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与道士 儒学教育逢遇道学教育 摘自出版物《德慧智慧性图文教育》
张昇(1442-1517),字启昭,号柏崖,明南城株良镇城上村人,自幼聪慧好学,文才出众,是明代中叶著名学者和大臣,曾官至礼部尚书,人称尚书状元。成化五年(1469)时,张昇乘船北上京城赶考。 张昇平时学习十分刻苦,惜时如金,旅途中坐在船上也始终手不释卷。有一天,当他又站在船头上吟哦诵读时,同船有位一同北上的道家服饰打扮的人,慢慢踱到他身边,开口问他:“你为什么每天总是同样看这一本书,而且手不释卷呢?” 张昇见有人动问,就很恭敬地回答说:“读书必须反复温习,才能熟悉和理解。” 但是,这个道士听完张升的回答以后,拿过书来,将这本书迅速地翻看了一遍,然后就随口背出书中的内容,结果一字不差,好像这本书的内容他早已经烂熟于胸一般。 张昇当时惊愕不已,像道人这种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对他来说闻所未闻,虽然自己多年来饱读诗书,还是难望其项背。他明白自己今天遇到了一位异人和高人,其能力绝不仅止于强闻博记的能力,可能还有其它更厉害的本领。于是,他很谦虚地叩问道人自己今后的运程和命运,此次进京能否金榜题名。 那位道家打扮的人士见他动问,就顺口说了一句:“你今后的命运,会有三件大事情发生,那就是:中状元;买宅子;会在滕王阁饮三天的酒。”这位道人打扮的人说完此话,就不肯再详细为他分解了。 后来,张昇果然如道人所言,赴京考试就中了头名,当了状元。当了状元以后,众星捧月,遂买了状元第的宅子,在京城住下来,做了几年的京官。但是,因为他敢于直言劝谏,弹劾权贵,被皇帝贬于南京供职。他在前去赴任的途中,路过南昌,当地的官员因为敬佩他做人耿直的人品和为官刚正的官风,就在滕王阁里摆上酒席,邀其畅饮,连续款待了他三天。那位道家人士随口所言的三件事,在他身上逐一应验。 这一则历史故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不是道学人士预测判断的准确性值得人们去击节赞叹。其中,最值得分析和把握的,应当是他那过目不忘的慧智能力,这才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为这正是现代教育最急需达到的目的,是每个人最需要的能力。 张昇是智能儒学思维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即将被皇帝钦点的头名状元郎。他的智能思维学习模式,就是手不释卷,学而时习之。这种教育,是一种后天智能独运,是“读书必须反复温习才能熟悉和理解”的方式。张升的智能思维模式,可以说已经达到智能文明时代儒学的巅峰状态,他无愧是儒学智能教育的成功代表人物,是位博士级的人物。 那位不见经传史载的道家人士,张升甚至都还不知道他的名字,这位道学人士是典型的草根一族,是山林师徒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物。他所代表的,是道学中经过慧性图文思维模式培养教育出来的具备较强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普通人士,他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也没有炫耀的志趣。他的阅读方式,“迅速翻看,随口背诵”,是一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慧智同运的阅读学习方法。 状元郎张昇与道家人士的偶遇,他们之间教育学习方法的交流碰撞,就如同西方试验证伪的对照实验一样,揭示了慧性图文思维记忆模式与智能逻辑推理和归纳演绎思维模式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与层次区别性。 这则故事所揭示的,是不同的思维教育模式必然会结出品质完全不同的果实。其中的优劣性,明眼人一看即知。 道家人士的这种图文速记法,在当代是否已经失传了呢?其实并没有失传。因为慧性图文思维记忆能力是人类共有的潜质,人人都具备这种潜能。这种潜在能力,存在一定的强弱之分,但并不存在你有我无的差别。绝大数人只是处在一种被智能意识所屏蔽而废用的状态,关键要看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主动打开每一个人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大门。 打开慧性图文思维能力大门的钥匙,一直掌握在道德根文化的经典之中。诵读伏羲、黄帝和老子的经典,就是一把最容易打开慧性大门获得图文思维力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