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礼之祸的点评 熊春锦
网络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国家之主欲要选拔人才,为人民谋取福利。这个国家呢宣扬的是儒家思想,讲求礼让的美德,可是礼教太过严厉,束缚了人的活力,因此这里的人都谦谦君子很多,为了名誉甚至可以牺牲性命,这是一个名声比命还重的时期。 有一天,国主来到某地,欲要选拔人才去任职,发现了两个人,甲和乙,乙呢能力一般,不堪大任,甲呢才德都比较高,甲一直自诩自己礼让的美德,虽然明知道自己的才德比乙高,可是为了符合儒家的礼让标准,故意示弱让乙得以任职,最后国主虽然感觉甲的实力应该不止如此,但是还是迫于形势选择了乙。周围的百姓知道这件事情后都夸赞甲有圣贤礼让之风,被人称作贤良君子,美名广播。 乙于是志得意满地上任去了,数年的光阴过去了,乙由于能力一般,上任之后才德不够,政策失利,导致一方百姓几百万人饿死,达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后来因为乙造成的失误,引起一连串的恶果,更导致国破家亡…… 国家破亡后,当初享誉一方的甲也流落街头,碰到了当初的国主,国主也已流落街头成为乞丐,故人相见泪两行互相倾诉衷肠,国主知道真相后,国主愤起一掌掴在甲的脸上,气愤地大骂道:你为了自己的礼让美德,让国破家亡,明知乙不能胜任却要推举乙上任,你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的根源啊! 君子之祸远甚与小人矣,悲哉!甲听后羞愧自尽而死!
点评: 这篇原创故事式文章,读来回味深长,使人回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儒之礼教,为何是祸乱之首呢?其病机的关键是“忠信之泊”!对尊道而贵德的忠诚与信仰丢失,而对一己之私的名誉的光鲜执著。这是疾病的关键内因。弃根求枝,抱礼失德离道。主次颠倒,本末倒置,误国害己,也就是必然。 儒学在帝王的主宰下,被篡改到只能“立世”而难以真正“治世”,这种结局不是孔子的原创思想,但结果却是在老子与孔子的一场对话中,早就预见到的必然结果。 文化和教育的根和本,一旦被人们所抛弃,也就必然失去方向和前途,步步踩着牛屎,自乱是必然而且乱人祸国。礼德如果不是落实在心灵里使其放出光明而朗照身国,却只是用在大脑的左脑和皮层上,那么就必然只见其形而难见其质,做人行为虽然看起来彬彬而礼,内心却仍然漆黑一团,不明礼仪运用的对错,也就难免错误百出,误人害己,误国害人。 尊道贵德,在明明德,而不可执于礼智之学,修仁则能觅着正向之途,以仁爱为基石做人,是觅着正确方向的希望,因为有可能阳木充足而点亮心灯,若只是执着于礼义智而努力,那就甚难不发生迷失方向的错误。 所以,做人首先要有真信,真信尊道贵德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是净化提升和再造进化的根本。 在此信德土壤肥沃的基础上,修好仁慈大爱,肝中阳木茂盛,而燃起心中礼德明亮光,那么这一生如何做人,也就不言自“明”了。 “明可明也,非常明”。慧明,是智明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提。既需要自身的仁爱饱满,同时需要能连接天光而心中光明。那时内外光明,也就会摆脱愚(儒)腐,将正智和慧识之境行进,少私而寡欲才会体现出真正的普世价值。 中国有句成语:“当仁不让”,的确是至理明言。 当一个人真正具备仁德大爱之时,慧明也就必然存在而并未失明,不会瞎盲于内境。而慧明才能够明察人文,也就必然会“仁者无敌”,而表现出“当仁不让”的道义之举。 可惜,这些古代慧识下的成语,到了智识文明期以后,也就全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有些成语,还成了智识失于内明者们盲动的借口和振振有词的古鉴,以及批评指责别人和畏缩不行的标准。 这也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变迁中一种有趣现象,若不信可以自己搜集一下看。 (责任编辑: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