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时间:2009-05-21 00:03来源: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作者:熊春锦 点击: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2009 04 19 熊春锦 一、人类六大发展阶段和相应的道德修养方法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三讲。 主要就是介绍一下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也就是紧密地将道家的学问、儒家的学问,以及我们传统的根文化与我们的生命健康联系起来,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2009 04 19
熊春锦
 
       一、人类六大发展阶段和相应的道德修养方法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三讲。
      主要就是介绍一下“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也就是紧密地将道家的学问、儒家的学问,以及我们传统的根文化与我们的生命健康联系起来,来探讨一下这里面的关系和来龙去脉。
      在研究这个主题的前提下,我们要知道,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就是说,既要知道别人,也要知道自己。后世的兵家学说,也曾经深化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际上,我们对于我们自我生命真相的研究,既要知道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同时也要知道自己生命的各个发展时期。根据道家的学说以及古代医家的学说,人生可以分为这么六大发展阶段。
      在这六个阶段里面,古代全部是利用道德修养来制约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六个阶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尊道贵德的前提下,高度重视道光和德的能量的前提下,你才能获得生命的真正健康。
      这六大阶段,我们上次已经提过了,它包括了道治社会、德治社会、仁治社会、义治社会、礼治社会到愚治社会这六个逐步下滑的阶段。对于我们人生来说,也同样具备这样一个六阶段的分期。也就是说,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早期,有一个先天无为期,接下来是一个转换期,然后进入一个后天有为期,这是我们生命的三大特征。
      先天无为期,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七岁开始换乳牙,乳牙脱落换成恒牙,以这个为标志就进入了转换期。转换期持续到女子14岁、男性15岁左右的时候,女子天癸来了,也就是女性的月经来了,男性也开始遗精了,这个转换期就开始结束了,真正地开始进入完全的后天的有为期。
      这三个生命分期,我们每个人结合自己生命发展的过程,实际上都应该有所感知。我们就得之于自己内部的身,在内部去回忆回忆自己,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有这个过程。但是,我们古代的圣贤们早就发现了这么三大分期,所以在古代相应的教育领域就提出了,有胎婴时期,有幼儿时期,有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这六大时期。而且,在教育方面就提出了“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这么六大主要阶段主要的方法。
      所谓“胎婴养虚”,就是养道,养那个“○”,主动地去给提供看不见的能量——道光德能,提供天德地气的能量,使他们的精神系统获得一个良好的发育。
      “养性”方面,我们的生命是由一性一命复合而成的。对于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它们的营养来源不同。在七岁之前,是“养性”的最佳阶段,因为它是处在先天无为期,所以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最主要的。
而少年时期的转换阶段,就特别需要“养正”。这个“正”,是由五个“一”组成。五个“一”,也就是“德一”,要用德的标准来内壮自己的五行——内五行。内五行,就是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也是指的火、木、土、金、水。把这个“养”完整而整体地把握住,才能够很好地顺利度过自己的少年期,顺利过度到青年期。
      到了青年时代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养志”。 “志”,包括了“志向”、“志气”、“志愿”,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人生观的确立。在这个阶段,“志”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这个“青年养志”教育在我们现代社会当中已经表现出很多的盲目,在国内青少年犯罪率为什么居高不下?连续地年年攀升,各种犯罪因素都在产生,这是因为这个志的“养”,我们丢失了,我们在学校里边丢失了,在家庭里边丢失了,不仅前面三个阶段没有“养”好,而且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没有正确的制约和方向的教育。特别是年轻人的阴义,肺里面阴义的能量容易迸发出来,容易表现出来,就是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哥们义气”。“哥们义气”,如果说没有道德的制约,它肯定就邪,容易走歪,所以很容易导致青年、少年犯罪。这个犯罪率升高,常常跟“养正”这个教育没有把握好有关。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不知道如何去养这个“正”,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正气。
      到成人的阶段,就要高度注意“养德”。如果说,成人阶段不注意养德,自己内部这个肾气的消耗就会加快速度。你看现在提倡的纵欲,对性欲的放纵,对食欲的放纵,对心念私欲的放纵,对内五阴这个情志活动的放纵,张扬人性,实际上都是损德败生的祸根。他们不知道在传统文化里面是通过深刻的内观、慧观、内视,来观察人体内的精、气、神是如何消耗的。
      老子曾经有一句话:不自伐,故有功。实际上,人类是在自己整自己,自己把自己搞垮的。这个身体怎么衰败得呢?怎么衰落下得呢?疾病是怎么产生得呢?就是因为不能保持15岁之前的那种身心内部精、气、神的完美状态,而是在“自伐”,自己砍伐自己,自己跟自己斗争,在体内就用五种情志来进行自毁,消耗自己很多的能量。所以,成人在这个期间要想保持仓库里边能量的充足,想延缓仓库里边能量的消耗,放慢消耗的速度,还想能够开源节流,那么这个“养德”就非常重要。
      “老年养褔”,那就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努力了。因为仓库里边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你就要以善为福,教育儿孙,影响家庭,影响社会,调节你的心态,调节你的精神状态,从多方面去养这个福德,才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变得有益,从而对自己的身体也会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这是古代一些圣贤们对我们人生六大阶段的一个基本概况的描述,并且也指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是从教育领域来解决这个问题。
      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说“修身”都是一致的。无论哪一个学派,特别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古文化,那都离不开“修身”这两个字。在汉唐之前,基本上就是是出了一个词——“修身”。在汉朝和唐朝这个期间,所诞生的基本上是“修真”。无论是“修身”,还是“修真”,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讲的我们身体的自我实验、自我提升、自我丰富和自我校正。在“修身”阶段最简易的方法,就是我们上次给大家介绍过的老子所说的很简单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双可教育”,人人可行。在教育领域,那就更可行。

      所谓“双可教育”,第一个“可”,那就是指开口诵读古代的经典,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诵读那些谈论大道、阐释大道、揭示大道的经典文章,就是经典诵读。另一个“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说,你要主动呼唤,并把握住自己体内的性体系统,一性一命,对性体系统里边的“非恒名”,他们都有名字,你把握了他们的名字,经常去跟他们交流,主动跟他们建立精神网络上的反馈联系,就可以使他们主动获得能量,完成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一个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归纳了一下古代的一些教育方法,无论是“修身”的方法,还是后来诞生的“修真”的方法,基本上对我们人生都是提倡了一个“胎婴养虚”的方法,这个主要是指的0到3岁之间。古代,这几个阶段的养生方法、教育方法都是合在一起的,因为中国的古代文化非常简单,它主张把握纲领,把握系统,把握“一”,把握“○”,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多个学科、多个门类,都分得很细。古代人都了解和知道:一切都是这个“○”里边生发的,虚无生万有,用这个“一”,就足够了。
      古人研究得非常详细,他们是根据这样一个基本的原则,来探讨生命的奥秘、生命的真相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必然规律。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在研究道家文化的时候,应当注意“胎婴养虚”,包括胎教开始。有的人说胎儿教育不能搞,但是我在国内曾作了大量的试验。因为我自身是搞医的,在全国各地搞了很多试点。实际上,胎儿从六个月的时候就能够听懂声音。她们的胎动,甚至子可以随着优美的音乐或者说是烦躁的音乐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母亲怀着他/她的时候,她的胎动实际就已经是一种感知,并不是说不产生作用,并不是说胎儿在母体内出现了情况。
      实际上,我们除了用西医仪器对胎儿进行探索以外,用我们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去“看”胎儿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去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和对能量汲取及排泄的表现。原来在国内也好,在外边也好,这个我都用过。别人都是需要B超来判断这个婴儿的性别,男或女,在国内那一段时间我就曾干了坏事,人家过来问我:“我怀的是儿子,还是姑娘?”我这个人不会撒谎,人家一问,我就随口告诉她是个女的。结果,这些人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胎教来养育好这个孩子,而是跑去引产了。这一引产,搞到我这儿可就是大麻烦,因为她扼杀的是生命。生命其实都是可以看到的,只是看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到后来,国内有很多做B超的都不敢再“看”是男是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扼杀这个女婴的生命。而我们是为研究这个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
      显态的,刚才周先生都谈到了。中国文化的研究和西方物理研究的方位,是两个不同的座标。这个XYZ,这一个座标系统是西方的研究。而东方的研究,还有一个看不到的XYZ座标和看得到的XYZ座标,它们是连在一个平线上进行整体研究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其白,守其黑。
      西方近百几十年来,完全是在“知白”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仅仅是从这个“白境”的XYZ这座标上进行研究,已经走到了尽头,已经不能回答生命的真相,已经不能多够完整地解答宇宙的真相了。回过头来,就需要从中国的“知其白,守其黑”肉眼不可见的空间里面的XYZ这个座标上面,来专门研究“白”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和范围。只有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是人类真正的大智慧;如果说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那是根本没办法达到的。我们古代文化,正是教育从孩子开始就要培养这种智慧和能力,所以就提出了这么几个阶段。
      听诵,背诵,诵行,光背诵还不够,还要去行善。老子《德道经》五千言当中,你们去看一看,其中有一个“善”。在讨论这个“善”的时候,我们在里面一观,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眼前突然放光,这一放光,自己的细胞结构就显现出来了,好像高倍电子显微镜放大了一样。一看,哇,线粒体和螺旋体全部都出现了。其中,像拉镜头一样,拉了一个“善”的粒子出来,结构就像车轮一样。
                               
                善粒子慧观结构图
        
      自己体会的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就说明在2500年以前,甚至5000年以前,我们祖先他们用自己甚深的内观,就发现每一个人都有善性因子,就在每个人的细胞质里面。只要修好这个“善”,那么身体整个内环境的良好状态就会保持。
      而现在,西方的一些科学研究恰恰就反过来验证了细胞的酸碱性。比如说细胞皮内是碱性的,细胞皮外是酸性的。而人常常是偏酸性,而碱性不足,这样人类的血管也就容易紧张,大脑也容易紧张,酸性也不容易排除了,酸性堆积,问题很多。但是,我们如果把细胞内壁的碱性调控器——这个“善”的因子能够提升,经常去诵读一下经典,就会发现,烦躁的情绪就没有了。

      比如说,今年这个夏天,你们都要注意,可能每个人的火气都会很大,容易生疱子,长疥子,脑血管疾病会急剧上升。你们要是不信,你们可以观察,脑中风的人将会特别多。为什么呢?因为火大。大的环境里边,有一个火的气场,这种能量场在作用于人,影响于人。这样,失火的可能性也就会多。比如,无意当中某一幢大楼失火了,本为不容易失火的地方结果它烧起来了。这个里面,都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场性作用于外环境,我们人体内同样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同样要在遵循古代圣贤告诫我们如何养生的问题上,就必须要把握住自己主动去调节自己内部的“善”,真正去做到善行、善心、善念。这样一来,就把握住了自己一个健康的主导场。
      二、大学之道与修身之学
      关于如何“修身”的问题,可以说大家研究道家“修身”内容的都不多,但是研究儒学“修身”内容的却很多,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学之道”与“修身之学”。
      这个“大学之道”和“修身之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由于《大学》这篇文章在历史上已经找不到原著作者了,《大学》是西汉儒学修编古籍而将其编入《小戴 ·礼记》中了,原作者已不可考。
但是,《大学》是不是儒家的著作呢?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了。《大学》原作者虽然已不可考,但是从七三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却可发现,《黄帝四经》中可以看见大量跟《大学》内容比较吻合的文义和字义,都包涵在里边。这也说明,《大学》理论来源还是来自古代黄学系统。而且,在老子《德道经》中在论述这个“大”字的时候,也非常明确、明晰地点明了这个“大”字就是“道”。
      《大学》在汉代,在为了适应皇帝所喜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定位格局的情况下,进行了修订,就把它划归到儒学的领域去了。这并没有什么差错,而且对《大学》还是一个很好的保留。幸亏当时没有把它清除掉,而是作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支柱把它确定下来了。而且,这篇《大学》在宋代的时候,经过双程鼎力的尊崇,就把它拱显出来了,并且进入了社会教育领域的主流地位。南宋的朱熹还对《大学》进行了编辑,以至《大学》就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那么,《大学》到底对后世起了什么作用呢?我觉得既有好的推动作用,也有不足的作用。这一点,我在国内讲课时就曾提到了。
      我们先在《大学》的定名上看一看,定名在中国是挺有意见的。刚才,周先生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文字是变化万千,变迁太大了。在原来,在2500年前,这个“大”字基本上儒学和道学通用,都认为它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一个名,是“道”的一个字。结果,到后来就开始分家了,编辑中把道家的这个“大”字上面加上一点变成“太”字。用所有的“太”字来表示道学的内容,而把“大”字的内容基本上都划归到儒学当中去了。它是有一个分离的过程。
      因为老子在《德道经》69章“昆成”篇当中,就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表述得非常清晰。就是说,那个虚无的“○”,那个处在虚当中,处在最高境界当中的那个无形却又有质的物质,在最高层次它就是“字之曰道,强名曰大”。“大”字是对“道”的强名,因此“大学”其实就是“道学”。要掌握这个“大”进行学习,进行实践,就称之为“大学”。而且,程子也讲过:“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这个理解就离原著并不太远。也就是说,《大学》是一本教人怎样修习道德的入门之著作,是引领人们修养德性复归于道的理论和方法。

      从这个古版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这一段,大家可能都读过吧?我在读过并且结合道学研究以后,发现在宋代和明代开始就扭曲了《大学》的原旨。
现在,我们先把它浏览一遍,有一个印象后再来分析它。不能领会我们祖先在2500年前撰写这部著作的原意,给我们所带来的损失和后果,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使得整个国家的教育都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特别是在明代,在明成祖时期,修篡《四书五经大全》,并将其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确立为古代官方教育领域内容的时候,顾亭林在《日知录?卷十八》“书传会选”中有一句话,说:“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这就直接点出了一个病根,我们国家在历史上、在民族教育的问题上,犯了一个大毛病,这个大毛病就是“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 这也就使整个社会的科学创造完全走入了低谷僵化时期。因为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和四书五经的本意,在他们那种僵化的阐释下,其精神完全被曲解了,完全背离了“不离道德”的这样一个宗旨。很多东西也被阉割了,离开了道德的宗旨,逐步地演化成为为私、为欲、为我所用,为封建统治王朝所用。
      就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首先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明明德”。如果说不“明”,不能达到“明明德”,那就没办法展开后面的内容。“改良儒学”,我们称之为“改良儒学”,因为孔子无疑是儒学的正宗,但是他的学说并没有真正完整地继承下来,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创伤。孔子当年五次问道于老子后,不离于道和德,提出“志于道,依于德,据于仁,游于艺”的教育和学习实践方法,是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
      但是,我们从宋明时代的理学去探讨,“志于道”基本是消失了,甚至这个“道”字也想改掉;“依于德”,也是这样,也改掉了;而仅仅是单纯地在“仁”、“艺”等这些方面去做一些小文章,离开了孔子作为中国一代教育宗师而制定的基本纲领。
      儒学文化之所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能一支独秀,是因为与其他各家相比,它最多地汲取和承传了道德文化  “尊道贵德”的精髓,将德一朴散后产生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能量,进行了品格化和伦理化的发展。
      儒学文化要想恢复到一个非常健全的时期,那就需要追寻到孔子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儒学领域当中去研究,甚至追寻到道学当中去探索,要把道学和儒学完整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窥见中国道德根文化的全貌。
      三、《大学》的纲领与修身原则
      “三纲要”,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后世理学对“八条目”的确定,我是不同意的,因为他们断章取义,而且违背了古文行文的原则。比如,大家现在随口就可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成了空口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是《大学》的原旨,是错误的。孤立地提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做不到的,而且《大学》的原文当中,根本就没有“平天下”,而是“天下平”。宋明理学篡改《大学》原义,颠倒次序,并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这与原文中“明明德”无为而治的本义和主旨相背离。
      所以,这里面对于原义的篡解和次序的颠倒,我们心里要明白,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儒学的“修身”和道学的“修身”原来是一脉相承,并不是矛盾的。
      这里,先简要地讲一下“明明德的问题。这个“明明德用了两个“明”字,我们国内有个教授在香港还是台湾讲学时就闹了个笑话,他说这可能是古人写字写错了,该把这两个“明”字给删掉一个,他是这么样来考证这个“明明德的,认为是多写了一个,是笔误。
      实际上,这也说明这位教授先生看得古文还是太少。“明明”这两个字,实际上它既是一个词组,也应当独立而解。古文的特点都是这样,它跟文言文还不同。真正的古文,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着解,你才能把握它的原意。如果说你只是连续起来讲,用一个“明”字来解的话,就解不通。
      实际上,古人就像给我们生命定名一样,“性命”,“性命”,为什么要把你的生命定为“性”和“命”呢?因为这是两个系统。对于这两个系统,你在研究《大学》的时候,同样也要把握住。第一个“明”,那就是指的你的“性”明,你的性体系统要“明”。性体系统,是指的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你的魂、魄、神、性这四大系统。魂、魄、神、性四大系统,构成我们每个人的性体系统。第二个“明”,是指后天的智识也要“明”这个德。后天系统,又是指的什么呢?那也就是你的后天意识、后天的肉体骨骼以及后天的血液、体液这三大系统。
      实际上,都是个“三”,看不到的黑境当中有“三”,显态的意识、后天的意识、你的体液、身体内百分之七十的水,不管这个水是血液,还是淋巴液,还是细胞递质,但它们都是水,只是里边成份不同而已。再一个,就是我们的肌肉和骨骼,有机和无机是完美结合在我们体内的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只要整体地把握住是一性一命构成生命的时候,那么你对这个“明明德,就很容易解读了。不要去把它复杂化。
      而且这个“明明德,在《黄帝四经》当中也讲得很清楚:“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复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时反以为幾。”也提到了要两个“明”结合一起,才能过到一个“至微”的状态。古代的先哲们在为我们生命进行定名的时候,在为我们体内的所有组织器官进行定名的时候,也是顺应了这种古代慧观认识论的前提,也就是“知白守黑”。他们把握住了这个“黑”,用“黑”当中的观察,用慧知、慧见来驾驭着后天意识、智识所观察到的物质。也就是说,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他们都是整体把握住的。

      比如,图中所有的字当中,大脑的“脑”,有个“月”字;“肺”,有个“月”字旁;“脾”,有个“月”字旁;“肝”,有个“月”字旁;膀胱、胃、胆、胰,都有一个“月”字旁,唯独这个“心”没有用 “月”字旁。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都能够释放出一个光明的能量场。我们心场释放出光明的能量场,就是我们体内的太阳。
      “日”“月”为“明”,学习太阳无私自燃,为万物照明;学习月亮无欲返照,为万物照明镜。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明明德于心,那么这一生就会走上歧路,白活一生。就会变成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从而失去了来到人世间真正的价值。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作为和作用,对社会、对他人也没有什么大贡献,因为他心里边没有光明。像很多的大德,社会上可以遇到很多的善人,他们虽然都跟其他人一样在拼搏,但是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的心就在释放着光明,既照亮了自己,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人。
西方的一些学者研究说,每一个人最高可以影响到240人。西方有个学者,他是根据自己每次去参加人家的结婚喜宴、参加人家的丧礼,通过统计学统计,发现最高的场基本都是200人左右。所以他估计了一下,一个人最高的能量场——心里面所释放的能量场,能够影响240人左右。
      我们从他的研究里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心,如果说他心的光明,他无私,他爱别人的心,这个能量场释放开来,辐射开来,范围大,那么他的朋友肯定很多。同样的原理,对我们的内脏,同样也能产生照明的作用。除了心以外,其它的五臟六腑三焦,你都可以把它们照亮。如果能够真正照亮了自己的五臟六腑,那么健康也就能够保持了。
      这个“德”,我们前边已经提到了,就是十种善行、四项准则,都要求能一心做到。这个“德”字,繁体的“德”,在国内说是繁体,在台湾说是正体。实际上这个“德”字,我们把握住了以后,基本上特别适用于现代,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但现在代人心已经乱了,要从一心去做到十种善行,恪守四项准则,并且为他人多做贡献。为别人去奉献,不要单纯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这样也就能得到多助。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如果能确立起来,整个社会就和谐了,身体内部就和谐了,你的家庭也会和谐。你看现在很多家庭在闹矛盾。矛盾在哪里呢?那不都在失德了吗?没有善行,没有原则,没有为他人着想,当丈夫的不替妻子着想,当妻子的不替丈夫着想。国内的这些情况我遇到特别多,在网上苦恼的人都写信给我,求教怎么解决,我觉得我也懒得解决。为什么呢?人们的心里面太缺这些东西了。只知道伸手要,到了棺材里面还要把手伸出来,争取把最后一枚钢币攥在手心里才算安稳。而没有想到自己要施舍出去,没有这个爱,没有这个仁,没有这个善,那么矛盾就难以解决。这个“善”和“德”,是我们必须要去遵守和做到的,我们才能够去获得真正的健康。当然,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再继续来详细谈。
      “親民”这个问题,这个“親”字,《说文解字》中说:“親,至也。从见,亲声。”“親”有爱、近、准确、真切等义。“親”在此处,所指的是仁爱、慈爱、博爱。“親”生于仁德,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生出親爱之心。修持仁德,是親爱、親近众生的基础。“民”,《说文解字》中说:“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民也就是众生,不分贵贱善恶的民众。
      《黄帝四经》当中,也谈到了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这个兄huang不要做兄长解啊)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句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这是《黄帝四经》里边所存在的关于这个“亲民”的概念,阐述得非常详细。《大学》里边,只纲领性地提出一定要“亲民”。
      所谓“亲民”到底是什么呢?那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是设身处地的责任心,是换位思考,是老子所说的“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不就是我们做人的一个标准么。特别是执政者,倘若老是想着自己如何如何爬得高,踩着别人的肩头往上爬,那就不是“亲民”,你就没有任何的政绩,你的政绩搞出来都是豆腐渣工程,都是牺牲了百姓的利益而建造的垫脚石。古代所说的“亲民”,就是一个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决民众的疾苦,帮助别人解脱于困境当中。
      所以说,《大学》里边的教导当中,把它作为一个原则提出来,我觉得无论对于道学人士还是儒学人士,还是我们现代教育,从小培养,建立这种“亲民”思想,以民为本的概念确立起来以后,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止於至善,也是这样。《说文解字》曰:“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止,有根基、达到之义,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至善”。
      这个“止”,也就是德一。符合这个德,就可以说修到位了,把握住了。这个“至善”,就是上善,也就是完美的善、无私的善。大公无私,仁爱众生,唯德是行的十种品行,那就是至善。
总体分析起来,“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上善”,其根本是指心修十善之心,就是要具有十善心。
      忠孝心,要忠于国家民族,孝敬父母长辈。
     “好善心”,那就是见人之危,能够扶持、帮助;见物之危,能够救活解脱。要具有“慈悲心”的善性,要视天下人乃至昆虫、走兽、草木与己同体,爱护惜之,不残不杀。还有“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就是十善心、十善行的具体内容。
      这十个内容,我们要把它们把握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主动去修持它,哪一方面不够,就修哪一个环节。而且,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德”。
      老子在他的五千言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唯德辩证法”,心一定要处在这个道的“○”里面,而用这个“一”、这个“德”来分析和鉴别人和事物。所以,我在国内出版了一本书,里面谈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实际上跟马克思的思想完全是可以融合的,水乳交融地包容了这种思想,只不过老子思想范围更广、更博大精深而已。
      老子是运用“唯德辩证法”的高手,他在五千言当中,用这个“德”来驾驭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生命内环境当中的众多生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他都是用这个“德”来进行一种非常驾轻就熟、以简驭繁的阐释。
    “德”中,还包含了四项准则。我们古代文化强调,要想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就得遵守“非德勿言”,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说;“非德勿听”,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听;“非德勿视”,不符合道德的东西不要去看;“非德勿行”,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做,不要去办。相反,现在整个社会,包括整个世界都滑到道德底线这个区域中来了。可以说,非德的行为、现象比比皆是。如果说没有一个原则去制约,没有这样四个行为准则去制约,人很难走上正路。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当中特别典型。像国内有些青年人,一些大学生跟我说,平时自己对一些坏东西并没有什么敏感性,结果网上的黄色网页一打开,就把自己身体弄垮了,连学业都不能维持下去。你说,现在这些非道性的东西、非德性的东西是多么凶啊。
     
      但是,如果说我们在早期教育当中,让这些孩子们都能够知道和掌握这些原则,知道这些东西会对我身体造成伤害,对我的学业会造成摧毁,他就无形当中设立了一道安全线,并不见得一定要在网络上去建立一个防火网,每个人自己建立自己的道德防火网、防火墙,那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实际上,这个“修德”关键是落实到每个人自己内心当中去,要落实到教育每个人的心灵当中去,那么才能真正起到这个作用。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谈了四原则的基础之上,我们再看看,这个“十六次第”。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daodu/20090521/406.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 “中气以为和”简析

    中气以为和简析 熊春锦 气,本身即是德一的一种能量显现形态。 德的这种能量形态,如...

  •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2009 04 19 熊春锦 一、人类六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