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厌读经典如何解决? 熊春锦 提问: 曾在初三班级试验诵读读“双一章”,只坚持了一个月,学生就有厌读情绪,请问该如何解决?
解答: 第一点,三岁的孩子,由于先天禀赋就已经开始释放了,但是同时又处在纯先天逐步向后天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记忆力是惊人的。虽然他们会贪玩,但是他们的记忆是处于由立体记忆向平面记忆过渡的阶段,所以常常在父母的诵读过程中,就已经把它记熟了。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孩子们的一个共性和特点,所以我们要随顺这个特点。 第二点,要规范孩子们的后天智能。之所以贪玩,是因为他们的后天智能在作祟,在影响他们、制约他们,是因为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守规矩。作为一个孩子,应当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到三岁的时候,就要教他们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鞭策他们如何守正而不做错。这个引导非常重要,从三岁开始,要引导到七岁,他们对对错的选择基本才会稳定下来。 8岁到16岁之间,又是一个巩固和拓展阶段。这期间,对对错、美丑、善恶等等,都有一个后天的抉择机制,叫做后天选择固化稳定平凡度过的阶段,所以,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特别要重视掌握他们的生理演变环节和特点,既要顺应他们,也要相信他们。 的确,他们的记忆力非常惊人的,我们成人根本赶不上。在这方面,成人反而要虚心向他们学习,他们是扫描式、照相式、立体型的迅速记忆。只管带着他们读,陪着他们玩。但是,玩要有限度的,要跟他们约法三章。比如,玩15分钟、20分钟后,就要规规矩矩地坐着,跟师长一起内观诵读,带着他们内观诵读。这样有张有弛,就会形成习惯。要是一个小时内,完全拼命逼他们去诵读,让他们一点不活动,那也不行。最好是20分钟一次,“玩与读”交叉进行。 这样,他们就慢慢知道了动的时候效果如何、静的时候效果如何,以及动静结合的效果如何。对此,让他们自己的左脑能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一旦建立起来,他们对正确和错误的思辨能力就会同步跟进,自己的抉择系统、选择机制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能量的作用,特别是静下来、跟着师长读时,能量就会非常自由地分布,并且直驱存在问题的部分,来达到一种矫正。 诵读儒学经典也好,诵读道学经典也好,普遍不要求孩子懂,其道理来自于道学。儒学的经典诵读,实际就是来自于道学,而道学更高能量地演示出了“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需要大人去解释什么东西。大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规范、引导、陪伴着他们,去建立真善式的选择、正确的判断和符合生理客观规律的行为。把这个行为掌握了,也就行了。 很多家长都在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通过经典诵读,使孩子们开慧益智,培养人才。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家长的模范作用不够,自己不好好诵读,而且言行也不像贤人的言行,还只是一个庶人的水平。比如,有些妈妈在家里跟丈夫吵架,孩子就睁着眼睛望着,实际上孩子在学,并且点点滴滴全部记在脑子里去了。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的老师。家庭教育,实际上占了孩子教育的70%左右。决定未来的,不是将来的学校教育,而是父母的模范作用和影响力。因为孩子在12岁前全是模仿性的,不存在独立性。 这一生理特点,作为教育家和家长都应该掌握住。不能用我们不良的言行、不好的举止,把孩子教坏了而自己却不知道。实际上,很多坏毛病、坏习惯都源自于我们父母,源自于教育他的人、带领他的人和跟他生活在一起的人。 弄明白以上道理,再就“为什么中学生在诵读双一章时会出现厌读”的问题,做如下解答: 8岁以后的儿童,特别是10岁以上的孩子,一定要先读《弟子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整个社会和家庭教育离道失德太久了,不像古代的教育很规范,教育都存在德育的过程和经典诵读的过程。让孩子的大脑,从小都已建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他们的阴我心,不像每一个现代孩子那样张狂、张扬,不那么张牙舞爪。现在孩子的智能意识就像老虎一样,在大街上都是横着走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旁人,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缺少这一门。任由他们禀性释放,建立了错误的后天智能系统,再加上家庭及社会的负面影响,加重了意识的错误判断,所以在接受高能量去帮助矫正的时候,一旦开启这个能量接受之门,首先抗拒的就是这一部分,他们不愿意接受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受到过规范。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要把道学和儒学的经典结合起来诵读,原因也在于此。如果对他们的后天智能系统,老师不很好地进行规范、引导,让他们自己明白其中道理,由不明白变得知道,由不自觉变得自觉,那么这个引导过程非常地艰苦。所以,宁可从胎教抓起,就会很顺利。但是如果半中腰从中学生抓起,就会非常困难,困难就源自于他们的智能意识转换已经进入逐步沉淀和凝固的阶段。这时候,要去攻破它,常常比教八岁的孩子要多花费几倍的时间;跟教三岁的孩子相比,要多花几十倍的时间。想一想我们成年人自己,虽然都在实践道德心,哪个又能比得上三岁的孩子?比不上嘛,差得远!所以, 如果仍然以20岁、30岁或60岁的思维状态,去解读经典、体会经典的道理、体会老子的双可教育思想,想改变自己是很难的,因为思维意识已经固化。后天意识、左脑的思维像铜墙铁壁一样厚,它根本不让路,不让右脑的东西突发出来、迸发出来。后天意识会觉得它已经当家了,像小孩子十几岁就已开始当家几年了,它挺快活的,哪儿再杀出来一个管理者,居然想跟它争权。左右脑的两个管理者之间,就会出现互不相容的现象。 在学校里,可以运用图象思维,引导孩子们让心里面的能量流进入到大脑里面进行调适,将心里面左侧的能量流调到大脑左侧去,右侧的能量流调到大脑右侧去,使左侧大脑与右侧大脑里的这两股能量流结合起来,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让它们真正不分彼此地结合起来,然后大家一心共同地搞好学习,学好如何做人。这样,就很容易解决这个矛盾,孩子们的兴趣可能就会迅速改变。 其实,仔细阅读《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一书里面的案例点评,弄懂孩子们是如何搞好左脑和右脑平衡的几篇文章,就很容易明白这个原理。如果能把这两点弄平衡,那么孩子们拒绝诵读的态度就会消失。 (责任编辑: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