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2)

时间:2009-05-21 00:03来源: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作者:熊春锦 点击:
四、道学修身十六次第 《大学》后面这一段,实际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次第关系,整个修身次第都在这里。而且,最后交待了一个原则,那就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天子和老百姓,无论地位多高的人,统统都离不开这个
      四、道学修身“十六次第”
      《大学》后面这一段,实际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次第关系,整个“修身”次第都在这里。而且,最后交待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天子和老百姓,无论地位多高的人,统统都离不开这个“一”,都是要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本”如果乱了的话,“而末治者,否pǐ矣。”这个“否pǐ”不读“否fǒu”,这是易经里面的否卦不通、否塞不通,是指这个意思,那就是根本没办法行得通。“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指出了最后都要落实到这个“修身”上面。
但是,后世的改良儒学认为是“八目”,实际上是“十六次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列了一个图。
      实际上,如果从这个图上来看黄老孔学这个修身教育次第论的纲要——三纲十六目,就可以比较清晰地观察到古代教育的高明之处。实际上,左面这一半主要是对成人的教育而已,对社会教育而已。
立志发愿,实现“明明德”于天下,而志于以德治国,而志于以德齐家者,唯以修身为基础,修之身,其德乃真,方可达成。
      每个人要想确立“明明德”于天下这样的誓愿,想确立这样的志气,那就要从下面这个地方开始,从“格物”开始,而不是立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指“体之于物而知身”。婴幼儿慧性未闭,容易隐现同步地观察到德能化生长养万物和万物生长成灭的根本变化规律,了解自身生命的隐现双重结构的实相。
      这里,他们把这个“德”字改成了“平”字,使“德天下”变成了“平天下”。实际不应该是这样去做,而是首先应该沉下来,静下心来,进行修持是自己的身。
      要想“知天下”也好,要想“平天下”也好,结果却连这个“德”的原则也都没把握住,那怎么去“平天下”呢?对不对?一味奢谈要挤进国家领导人这个圈子里面去论治国,但实际却是连家里甚至都呆不下去,连单位里也混不好,却那么大口气说自己,那还不如自己把握住“修身”这个关键。
首先要去“正心”,把心调正。心正了以后,建立自己忠诚的信念、信仰、道德的信念、道德的信仰,建立对民族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这个时候,再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这里所讲的“心”,不是解剖学上的心脏,而是心脏的场性。《黄帝内经?灵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心中含有“意识”、“思识”、“无为识”三种识性。其中的“意识”,就是后天逐步形成的阴我心识,在“格物”、“致知”、“诚意”的基础上,才比较容易将私心和欲望调整到符合德性规范允许的阈值之内,确立正识正见。
      “致知”,这每一个字的用意它都是不同的。《说文解字》曰:“致,送诣也。”“致知”,是指全面而系统地用“格物”所获的理论和方法,确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使后天意识的形成,规范在以道德为准则的正知。如《易经 ·象下传》所言:“君子以致命遂志。”致知而致命,以道德修身,达到和实现德治心、身、性、命的高尚志愿。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讲解得很详细,大家以后可以通过文字再看一看。
然后,在这个“格物”过程当中,建立起一个“物格”的状态、转换。要转换到什么程度呢?要关起门来修身,要从体内的实践和身外的社会实践、家庭实践、工作实践中高度重视这个“格物”。通过这个“格物”,能够达到“物格”。什么叫“物格”呢?就是一切有相的和无相的、有质无形和有质有形的物质,都要把握住它的客观规律,那才叫“格物”。
      这个“格”字,古代本义指的是一棵树生得比较长的那个枝条。就像我们现代人看事物一样也是这样,走到公园里去看一棵树,肯定首先观察到的是它的枝条,而不会马上盯到树根里面去看,并且也不会直接去看树干。就是说,摆在最前面的、最浅显的就是枝条,是我们最容易发现的。从表往里面去进行研究,这实际上是高度符合西方后来提出的逻辑推理。对不对?演绎归纳,可惜我们自己没弄好,我们后来自己僵化了,不提“格物”,就直接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可以说,从明代以后教育就走在一个错误路线上,自己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根性文化教育理念都丢弃了,非常可惜。
      实际上,如果说我们把“格”字这个关键点把握住,从“格物”到“物格”,用于教育工作,指导每个人都切切实实贯彻执行,那么我们国家,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社会精神风貌,还是经济建设风貌,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敢和中国相媲美。就会像十六世纪以前一样,远远地把西方文化甩在后面,只有他们学习的份儿。可惜,我们从八百年前开始就已经开始丢失了这个“格物”,走错了路。在教育方面,走错了方向。
      就像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西方教育,再来比较一下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孩子现在可怜呀,都成了书呆子,他们一天到晚就知道数理化,自己动手的能力完全没有,那怎么去“格物”呀?把他们丢在一个岛上,在进行少年生存演练的时候,日本的孩子都能自理,都能生存。可是我们的孩子呢,都哭着叫妈妈,找自己的父母,不知道生活该怎么自理。这说明,我们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不是在培养每一个孩子“格物致知”的这样一种能力,更谈不上“知至”。
      实际上,在古代教育方面,这个“格”,它有法式、标准、规格、品格、格调,《礼记?缁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而且,“格”还含有“纠正”、“匡正”的含义。如,“格非”,指清除错误、邪僻的谬论和思想;“格心”,指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指匡正时弊,纠正时弊。这些内容都是“格”的范畴。
      在古代“修之身”这个层次当中,也存在“格于物而知身”,我观察这个物体就会联想到自己身体里面,体会到这个人与物之间的同频感应是什么。现在,我们很多人的感应能力都很差;但是,我们所接触的西方人当中,他们的这个情形却是相反的,他们的“格物”感应能力比我们中国人还要敏感。第一次见面,他跟你握手的瞬间,就能知道你可交不可交,比我们东方人表现得更为敏感得多。这种情况,你说奇怪吧?其实也不奇怪。我没到美国亲自去体验这种情况,不知道美国这方面的情况怎么样。但是,我感到整个西方属金,金五行属肺,肺又主皮毛。所以,生活在西方的人敏感都是天然的,天生水平就那么高,这是大地赐予的生物功能。
      我们中国在中土,它在场性上面,处在一个“中”的方位上,并不是说它位置绝对是中央,不是那个意思,那是封建社会错误理解这个问题,所以盲目贡高我慢,结果被西方列强打得屁滚尿流。
      实际上,在我们这个“修之身”的层次上,不仅要知道这个“气”、这个“能量”,而且还要知道自己的“神”,要知道自己的“虚”,要知道自己的“道”。这样一个修身次第,是走在一个高层次的内容和过程。
      《大学》,不仅仅是把这个内容包涵在其中,而且把其它的内容都包括在里面。
在“修身”这个次第顺序上,作为成年人为什么一定要从《大学》里面所提及的这样一个层面上进行修炼?为什么要从头开始,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离道失德了,整个社会离道失德了,家庭教育离道失德了,社会教育也同样离道失德了,把握不住这个“明明德”,来管理天下、治理天下,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所以要想达到最好的治理,只有在把握住“修身”的前提下,去“正心”、“诚意”、“致知”,然后在这个“格物”上下功夫,使你的品格具有五德的品格,这就是“格物”。五德的品格,是指仁、义、礼、智、信。
      对事物的认识,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无论是推理还是实验证伪等方面,你都能够分析出,都能够认识事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我们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就感悟了这个“物”的规律。“物格”,就是要掌握任何物质的客观规律——符合德的客观规律,它不离开德。
      可以说,整个这个调节过程,就是以德修身,以德正心,以德诚意,以德致知,以德格物,然后就达到了物  知其德者,知至其德一,使自己后天的认知能够认知到事物的根上面去。任何事物的“根”是什么呢?任何事物的“根”归到基础上就是“一”,最后是个“○”。那个“虚”里面的东西,我们没办法去知道,但是归到德性上面来,归到德的品格上面来,都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所以,这个“知至”,就是指的这个“一”,一定要归到它的根上面来,归到这个出发点上面来。就像一条河流,总要归到它的源头当中去。
      “诚”,《说文解字》曰:“诚,信也。”“诚”,是信德深厚的表现,也就是用诚信道德的心来规范意识行为。人体内八识中,意识系统指挥着眼、耳、鼻、舌、身五显根。这五显根的活动是否符合道德,取决于后天意识是否诚信道德。
      这个“意诚”,应该是与众多的生命相同步。你的信念、你的意识,要具备这个诚信的品格。在这个范畴之上,在符合德性、符合善性这个基础之上,来认识周围的一切,这个心就自然“正”了,心里面的光明就自然产生了。
      如果真正把这几个环节把握住了,那么你的身也就修好了,也就处在无为而为地“修身”了,你的家也就不治而治了,你的国也就不治而治了,一家子人也就齐心合德了,那么天下也就自然平静、太平了,长治久安也就自然产生。而且,这一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为而治的过程。无为而为。
      这次,我特别把这个“无”字重点解一下。这个“无”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从这个竹简小篆“ 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连接两横的这一撇是出头的,整个五千言当中,用的都是这个“无”字。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个“十六次第”的时候,要注意到这里。
      这个就是把握成年人16岁过后,禀性当中的坏东西,社会、家庭、单位当中染上的习性,全部都已经堆积起来,没有一个打扫过程,没有一个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的自我调节过程,没有这么一个自我调节过程,那就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三个阶段教育的次第,要以德育为原则,保护孩子先天性慧,慧智双运,由“物格”而“知至”、“意诚”、“心正”。顺应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顺应先天向后天的转化,而不失先天性慧,慧与智同运,不离德道,虚实相通,“明明德”而自然“身修”。既顺应其中的规律转化,先天与后天同步而成,德居中位,则以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则家齐,修之国则国治,修之天下则天下平。
      对于我们的小孩,从胎婴养虚、幼儿教育,到十六岁的教育,如果说我们的教育理念真正能够从“物格”开始教育起,那就会非常省力,因为他的后天知识还没有形成,按照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使他们保持一种“见素抱朴,少思而寡欲”的状态,那么他们的“身修”可以说在无为的过程当中就能完成。这样,就可以为国家培养品德极高、智慧极强的现代型人才。他们的出现,对于“家齐、国治、天下平”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研究黄帝学说、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就深深地感到:这整个修身过程,就是一个“德一”、“守一”过程,就是一个方法论的次第论。虽然后来在道学里面,逐步地淡化了,用其它的理论取代了,但是从《大学》的本意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个清晰的脉络。而且,这个次第的形成跟道学的原理也是完全相通的。
      就是说,任何事物是在虚当中生成,虚生神,神生气,气生形,气再产生有质有相的物质。形生气塞,等任何有质有形——眼睛看得到的物质形成以后,这个气就局限、封闭、滞塞在这个形体里面,耗光就完了。尽管我们人体生命还有个优点,可以自己主动把自己的窗户,把门也打开,那这个气塞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因为古人是穷通这个“塞之端”,对于这个“塞”,对这个堵塞研究得非常细致,破了这个迷。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个“否之理”,也解析得非常清楚,所以就掌握了生命再造之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格物”方法。
      修身“格物”,共有五个层次:格于物,而知“身”;格于身,而知“炁”;格于炁,而知“神”;格于神,而知“虚”;格于虚,而归“道”。
通过“格物”而达到“物格”,这是中国根文化的特点。非常厉害,研究自己的生命,都研究到细胞里,研究到DNA里。就像前边讲座中我所提到的,实际上老子在2500年前,他就看到了DNA的结构,命名DNA的双螺旋,一个叫“朴”,一个叫“素”,早就给它命名了。
      不仅只是命名,而且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这个DNA中的中轴,这个DNA中间不是有个中轴么?你们学生物的看到的DNA模型,中间需要一根铁杆子撑着它,实际上的确是有一根无形的能量轴在里面。老子早就发现了它的存在。所以,古代提出了: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然后才能达到一种“虚实相通,实为大同”的境界,虚和实真正相通了。
      现代的科学走到了XYZ座标的极限,回过头来再研究看不到的这个XYZ座标,也走到了一个圆满状态。两者相通了,结合在一起了。那个时候,就是“虚实相通,是为大同”境界了。而且,这些过程它是“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
      虽然分了很多类,但是这个气是相同的,这个神也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这个虚是无处不在的。不要因为有了实体,就认为里面我们进不去,像人的三腔——胪脑腔、胸腔、腹腔,它们里面都有空腔,这里面的能量都可以振动起来。古人们运用这个空,就达到了一个“虚中生有”,积聚能量而再造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生理的一些特点。
      在16岁之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掌握好胎婴、幼儿和少年时代三阶段的教育,运用上面所说的后八目,直接进行教育和培养最好。但是对我们成人来说,就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要把整个十六个次第全部把握住,才能过度到产生这样的效果。而且,要立足当下,从现在就要做起,只有把这十六个次第牢牢地把握住了,那么“修身”才能说进入了比较好的境界和状态中。
      而且,这个“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实际上跟老子下面这段话是不谋而合。老子在他的《德道经》里,说得很清楚: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都没有离开这个“德”字,跟“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那就完全是一个思想脉络出来的,所以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研究,那么我们对修身的次第和认识自己生命真相的过程,也就比较容易把握正确的方法。
      十六岁以后的成年人,由于后天意识已经牢固地形成,早已经远离自己的先天内环境,性慧基因早已尘封于后天智识的覆盖之下,与七岁之前的先天状态非常遥远。由于已经错过了人生早期的珍贵教育期,现代成人修身的基础次第,那就必须遵循“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先后教育与实践的次第,由后天重新寻找自己的先天和复返于先天的过程,补回这一系统教育工程,才能顺利地进入修身阶段之中。否则,轻率地在“心未正”、“意未诚”、“知未至”、“物未格”的背景下,直接侈谈修身,以及在“格物”中妄行修身,也就必然百无一成,或者陷入邪径,难以自拔。
      现在成人的修真,由于后天智识已经牢固地形成了,那就得从后天智识的校正做起。现在,我们已经用惯了大脑,要有一个“去脑从心”的过程,别以经验思维判断为第一位,因为我们后天堆积的知识都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经验,有的拿过来可以用,有的根本不能用。你大脑里装得越多,反而垃圾越多。正确的知识常常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所以就需要去脑而从心。当从了心以后,心里面有个阴我,还有阳我。阴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是损害自己的。阳我判断是正确的,当然要服从自己的阳我,扶生阳我产生正念正识,进一步在心里面确立以后,才能有真正的明心而见性。明心见性,性就是比较高级的阶段了。
      五、五德养性
      “性”,在人的生命中内在表现形式是德行品格和能量,外在表现是气质和人文素养。
班固《白虎通?情性》曰:“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韩愈《原性》:“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清?恽敬曰:“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仁、义、礼、智、信”,道学称之为“五德”,源出于《德道经?论德》;儒家称之为“五常”。“养性”,就是“养德”。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肝里边成藏仁,心里边藏礼,肺里面藏义,肾里面藏智,脾里面藏信。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够使我们的身体里面产生很多的疾病。

      仁德品格缺乏,仁德能量缺乏,这样的人性格上肯定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自己生气。这种人很多,女性一般就表现出爱生闷气,在心里仇恨别人,但外在表现不显露出来,可以憋到自己对着墙角流眼泪,但是却淤积在自己体内。表现在健康上,就会伤肝,造成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肝五行属木,仁德为肝脏之本,肝主筋(血管、韧带)。仁德缺乏的人,晚年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而且,仁德品格缺乏表现在命运际遇上,就会人际关系紧张,一生各种事业发展困难重重。
      仁德丰厚的人,一般从眼睛就可以看出来。他表现出了一种慈爱、善良、宽容,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非常端庄,随时都可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现出一种柔和畅达,能够宽容、包容,称之为“慈眉善目”。为什么会“慈眉善目”呢?因为肝开窍于目,所以从人的眼睛上就可以发现这一个人是否具备比较浑厚的肝木仁德和品格,有了品格才有能量。
      国内十几年前的气功大潮中,人们拼命去炼气,结果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把生命炼得很好?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没有。人们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盲目地追求能量,不讲求修品格而追求能量,实际上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呢?因为载不住。有什么样的品格,就存在什么样的能量,所以古代的修身就特别讲究,要把身体这个容器,锻造得具备这个五德,那么能量就能同频共振,就很容易进到体内来。否则,用再强的意念去拉,也拉不回来。

      这个义德,是养肺的。义德品格缺乏的时候,那妒忌心特别地强,这种人会妒忌心强。为什么会产生妒忌呢?我在国内最近出了一本书,书名叫《道医学》,里面比较详细地谈到了这些问题。在这里,就简单地提一下。以后,你们有机会在国内买一本,自已再研究研究。
义德缺乏的时候,做人性格就比较虚伪,而且善辩,好逞强辩论。而且,喜欢在是非中逞能,对人比较刻薄、猜忌。这种人,在健康方面,会因气恼别人而伤肺,经常出现口舌溃疡、气喘咳嗽、咽喉肿痛、,肺痨  咯血等呼吸系统疾病。
      肺五行属金,义德又称为金德。金德为肺脏健康之本,也是上焦调节的一个能量体。肺主皮毛(皮肤、毛发),金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很多顽固性皮肤疾病和毛发的疾患。
义德缺乏的人,在生命的道路上表现得特别吝啬小气。在人生际遇上,常常因贪占便宜而成为孤家寡人,朋友很少,形单影只。
      相反,义德能量丰厚、义德品格强的人,他就非常快乐,以助人为乐、为本,常常侠肝义胆,助弱扶危,济安拔险,身周围常常能聚拢讲义气的朋友,因为他考虑自己少,帮助别人多,所以处善聚缘。这种人,一般处事果断,不拖泥带水,因为义德属金,快刀斩乱麻,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为人排忧解难,就像及时雨一样。
      交到这样义德充沛、义德品格强的人作朋友,也是一种幸福。有这样的朋友在身边,那么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的人生、对家庭,都是个好事。

      礼德是养心的。礼德丰厚的人,做事行为光明磊落,因为他的心里能够放出光来。这样的人,他的家庭、亲戚,对他都比较尊重,同事、朋友对他也比较尊敬,因为他心地光明磊落,明白道理,不胡搅蛮缠,而且秉规持范,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判断力比较强,知道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办起事来不急不躁,非常沉稳,因为他的心有亮度,产生的心念、意识,不会犯糊涂。所以,这样的人,在心功能方面有好处。
      当然,礼德一旦缺乏了,就表现出性情急躁,虚荣爱美,无理争胜,容易记恨和憎恨别人,这些缺点,实际都是品格能量不足和缺乏造成的。
      这些问题,实际上在《道医学》里面、在《黄帝内经》里面都提到过,只是没有把它归纳总结起来。当我们讲生命真相的时候,就得主动把它进行纲领性的掌握。
      在健康状况上也是这样,由于恨人就伤损心气,导致五心烦热,健忘失眠,神志紊乱,甚至还容易患上一些精神颠狂类的疾病。因为五德的品格和能量不足的时候,外邪就容易侵入肌体。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有些精神病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完全是别的信息侵入他的体内,道医学里面不是有个方法吗?人体左手有“寸”部脉,神性系统出现异常时,则会在此寸口部位的脉象上反应出来。有一种“压脉”象,是传统中医脉学经典中并未详细记载的脉象。这种压脉,却是诊断患者是否属于外邪侵入占位的重要临床指标,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是不是招了外邪。礼德品格缺乏、礼德能量缺乏的人,就容易出现这种状态,容易被外邪侵袭。而且,这类人上焦的气血容易凝滞,生包长疖,邪火大。
      在人生的际遇上,贪求虚荣,逐美粉饰,而难以脚踏实地顺利发展。贪求虚荣、虚荣爱美的现象,是中国人很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中国的贪官这么多啊?不都是贪图虚荣吗?心里面的礼德品格不足了,就不能禀持规范,不能遵纪守法了。问题都出在每个人的心里,所以研究传统文化,都可以找到其病根。

      智德养肾。智德生自两个肾脏里面。德丰厚的人,是不会被声色所迷的,而且能够虚怀若谷,处下不争,谦虚柔和,欲淡不贪,处事通达顺变,能顺应,不拘泥,随圆就方。要他圆就圆,要他扁就扁,他不硬碰硬,会灵活地调节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周围的环境。
      如果智德品格缺乏、智德能量缺乏,性格上就会多愁善感,迟钝愚鲁,自寻烦恼,忧虑自生,损己心身。在健康方面,就会过早地产生耳聋耳鸣,腰腿疼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生殖障碍,泌尿系统病变等症状的疾病。
      肾脏五行属水,智德为肾脏健康之本,肾主骨(骨骼、关节),智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类疾病。
      智德品格缺乏不足、智德能量不足的人,就特别贪恋吃喝,迷恋色欲,乱性败气。一命的道路,都将比较坎坷,难以顺利。这是因为智德品格和能量不健全的原因造成的,因为肾里面藏着真气,藏着先天肾水,是人体最大的发电厂、能量供应站。肾脏一旦出来问题,就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四个脏器,都出现问题。
如果先天肾气,一旦被滥用耗尽,身体的整体素质下降也是比较快的。这里面的辩证关系,要是展开来讲,内容是比较多的。

      信德,是忠信诚实。实际,在“十六次第”里面,就谈到了这个忠信的问题。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真诚待人,信念坚定。
      像现在我们开会,大家都说中国人不守时,其实说到根子上就是个信德问题。德国人为什么守时?因为他们的信念、信德还没有完全丢失。像自然界,月亮几点升起来、什么时间隐去,太阳何时升起来、何时落下去,潮水什么时候涨起来、什么时间退下去,这里面都充满了自然的信德。人体内也天然地具备着这种信德,但被我们的妄志、妄意摧毁了。
      所以,信德缺乏的人,就表现得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而且处事待人蛮横蠢笨,埋怨他人,无事生非。自己错了,不认账,一定要找到一个对象、找到一个理由为自己开脱、辩解。
这样的人,在健康方面,必定会脾胃损伤,因为胸闷气胀,所以嗳气吞酸多症状的胃肠溃疡疾病,比如像胃溃疡、胃炎。胃部病患者,多求问一下自己的信德、品格和质量是否下降了?信德缺乏的人,容易气短、气虚,肠道系统疾病不容易好,四肢感觉乏力。
      脾五行属土,信德为脾胃健康之本。脾主肌(随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容易气短虚弱,腹痛吐泻,四肢乏力。
      人无信则不立,心无诚信,谎话骗人而自以为高明,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任何事情都难以真正办好。在生意场中,做的是绝后的生意;在政治上,投机的是最后一把;在交朋友上,交的是最后一个朋友。这都是信德崩溃。
      信德是其他四德的基础,因为它具有承载的功能。一个人的健康也好,人生之路也好,要是没有信德作为一个基础存在,那么仁德是假的、义德也是假的、礼德也是假的、智德也是空的。因为没有信念、信仰、信德作为支撑,来养育,那一切都是空的。
      像道家学说,在观人的时候,无论是看你的相、看你的手、看你的掌、看你的气场,还是看你的八字、看你的四柱,都离不开这个东西。像算命瞎子没什么本事吧,但是把你的四柱拿来一看,就知道你缺什么,是缺木还是缺水。他就是根据你生命场的时间点推算出来,用数学的方式找到你将来肯定会患肾病,因为他发现你这个智德缺乏,肾水很容易干枯,这样的人泌尿系统、肾脏系统当然容易出问题。你别以为他在瞎说,他不是瞎说,这里面有个数他掌握了。
      象、数、理、气,是我们掌握生命的一个关键。认识人,认识我们生命,用一元象数理气,通过这个德、通过这个道、通过这个象、通过这个气,根据五德品格高低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来判断自己的健康,选择如何去调节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在认识这个修身和生命健康之间的关系上,只要把这几点把握住了,并且自己坚持去实践,就足够了。
      实践的方法是很多的,最简单的就是抱着经典反复地诵读。心开窍于舌,舌开启心气就动,能量就能够通过口腔进来。古人说:语言可以明白,但是声音不可不知。就是说,声音是不可以用文字描述,它是一种能量形态。你自己发出的声音,受益的是你周围,受益的是你自己体内。所以,开口用声音来诵读经典,受益的绝对是你自己。诵读道德的文章,教育的是你自己。你自己体内的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体内的能量就能在这种能量波、声波之中,得到调节,达到平衡,里面的善性因子,就能够更多地产生,获得根本性的健康。很多的疾病,常常在经典诵读中常常不药而愈,不吃药自己就慢慢好了,很多人觉得奇怪,实际上这里面就含有这种能量波、声音波,在我们体内的水中产生了振荡,引起了生物反应和自我调节。
      因为西医的观点,这几百年来都是在研究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对于自身那个看不到的自我调节机制是陌生的,甚至还要用药物去医治它、杀灭它、破坏它。但是,在中医、在我们传统道医文化当中,都是扶持它、调用它、促进它,包括中药、包括各种方法,包括自己的品格和能量,都结合在一起,来进入到生命的一个高级阶段。
      好,今天我们就简单谈这么多,下面大家休息一下,然后再进行互动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daodu/20090521/406.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 “中气以为和”简析

    中气以为和简析 熊春锦 气,本身即是德一的一种能量显现形态。 德的这种能量形态,如...

  •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2009 04 19 熊春锦 一、人类六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