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古今照壁>

如何理解道与道教

时间:2012-12-30 17:27来源:知音原创 作者:熊春锦 点击:
如何理解道与道教 熊春锦 一、道是宗教吗 关于 宗教 ,学术界和政治学对它的定义和解释可谓非常繁杂,不一而足。其中最著名的论述,是马克思曾用形象化的语言把宗教功用描述为 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 ,后来列宁创造性地把它发挥为人们所熟知的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如何理解道与道教

熊春锦

 

一、“道”是宗教吗

关于宗教,学术界和政治学对它的定义和解释可谓非常繁杂,不一而足。其中最著名的论述,是马克思曾用形象化的语言把宗教功用描述为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后来列宁创造性地把它发挥为人们所熟知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从此,宗教是资产阶级(即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鸦片的这种解读,就成了特定时代中的民族共识。

人们对道教的认知,长期拘囿在这个先入为主的偏执释读内,严重左右和影响了人们对道教的正确认知,更无视道学文化的久远和道教诞生的历史这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时空差距,将道学与道教混为一谈,甚至提“道”色变,将其视为宗教形式。

“道”,并不是宗教,而是具有大智慧的古代圣悊对自然宇宙原生态物质的定义,被后人列为哲学范畴的专有名词。

实际,中国古代学说分为两大类型,即悊学和哲学。“悊学”,是指通过修身达到天人合一状态、智慧圆融无碍者所创立的学说。“哲学”,是指未能进入天人合一状态的学者所提出的学说。两者的差异,就在于是属于心灵明德的慧性学说,还是缺少内求实践的智能学说。

道学,实际属于中国古代慧识悊学家们所提出的文化理念。例如,伏羲创立的易道学说,黄帝创立的法道学说,老子创立的德道学说等等,都属于揭示大道本义的悊学。诸子百家和西方一些学派的思想观念,基本属于常规哲学范畴。

二、什么是道

道虽虚无,却生万有,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先于天地、万事、万物诞生之前就存在,具有能量性和品格性双重属性,古人以名称“无”、数字“O”和图形“○”来称呼或比喻她。

其能量性,表现在“道”是先于天地乃至万事万物诞生之前就存在的宇宙本源物质和状态,是万物生化繁衍的源泉,是宇宙万物可分可合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其品格性,表现在“道”具有虚无、自然、纯粹、朴素、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十个特点。

道本身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生德养万物,是“道”自然作用的结果,“道”不离于自然,不超于自然,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遵循着自然界的法则。

“道”的这种本性,老子称之为“无为”。 “道”是“无为”而运,人类意识无法左右和干预道的存在与运行。大道无为地化生万物,同时运用德一能量成就万物,因此她又是“无不为”的。

从“道”字的金文和小篆字型结构,先来分析一下“道”的内涵。最早期的“道”字,中间下方是人的头部象意,头部的上方是一个气路象意符,表示人体的几条脉络与天相通,四边外围的几笔,表示四通八达。整个字型结构,反映的是人与宇宙自然的能量场相接相应时的天人合一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能够使人保持纯洁的心灵、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慧性,在宇宙万物的和谐共荣中发挥良好的正性主导作用。

“道”的这种直指宇宙本源和天人关系的内涵,注定了她自身并不属于宗教这个诞生较晚、历史较短的流派,但又必然也会为宗教流派敬重和借用。虽然儒、释、道都有“养德”“修道”之说,但是各自具体的方法各有不同,其中的根本性内涵趋于一致,都强调身心和心性要修持道和德,提升德性和德能的修养,实现生命质量的升华。

三、什么是德

《庄子·天地》中有一段话,对的概念定义极为明确: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德”,并不是单纯只指人的精神品格,她同样具有能量性和品格性双重属性,古人常以名称“有”、数字“一”和图形来描述或比喻她。

“德”的能量性表现在,是在宇宙万物的形成和长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能量和环境,由“道”而生,是“道”在万物中的具体体现,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它以“德一” 能量的形式外显于物;“德”的品格性,主要表现在具有忠孝、好善、慈悲、平等、博爱、教化、忠恕、和蔼、忍耐、勇猛十个特点。

四、“道德”的本义是什么

道○,是万物之本始;德一,乃万物生成之能量;阴阳二,从德一而生,反应万物的阴阳属性;“三”,乃一炁含三,即“德”、“阴”、“阳”,万物皆由此“三”生成、长育。

道德,是滋养万事万物生化与发展的能量和动力。《庄子·天地篇》: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明确告知世人:只有道德才是万物畅行于天地间的通行证,德()者无敌。

道德,首先具有物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不同的人、事、物,由于其内在德性能量量级和等级的不同,从而彰显出不同的品格特性,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属性,也由此产生了对万事万物不同的评判标准,如好坏美丑善恶等等阴阳属性概念。因此,道德除了能量物质属性外,还含有人文品格属性的内涵。

道虽然无形无象,但是可以通过德来表现。道是不可见的精微物质,德就是道的基础物质元素。德对人类而言,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就是德;德是道的外显,是道之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道德,是中华民族亘古存在的自然人文信仰。

常义上的“道德”,只是一个飘渺和朦胧的理性概念,有其约定俗成的狭窄含义,指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需要依靠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约束手段共同来维系。这是人们丢失了修身内求法之后所形成的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已经偏离了“道德”的关键性核心内涵,人们已无法通过修身格物和身感体悟直观地感知道德、认知道德,从而使道德修养日渐沦为空洞的纯理论说教。

“道”和“德”,不是一个空泛的定义和概念。“道德”,其本源性的含义要从能量性和品格性的双重属性上去进行理解,才能完整地掌握。

拿人体来说,“道德”的能量性以五行(木、金、火、水、土)的形式存在,品格性以五德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存在,并且直接与人体五臓(肝、肺、心、肾、脾)相对应。人体就是天地自然的全息缩影,人体小宇宙内环境无处不与大宇宙外环境相应相合。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佳境,才能真正认识掌握天道法则,实现性命再造。

具体来说,(阳木)仁德对应于肝,(阳金)义德对应于肺,(阳火)礼德对应于心,(阳水)智德对应于肾,(阳土)信德对应于脾。仁德(阳木)丰厚之人,其肝系统生理功能健旺,命体表现为双目有神、慈眉善目、筋柔形舒;礼德(阳火)丰厚之人,其心系统生理功能健旺,命体表现为印堂明亮、神足少疲、行为端正;信德(阳土)丰厚之人,其脾系统生理功能健旺,命体表现为齿坚唇红、形无赘肉、身轻体健;义德(阳金)丰厚之人,其肺系统生理功能健旺,命体表现为气无促喘、中岳黄明、肤泽柔润;智德(阳水)丰厚之人,其肾系统生理功能健旺,命体表现为精足无淫、骨筋强壮、耳聪血清。五德能量的强弱、旺衰、清浊,始终决定着人类心、身两大系统的健康状况。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万物与之间最本质的依存关系,就是天地万物无不由道光所化生,无不赖德能而畜养。道德,是生养人类的精神食粮;道德,是万物健康生长的物质保障。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则是一语定乾坤,揭示了万物与道德之间的依存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古人才自觉将尊道贵德作为自己终生恪守的行为准则,认为修养道德才是人生拥有健康、幸福和智慧的要务。

五、什么是道学

道学,俗称道文化,既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又是诸子百家学说产生的理论母体,其学说思想渊源久远,是古代圣悊所建立的以“道”和“德”为核心的关于宇宙自然规律的思想体系。其发展脉络,可上溯至三皇时代伏羲创立以《易经》为代表的易道文化;五帝时代轩辕黄帝创立以《黄帝四经》和《黄帝内经》为代表的法道文化和医道文化;春秋时期老子创立《德道经》为代表的德道文化。这几大思想文化系统,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的根源,是世界文化的宝贵井泉,是人类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国粹瑰宝,可以将其归纳为“中华道德根文化”。

中国的道学文化,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文化。伏羲的《易经》,黄帝的《黄帝四经》和《黄帝内经》,老子的五千言《德道经》,这几部重要经典著作构成道文化之根,其中不仅阐论了入世和治国的道理与方法,同时也揭示了治理人体内身国的修身法则,从黑白、显隐、虚实两大领域,全面揭示了自然与人体科学的奥秘,只有达到人与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达到天人合一的佳境,才能真正认识掌握天道法则。

道学文化,是慧智型文化的完整记载,是中国古代治世修身的重要方法。中国在秦汉之前并没有诞生宗教,只存在对天道的慧性认知和对天地规律的自然信仰。圣人知天下,以心感体悟内观而知,力求天人合一,通至道,正如老子所言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就最为典型。

六、道学有什么入世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使用道学治世最成功的时代,是西汉初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黄老之治”,也叫“文景之治”(公元前202 - 公元前140)。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经济萧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人,吸取秦灭的教训,研读《老子》而尊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除此之外,光武中兴25- 57年)、贞观之治627年-649年)、开元之治713741年),也都是国家选择道学中的顺应自然和尊道贵德作为治国思想所创造的历史辉煌。

七、道文化的发展情况如何

道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六大创伤。

1. 西戎入侵西周时期,对中华典藏进行“焚抢”;

2. 东周时期,道学经典古籍“流散”于各诸侯小国

3.  春秋时代,当智能独大后,智识认知对慧识认知记录的“笔削”;

4.  秦朝重新统一中国以后,以皇权利益为取舍,以智解慧而开始了官方行为的“焚书”;

5. 汉武帝为了强化皇权利益,推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道德根文化全面边缘化和异化,包括暗中焚书,明里笔削,《黄帝四经》在此期间在人间蒸发。

6.  汉元帝“好儒”,单崇儒家,展开全面的“编修”工程,对道学修身明德内容予以彻底清除,对其入世治世思想进行改造和置换。

本来是百家之母而诞生了诸子百家的道学 ,经过儒学模式的全面修订后,面貌全非,残缺不全。

八、道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道教的形成与出现,除了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和背景探析之外,其中还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因素,那就是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和人类慧性水平不断下滑,逐渐弱化尊道贵德的社会认知共识,开始偏离修身的基础和根本,人文精神开始远离道德能量性和品格性的双重滋养,只剩下常规哲学领域的狭窄内涵。

尤其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动,将黄学思想彻底从国家治国方略中清除,并且还反复篡改编修老学,使得道文化的入世治世内容(显学部分)和修身明德内容(密学部分),在完整继承和延续发展上出现了严重的历史危机,道学文化的明德修身内容开始逐渐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国民身心素质和道德品质普遍日趋蜕化。

东汉时期道教的出现,是张道陵顺天应人对这种传统道文化的密学部分进行有效的保护,构筑了一道生存和继承的合法防线。后世的各种道教形式,其本质都是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求,都是对道德人文精神延续与发展的一种保护性继承方式。

尊道贵德,“以德化人”,也是道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自古以来,道德信仰就是支撑中华民族坚实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和滋养中华文明延续的能量源泉。这种自然的道德人文信仰观,早在道教出现之前,就一直在以人文教化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营养和引领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中华发展史,皆因道德而昌盛,因弃道德则动乱。滚滚上下五千年,只是一部浓缩的道德演化史。随着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本有的道德人文信仰,也将超越宗教形式的制约和束缚,还其文化的本来面目,得以自然发展。

历史上,随着道教的创立,道文化部分内容逐渐隐入丛林观宇中,远离大众视野,使得世人难以窥其全貌,人们把道学和道教等同对待,实际是错误的。

九、道文化与道教是什么关系?

道教的产生,是传统道文化孕育出来的结果。

东汉顺帝年间(126144) ,张道陵开创道教,将道德文化以民间宗教的形式保存延续下来,维护社会精神营养不至于断源枯竭,守护着道家提升身心素质的修身内容不至于消失。

东汉末年所诞生的道教,时间上远远迟于其它民族宗教诞生的时间。老子本人并不是创教者,与佛陀、耶酥、默罕默德等创教者具有根本性的不同。道教虽然恭奉老子为道教之祖,并且以《想尔注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子思想就是宗教。

道德根文化,本是中国历史上的长期自然信仰,被儒术和皇权强行取缔,才退出社会主流文化领域,并且拖延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才诞生出本土性的道教。因此,本土宗教的道教,绝不能全面代表历史悠久的道德根文化。是老子的学说,诞生了中国道教,而不是道教诞生了老子思想。道学的经典巨著,也非宗教典籍。

从中华道德根文化系统来看,老子是“德道文化”的创立者,是道文化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所著的道德五千言,不仅阐论了治国之道,同时也揭示了治理人体的修身法则,全面揭示了宇宙自然与人体科学的奥秘,虽然为道教所取用,但其学说思想的深度和形成历史年代,却远远超越了宗教教义的范畴和形成年代,代表了人类对宇宙万物之理认知方面的最高智慧,是历史悠久的东方哲学中的重要典籍,是超越时空局限、为全人类所共享的精神食粮。

我们从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从没有相互进行交流、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往往也能找到非常类似相同的文明文化习俗,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相同性绝非偶然。

世界各国的文明文化,同样都是各民族最为杰出的先知先觉者大智大慧的记录,具备内求法的因素。只是没有像中国的道学那样,具有系统的文字存留下来,组成系统而完整的修身明德教育体系,在社会中广为流传。

比如,道家修身明德理论方法中,用于清理身心的辟谷现象,至今在其它民族和宗教文化中都能找到近似记录。耶稣基督三十岁时在沙漠中断食四十天,之后说他达到了与天父为一体之境界;佛陀则是在三十五岁时,在菩提树下断食静坐四十九天而成正觉;摩西和默罕默德等圣者,都曾在辟谷过程中,然后获得能力的飞越。

中国前后绵延两千余年的寒食节,也是来自于道家的辟谷修身方法,主要特点是禁烟火,吃冷食。寒食节在农历三月(45日左右)开始,在汉代前寒食的时间长达一月,随着修身的淡化,以智解慧的崛起,慧性文化的丢失,寒食净化逐渐缩短,由七、五、二日,最后变为一日。

无独有偶,西方大齐节期的禁食,从圣灰星期三2月底3月初之间)开始至复活节前止,为期40多天,虽然是源于纪念耶稣在沙漠中断食四十天,但时间上和民间传说的养生意义上,却和中国的寒食节极其相似。

世界各宗教文化中,至今仍然保留的经典诵读和基督教教堂里的圣歌合唱,就是老子可非恒道理论的具体实践。不足的是他们所采用的只是“单可教育”,而老子的可非恒道与可非恒名的双可实践,则更完美至善。

道家的许多修身方法,在世界许多民族文化中都能找到共同之处,这更说明了道学并非宗教。道学文化,是在宗教形成以前就存在的人类认识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工具和方法。

中国的道德文化虽在历史上几经坎坷和洗劫,但她毕竟是中国文化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基,根深固柢,是无法被连根刨起的。虽然在官方正史中经过编修而遭到了严重扭曲,还是历尽劫波而幸存于民间,通过师徒相授,“口口相传”,以及慧识心传,为少数大智大慧者所掌握。在慧性几乎被智能完全封闭的今天,人们已经深深感到了唯智独尊毒害下文明文化的惨重损失,正在渴望追求慧性灵觉,中国的道德根文化和修身明德方法也正在走向全面的复兴。

 

参考文献

·         道德复兴论修身》ISBN978-7-80214-518-4

·         《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ISBN978-7-80214-517-7

·         《生命法天道》ISBN978-3-9814650-3-7

·         《老子德道经》ISBN7-80211-322-9

·         《修身做人论修智》道德知音网

 

 

(责任编辑:知心)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ishizhaobi/2012/1230/876.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 腊月时节话春节

    ⒈春节简介;⒉春节的由来;⒊春节的传说;⒋贴年画;⒌贴春联;⒍祭祀;⒎放爆竹;⒏...

  • 病入膏肓故事的启迪

    病入膏肓故事的启迪 熊春锦 病入膏肓,是一句颇有名气的成语,也是传统中医学历史上的...

  • 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传统六书、五射、九数等技艺,现代人已经无从了解,甚至有人还误...

  • 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

    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 读东方龙文明和文化的教育与湖北麻城山水龙凤形胜新闻有感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