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观徼
讲 解 一
——根据熊春锦先生03年11月13日讲座录音整理编輯
古校本: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圣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通行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 ◎ 释字: 皆:《說文》皆,表示統括的詞。另有:都,全;遍,普遍;同“偕”,一同一起等義。美:味道甜美。“美”字與“善”字構形同意。與醜相對。 斯:《說文》斯,劈開。《詩·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另有,離開。《易·旅·初六爻辭》:“斯其所。” 盡;此;這;乃等義。此句中為“乃”義。 惡:《說文》惡,罪過。《段注》:“人有過曰惡(音è)有過而人憎之則曰惡(音wù)。 善:《說文》善,吉也。與“美”同意。另有好,好好的,好的行為,認為好;友好親善等。 相:《說文》相,察看。另有:相互。《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狀玻?相貌;看相等。 生:《說文》生,長進。象草木從土上生出。生,出也。’生與出同義,故皆訓為進。 形:《說文》形,象形也。指畫成物體的形象。另有:形體;形勢;形成;表現;對比,對照等義。 盈:《說文》貯滿器皿。另表示圓滿,溢出,增長,盛,旺盛之義等。 意:《說文》意,意向。心之音为意,即阳我心“思识”产生的音,传递于阴我心“意识”执行即为意。 和:《說文》和,(音hè)相應和。另有和諧,一致。溫和等。攙和。 隨:《說文》隨從。有跟隨,追隨,沿著,順著,聽任等義。 聖:《說文》通:耳順之謂聖。引申為:無所不通,精通一事。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聖”象人上著大耳,從口會意。聖之初宜為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賢聖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聖、聲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 居:《說文》居,蹲踞。由尸、古會意的緣故。踞是從古而來的習俗。另有,住,居住,平居,常時,處於,處在,停,占,佔據等義。 行:(xíng)執行,實行之意。 言:《說文》言,直接講說叫言,議論辯駁叫語。另有,說話,告訴,誓言,約言等。此處指發號施令,隨心妄言。 教:《說文》教,在上位的施教,在下位的仿效行為。 作:《說文》作,起立。“能立也。”另有使立起,興起,振作,始,開始,復活等義。 弗:《說文解字》弗,矯正。也作不,勿。通“祓” 始:《說文》始,女子的初生。《義證》》“言初生也。《釋名》:‘始,息也。’言滋息(生)也。” 志:《說文》志,意念。另有,意志。有志,立志,目標等義。古文中含貶義。《鬼穀子·陰府》:“志者,欲之使也。 恃:《說文》恃,依賴。依靠。倚仗等義。 成:《說文》成,成熟。成就等義。 〖注音〗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穀:gǔ音古;焉:yān音淹。 ◎ ◎ ◎ 讲解:
对《道经》第一章和《德经》第一章,我们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反复讨论了。掌握了《道德经》的这些纲领、这个钥匙,在摸到大门的前提下,我们再来深化,逐步展开认识,就容易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道德经》的实际应用。 首先,请大家三调。关键是形的三调、精的三调、神的三调。三调的目的是为了与宇宙,与高维空间、多维空间建立起联接。以便通过光柱沐浴在光气中。我们本身的元气元精、真气都是有限的,必须借助整个自然道德之光炁,在体内滋养、洗涤、增阳,内环境才会真正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状态。心感体悟这种状态才能获得道,与道德相连接,避开中间空间层次不必要的干扰。也就是说,要直指道德本源,直通道德的本根,道的根本。将这一过程把握住,才能很好地感悟《道德经》,体会《道德经》,真实不虚地学习《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也是与场的一种连接、同步、同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内部心身的变化。在这个连接过程中,人在光中,光在人中,天气下降,地气生升,会有一种自然的感受。尽量使体内产生变化,真实不虚地出现相应的变化。
扶生真我心身主
再来看看我们的心打开了没有,心中的那三个我,你自己是不是能用象数的办法,让阴我退位,将阳我调动起来,让他进入工作间,也就是进入大脑,开始主持工作。在调节阴我处在退位的状态时,不仅使它在心里退位,而且在大脑里也退位。安排吾阳我出来主宰心身的时候,不仅要在心中、胸腔这个宿舍里把他唤醒,而且要他进入工作间,进入大脑质层区这个办公室,使他开始主持工作。 “我退位,吾登台”,不仅是嘴上讲,而且要在内环境观,因为那个“吾”刚刚解放出来工作的时候,他本身的能量、能力是有限的,这时一定要注意观,通过自己的天门、观天心,那里会有更多的老师给你一些能量,一些方法,帮你巩固吾登台,而且能够对你身心的生命进行再造、进行工作。这个再造的完成,是为了使阳我主持内环境,并且与外环境紧密相连通。在这个连接的前提下,才能真实不虚地修养,我们的灵悟才能真正落实到内环境。目前有些同学的内气不足,没有足够的本钱,不能使心气冲开阴我,升华阳我,但还是要这么观想。希望内在能源不足的同学请你逐步赶上来,逐渐攒足能量,加快转化。如果能赶上的话,这种观想就会频频衍生,在内环境中真实地发生变化。这是在正式讲解之前,希望大家进入状态。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人天合一的环境,必须进入这个敞开心身的状态。 好,我们大家捧起《道德经,共同念诵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在诵念中要有心念和无心念相结合;有欲炼和无欲炼相结合。我们一起诵读了九遍,对这一段建立起初步的理念。为了加深这个理念和场性的感而遂通,再进一步探讨这一章文字的内容。如果用白话解读这一章,那就是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叫美,如何更美?那么丑的东西就非常普遍了;如果天下人都知道善之为善,知道善的重要,并且重视这个善,那实际上不善的现象就极为普遍了。 这句话作为第二章的开篇点出来了。是“居中观阴阳,从而体悟大道”的方法。世间对于美和丑、善和恶,这两对阴阳表现出来的现象,通过这两句话已经把它揭示得淋漓尽致。反悟一下我们外环境当中的现象,这对我们领悟这段话也能激起一些灵感思维。只要把这个破了,把美和丑、善和恶的分别在自己心里都破了,居中来观察美和丑、善和恶,就会发现世间的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现象。圣人之所以能处于无为之中,圣人之所以高,就是圣人他不陷于这对阴阳之中,行无言之教,处于无为之中,常处于无为之境,用道德体元的能量实行教化;而不是用阴阳分别的办法,不是教人陷于阴阳的办法来教化。上乘的教化一定是直指本源,直指道的根本,直指德的本源状态来教育自己,教育别人,影响别人。把握住道德的根本,道的根本,这是圣人用事、处世的方法。圣人处世决不会陷于阴阳中去束缚自己,他一定会跳出阴阳,整体把握阴阳的本质,直指根本而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这几句话强调和深化了圣人处无为之事。因为万物的根本特点,就是自然的真常状态。而我们为何要陷于阴阳之中,为什么参不破、跳不出来呢?为何不能及时地复归于道中,复归于无中,复归于零中呢?这一章主要是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分析人的心身内环境对于社会外环境、对于整个自然大环境的依存关系,这是《道德经》的重点。不要只盯着文字看外表,不要看外面,要看她的内涵。这个天下是我之天下,如果我们体内这个小天下在追求美的时候,追求这个表象的时候,千万要注意把里面的丑东西清理干净,如果丑的东西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那就首先要清除掉。因为我们的头脑中还存在着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你在张扬这个美,追求这个美,向往这个美,那么丑在你心身之中一定占了很大的比例。打个粗浅的比喻,现在的女性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外在美,对自己本来一张美丽的面庞,还想美上加美;除了涂脂抹粉以外,还要进行保健按摩;除了保健按摩,还要精心护养美容,想使它美上加美。从这些现象中不难发现,现代社会里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已相当空虚,始终在追求外在的美,而忽视了心灵的美,体内的美。这一点也就很容易让我们理解《道德经》这一章。如何观这个徼呢?我们体内这种徼的现象你注意到没有?
美丑善恶本相随
再说我们修养者,都认为得了丹、有了谷神为美,拼命追求这颗丹、这个谷神。其实在得丹有谷神的同时,心中丑的东西也在同步增长,这些自认为美的东西掩盖着你心中阴神所表现出来的追求欲望。那个欲望之心的丑恶灵魂中的一部分已经在同步增长。我们在追求所谓高、精、尖这些道之华外表现象的时候,实际上内环境当中恶的那部分已同步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只抓住体内阳我的这一部分环节,而忽略了其实存在着的丑的东西、恶的东西,怎么能够前进呢?斯恶矣!实际上就有德兼顾的意思,恶就是丑,美德并增。对自已内环境不知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既然现在双足紧紧地陷入到阴阳里,陷入到美丑这对阴阳里,那么第一步首先要正确地对待这个美,注意到恶。因为这已经很严重了。你如果不离开道,处在居中观阴阳的状态来看我们体内,把这一对美丑在你心灵中、在你身体之内抓住了,那么身体这一天下的美丑就掌握在你手里,你就可以进入品道的状态。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我们身心这两大系统,都知道好的应该去推崇,应当去执行,实际上紧接着诞生的就是忧;也就是说,你在追求美善的同时,内在的不善已经相当明显。当我们体内验证这个道的时候,不都是这样吗?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当你的善念一立起,阴我之心、体内的业力也就同步地爆发出来。那种逆反心里,那种死死抱住私欲不肯放的思想,那种非理念的东西,都会明显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在心灵当中时时闪现,而且很难制服它。有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的思悟和行为是错误的,也知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但他却偏偏要去行恶,而且还要用善的东西来掩盖自己心中之恶。这充分说明一阴一阳谓之道。善恶这对阴阳,常常因为我们崇尚善而掩盖了恶,在善的包装下去行恶,在美的装饰下充分地掩饰自己的丑。 学习《道德经》一定要联系到自己的身和心里面去,在这两大范围内,在这个天下之中来研究来认识。通过学习《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几句话,首先不要去分析社会,用眼睛先看自己,看看你对美丑的认识,看它在你心里,在你体内,在你的行为当中,都是如何把握的?你是在羡慕这个美,提倡这个美,追求这个美?还是用另一更高的方法来把对待这个美?对这个丑你抓住了没有?把握住它没有?这对阴阳在你体内显现时,你是单单追求了美的培养,而忽视了丑的产生?还是同时将美丑这对阴阳都整体把握住了呢? 对善恶这对阴阳,你是有意追求那个善,还是从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善? 万物皆阴阳,单从美和丑、善和恶这两对阴阳在内部身心中去聆听一下, 你对这对矛盾如何进行处理? 如果将这个问题把握住了,并且产生了正觉正念,那么“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这些阴阳,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型的变化都会囊括其中。 “居中观阴阳,从而体大道”。我们的内环境是不是这样呢? 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观到了无就丢掉了有,或执于有而不具有无,这都是顾此失彼,从表面看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没有注意到 在好的包装下的 恶与丑,这是离开了真正的好选择了非有的东西。我们反复强调“出有入无,整体把握”,在内证的过程中,在我们双眼睁开看世界自然所有现象的时候, 你是否把握了这对阴阳? 是否居中观阴阳从而体悟其中的道味?
有无相生道演化
“有无相生”, 不仅在体内要看,在念诵《道德经》的时候也要内观,观其身而知道。不要仅仅去玩文字游戏。这个有和无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我们体内的深处,无中生有,有里化无,这些过程你把握得怎样?在自己内部实践过程当中是注重了有而忽视了无?还是只注重了无而忽视了有?大家自查一下,你是否只修了性没有修命?性是无,命是有,你是否只修了命没有修性?或只炼了命而沒修心性?这对矛盾在你体内是如何统领的?一般人都是只注重双眼可见的天地人物、动植飞禽、星辰日月,对这些可见的象印象最为深刻。然而这个有都是诞生于无之中,无里面的道和德才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我们常常忘记体悟这个道、体悟这个德,偏执于阴阳的一个方面,而没有一体地把握住太极图,更不用说在深层次高度地提取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眼的真炁了。 读《道德经》第二章,再回顾我们的一生。能居中观阴阳而体大道,通过徼进入大道之妙的状态和时间,的确是希之又希,少之又少。我们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陷在阴阳中, 要么陷于阴,要么陷于阳。世人大部分都陷于两眼所见的阳,修者多陷于眼睛看不见的阴,拼命地追求。实际上在追求无的时候,你的有就会拼命地生长,这个无怎么可能出现呢?把这个辨证关系颠倒过来一想,就在其中颠倒颠,你若是善于颠倒颠,就能居中观阴阳,从而体悟大道。如果不能整体把握住,好的就会带来坏的,坏的就会带来好的。好的下面掩盖着大量坏的。你执着地追求善与美,那么常常是丑的开始、恶的开端,这一面很容易掩盖另一面的膨胀与发展。 “难易相成”也是这样。在我们内环境当中,在我们家庭中,在社会中,在整个宇宙中,难和易之间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跟我们体内一样,跟老子讲的一样。我们破了这个难没有? 进入了这个易没有? 这对阴阳你如何看穿它? 如何整体将难化为易,把握阴阳的平衡状态? 难又难在哪里? 易又在什么地方? 难就难在我们有后天的心意,是在用人心来认识。易在什么地方? 易在符合自然规律。当我们讲到难的时候,要知道易是变化的根本,因为抓住了这个根本,也就化难为易。很多人都感到了体内的变化,感到胸腹部有炁了,感到能观察到体内的变化了。但是也要注意,当你处在难的上升过程之时,同样伴随着易的产生,只是你还没有掌握易的变化根本。当我们心里把难充分放大的时候,也就压抑了这个易的出现,因为你固化了它。如果你放下这个难,放好心,调整好,使内环境的心里状态都符合自然真常之理,进入到很原则、很简单、很朴素的一种无的状态,那就成了易了。早上太阳出来,晚上月亮出来,太阳落下去,自然地一日复一日在运转,很简单的道理,很自然的规律。道生德的变化,并不是去寻、去钻、去思就能改变了的自然规律。跳出来观一观难和易,我们内环境遇到的困难,在你生活中,在你的疾病中,在你的思维中,在你的功修中,为什么就不能结合这个道理悟一下呢? 如果能进入其中去思悟,联系自己的心和身,联系自己的家庭,联系社会,联系整个天下自然,那么你就会生活得悠然自得,生活就永远是愉悦的状态。你的忧愁,你紧皱着的双眉就会松散。但是我们常常陷于阴阳的某个侧面难以跳出来,难以将自己的心调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处在孤阴不增、孤阳不长的那种状态,所以尽快地将自己调适到这样一个无为、无阴阳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曾经反复强调过的,要把心尽快调到统驭阴阳、观察阴阳、体道的状态。把心态调到这个状态,再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再来看我们内环境的变化,以及运用所有的方法,那就会超越形式的制约,超越了心灵的制约,进入到自然真常之道。
长短高下互变体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长和短是一个计量单位。同样的道理,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短就没有长。当长出现的时候,短就客观地存在着。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在我们内环境中同样要注意去体悟这个长短。比如我们任督二脉的长与中脉之间的短,你把握住了没有? 你是不是只注意到自己的任脉、督脉,而忽视了中脉呢? 我们的性线、壮力线、命功线是短,很多人只注意十二经络的长,而忽略了丹线的短;没有这个短,你就难以深入到更深的状态之中。正因为性线的短、命线的短,才能使身体处于积极的状态;相反,能把这个短求证出来,长也就更加圆满。 我们自己心里对事物的认识是否只喜欢长的,外在美的东西? 追求满足自己长的欲望而忽略了短呢? 这个“长短相形”的结合,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中,无论是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对某些事物的认知,你是否把握住了整体,是否顾此失彼? 有没有将她整体地运用在我们内环境当中进行求证呢? “高下相倾”。我们的内环境当中也是这样,只顾了眼前的光,就忽略了下面的火,不知道两者合起来整体求证。有的人用了一段时间的所谓高,求证不出来就老死守下面的火,这是不是高下相倾现象呢? 我们有的人只修所谓的高级方法,而把基础的方法弃置一边,但身场心场没有打开,一天到晚念念叨叨地追求所谓的高精尖,是不是有种倾呢?是否颠倒了?没有整体把握住高和下的关系。天之高无地不显,没有这个基,没有这个下,何以能到达高呢? 这样,天之高也不惧,天在高处,地在低下,各有各的用处,都是道。你不觉悟,不整体把握,忽略了一就是忽略了道。只有整体把握住阴阳现象,不要忽略,不要偏颇,更不能偏执。当你跳出阴阳以后,再去看那种高兴,那种愉悦,比你现在陷在阴阳里要欢乐得多。虽然你不知道什么叫阴阳,拔不出来的那种痛苦,每一个人都会有很深的感悟,就靠我们以上升道性以后所产生的理论来品味。一旦认识到了,我们的心和身就不会被业力固定在可怜的狭窄范围内;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思悟,我们的体会,都会自然地升华到接近道的状态,处在一种良好的、接近道的真常环境中去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并且实践到日常的一切中,包括你的生活、工作、吃饭、睡眠,无不在这一对阴阳之中。事事都有阴阳,无处不有阴阳,就看我们是否在居中观阴阳,身在阴阳,道在其中,真正实践这一章所阐述的 “观” 吧! 不实践好这个观徼,谈玄谈妙都是枉然! 所以不要轻易地去谈所谓的玄、所谓的妙。为什么首先要在徼上面下足功夫呢?你捕捉到了其中所含的道理,美和丑之间就是徼,善和恶之间也有徼,有无相生形成这个徼;“长短相形,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含的玄妙处处都有,就看是否能把握得住? 把握住了,才能知道这个妙。如果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自己的身体中,在家庭中,在生活中,在社会中,你都还没有突破, 还沒有掌握如何体道这个原则,那就是妄谈修道,奢谈修身。所以说只有急需补上这一课,才能进入良好的体道、论道、进道这一境界中。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这两句无疑都是与我们体内紧密结合的,如果抓住了, 联系《道德经》内求了,那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特点,就可以在体内实践。大家想一想,音和声在你体内把握得怎样? 前后相随你又把握得怎样? 你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以什么样的认识来理解音和声的? 每个人的前和后有哪些不同的阴阳特性?
圣人无为无不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这里谈到了圣人。《道德经》中很多处提到了圣人这个名词,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衡量鉴别。我们在开篇之前谈到了庶人、贤人 、圣人、至人、真人,世间也就这五大类人群。圣祖在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这个中,也就是这个圣人,他是整体把握住人群分类的特点。圣人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圣人证到了德行比较完备的状态,而且又能够通晓阴阳, 当然就能很自然地无为治世。对自己内环境的所有问题,对待阴阳,对待身边的所有现象,对待社会的现象,对待整个自然的现象,圣人都不会累之于心,挂之于怀。因为他的智慧与自然相通, 处在一种无为的状态。圣人从来都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无为处事, 处无为之事,他的行为一定会像行云流水一般, 潇潇洒洒,而不会挂在心中,不会陷于万事万象的阴阳环境之内。圣人之所以能处于无,处于超越阴阳太极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通观阴阳, 检查阴阳的变化。圣人之所以能如此, 是因为他内部的变化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所以这种不言是自然的,是道的能量和德的能量的本能自然的流逝、运动、转化。 圣人的不言,并不是单纯的不说话,不用文字。这里所说的不言,是指没有任何后天有为的努力,且不执着于有。虽然圣人也用有为的方法去表达、表现,但他重视的是那种无为状态下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我们从表面的现象是难以知觉、观察圣人的言与行的,因为圣人的心里状态、心身状态,已经大大超越了我们的认识能力,超越了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空间,超越了我们灵悟的状态。我们对圣人的行为有时可能觉得幼稚可笑,这正是圣人合于道妙之处! 在常人看来,他们的心态与行为表现得有些幼稚,有些不合情理, 这是我们用人心永远难以理解的。要知道圣人行不言之教里面所含的教化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甚至四维以上诸空间。他们的不言之教是本能无为的流露,而不是动心动意的施展。所以圣人能常“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千万不要以自己的井蛙之见来看待圣人的言行,更不要以后天状态去感悟师之苦心,去体悟师尊们的慈悲,去看待师尊们的那种处在淳德状态下的展示。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而不恃”,这几句讲的都是自然规律。在这里实际上就是强调了自然变化的根本。自然大道都是千变万化,千种万变都是自然而然,当作而作,当兴而兴,自动运行。有的人其实有些执着,你看一颗树,一颗草,可以给人类以氧气,不求回报。看看我们现在有些人,离道失德以后,无事不伸手,心里处处有,远离了真常之道,离开了本身内在与自然清静结合的状态,与道德的目标甚远,失去了宇宙世间万物的根本德性。而我们自己有哪些是“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 大家对自己的内环境评价一下,看是否是那么自然地对待了? 是否还有一种偏颇? 能否象自然万物那样非常符合道性?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这几句说的是归阳,万事万物的自然完成,都是自然赋予他们的阴功。人类的所作所为本来也是一种自然,是对自然的回报,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但是人们却偏偏是在做了一点事以后,就要伸出手要名利,要钱财;而且还难以满足,连别人口袋里的也要,连国家仓库里的东西也要,他还是居而摄之;更甚至伸长手更多地进行索取,而不知只有 功成而弗居才不失这个道,不失你人生真正的意义。贪求了眼前的利益,眼前的拥有,眼前的索取,也就从根本上丢弃了道根,你体内的光,体内的能,在内环境变化过程中因此而耗失了,这种现象我们思悟了没有?
功成不居身勇退
“功成而弗居”,看看我们有多少人,为了一点点气的凝聚而沾沾自喜,为了一个丹的获得而拼命去追求;有的人因为得来的容易而不珍惜;有的人是固守而不打渔。这些都是偏颇,不是处于阴,就是处于阳,没有看作是自然,没有勤奋耕耘在自己的心田之中,三田之内。也沒有很好去体悟每一步走过、做过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一种自然回报。它与我们的志向、愿力紧紧相连接,没有任何必要去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要去索取这个成果,不要贪求回报。只有处于无的状态,处于圣人的状态,你的才有所得,而又实有所得。心里有了真正想得到,反而并不能永恒得到,只有无当中才是永恒的,要在无中去体悟真有所得的必然性。 对这一章中我们花了一定时间,主要是为了与体内、与社会和整个自然都紧密相连。因为只有认识好了自身内环境这个根本,才能认识社会和整个自然。《道德经》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紧密结合内部的实践,生命的再造,道德的培养,只有把握住了这个学习的根本方法,才能由身内而身外,从而改造整个自然。 在方法论上,老子作了具体的阐述,归纳起来,这一章是在提醒每一个修真者对自己的内外环境,对整个自然都要注意居中观阴阳,从而体悟大道。老子在这里是在教我们如何观徼,要注意发现自己的徼,从而进入众妙之门。只有把这个徼掌握好了, 才能居中观阴阳,从而体大道, 能够实践并且展开,那我们就能进德而体道,进道德而体自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