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悟性”?
熊春锦 什么叫“悟性”?悟性是不是可以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累而提升?如何去开发和培养以及积累自己的悟性? 所谓“悟性”,简而言之,就是将“心”字旁竖着放在真我“吾”、阳我“吾”的边上构成一个“悟”字,而逐步让本性来当家主事儿。 “性者,神也。”以本性之神莅临内身国之日,也就是悟性大开之时了。 那么,如何培养“悟性”呢?培养之法,就在《大学》的十六次第之中。在愿弘志深、修身正心诚意的前提基础上,把握好一切致知的信息,用好致知信息,积累对致知信息的判断经验,就是在开发自己的悟性。 修身者要学会找到自己的“致知”把握点,身上的精、气、神、心、意、体等等的微妙细微感知,全都具有全息的和不同层面的意义。要逐步积累信息的第一感觉产生的三元属性和位置以及反应,那么致知的信息也就会越来越明晰了的。 当为和不当为之事,全在自己体表和心中以及神性和意识上有所反应。关键是,我们要逐步学会主动将它们捕捉住和放大,并肯定下来,也就会转化成悟性的积累,产生量变到质变。 把握住致知信息给我们带来的第一知觉信息,准确判断致知信息,及时顺应,并且保护好致知信息的生发展开,人的悟性才能逐步良性发展,从而使慧性全面打开。 许多人片面地接受儒学中的“不耻下问”,片面错误地养成了遇事不假思索、开口就问的智能贯性思维习惯,而放弃了“思而后问”的前提,也就难以冲破自小养成的智能意识线性习惯,悟性也就难以培养成功了。 修身者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地校正、矫正自己的智能意识,主动培养悟性,改变和放弃智能意识中障碍慧识释放的成份,才能最终成功于悟性的开启和慧识的解放。 修身者为了早日培养成自己独立准确的格物思维能力,最好注意在“不耻下问”之前,主动自觉地加上一个“思而后问”的智能意识活动程序。 这个“思”,是指准确把握住致知信息前提下的思考捕捉和采信。在“问”之前,应当先解析出自己对致知信息的三种答案(正、负、中和),而不能遇事不经过思而开口就问。 因为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之中,除了“开口神气散”之说以外,声音的交流、文字的表达全都是能量的互动。在能量的互动中,天然地存在能量高低和品质优劣的不同。强能量高能量对低能量虽然极有帮助,但同时却也是一柄双刃剑的作用力,有利即有弊。其弊,就是强势性地抑制了低能量者的“悟性”顺利展开,使问者处于依附性而缺乏自主性。 因为一开口就问时,两者之间能量交换场的阀门就自然地全部开启了,若对方的能量如果强于自己时,就会迅速以唯一性的答案能量选择扑面而来,抑制住提问者自己的场能发挥自主性作用,悟性也就更加难以培养生成了。 相反,如果“思而后问”,在采信致知信息的前提下思悟出“生三性”的思悟性初步答案以后再问,那么结果就会全然不同,那才是真正的道解性的“不耻下问”。这个“下”,就有了正解。“下”,就“下”在自己已经建立起了老子“三生万物”解析问题模式的前提之下,建立在“立三不乱”之下,建立在“立三稳定”之中,建立在心析(德判)、慧析(右脑正断)、智解(左脑负猜)的这个“三”的初步框架之内。当“三足鼎立”最稳定时去问,则不论对方能量多强,或者糟透了,得正则扶正而更明;来负则不会惑乱于内,不论这股能量的属性如何,也就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悟性觉知了。 当然,交友定当多交与自己水平高的人,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最佳。如果交友全交一些与自己水平相若或者为了好为人师而交结一些水平远比自己低下的人为友,那么在悟性未开之前、慧识未解放之前,那将是一件不明智的事儿。 因为那样就会坠入一种非常典型的“近墨者黑”的能量互动环境中,越染也就染差了。孟母为何携儿三迁其居,其中的道理也在于如此。 而“近朱者赤”,则是一种选师为友,择优为朋,主动选取高能量场的办法,从而获助。当然,最根本的办法仍然是《大学》中介绍的修身次第办法,主动培养出自己的悟性,解放慧性之方法是为最佳之选。 (责任编辑: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