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境相与调身心
熊春锦
提问: 在对外讲课的过程常会感到很累,做课件时感觉调用的是双肾的能量,有时调用的是胸部的能量,很累,但是每看到人们的渴望和觉醒,深知必须义不容辞地讲下去,与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回归德道。这种情况应当如何处理?
解答: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是生命中普遍存的现象,是修身求真者在前进深入中必然会典型显现的过程。 如果要破解这种“相”与“境”的自我束缚和制约,还是必须回到自己的心灵意识中寻找突破口。这种自感损耗虚弱的不对称的身境现象,仍然属于心量场中还存在着“人我”的分别性,因而束缚住了心和身的能量场与自然能量场完全性融合,因此就会产生一种内高外低的境相。 天、地、人三才之间能量的本来面貌,是同一与共一的特质。天,因无形无相而表现出这种能量不增不减的本质;地,虽然具有形相,却因为无私无欲而表达出这种能量的互动均衡、损耗自调性;人,则因为具有心灵意识,而阴我意识对这种能量的连接和平衡具有自我束缚和分别性,因此人的法地与法天必须经历一个艰苦磨砺的过程。 这一点,是你存在着累和耗的本质性原因。其次位的重要原因,则是身体之形尚未充分完全地敞开,调形和练形还并不充分和完整到位。 因此,归结起来,我们对道德根文化的讲课和宣传,以及文字的书写与口头的交流,对集体事业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参与躬行,全面力所能及地弘扬道德文化,大乘性地修身实践于社会,其实就是一个“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磨练修持实践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透发真我”,实现天人合一而必须经历的阶段和极佳的平台。只要我们能够将老子所说的这个“芮”和“外”真正把握住,全面做好,刻苦认真地做到位,那么“先”和“存”也就能够逐步充分体现和实现以及达成。 解决“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中能量不平衡等等暂时性困难的办法,同样甚简甚易。 牢牢记住“调心与调身,贯通天地人”十个字的口诀,并且随时实践应用,久而久之情况必然改变。 “仁者无敌,智者存畏”之间具有层级差异性的关键原因,不外乎心和身对真我束缚的强弱与力量的大小而已。 当我们的修身超脱了智识认知(心理)和肾水局限(身理)的束缚以后,在心与身这两大系统上能够超越时,感到损耗和虚弱不足的现象,必将迎刃而解。 之所以说解决的办法甚简甚易,是指我们的信念要牢不可破地屹立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磐石之中,无时无刻、随时随地要主动地处在三才合一的心身状态中。调心与调身而贯通天地人,要落实到开口动舌、举步行进、拾笔杆、摸键盘等行、坐、住、卧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细节决定成败,持恒决定功成。当我们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信念,转化成为如同我们的呼吸一样,须臾不可分离,成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时,一切问题都必将烟消云散。 以天地人合一为信念,也就是以天地为炉鼎而将小我化合为自然,达成无人无我状态。小识伤德,小行伤道。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在志弘愿深这个信德确立的前提中,必须要先立大识和大行,树立起符道合德的识和行。 因此,调身贵在先将天门与地窍主动打开连通天地,融入天地之中,继而将小身化成大身、无身。将此身与天和地同相同境,立此大识。 调心,则贵在甘将此心灵意识化为大道的工具,让心和身成为大道光明和德性能量的传导器,让天地的能量全都通过此身传布播散于宇宙自然中,利益宇宙一切。 心中要不断提升和强化大慈大爱的品格和品质,用道的慈悲和德的大爱校正心识。巩固强化道的大行,摆脱自了汉的小行;稳固德的大识,通过大慈大爱之上仁,而彻底清除私心阴我的小识,步入天人合一之心境身相。 天人合一的心境身相,是天地人水乳交融一体,光明同辉,超越物相而能量同频共率,光气能量的互动畅通无阻,毫无滞碍和分别,能量增减动态的差异性逐步缩小和平静,逐步将最终转化成不增不减而与大道上德同光。 我们常说,予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碗之小和桶之大,是相对的物相。修身求真者“破境相立大识,破小行立大行”的关键,莫过于从调心、调身这个细小之处真实地做起,逐步行来,聚土成山,仁者乐此山者,大识大行,大境大相,终至无境无相,也就能够有可能达成。 三调,甚简甚易,难在大识大行,固识固行。因此,常见“法海沉舟千帆过,为大于细少人知”。知者,调心调身,佐以调息而静虑杂识、强化巩固心身之合于道德,传播道德光明,三年磨此一剑而无泄怠者,则圣人之治修身求真事亦不难。 当年,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中,有“甩胳膊”一课,它就像三调方法一样,平淡无奇,至简至易;但是,却只有柏拉图一个人坚持了一年,正是因为他的认真和坚持,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然而,道德根文化教育中历史承传下来的三调,其功用则远非“甩手法”那么作用简单,大识大行者持而用之,她可以将人们送至天人合一的彼岸。不能成功者,必定是心猿意马者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