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熊春锦先生讲解66章弗居

时间:2004-11-22 13:0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第六十六章 弗居 ( 24 ) 炊 者不立,自視不彰,自見者不明 ①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稌食贅形 ② 。 物或惡之, 故有欲者 弗居 ③ 。 今天的另一部份是應大家的要求,大家對第六十六章就是(道德經)第 24 章,進行了反復的討論,要求做一個辅导式的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者不立,自視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稌食贅形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今天的另一部份是應大家的要求,大家對第六十六章就是(道德經)第24章,進行了反復的討論,要求做一個辅导式的講解。在這裏我們就再抽点时间滿足大家的要求。這一部分完了以後呢,我們再正式地實踐一下,觐見我們老師的方法。所以安排了這麽三個內容。第一個就是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九月初九對斗母诞辰的祝福。第二個內容就是講解闡釋一下第六十六章《弗居》。也就是(24)章。第三個內容就是狀態下去看望老人,老師,表示我們的心願。

下面我們先完成第二項。

這一章要是展開講,內容比較多,我根據時間的長短靈活地掌握,大部份同學可能都在周末的休息期間,應該時間稍微長點問題不大。所以就這麽安排今天的課程。願大家在狀態當中能夠有較好的收穫。將我們的心、身敞開,將這個太極弦複扭成無極狀態。保持恍兮忽兮,在道德的無量光明之中,能量場之中,沐浴道光德能。第六十六章的弗居。大家已經談得比較透了。可以說在各個不同的角度上和層面上,將這一章解得比較深,我在這裏,主要是從道德經的系統論當中再給大家一點提示,為大家進一步去參悟,提供一個參考。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稌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這一章比較短,本來按老子的原意的話,它應在“孔德之容”這一章的后边,在曲则金章的前面,這樣安排位置才比較符合老子的原意。但是由於通行本,對第一句就進行了大的改動,而且把它加進去,這樣實際上就使我們很好地理解《德道經》原意,産生了一點障礙,好象突然怎麽冒出來了這麽一章,有點不容易連贯。其實如果恢復了原貌,安排在21章和22章之間,那麽就比較理想,如果我們把這幾章展開來解讀,也就不難以明白其中的合理性。

這一章的題目呢就是“弗居”可以說是用一個問號,什麽弗居?什麽人弗居?谁不要蹲踞在一個地方、不要处在居於某种状态呢?每一個在道者都要弗居于某一種状态。也就是這一章的一基本綱領性的一個意思,簡要的意思。

這個“居”字:在前面我們已經解過,如果從它的象字來看,在這個金文的字形裏面, 就是一個 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著,實際上本义也是蹲着。《史记》裏面就曾經有一句,這句話是說:“不宜居见长者”。也就是說,我們不宜於蹲在地上參見年長的人。那樣就不恭不敬,可見這個“居”在史記裏面引述它的時候也是利用這個蹲在地上的意思。

《左传》裏面曾經也有一句話,“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這個“居不重席,室不重壇”也就是說,我們坐的地方,蹲的地方,不要發生重複,簡單就可以。眠不過三尺之地。這個居還有一個“居住”的意思。在易經裏面,《易·系辞下》有一個“则居可知矣”。就是指的居住的意思。

《吕氏春秋·离俗》這本書裏面,也有一句“仁者居之”。這就是所站的位置,所處在的地方,也有一個居住的意思。《吕氏春秋·达郁》裏面有一句:“卒不居赵地”。就很典型地是一個居住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裏面的“天王出居于郑”。也就是說,遠行居住於鄭國鄭地。這個弗居,就是指的不要或不應該蹲在地上或居住於某種狀態。

那麽我們再來看看,本章當中,老子想跟我們說明一個什麽問題。

我們先從本章的常意上來闡釋一下看看,展開看一看。先把它聯貫起來,把這一章的整體意思先給大家探討探討。

這一章可以說是指出:整個宇宙的万物众生,我们人类都是道德所化生、所长养,都是自然地处于一種“其在道”的整体的内外环境之中,這個道光德能,普照和滋养着我們每一个人,這個道光德能对每一个众生而言,都是平等的,都是一视同仁的。

但是,在具體的社会现实环境之中却存在著两大类的客觀现象,這種現象,嚴重地影响着人们充分地接受道光和德能,制约着人们的道德的回归。简而言之,其一是外环境的制約,其二就是内环境制約,也就是每个人的心、性、命三大系统的制約作用。在這個其中,外环境虽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每个人心中五大类的“自”我私心、贪欲妄念,阴我心识,才是决定性的内在因素。阴我心的私识欲念,使人们难以克服外环境的制约,自卑畏缩,不仅身形难以直立于天地之间回归道德。更重要的是心内正觉難以立起,這個大志難立,這個大願難以確立,大志不直立,大愿难确立,缺乏了原动力,也就造成性命两大系统整体的不立、不彰、不明、无功、不长。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然地处在道的环境里面,是在天德养性,地谷养命的同一環境中,对每个人都平等的,平均的,没有多也没有少,没有厚此薄彼。而只存在着我们每个人接受的差异性。我们外环境的制约,心中的私心欲念,阴我心识,都只不过是一些可以克服和清除的附赘,一旦克服和放下这些非道性的赘瘤,我们也就很自然地处在道光德能的环境之中,就能够充分地沐浴和吸收天德之光,地慈之气;充分地去享受天德养性,地谷培养命的天地自然环境。进而与道合真。

我们道性的三元,这个物元、这个质元、这个体元,物质环境,属于先天的无私无欲的,清虚纯真的无为无不为的物质,对我们后天心灵中的尘浊,阴我心识,不能相溶相合,它不可能與一些浅表的、塵浊的物质同流合污。所以,我們只有毫无保留地清除阴我心中的私欲、贪妄,才能与道德的這個大的自然場,調節到同频共率,与道同体合真。才能實踐道德休養。

所以,凡是立志于道德修养的人,实践“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的人,立志步入众妙之门的人,那麽就必需实践“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不要将自己的心身蹲踞在狭小的阴我心识状态之中。麽我們只有从心身这两大系统上,克服后天的一切“有之以为利”的显性制约,摆脱一切有为的赘瘤,才能轻松自在地品悟、体验大道的真谛。簡而言之呢,這一句就是這麽一個顯性的、常道性的意思。可以為一般的人從哲學觀上面去研究本章,從人文觀上聯繫本章作一個參考。那麽在具體解析這一章,我們再看一看,同樣,第一句很重要。關鍵是將第一句把它解開,那麽下面都容易解讀了。

這一章,這個“其在道”非常重要。不要把道德實踐者和道德修養者,以及普通的民眾,強行的割裂開來,這個“其在道”,是眾生皆在道,萬物皆在道。整個宇宙都在道,這樣來解答這一章就能夠把握住這個綱。而不産生偏頗,不産生遺漏的現象。當然作為真正的修真者和道德實踐者而言,他的含意呢,又有火候,自然無為地把握體道的內在原則。這一點呢。我們後面再講,整體的思想,提示一下在這裏。先主要把第一句話,我們把它解一下。以求掌握一下綱,循著這個綱我們解讀下去就比較容易。

炊者不立,自视不彰。

先看一看這個“炊”,這個炊,就是烧火做饭,吹火而燃。在《史记·封禅书》當中,有一句“先炊之属”。這個“先炊”,也就是有著拜神思想的那個年代,甚至人們崇拜一種專門的炊母之神。這是在《史记·封禅书》裏面所記載的。在《說文系傳》裏面呢,又有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此即指竈下吹火之義。還有“炊米”也就是“煮饭”的意思。成語當中有一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有 “炊人” ,是一種名詞,就是“厨子”;“炊妇”,就是煮饭的妇人;“吹家子”不用火字,而用口字,是古代军隊當中掌管炊事的人;由此可見古代這個“炊”和“吹” 是同一個意思,這對我們下一步解釋如何在內證當中,在聖人之治的實踐當中,科學地去掌握這個“炊”、“吹”很有幫助。還有“炊火”是烧饭的烟火。這個“炊”還有一個“子孙后代”繁衍不息的意思。在風水學當,對這個竈,這個炊,也是很重視的,這是對這個炊字上面我們先解讀一下,便於我們了解“炊者不立”。

“立”,我們也要稍微明白一下,去如何解讀這一個意思。這個“立”,甲骨文的“立”,就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也就是笔直站立在那個地方。《易經》的恒卦裏面有一句 “君子以立不易方”。就是君子應該坦坦蕩蕩地站立在哪兒,不要輕易地去改變自己對自然真理的認識。《史记·项羽本纪》當中,也有這麽一段,“哙遂入,披帷西乡立。”就是說,他當時是項羽的一員大將,武士,很厲害的,他進來以後,在西邊的位置上站立。所以這個立,含有挺立;耸立;树立;建立;竖起;而立;肃立;立托;立容;立谈;立戟等等很我種意思。在其它方面還有:立事,指的是建功立业;立方,也就是立德;立言,也就是指著书立说;立业,就是建树功德功烽;立勋,就是建立功勋;立石,就是树立碑石;立权,就是树立权威;立眉嗔目,就是竖眉瞪眼;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古人有三立之說。立德立言,這是在儒家认为,为了匡时济世,应树立圣人之德,宣谕圣人之言;還有立碑垂成,就是將文字呢,刻在碑上,以留作後人的規矩和戒約。也叫作立碑垂成。(刻文于石碑留作规戒。)

我們再看看,這一章裏面的,這一句話裏面的“彰”。

彰:表彰的彰,《广雅·释诂四》裏面的“彰,明也”。《吕氏春秋·怀宠》裏面的“义理之道彰”。《书·伊训》裏面有一句“嘉言孔彰”,這個孔彰與道德經裏的意思很接近,前面就有孔德之容,這裏面呢又有一個自視不彰。其後面,第六十七章裏又有“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等等,實際上都很接近當時的那個歷史時代。對這個道德的闡釋的意用字詞較接近。這個“嘉言孔彰”也就是文采美盛鲜明之意。

在《荀子·劝学》這篇文章當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很形象的將這個彰字用於這種現象之中。說我們順著風的方向而發出聲音,那麽聲音本身的力度還是那麽大,並沒有加強,但是由於風的吹送的原因,而明顯的張揚了彰顯了這個聲音的力度,使它更為清淅。其他的還有彰弥,彰彌,就是說反而更加顯著;越发暴露的意思;欲蓋彌彰,您想蓋住它是蓋不住的,它反而越发暴露出來。彰明昭著,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显明;彰著,也就是明显;显著。彰显:昭著的事实;彰施:明施。表扬,表彰。在《书·毕命》這一篇裏面,有“彰善瘅恶,树之风声”也是這個意思。好的要表彰,使她發揚,惡的呢,要使它消失,縮小影響。彰往考来,也就是彰明往事,考察未来;彰宣,就是显扬,宣示;彰扬,就是宣扬;传扬。其中這個彰還有揭示,表露的意思,象诸葛亮《出师表》裏面就有“以彰其咎” 以彰其咎呢就是說,能把它展開來,表露出來,揭露出來以後,使大家都能吸取這個錯誤的教訓。象彰败,就是揭破;败露的意思。彰明,則有颁示、昭示的意思。彰闻,則有广为传闻的意思。其次還有明显,显著,昭彰,彰明這些意思。但是用到我們內的話,可以說欲视不彰,你想看反而看不到,這就是欲視不彰。

自視不彰。好,我們對剛才這幾個關鍵字解釋開來,再將“炊者不立,自視不彰”,解讀一下,解釋一下這兩句。

這一句的基本意思是什麽呢?是說在這個竈下的人,在灶下吹火的人,進行燒火做飯的人沒有辦法直立起来,外环境的性质决定着这种现象。就是說,外環境的工作性質,決定著限制于這種狀態之中,如果再加上心中自视卑下或者自视清高,那么由于心理産生了障碍,也就必然无法立志,從而难以发挥自己的长处,难以彰显生命的价值,难以修证道德。這個“形困心不困”,是我們要高度重視的一個因素。恶劣的外环境,只能制约身形,却制约不了心性。心性修持大道生,只要把握了身内心性修持这一关键,那麽世界上的众生都可以回归大道。

这一句以常道而言,前半阙,就强调了外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古代厨灶低矮,有灶门和灰池,烧火的人,就必需蹲踞或者要坐在一個很矮的一個小板凳上,手持拨火棍和吹火筒在低矮的灶门前进行工作。這個工作,炊者的這種狀態。可以說原來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在農村裏生活過的人,應該都有這個體會。象我在小時候,從五歲開始,就已經在竈前開始當這個“炊者”,只是沒有吹火筒而已,但是有一把破扇子,再就是一個撥火棍。眼睛也經常被熏得眼淚直流。那個凳子是很矮的凳子,您要把草把子,一個個的塞到竈堂裏面,把它點燃、吹著。然後用撥火棍把草下面的灰撥開,這火要空心它才能燃燒。那麽這個炊者,就是做這種工作,就是點火,在竈堂裏面點火,保證竈裏面有文火、有武火、有急火、有慢火,該用慢火的時候,你如果把竈堂裏面的火撥得過大,那麽上面做饭菜的人,就可能把飯或是菜弄胡焦了;如果你光用急火,武火,飯就容易糊;如果該用武火的時候你沒用武火,只是小火在烹,那麽你這一頓飯也就很難做熟;你中途熄火甚至會出夾生飯,沒有辦法食用。這是炊者,在竈下燒火者的工作必需要承擔的責任。由於他承擔的這個工作,那麽就無法站起身來,這是工作的性質決定的這一種身姿、身形。炊者,在舊社會的話都這樣。當然,解放以後的初期,一般家庭裏,要是都有小孩呢,小孩就擔當這種責任。有老人呢,老人就在竈下這樣烘烤,前面烤得汗流,後面常常是冷飕飕的,特別是冬天。一般都是老人和小孩承擔炊者的工作。有的家庭沒有老人和小孩的,那麽家庭的主婦,就一邊跑到竈下面擔任炊者的工作。一方面又起身到竈台上忙碌,就是一身兼兩職。但這個工作在古代它是有分工的,這個炊者的社会地位,在古代是比較卑下低微,低賤的。工作性质也委屈了這個工作者的形体。从表面看這個炊者的心和身都处在這個“渊”和“洼”的低位。這是炊者不立。

后一句则阐明了,這個自視不彰。緊接著它闡明了内环境道德修养水平对个人发挥能力的制约作用。這個“自视”,什麽叫“自視”呢?《战国策·齐策》這篇文章裏面曾經说過:“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可見這個自視呢,就是對著镜子,自己觀察自己,對鏡自視,所觀察到的只是自己,是一個小範圍,那麽很容易産生兩種現象,一種自視,就是對鏡自惭形骸,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的面容,不滿意自己的形體,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不滿意自己的環境,等等,産生自卑又自惭形骸的现象。这一类呢,常见的是形貌比较丑,工作又低下,身形又矮小,等等一類的人,産生在自視當中構成了在後面的不彰。還有一種人,就是自我欣赏、陶醉的人,比如說現代社會當中就有,有些年輕的女性,對著鏡子自我欣賞,欣賞自己的臉蛋,欣賞自己的身段,以此為資本而傲立於人前。這也是一種自視,這兩種對鏡自視,必然难以生发远大的理想,他們把自己固囿在道之華,道之泊的這個表象之中,看不到自己身內心中的內藏的道德,而局限在淺表處,難以修心,難以打開心靈的戶牖,就表現出了一種兩極分化式的自我封閉。那麽這種自我封閉當然也就难以彰显我們人人心中皆有的道德之性。也就难以彰显我們每個人内在的潜力。看看社會,看看我們的周圍,是不是這兩種“自視”都比比皆是了。那麽在這種狀態下,就很難有一種跳出私欲的這個範疇的期限,難有出期,你就會流浪生死。

對於這兩句,實際上是一句,後面有一個句號。历史上曾經有几宗案例,非常有利于我们解读老子的这一句话,其中一個故事,就是佛家的六祖慧能,他本人是個文盲,但是有比較好的記憶力,他在年輕的時候,遠涉山水,來到湖北麻城,到達了當時五祖的廟宇當中求学,他進入廟宇的時候,因為口裏面說的是廣東之語,粤语。大家都听不懂,他也就長期身任了這個炊者之責,在庙中他的地位低下卑微,就被众位师兄師弟所长期地欺凌、羞辱和打骂。一直都身居在這個廚房之中,就當一個火頭軍。他虽然长期身不能“立”,負責這個炊者的工作,但是心中求道证道的這個志向,却傲然屹立,金剛不動。他没有“自视”而自惭形骸,沒有顾影自怜,沒有退志畏缩,而是甘居微下卑贱,修持心身,就在那個孔形當中,抵勵自己的身和心,最终彻悟。當五祖出了一道禅題,要求大家答對時,神秀的解答和他的解答,相比之下,這個“無鏡亦無台,何處有塵埃。”這個真道的參悟,對佛心的解讀,非常人所能及。因而,一鸣冲霄,承袭五祖的衣钵,弘扬佛道。可以說,他的這一段經歷,是炊者不立,自視不彰,最好的一個解答,他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身,破了這一個外環境的制約,心靈的制約,從這兩道屏障沖出,都冰消溶解。從而證得了大道。驗證了他的心聲。完成了“在其道”,“其在道”的過程。

另外还有一例,也不妨講一下,也是比较有趣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宋朝“杨家将”故事中的一個小曲,稱之為“杨排风挂帅”,这是一个“武道”功成的故事。在道家,歷代都分為兩支,一個是文道,一個是武道。當然裏面也有兼修有文道和武道的,一般就是操持文道的人,同時掌握著武道。而武道作為一個應式之道,也就廣泛流傳於社會和民間。這是一個武道成功的故事。這個杨排风她是在那個深宮內府裏边,楊府是很大的一個府第,她在那個府當中,是最底层的一个烧火的丫头,而且是個黑丫頭,因為長年燒火,被火烤得又紅又黑。而且她长的本身又黑又矮,她长年就工作在杨府的厨房的灶下,由於楊府人多,她那个灶可以就比较大,楊排風就專門在竈下,手持一根比較大的拨火棍子,從事這一个職業。每當楊家的全體人員,在早晨和黃昏,在院子的教場裏面习武,她雖然想偷窥,因为从来都没有她的份,没有她参加的份。人家一看,你黑不拉几一个黑丫頭,有什麽身份來參加這個集體的習武呢?就不讓她參加,所以連站下來,连驻足观看的機會也沒有,若想觀看卻也会招来斥责。但是,她虽然身不能立,但是心却大立,不自视而卑颓。相反,将观察到的招式融汇在灶堂中下邊拨火的过程之中,將棍法中的点、拨、扫、分、劈、崩等等方法、過程,在心无挂碍之中,在那個撥火的過程當中,融会贯通。就將這個竈堂,作为她的教場,將一根撥火棍在竈堂裏面使得出神入化,就在一個小小的竈堂之內,在撥火的過程當中,登上了武道之学的上乘境界。當整個杨家府上下,为国捐躯,一门忠烈最後只剩下全部的寡妇,以後甚至到了无人挂帅出征的這個時候,在府內遴选人才的時候,她就以她高超的拨火棍法,在楊家門裏面力克杨门群凤,就把其他的女的、一天到晚都在這個教場裏面鍛煉习武的女子們紛紛打敗。而且在皇家的挂印招帥的擂台上,也把當時那些天下男儿掃下擂台,從而夺得了帅印,领兵出征而为国争光。

这个武道成就的故事,我们不妨结合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外环境的、是如何對待工作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好好地参悟一下。我们自视了吗?我們顾影自怜了嗎?我們对镜悲叹了沒有?我们是否存在着道德本性的不彰呢?常常听到有的人說,我環境有限,再緩一緩吧,再拖一拖吧,道德的修養是很重要,但是我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啊。在家裏老婆太狠了,在家裏丈夫太厲害了,在單位里要注意影響,如此等等諸多的在外環境當中尋因委责地找這個蝉退之壳的理由。可以說比比皆是。那麽這個炊者,擺在我們面前時,那麽這些理由,是否會引起我們臉紅呢?我們是否面對這歷史上这兩個无名的人物,最終成就這樣一個結果,而感到一種自我批評呢。用這個“炊者不立,自視不彰”來對照我們自己在心中在身内如何對待道德。是否在外環境當中,求得規避、回避。是極其有幫助的。

好,看第二句,下面的就是: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這一章呢,大家都解讀了,談的差不多,我也沒有什麽新的東西。從簡,後面的幾句實際上都可以從簡,因為大家都討論的差不多了。那麽需要提出的重要突出點,在這裏稍作一下提示。

在後面的這幾句,幾段当中,大家要注意把這個“伐”字解讀清楚。這個“伐”字,它在歷史上呢,基本上有一種褒义,有一种貶義,這個我們要掌握好。这个伐字我在这里稍微给大家解释一下,看看在历史上各种著作当中的引用。

这个“伐”字是一个单人旁,一个戈,在甲骨文字形里面就像用这个戈砍人的头。所以它的本义,就是“砍杀”。在《说文》里面,最早的辞典里面,是说“伐,击也”。在《广雅》这一部书里面呢,也说到了“伐,杀也”。其中有一个“伐祭”的词,是说把砍头下来祭天。在古代经常有这种事情。把敌人或俘虏过来的奴隶的头,砍下来,在一些大祀的时候用敌人的头来祭天。像伐杀的意思就是杀戮。

还有砍伐的意思《诗·魏风·伐檀》里面就有“坎坎伐檀兮”这么一句诗。还有“伐取”,砍伐取得的意思。象“伐炭”,就是伐木烧炭的意思。“伐薪”就是砍柴的意思。“代人作伐”呢,也就是作媒的意思。

它还有讨伐,进攻的意思,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这部书里面就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时各个国家之间如果出兵的话,出兵的时候如果说有钟相敲,有鼓相击,而越过边境,这就称之为讨伐,很多的诸侯呢,就假借以代天讨伐的名义,敲着钟,擊着鼓,向邻国进攻,这就叫伐。而另一种呢,就是不宣而战。就是说马掩鈴,马裹足,人也处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状态下,越过边境向敌人,向邻国进攻。就称之为侵略。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明目张胆地对我国进行侵略。而德国的法西斯呢,也是运用了这种悄无声息的方法,向苏联发动了攻势,向周围的各个国发动侵略。而且这里面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历史。日本人在对美国的珍珠港发动侵略的时候,运用了所谓这个钟鼓这个意,也用了侵的这个意。当时,日本驻美大使在珍珠港侵略展开数小时的时候,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反应过来,他晋见了美国的总统,深深地弯了一个腰说:总统先生,我们在数小时之前,对您的国家,发动了军事攻势,在此表示道欠。那个味道就有点象向你鞠了一躬,又在下面用脚踢了你一下。这就是真正的又伐又侵,把这个“伐”和“侵”用得非常巧妙。

口诛笔伐;伐叛:讨伐叛逆;伐罪吊民:讨伐有罪的君主,抚慰受难的百姓。《论语·公冶长》:“愿无伐善,无施劳”。愿无伐善,无施劳。公治长,据说是孔子的学生。他能够闻听鸟类的声音,曾经有这么个故事,鸟儿在他身边的树上唱着歌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沟里有头羊,你吃肉来我吃肠。”也就是讲的是这个公治长,说他能够听得懂鸟语,结果他到南山沟里头一看,果然有一头被狼咬死的山羊,他把肠子留下来给鸟儿吃,把整头羊背回去,很好地打了一次牙祭。这样的记载在历史上也是有的。

这个伐呢,还有败坏,损伤的意思。象宋代的秦观《治势下》里面就有“重被猛术。国本必伐”,就是说,乱来啊,一些不遵循道德观念的一些技巧,机巧,就必然耗动国本损傷国运。使整个国家的根本基础发生动摇。所以在这里就是说的国本必伐。因为当时的主政者,重被猛术,这就发生了错误。还有“伐性”就是危害身心的事。“伐命”呢,就是“残害性命。当然这个伐性,伐命还有更深层次意义的解释。修真的解释。还有“伐生”,就是残害生命。

这个伐,还有一种打破、挫败的意思。在孙子兵法的《谋攻》这一章当中,就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这就有一个层级式的打破、破败的过程。其中还有敲击的意思。象最老的诗经《小雅·采芑》里面就有“征人伐鼓”。“伐鼓”:敲鼓的意思,“伐梆”就是敲打梆子的意思。两個梆子相互敲打,发出声音。其中,这个伐,还含有批评,责备的意思。在王充的《论衡·问孔》这一篇文章当中,就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礼”。对孔子的教言提出了质疑,提出了批语和责备。实际上王充的《论衡·问孔》这一篇文章当中对孔子的这些质问,也是颇为牵强的。因为王充所处的时代,已经下滑到了这个仁治完全丧失。这个义治也完全丧失,已经陷在礼治的状态,而且还不是上礼的状态。处在智治那样一个状态当中,道德离丧的社会状态当中,而且,对古代的那种对五德的阐释並不明晰地来说三道四,口诛笔伐。也就是犯下了口业的。我们在研究历史,解读古人的时候,要非常注重这一点,这个历史背景,社会状态,每一个朝代,每一个社会,它处在的这个精神结构领域,灵魂建设状态是处在了哪一个层面,才产生相应的不朽的篇章。而且这些不朽的篇章,都应当是能够穿越这个太极弦,纵览阴阳本身的。那么后来者,一定要修证道德,穿越阴阳把握阴阳,才能对前人的一些学术和思想作出中恳的解读。而不要轻易地拿所谓的“口诛笔伐”。如果凭智识这样恣意妄为,必然会在历史的巨石上碰得鼻清脸肿和头破血流。

这个伐字还有一种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意思。: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面,就有这么一句,这两句话就很与老子的《德道经》所讲的接近,“不伐己功,不矜己能”也就是一个表彰自己,肯定自己,夸耀自己这么一个意思。像“伐智”就是夸耀自己的才智。“伐善”就是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伐德”就是自夸其德。所以这个自吹自擂,夸耀自己,是老子在这一章引用这个“伐”的关键。自己夸耀自己,自吹自擂。是自伐在这里的应用。

“伐”另有一个表叙功劳、功业的意思。《左传·成公十六年》当中,“晋侯使却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杜预注的是,伐,在这里指的是功劳。象《汉书·车千秋传》里面,“千秋无他材能术学,无伐阅功劳”就是指的这个功劳、功业的意思。象《史记·项羽本纪》里面,有一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伐”字,它的用意还是非常广泛的。虽然今天我们在解读这个《道德经》这一章这个“伐”字呢,它用的意思只是一部份。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在其它的地方也是用到这个“伐”字的,位置不同就产生不同的作用,要注意这一些特点。《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伐阅:“功绩和资历”。伐柯;比喻遵循一定的原则。《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代人作伐:指做媒。伐罪:讨伐有罪的人。吊民伐罪。

自夸: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智。不矜不伐。

象这个“”字呢,也要注意,也是有比较多的意思。这个“矜”字,在《广雅》里面曾经说,“矜,大也”。在《礼记·表礼》里面曾经说,“不矜而庄”,也就是一种“谓自尊大也。” 不可以矜而祗取忧也。矜其伐而耻其功。象《公羊传·僖公九年》里说,“矜之者何?犹曰莫我若也”。《韩非子·说疑》这一篇里面也引用了“不敢矜其善”。矜功不立。象《战国策·齐策》里就有这么一句。“自矜”就是自恃。“矜功”就是自夸功勋。“矜伐”,就是恃功自夸。“矜尚”就是骄尊夸耀,争出人上。“矜饰”,就是骄夸虚饰。“矜宠”就是仗恃有宠而骄傲。

但是,这个“矜”它又突然一变,也有怜悯;同情的意思。象这个《小尔雅》里面就指出,“矜,惜也”。怜惜也,就是怜惜的意思。这个《诗·小雅·鸿雁》里面,“爰及矜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里面,“见人之厄则矜之”就是闵怜同情的意思。《书·吕刑》这一部书里面,“哀矜庶戮之不辜”,也就是说,老百姓对杀戮很不幸,很冤枉。《书·泰誓》这一本书里说,“天矜于民”,也就说老天爷同情闵怜天下的庶民的意思。“矜爱”,就是同情怜爱的意思。“矜哀”就是怜悯爱惜的意思。“矜念”就有怜悯思念的意思。“矜愍(mín)”矜悯。怜悯;怜(lián)惜”。这个“矜”还有注重;崇尚的意思。 象贾谊《陈政事疏》:“故人矜节行”。“矜式”,尊敬而效法。“矜全”,爱护而成全。‘矜名“:崇尚名声。“矜谑”,崇尚戏谑。

这里面这个“矜”,还有骄傲的意思。《聊斋志异》里面不是说,“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还有什么“矜浮”啊,就是骄矜浮躁。“矜大”,骄傲自大。“矜物”,骄傲而瞧不起别人。“矜侉‘,就是骄傲自大。“矜前”,就是炫夸从前的名声。“矜负”,就是高傲而自负。

在《论语》里面还有对端庄、庄重,这个层面的意思也谈到了。“君子矜而不争”。古之矜也廉。“矜庄”,端庄稳重。“矜严”,庄重威严。“矜容”,端庄的容态。“矜饬(chì)”,端庄严整;“矜厉”,庄重严厉。”矜肃”,庄重严肃。

它含有谨守,慎重的意思。《汉书·冯参传》里面,“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大戴礼记·小辨》有“矜行以事君”。也就是“慎也。伪旅獒,不矜细行”。矜奋,“谨持奋勉”。矜峻,“谨严”。矜裁,“拘谨克制”。矜炼,“谨严而精炼”。矜谨,“矜持拘谨”。等等,很多的意思。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苦,穷困。这个苦和穷困的解释,我列出来,是有人用来解《庄子》的学说,但是觉得它不对头,所以在这里提一下,引起大家的注意,如果在读庄子这一段文字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矜”,“矜其血气,以规法度”。其中有一个姓郭的,郭庆藩了曾出了一个集释,就说,“矜其血气,犹孟子言:苦其心志也。矜者,苦也。”

实际上,这个离庄子本身写“矜其血气,以规法度”这个解释相去甚远。因为这与他们没有进入道德实践直接相关,所以强把这个“矜”解释成为苦和穷困的意思。作为我们自己在解这个庄子篇的时候要注意解这个“矜”。矜其血气,也就是调理先天转换气血,后天转先天,以使自己的内环境,符合周天法度与自然的周天法度,太阳系的周天法度和我们以北极星为周天法度的规律,高度地相吻合。而不是单纯的苦其心志的意思。因为前人很多都没有进行道德的圣人之治方法的具体实践。体内的变化没有进入许多进入了那种状态实践的状态。而站在太极球的白境里面,擅自加以猜测和解释。那么就容易犯下这种笔尖之过。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解读这一个的时候,就一定要实践道德,在实践圣人之治的这个基础之上,去解读祖先们的一些优秀的篇章,这样才不会以个人的智障,以及私欲,来偏取篡改本义。就象当年与孔子与老子的一些基本同时代的人,解读老子的著作的时候,都有这个现象的存在,所以呢,经过时代的变迁,同样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也不必去口诛笔伐这些历史上的解答,而是我们自己把握正确的解读方法,来进行阐释就可以了。

这个“矜”还有一种凶危,危险的含义。在《诗·小雅》里面也有,“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毛传曾经解释说,“矜,危也。”有危险的意思。郑玄笺的“居我以凶危之地。”就是这个意思。其它的象有的意思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在这里不再每一个都解释了。

(急遽,暴躁乖戾。如:矜肆:“骄纵放肆”;矜纠收缭:“暴躁乖戾”。自鸣得意;自负:家世殷厚,雅自矜持.恪守;坚持正道。)

还有一种矜持道义的意思,矜贵:以地位高贵而倨傲自大。恃才矜贵,就是高贵。出身高贵的人常常恃才傲物等等。

长,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与“短”相对。《易·说卦》:“巽为长,为高”。《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孟子》:“布帛长短同”。)这个“長”就不再作更多的解释。

对于这个其在道,曰稌食贅形这个稌食贅形,指的是糯米做的食物,难以消化,糍粑之类的可能现在北方对这个糯米的加工不太熟悉。我在解放初期,在农村里面生活过,知道这个稌食。所以知道这种解答,这就是,把糯米蒸熟,然后在一个石臼里面,一个石头做成的臼里面,然后,四个身强力壮的汉子,把这个糯米反复在这个石臼里面捣。捣成一种粘性很强的食品,然后再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做出各种形态,用于在春节期间,祭祖,或者自己在春节期间来往或拜年的时候食用。那的确这东西是很赖饥的。要是吃多了的话就消化不良。稌食贅形可以说很贴切地说明了不要过份地贪食这些导致不立,不彰,不明,无功,不长。如果都是产生在这个贪念之中,贪食之中,放不下之中,这样才形成了贅形。

这个“贅形”呢,就是多余的。这个我也列了一些解释,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历史上的一些解释。便于大家更全面地掌握这些意思。由于这样一说,就时间很长,要是展开来讲的话,恐怕就这两个小时介绍不完这一章了。有些任务没有完成。

那么今天,先暂时介绍到这里。这其中大家要注意庄子《大宗师》里。关于“贅”有一句话,“肩高于顶,句赘指天”。这个“赘”是指的我们人的大椎这个地方所形成的一个包。在农村里面工作过,长期挑担的人,就有这个“赘”,这是压了以后挑担子压了以后,形成的一个“赘”。就是这个包就直接指向天。由于这个肩膀上长期承受扁担的压力,当然肩就显得不齐。像比这个颈项还要略高一些。这是庄子《大宗师》里有这么一句,大家可不要错误地按照所谓颈椎骨,去理解什么颈椎骨都指向天呢。它不是指的颈椎骨指向天,而是指的大椎这个地方承受的负担的压力和磨擦以后,长出来的一个赘肉。一个赘肉,如果生活在农村,这个字就不言自明。

这里就是强调一下,需要解释的意思。其它基本上大家一看就能够明白。就不再过多的讲。看这样对大家理解这一章是否有所帮助。

《说文》:“赘,以物质钱也”。《广雅》:“赘,得也”。按,以物得钱也。《淮南子·俗》:“卖子与人作奴婢名曰赘子”。《汉书·严助传》:“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赘子:“穷苦人家把孩子卖给富家做奴婢的,叫做“赘子”。聚会:《说苑》:“梁王赘其群臣而议其过”。赘聚:“会聚”。赘结:“聚集,集结”。

通“缀”。连缀,附着:《公羊传·襄公十六年》:“君若赘旒然”。《韩非子·存韩》:“欲赘天下之兵”。班固《西都赋》:“虎贲赘衣”。赘附:“依附”。赘旒:“连缀”。增添;附加:如;赘名。(附列其名)。累赘;祸害:如:赘累(拖累);赘冗(累赘繁冗);赘脚(拖累)。多余;无用:如:赘木(树木上隆起的节目)。赘人(多余无用的人)。赘土(无用之地)。赘叙(多余的叙述)。赘物(多余的东西)。恶的:《后汉书》:“有独见之虑,见赘于人”。就婚于女家与改为女家姓的男子称为“赘婿”。对男家来说,出去当赘婿称为“出赘”。对女家来说,招女婿称为“招赘”。男子到女家当赘婿称为“入赘”。《史记·始皇纪》:“发诸赘婿贾人”。赘入(入赘);赘娶(入赘);赘亲(入赘成亲)。

颈椎骨:《庄子·大宗师》:“肩高于顶,句赘指天”。赘瘤;肉瘤:《释名》:“赘,属也。横生一肉属着体也”。《诗·大雅·桑柔》:“具赘卒荒”。如:赘疵(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赘木(有赘瘤状物的树木);赘行(赘瘤)。赘词,赘言,赘肉,赘生,赘述,赘婿,赘疣,赘余,会聚。

++++++++++++++++++++++++++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41122/27.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