王极力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的这些好处,但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君王能够听得进去。因为当时社会离道失德已经到了文功武治的状态,要文功武治,把这个霸气释放出来,统治者霸治稳定以后,才可能考虑到这些学说和思想的贯彻。因此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在这些国家才吃了闭门羹!由于不能顺应人类离道失德变化的速度,所以他想要恢复周礼的愿望才难以实现。但孔夫子有一名名言,就是“克己复礼”。这句话包含着实现心灵净化的真理。如果运用《德道经》的精神去解读,则意义非常深远。

在周朝有复杂的礼仪要求,但我们并不批评这些礼仪的繁复。因为它当时制定这些礼仪、规范、要求,就是观察了自然和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在这些礼仪的运作过程中的变化,而确定的相应的措施。不是像现代人这样仅凭主观意识进行确定的,这是我们认识古代礼仪符合天之道的一个关键。周代繁复的礼仪之所以被时代所淘汰,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心中的欲望越来越强,蒙蔽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对自然、对道的感悟越来越封闭,这才完全跌入到仅凭后天的智识办事的状态。所以对古代那种智和慧兼修、兼容、兼用而制定出来的一些东西,就难以理解。人类离道失德以后已经由睁眼、明眼到盲眼的状态,不能认识她的价值,所以就逐步地把她抛弃了。虽然很多的礼仪要求,对于德治修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对于后期的人类来说已经无法贯彻和实行。

真正的礼,符合礼德的礼,能够穿透阴阳的礼,她深含着人类对自然的顺应,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敬畏和顺从,对心灵中德性的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外环境平衡协调的一种追求。它包含了对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期望,也包含着对人本身内在禀性改造的一种期盼,对我们心中、体内存在的不良习性进行德化、转换的愿望,也包含了对建立美好生活环境的一种期待。礼对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也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人们或多或少的还是在重视礼的延续和存在。

近代我们提倡文明礼貌,这里面看起来也有个“礼”,但是没有什么更多的具体东西,所以它的推广显得比较艰难。礼貌一词,所表述的是形体和语言的外貌,如果没有内在礼德的支撑是很容易空有其貌的。道德传统文化中礼的形成,充分体现的是“教民者教心,化民者化心”。重点是以规范和行为准则促使人民尊道贵德,用公共社会道德与刑治相辅,以修心作为治本之道,并以此作为主导与只能治标的法治相辅相成,双管齐下,内外并行,治国安民,从而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大家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蒋介石背后墙上就有“礼、义、廉、耻”四个字,这源自于儒家的学说。这说明从古到今,礼对我们民族的作用非常关键。

礼,包含了人生能够遇到的一切问题的制度化、准则化、协同性以及习俗化。这种提倡也表示我们对保持良好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种愿望。但仅仅是提倡,不从治本用药,则会流于形式。必须从心上把握好,才能帮助我们处理好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礼制度化、准则化,就可以习俗化。在社会生活当中,礼德观念和礼俗习惯相结合便形成了礼仪,比如刚才已经讲的婚礼、丧礼、祭礼等等。古代的礼仪还包括了一些礼则、礼器。器就是指物器、用具,内容很丰富。

以上是对礼的双重结构——礼德和礼仪的解析,我们要有深刻、科学的认识。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道德传统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五、民族礼德的历史兴衰与现状危机

我们学习了《德道经》以后不难理解:礼虽然是道之华,德之显,特别是礼仪,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它是表、是泊;但是通过外在表现也可以使我们看到实质,看到心灵的状态。因为本质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质真华洁——内核纯洁了,外在的表现就华美。就像一颗花,正因为有根有茎,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如果没有根茎,这花还能存在吗?它会很快凋谢,蜕质变化。花就是这个礼,那么内在的实质,是“厚”、“实”的根和茎支撑着,不能因为华而否定基础,有了基础才体现出华。礼是一种可观可见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如果礼还在,那么内在的德性仍然存在。德失了,礼必然也丧失。

我们透过礼的兴衰,可以了解道德在社会上的兴衰。礼在我们整个民族历史上的兴与衰,本质上所反映的是离道失德的蜕变过程;我们不能孤立地只看礼的兴衰而讨论历史,史学观离不开道德,道德应当是中华史学观的灵魂。礼不论是外显的礼仪还是内在的礼德,它都只是德的一个子系统,是五个分枝系统中的一枝。德与礼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可以反映整体,整体可以影响局部。整体的德,淳厚的德才是礼之母,礼之本。

正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里面所说的:“礼乐,德之则也。”就是说礼乐的兴衰是德的一种表现,是德的外显,反映德的离散和重聚。历史上西周末期礼崩乐坏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离道失德,其实就是道治、德治的全面终结,使社会进入霸治称雄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心灵都处于仁、义、礼三种德性缺失的状态。离开了德治,人们丢失了德性的淳厚,心变得错综复杂,在里面升降浮沉,时而复苏,时而沉寂。社会就进入了一种智治(人治)加刑治的历史时期,使民族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状况处于急骤动荡变化的状态。

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社会处于失落德治的状况。当社会安定的时候,统治者们常常导之以德,习之以礼。一旦动乱起来就完全变了样,安定的时候德才被统治者想起来加以利用。《论语·为政》中曾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就是说治国教民,做人立世,要教导和引导人修养德性,遵守礼性。“齐之”,也就是规范统一遵循之意。这句话也反应出:德失则礼必丧,礼存德必尚存。

从历史记载中,我国有礼德、礼仪文字记载的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我们历史发展的盛衰变化同步地存在着,礼德、礼仪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一。从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礼德、礼仪的兴衰所反映的是民族道德的兴衰,礼兴的时候民族就兴旺,礼衰的时候民族就衰败,礼的兴衰就像显示器一样,展现出那个时代国家精神文明的状态。历史上每当社会进入礼乐兴盛的时期,就会出现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文明盛世;每逢礼德衰退的时候,就会出现国运阻塞不通。就像《易经》里面的否卦所表示的,不通了,国运就衰败,战乱就起来了;民穷国弱,就会受欺凌,民族的整体道德水平也迅速地滑坡。像历史上的两晋之乱,元朝和明朝这两个朝代的一些变化,以及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末期、最后一代,它的气运变化将竭的时候,都是丧失了礼的原貌,暗淡无华的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秦朝一统六国,但是秦朝不用道德来治世,单凭苛政、暴力、酷刑来治世,结果只传了两代,十五年就衰亡了,短命的秦朝很快就谢幕了,汉朝建立以后,君王和辅佐的大臣们都认识到仅仅以武力、以酷刑来治理社会,是不可能达到长治久安的!汉初有个贾宜写了一部《过秦论》,讨论秦朝暴政,指出它灭亡的原因。这一部书为汉朝道德的复兴、礼乐的绽放光明奠定了基础。在经历战乱以后,汉朝吸取了秦朝败亡的教训,他们就开始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整个道德文化重新稳固地确立起来。再加上西汉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都十分崇尚黄老之道,就是用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和思想,用无为的方式来管理和治理天下,所以出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这里题外聊一聊“无为”,我在德国的时候就问了一下翻译,德国对《道德经》的“无为”是怎么翻译的。他说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什么也不干”。我说:“这就不对了,怎么是什么都不干呢?”“为”字的含义,实际上一直要追寻到甲骨文里面去找答案。“为”字最早的字形,是两只母猴在面对面的用两只手打架。这表示什么意思呢?早期我们的祖先观察猴子的行为而定了这个“为”字。猴群里面只有一个公猴为猴王,它统领着大大小小的母猴和群猴,猴群的多少取决于它的能力。当它走到某一些母猴所呆的树下时,那些个母猴往往搔首弄姿表现出非常地殷勤;而她那个小家族其它的母猴呢,也常常在公猴跟前争宠,极力地表现自己。两只母猴相争的象,就是“为”字。古人用象形方法创造了“为”字,实际上“为”就是表示“具有欲望、私心的行动”。在人具有欲望和私心的前提下而去行动、表达,就称之为“为”。

那么怎样理解“无为”呢?不能够忘记了前面的私心和欲望来掌握“为”的意思。老子在这里所写的“无为”,真正的含义是指没有私心欲妄的作为、努力。而不是一般解释的那种浅表的意思。因为当一个人的心里面没有了私心,欲望,只有公心的时候,就合符德性,与道相近,就能够感知到道的一些脉搏——运行规律。保持这种无私无欲的状态,心灵就可以与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相沟通。象调频一样,就调到了那个频道。当还有私心欲望,还处在后天的贪之中,没有那种自然的公心,那么你这个频就没调好,接收不到。所以在这里提到“无为”时,稍微强调一下。

当年历史上西汉初年,这些君王祟尚黄老之学治理天下,从而使整个天下非常富足,礼仪就自然兴盛起来了,百姓安居乐业。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他一方面喜欢求仙访道,一方面又采用大臣们的建议独尊儒术,就是用儒家的理论管理社会。用儒家的理论方法来治理朝政和引导社会风气,一方面又在精神领域,用道家的理论来净化人们的心灵。这样就使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比较完善的道德观念和管理体制。奠定了这个基础,道德文化的底蕴在汉朝就建立得非常的丰厚。所以我们称为是“汉人”,“汉字”、“汉族”这些名词和观念能够延续到现在,这与汉朝道德文化的兴盛,与他们运用黄老之学来治理社会,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以后的唐朝,可以说进入了运用《德道经》治理社会的鼎盛时期,给我们民族增添了无比的光辉。在这个历史时期,有唐初的贞观之治,德治照亮了人类历史的那个阶段。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经济、农业、畜牧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所有西方世界,盛唐的气象远播海外。构成了万国来朝的盛况!与当时西方世界的混乱、腐败、分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当时社会的礼乐、礼仪,都非常兴盛和完备。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之为“唐人”,纷纷到唐朝来学习。在管理上,国家的治理上也出现了奇观,在唐朝鼎盛时期,监狱成空,当官的无案可断;行千里而不必带东西,有人主动地供给你吃的东西,象待亲人一样接待你。我们现在能做得到吗?你带一包东西,睡一觉,不放在枕头下压着的话,早上起来就没了,被人偷了。这说明道德复兴的重要,教化人心的重要性,近代西方世界的经济虽然发达,却始终难以称其为太平盛世,因为只有德治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历史中运用德治,开创了真实的太平盛世!

现在国外很多人讨论中国历史的时候,都推崇唐人,从各个领域研究,为什么中国当年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美国有唐人街,在英国也有唐人街,在西方,大家都以建立唐人街为荣。西方人也喜欢到唐人街里去品尝中国的饮食,追寻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离道失德,礼仪暗淡,复兴艰难的时代,源起于外族的入侵。使我国道德文明败坏、礼乐失落,其中的损失是最惨痛最严重的。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的劫运,自此而始,一波接着一波,一直延续今日,还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最初是野蛮的外蒙入主中原,统治中国以后,使唐宋时期复兴的道德文化和礼仪文明遭到破坏毁损,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明代,可惜的是,在元朝时期错失了一步。而到了明朝又没有把握住道德的复兴,反而将道德文化抛弃了,独尊儒学,僵化儒学,而未能恢复元气。因而才逐步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什么说元朝以后我们错过了复兴道德的机遇呢?因为到了明代期间,当时的统治者错误的引导,出现了“八股文”的歪风。正像一位史学家指出的“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八股出现了以后,古代的人文、道德文化学说就被抛弃了。“《大全》出而经说亡”,当时编撰了一本《四书五经大全》,他们将宋朝的一些糟粕加以发扬,精华却被抛弃了。这就使民众的教化开始远离道德,出现了僵化性的所谓“四书五经八股条文”,把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学人,禁锢在一个很小的框框之内。所以说他们背离和伤损了我们丰富的国学。

从那个时候起,整个民族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到了清朝的中叶,很多有识之士曾经进行过艰苦的努力,想复兴传统道德文化。但可惜我们受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西洋文化在洋枪大炮作开路先锋的前提之下,进入了中国,也就把国人弄得神魂颠倒了。观察分析当时的历史,以清朝末期为一个分界线,在这个时期以前,中华民族的离道失德,还只是一个被动的离道失德、放弃礼德文明的历史阶段。但是,从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开始,包括民国年间直至现在的一个时期中,却出现了部分国人对传统道德文化和礼德文明,自我讨伐,自我毁灭,自我颠覆的时期。我们自己的人反而起来想把祖先们遗留的文化都抛弃掉,而去全盘学习西方的东西。

这种崇洋媚外的风气,近代以来就表现得更明显了。对于我们如今的病症所在,很多人公然把它归咎于道德文化,认为是传统文化的弊病造成中国的现状!这根本就没有认清病象辨证施治,没有摸准时代的脉搏,竟然想通过破坏传统文化来救国,实在是错上加错,加重民族的灾难!遗憾的是现在还有人想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况。

某些人由于本身缺乏民族文化的底蕴,没有系统掌握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髓,不能纵观历史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弱民穷的原因,准确地诊断民族的病证所在,以对症下药。片面崇拜西方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进而迁怒于博大精深、滋养民族繁衍生长的中华道德传统文化和礼仪文明。出现吃祖先、喝祖先、用祖先、却要弑灭祖先的可悲而又奇怪的现象。他们固执地迁责弑祖,少数激进者甚至试图扼杀民族的灵魂——道德!从而全盘颠覆传统道德文化和礼仪文明,欲将民族精神文化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愚昧无知地以为,如果不进行这样彻底地破和立,就不足以重振国运。这种将脏水和婴儿一起泼出门外的行径,使中华道德传统文化和礼仪文明,遭受千古以来罕见难闻的浩劫,令人痛心疾首!这种自毁民族精神文化长城的愚昧妄行,导致民族道德文化和礼仪之邦复兴的希望长期中断!使整个国家和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同时导致西方各种文化和主义泥沙俱下,糟粕涌进,在中华大地上甚嚣尘上,盛极一时。这些毫无民族文化精神底蕴的不肖子孙,虽然信誓旦旦地号称要重振国运,但是由于他们妄图在摧毁国本,欺师灭祖,扼杀民族灵魂的前提下全盘西化;妄图在没有民族精神土壤的顽石之上移植西方文明;这就有如让无根之木立于光秃的石板之上生长,由于没有任何土壤扶生,所以最后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自古迄今,只见存优取长,吸收融合发展而成功。唯独我们的某些狂人竟然希翼毁灭民族文化以全盘西化,他们的拥权妄为,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深重的、无法弥补的巨大灾难。

现在,随着中央政策的英明,国策的重新确立,这一小部分民族的败家子,他们的声音逐步地开始减小。因为更多的有识之士,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已经开始站出来说心里话,正确地分析历史,把这些所谓激进者的面目给揭出来。他们试图扼杀我们民族的灵魂,抛弃道德文化的根基,这个现象是必须要纠正的!其实我们自己毁坏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支柱,这叫自毁长城,破坏了自己的文化长城。这个行为是非常愚蠢的,从而也导致了我们的道德复苏、复兴,民族复兴时间的延迟。

总而言之,纵观历史,近七百年以来,我们才真正的落后了。落后不能归咎到道德传统文化上,责任在统治者。因为人心、民心、国心的去向是你引导的,你把它往哪个方向领,它就往哪个方向奔。我们有些败家子狠狠地去讨伐传统文化,恨不得把老祖宗的东西全部砸碎,彻底地毁掉,来一个全盘西化。这样做能真正地振兴中华吗?这些人的努力肯定会失败的!要想振兴中华,就必须要认识道德的重要性!认识我们民族的根就在于道德,我们整个的人文精神,我们的民族之魂,我们的精神支柱、精神食粮,全部都是在道德之中。离开了道德,离开了礼德的规范,我们要想按照西方的模式来振兴我们的民族,可以高高地挂一块牌子:“此路不通!”告诉他这个路行不通啊!

为什么胡锦涛主席一上台就讲到了民族复兴?他去到西柏坡的时候,首先就提了“民族复兴”这个口号。实际上也是有感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极左的蹂躏和极右的失误,我们的道德文化已经被摧残的体无完肤!因而提出了振兴我们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我们要注意到社会的现状和危机,要治理这些现状和危机,就必须要治心,重视民心的德化,重视礼德、礼仪。只有道德才是医治社会弊病的最好良药,它就是仙丹妙药。历史上各个学派也承认,道家的学说的确就象药一样,既能治个人的病,也能治家庭的病,更能治国家民族的病,就看我们去不去用。药品就在《德道经》五千言之中,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治疗各种毛病的好办法,掌握好了,运用好了,“治大国”就“如烹小鲜”。

但是就怕歪嘴和尚念经,把《德道经》念歪了,曲解了。我看了一些国内的解释《道德经》的版本,有的简直令人笑掉大牙!他既没有古文的基础和底蕴,又没有内修内证的体会,就在那里胡批乱注,把“如享太牢”解释成“坐在牢狱里面”,不是笑掉大牙吗!对“如春登台”的解释,也是胡诌一气,很不严肃。本来宣传《道德经》是个好事,可他把字意完全理解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现在的文人,很多都在用铜钱做眼镜,眼睛一睁只知道钱。为了钱,没有良心,没有良知,没有起码的道德准则!心被铜钱熏臭了,所以极不负责任。这就是“追名逐利”所带来的非常严酷的现实。人的品格就体现在一颗心,整个民族的精神就体现在一颗心。这颗心趋之于利,大家就会都跟着“利”字去追求,越追于利,心就越贪;越求于利,欲望就越难以满足,物质越发展人心就越自私,礼仪就会丧失;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沉迷和混乱。为什么要提倡民族的复兴?实际上民族的复兴,关键是道德的复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民族的复兴已经迫在眉睫!

就世界整体状况而言,礼,是中国人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历史上曾经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是我们中国人生命活动当中一切习俗行为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的国风、民风的特点。因为礼在中国形成的年代,比西方要早两千多年。西方是在十四世纪的末期才出现了有关文明礼仪规范的记载。

早在二干三百多年以前,我国就已经在《礼记曲礼》当中,对人的行为作了一些规范、要求。比如说其中有个食礼——进食的礼仪,就提出要求:在吃饭的时候什么样才叫有礼?一碗饭放在面前,我们不能够把饭扒成一堆,堆成一个尖子再来吃,这就叫无礼。为什么呢?堆这个尖子是表示给死人吃的,它冒出来的气像塔形一样,可以使饭的气与鬼魂沟通,这样就违背了人吃饭的规矩。所以要求不要把饭堆成尖形吃。这是礼记里面记载的吃饭的规矩,只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要求。对于喝汤呢?也同样提出了礼的要求,就是你不能把它洒在桌面上,所以不要把汤盛得过满端到桌子上。这是因为水中有气,你不能够将与气结合非常紧密的这一碗汤轻易地泼洒掉。这样不利于气机在汤里面的储存、运动,让人充分地吸收汤里面的营养和其中的气。而且汤泼洒掉是对客人的不尊敬、不礼貌。

再说嘴巴,吃饭的时候不能发出过大的声音,嚼东西的时候也要闭口唇地细嚼慢咽,既符合生理要求,也符合气机运动的要求。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些要求丢失了。当然有个别的家庭祖辈都很守礼,注重礼德培养,对孩子要求严格,表现出“吃有吃相”。而现在一般的人走到餐馆里也好,到别人家中做客也好,那个声音太热闹。在餐桌上,锅瓢碗勺“噼里啪啦”响得很,嘴里面的咀嚼声就非常典型,吞食面条也好,喝汤也好,那吱吱声、呼呼声响亮得很,都是不符合礼仪要求的现象。对于吃的东西也有要求,比如一块饼、一块肉,你夹起咬了一口就不允许放回原来的那个菜盘里。这都作为一些礼的规定。

这也使我想起了在欧洲,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华人,他们还或多或少地保持了中国的那种礼仪传统。他们要求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在口里嚼饭的时候,嘴唇应该闭着,外国人都不喜欢吃饭发出声音。这点多数中国人很难做到,没有多少人去注意。但是西方和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反而在遵守这个。有的人提出,吃面条都不能发出声音。但是现在我们吃面条,“嘘……嘘……”吸得很响,好像是以响来表达吃得香。在国外餐馆里,你要是发出这样的声音来,马上有十几个脑袋转过来盯着你看,他们会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你。为什么呢?认为你没有教养,发出的声音太粗太大,你没有礼呀,失了这个礼仪。但是在三干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规范,已经有了记载,只是我们把它丢了,把民族传统文化都遗失了。食礼中,还有就是不允许当众剔牙。你看我们在餐馆里哪有不当众剔牙的?桌子上本来就有一盒牙签,把盖子一揭,抓着一根就剔。上啊、下呀,张着嘴,甚至把手也伸进去,掏呀、弄呀、剔呀!哪里顾什么体面呢?这不都是一些无礼的表现吗?既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也不尊重别人的人格。

所以在外国人的眼里,在海外华人的眼里,我们已经不能够称之为“礼仪之邦”。有些人会说“我们的国家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现在当然也是礼仪之邦”。但是人家提出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凭什么说你是‘礼仪之邦’?”这的确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是应该好好的反思,看看古代礼仪的记录,对照社会上出现的状况,看看现在的人心,我们已经是几代人失去礼德了。因为礼的状态反映出整个人心的状态,这颗心是否符合道德,都可以从礼德上表现出来。

如今礼德处在危机之中,这个危机可以透过历史来看。翻开历史,我们确有“以治心为本,以礼治世”的辉煌时期。曾有千古绝唱的道治和德治时代,如尧舜的道德鼎盛时期,周朝礼乐辉煌的时期,汉朝的文景之盛,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宋几个时期,清朝的中叶时期等等,都曾经有过礼的辉煌的时代。那些时代才铸就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光荣历史。历史上这些时期,使我们的礼德在世界上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才使世界各国在历史上,将我们的国家称之为“礼仪之邦”。

但是从社会的现状来看,整个民族的道德传统文化和礼仪文明,已经被摧残得像冬天的树,连一片叶子都没有了。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一点没有?您看看,从国家的法定节日,我们穿的衣服,满眼看到的建筑物,到书店的文化品,可以说已经没有一个领域可以使我们亲切地感受到:哦,这是在中国!感觉不到了,不能体会到“我仍然处在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度之中”。没有任何的文化特征,来作为我们是区别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标志。我们现在凭什么说是炎黄子孙呢?没有啊!除了一头黑头发和黄皮肤作为标志以外,内在的东西没有了。更何况有的人还把头发染成黄黄的,无论男的女的,就一撮黄的挂在那里。好像是在表示他从里到外都已经是“西洋人”了,完全没有我们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我们已经无法简单地而又直接地证明:我们就是《德道经》发祥之地的后代。我们已经抛弃和丢失了祖先们创造,并且为之而奋斗,舍弃性命保卫过的一切文化的精华。

民族文明的丢失使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看起来像什么?像一只可怜的香蕉!你把香蕉拿一个过来看——黄皮肤,哦!这大概是中国人。但把香蕉皮一扒开——白的,全部是西洋的玩艺儿,白白的全是西洋文化。只有从皮上面,猜测可能是中国人。但是外国人可精明啊,他根据你具不具备礼仪,来猜测你是不是中国人,而不是单纯地根据皮肤来判断。我们十几亿人,却没有一个文化特征在世界各国人面前自豪地表示说:我是中国人!

在外国,外国人怎么来判断我们是中国人呢?最常见的是四个要素,说起来,令人心酸、心痛!第一个是什么呢?坐公共汽车,坐地铁,哪儿在大声说话的,一看——黑头发黄皮肤,哦,中国人!因为只有中国人,在车箱里坐着会毫无遮拦的放开声音谈自己的事,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根本不顾忌是否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别人在车上的学习。所以外国人就凭在公共场所的喧哗之声可以判定:那儿坐着几个中国人。

第二个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凡是那些随地吐痰的,乱丢纸屑果皮,而不主动丢到垃圾箱里的,常常是中国人。当然现在也增加了东欧人,东欧人也有这个习惯。第三个判断标准,就是在餐厅里面吃饭不规矩,在餐厅里弄得杯盘狼藉,吃的时候响声很大的。第四个判断标准,就是在公共场所过马路闯红灯的。常常是中国人不顾红灯,只要两头一看没有车,啪啪啪就过去了。但是外国人却非常规矩。红灯亮的时候,他绝不跨上马路一步。我有一位印尼的翻译,他就告诉我说,他们很守这个规矩,绝不会去闯红灯。特别是有小孩的时候,千万不要闯红灯,这会给后一代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他还讲了个笑话:德国的大人牵着小孩在马路边,看着华人“蹬蹬蹬”不顾一切地过了红灯。那小孩子问爸爸:“爸爸,这个人怎么闯红灯?”爸爸还“巧妙”地跟孩子解释,说:“闯红灯的这位伯伯是色盲。他把红看成了绿灯,所以他就过去了。”听了这个故事,心里很不是滋味。

别人为什么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的礼仪,而我们却做不到?是我们的血液里面缺这个成分吗?根本不缺啊!道德就是我们的根哪!自觉地遵守这些规矩、规范应该是我们的本能,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啊。但是为什么丢失了呢?还是一个教化的问题。不进行有力的教化,我们就会在世界各民族面前,造成一个愚昧、落后、没有教化、没有教养的形象。

看一看我们现在,是不是这个样子?所有有关文化的庆典活动,我们从来没有像样地、正经八百地去纪念一下历史上著名的给我们民族带来光辉的任何前辈。比如说,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们自己没有定成法定节日,相反在南朝鲜却可以寻到标准的端午节。我们国内的端午节只是为了满足口福,吃点棕子,什么火腿棕子,红枣棕子,在大吃特吃上面做文章,而在文化上已经失去了灵魂。在我们的大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当中,拉出任何一名学生,去问他屈原的著作是什么?可能连名称也报不上来。屈原为什么要投水自尽?可能也答不出来。相反,在南朝鲜却妇孺皆知。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什么就忘得这么干净呢?甚至连吊唁祖先烧了几张纸也被视作封建迷信。

“封建迷信”四个字,这几十年来,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道德精神扼杀了不知道有多少。还记得十年动乱的文革——这是近代对传统文化的摧残时期,造成的是一场浩劫啊!就是表现出礼守不住的“乱之首”的状态,所以称为“十年动乱”。实际上文化就是文化,政治就是政治,法律就是法律,礼仪就是礼仪,不依规矩,难成方圆。要把它分开来,要进行科学的界定。应该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封建迷信的概念进行正确地定义。现在很多人还在挥舞这四个字,他们拿着“封建迷信”的这根大棒子挥来挥去,吓得人一个个的把脖子缩着,文人不能保持自己的良心,史学家也忍气吞声。这怎么是正确对待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态度呢?!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来对待我们璀璨的道德文化传统,那无疑会将民族精神、民族道德和传统文化扼杀得一干二净!这是一个可悲的结果。所以海外一些学者就感叹: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会在我们这个道德之根的国家里发生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

看看我们的节日吧!很多社会学家已经提出来了,在这个方面我们也没有重视民族的文化。九个法定节日:元旦、春节、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教师节,与传统文化联系的只有一个——春节。其它八个,全部都是搬西洋的。甚至连一个情人节,我们本来有七七之鹊桥,我们的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的纯真感人的情人节,自己的情人节不要了,弃置不用,反而将西洋的情人节搬到国内来了。

我们对传统文化重视了吗?的确是太不重视,有一点数典忘祖的味道。那么要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振兴国运,我们必须要看到现状和危机。这些现状和危机,说起来是各个领域都存在。我们如何保持理性振兴民族?用什么来振兴?真的全盘地接受西洋的就能够成功吗?我在海外这么些年看到,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华侨,他们都清醒地看到了,世界各个民族对自己祖先的东西都非常地珍爱!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清醒地看到了,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丢弃了本民族的灵魂,完全接受其它民族的东西,一定会走入死胡同,只会带来民族的消失和灭亡。只有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坚如磐石地继承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够吸收、容纳、融汇、转化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走融合汇化的道路,进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这样才是本民族发展的根本出路!决不能全盘否定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要是详细谈起来内容很丰富,由于时间关系不详细阐释。看一看世界史,我们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六、民族的复兴,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文化的复兴、礼仪文明的复苏

由于近七百年以来,我们逐步从失落德治,到主动摧毁传统文化和礼仪文明,使整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满目疮痍,体无完肤。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长期被私利和贪欲所驱使,人们的心灵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漠视人性、见死不救、弄虚作假,愚昧无知的败德、缺德现象汗牛充栋,屡见不鲜。以社会风气败坏为表现方式的道德沦丧现象,已经构成了社会的“毒瘤”,映入眼帘的都是触怵目惊心的一幕幕。

光是各个门类的假货,伪劣的东西,就让人伤心落泪更令人深恶痛绝的是这已经侵入到食物当中来,什么头发做的酱油,工业酒精兑的“名酒”……光吃的东西,曾经有人归类过,假冒伪劣就有68种类之多。去年曾有一则造假的报导:西安有个炒瓜子的个体户,自己用工业明矾等乱七八糟的有毒物质,炒“美人瓜子”,黑瓜子。结果他自己七岁的儿子首当其冲,他在前边炒,儿子在后边吃。没有多长时间,他儿子成了植物人——傻了。这不是报应吗?他在那里害别人,首先害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为什么人们就警醒不了呢?这些人为富不仁,为什么没有任何制约呢?是法律不严吗?是法律不健全吗?都不是!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良知!一旦民心没有道德的约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19世纪90年代的广州街头,曾经上演三名歹徒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调戏侮辱妇女的一幕,在此过程中,聚集多达二百多人驻足围观全过程,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援手救助;成都一个姓林的姑娘惨遭车祸以后,生命垂危,百人驻足围观却无人救助。有人好不容易拦住了一辆车请司机送往医院,司机却拒绝救助,把车开走了,使年仅24岁的姑娘命丧黄泉。这个司机回家后,在麻将桌上还不以为耻地讲述路上这个见闻,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惨死的姑娘竟是他自己一奶同胞的亲姐姐!他知道以后竟然还麻木不仁地说:“我怎么知道她是我姐姐?”这真是一桩丧失人性德性的现世报应!

有识之士纷纷悲叹世风日下,看一看现在民心蜕变的状况,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候。无怪乎老子当年就呼吁:“攘臂而乃之”。是到了振臂高呼的时候了!如今精神文明的力度还没有跟上,道德教化还没有走上正轨。从整个社会抓起,从小抓起进行道德文明的建设实在是迫在眉睫!

观历史,看现在,所有的一切充分表明道德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民心治则国家安道德文化、礼仪文明的复苏,是我们民族德治的根本。要运用道德来复兴我们的民族,振兴我们的国家;用道德来重振我们的国运,国运;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社会。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道德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著称於世。在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人文文化的滋养中,我们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太平盛世。太平盛世,是西方国家历史上和现代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为“太平”所反应的是民族的善德,只有德治民心,人民在心里崇尚和实践道德,礼德明亮,礼仪文明,人民自律守法,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太平”首先是人心的太平。“太”,就是人人崇尚和实践道德,唯德唯道是尊。“平”,就是人心在道德和礼仪的规范下,私心欲妄制约在自然允许值范围之内,人心大公无私,人人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道德作为行为处世的准则。在此基础上才能真实地实现国家的太平,只有人民道德和礼仪文明的复兴,才能造就和实现民族的复兴。民族道德的复兴,是太平盛世形成的灵魂,物质文明只是精神文明的支柱,没有道德文明就不可能造就真正的太平盛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印度的圣雄甘地当年曾经说过,有七样东西可以使人类毁灭。其中:第一,就是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第二,是没有责任感的享乐;第三,是不劳而获的财富;第四,是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第五,是不道德的生意;第六,是没有人性的科学;第七种,是没有牺牲的崇拜。他讲得非常有纲领性,而恰恰我们有很多东西又被他言中了,正在这个框框之中。比如说贪官污吏不都是不劳而获得财富吗?他们把民旨民膏搜刮过来,传输向国外。把自己的子女通过各种手段,建立桥梁,输送到国外,为自己贪污铺平转移的路径。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就被这群贪官污吏吞噬了。这就能使我们的国家垮下来,光是打击国内资产外流,就查获了几千个亿啊!这些贪官多厉害啊!这些事实不都被甘地说中了吗?

当前民族道德基础的大面积坍塌,国家和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道德建设方面,投以人力和物力。国家为了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些年来不遗余力的在积极提倡道德建设和礼仪文明建设。采取了树典型、办活动、搞演讲、设节日、立法规等等系列举措和方案。树立的典型和模范遍布于各行各业,似经线上下贯穿于干部至百姓,政府与民间;纬线横络于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几乎都有自己的典型可循可学。例如执政者学习的典型和模范: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民衆百业的典型和模范:王进喜、时传祥、张海迪、李素丽、徐虎、陈金水、许振超;未成年人的典型和模范:雷锋、赖宁;诸如此类的典型和模范多不胜数。表彰发过的锦旗、奖状(奖金)、组织的巡回演讲团,无计其数。曾经轰轰烈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全民活动,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曾经如火如荼。

各种形式的行政举措也曾经纷纷出台,例如承诺制首问负责制2001920日还专门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个字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20039月,又将每年的920日确定爲公民道德宣传日;跨入2004 年以後,又颁布了《关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部还发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行爲规范,充实增加了“诚实守信”等内容。国家和政府对道德建设重视的程度正在全面深入地展开,民族道德精神复兴的春天正在逐步临近。·······

需要看到的是道德心灵,礼仪文明的建设,不同于物资文明建设的规律性。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如果不能深入人心,所有的努力都只会浮于表面,起不到根本的效应。因为要让如今私欲充斥身心,受西洋文化冲击的民众重视道德,主动的修养道德,需要强有力的说服力,震撼力以及广泛的影响力。要产生这种作用力,必须找到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的根,这个根就是 “万经之王”的《德道经》,希望所有的人士能够不带任何成见的,科学客观的看待《德道经》,虚心研读《德道经》,把她运用于当今的道德建设。因为她瑰集了祖先隐显的智慧,含有无懈可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内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非常耐人寻味,百读不厌,认识上升一层就有新的一层收获,我们这些子孙是丝毫不可藐视的,许多国外人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生活、工作以及各个方面的管理之中。这只是在显态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她涵有显态所不可见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是现代人所不可轻视和暂时无法用现代的手段探知窥见的奥秘。一个人充其量短短几十年,怎么可以用自己学到的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所谓现代知识把几千年以来祖先留下的瑰宝轻易的自以为是的否定了呢?对于这些宝贵文化财富,只有用恭敬的,谦虚诚实的心态去研究学习,才能有所收益。不能愚昧无知的,简单的把她否定。

这些特点以及《德道经》中所富含的能量,能潜移默化地德化人心,使人建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改造灵魂,增智开慧,促进心身健康。诵读此经,既能解决百姓切身的利益,又能满足人们对健康、智慧、事业顺利、心理平衡的需求。这一点,汉朝《想尔注·道德经》在全国的普及传播,唐朝的士庶人手一册,皆诵此经,产生过无比巨大的社会效应,这些都是有据可证的史鉴。如果用道德来进行教化人心,用礼仪来规范行为,加上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肯定就变得祥和。近年海内外少儿诵经活动开展,所产生的益智开慧、改造性格、重塑人格、增进健康的明显效果,都验证了从民族文化之根上医治民族之病的是根本捷径,这个道德之根就在我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宝库之中!

应当透过表面形式和举措,抓住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这个根,重视民族礼德的文明,只有把握住这个根,全民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开花结果。实现民族的复兴,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去弘扬道德文化,提倡道德文化,实践道德文化。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国运才能重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有现实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清楚的看到,国家的命运与我们个人忧息相关,是鱼与水的关系,社会道德的沦丧造成的恶果影响到的是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像古人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一定要危机到自身才警醒,那时已经悔之晚矣,所以“国家兴亡,我当其责”。每个人都要看清自己的使命,贯彻执行胡锦涛主席的历次讲话,将“道德教育,民族复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来。我们学习和实践《德道经》,自始至终要在从自己修起,在心中的礼德上下功夫。内和外的同步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修出《德道经》中所阐释的仁德、义德、礼德,既有厚,也有泊,既有里,也有表,既有实,也有华,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完美无缺;使我们家庭的道德建设完美无缺,只有将自己心里面的礼德修得淳厚,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周围人,去完成历史交付于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外环境。真正地实现胡锦涛主席所倡导的:民族的振兴,民族的复兴。

民族兴亡,我当其责!让我们共同努力,在21世纪当中,共同创造一个人人诵读《德道经》、学习《德道经》、实践《德道经》的社会氛围!开创道德的新世纪!迎接中华道德文明为主导的民族复兴,兴国家、旺民族,把中国建设一个新世纪名符其实的太平盛世!让中华民族在精神文明领域和物质文明领域,同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50218/162.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