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论德”章释读

时间:2009-06-20 10:18来源:知音原创 作者:熊春锦 点击:
论德章释读 熊春锦 第一章 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

“论德”章释读

熊春锦

 

第一章 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简释字义

德:《說文》德,登升。桂馥《義證》:“古升、登、陟(zhì) 、得、德五字義皆同。”亦釋“德”為一心為眾生做到十種善行,遵守四项准則即是德。

仁:《說文》仁,親愛。由“人”、“二”會意。仁者兼愛,愛自己同時愛別人,故從二。忎,古文仁字,由“千”“心”會意。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

:《說文解字》义,自己的庄严的仪容举止。由“我”“羊”会意。

禮:《說文解字》禮,履行,是用來祭神求福的事。

智:《說文》智,表示聰慧的虛詞。由白、由亏、由知會意。亏炁。知為智。

之:《解字》之,长出。象草枝和茎渐渐长大了,有滋长而出的样子。

攘:推攘。此即推让之本字。揖让之让亦作此。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

乃:通行本作“扔”。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忠:《說文》忠,肅敬,而盡心盡意。未有盡心而不敬者。

信:《說文》信,誠實。由人、由言會意。“亻囗”是古文信,從言省。“訁心”也是古文信。王筠《句讀》:言者,心之聲也。

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

:通行本作“始”。首,既含有“始”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為神臟,腦為神腑。首含腦義,腦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喪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愚:《說文解字》:從心從禺。禺,猴屬,獸之愚者。   :《說文》是,正直。。天下之物莫正以於日也。

: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居,蹲也。見《說文》。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華:huā):《說文》崋,花朵。由艸,由“崋”會意。

:《說文》:實,富裕。由宀、由貫會意。貫,表示貨貝。從宀從貫:貨貝充滿屋內之意。桂馥《義證》:“貫盈于內,實之義也。

皮:甲本缺,乙本爲“皮”。通行本作“彼”,作“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注音攘:rǎng;乃:nǎi;泊:bó;愚:yú。

全章导读

东方传统文化宝库中,老子的《道德经》是万经之王,是一部殊胜的“哲学诗”。它揭示出,道就是宇宙自然的本源,是天地人万物生化繁衍动力的源泉,是宇宙万物可分可合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道无形无相,不生不灭,无增无减。德是道的外显,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德是道光能量的表现形式。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就是道的木金火水土五种能量元素。

道德充满宇宙自然和万物的内外,无所不在。道光德能养育生息着天地人万物。一切物质和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德能蓄聚的厚薄浓淡,决定着万物和生命质量层次的高低,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以及生存运化过程的长短久渐。

“德”,就像人类和万物分秒不可离开的阳光、空炁和水一样,德能就布分在我们体内;一旦离开道德,我们的生命也就必然终结。

这个认识论,是我们解读《德道经》的前提。

本章是《德道经》中“德经”的纲领,是德经的首篇,也是《德道经》全经的基础,是进入《德道经》宝库的一把钥匙。学习和实践《德道经》必须首先全面细致地掌握好本章,才能顺利进入整部《德道经》中深入学习和实践。

本章分为八个自然段进行解读和修习。解读和实践德,首先必须明白德。“德”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德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运化和应用,是大道的天然流露。德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客观存在的高能量物质。她充满宇宙太空和人体内外。她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一切万有生命物质,都是道德能量的充分体现,只是人类暂时还不能揭示而已。人类享受着道德的恩惠,却不知自然道德的真谛,更不去修德行德,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忘本,也是一种愚昧无明的自我摧残。

只有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才是最符合自然本质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黄帝内经·本神》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宇宙大道的能量,在我们的心身中所表现的形态是由德来显现的;大地自然的能量,在我们心身中所表现的形态,是由来显现的。道光德能在心身中的流动和自然大地之在心身中的布输,才使我们的生命具有活力生机。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个炁。

由此可见,天德地慈之炁,就是生命的源动力,德就是人类生存和维持健康须臾不可离的最佳能量。同时,德对人类而言,又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就是德;德是道的外显,是道之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道虽然无形无象,但是可以通过德来表现。道是不可见的精微物质,德就是道的基础物质元素。天德就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做一个心身健康的人,寸步都离不开德。失德,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就是健康丧失的祸首。

生命本身由性命两大系统构成,生命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目前人类的科学暂时还只能研究这个双重结构中的“命体”形体系统,而对“性体”系统还暂时无法进入,不能进入并不能断言这个系统不存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深邃的慧观观察自然和人类,早已验证万物皆具阴阳双重结构的特性,是普遍规律,是客观存在。

谷养身形,德养精神。这是人类生命的真理。人类长期只是片面地注意“谷”对生命健康的作用,追求营养保健对形体的生理作用,却忽视、忘却了德能对体内性体系统,对体内众生这些生命真主人的营养支撑作用。人类还远远没有接受和认识生命的阴阳双重结构原理,不能“知白守黑”全面认识道德、尊道贵德,单纯在阳性肉体上努力,从而忽视了德能就是滋养、支撑我们性命中性体系统的精神食粮。

人类精神的食粮,就是德能。没有德能的滋养补充,就没有人类真正的心身健康。离开德能对生命全系统的支撑,人就是一具没有灵魂或者劣质灵魂的空身壳。德能的缺乏,不仅使人的品格下降,也必然导致身体健康的丧失,疾病的丛生。

德性的圆周、充实、淳厚,是人类心身两大系统真正健康的根本保证,是学习、工作、事业顺利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

德能是道性的外显,她在以能量为表现形态时,分为五大形态元素,这就是木炁态的仁德、金炁态的义德、火炁态的礼德、水炁态的智德、土炁态的信德。木金火水土这五大光炁态元素,简称五行。五行之中又分阴阳:阳性的,称之为阳五行、五清阳正炁;阴性的,称之为阴五行、五浊阴邪(病)气。

五种德能元素能量,分别支撑着人体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阳木性的仁德,对应于肝脏;阳金性的义德,对应于肺脏;阳火性的礼德,对应于心脏;阳水性的智德,对应于肾脏;阳土性的信德,对应于脾脏。五种德能元素共同构成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掌握五德,对人体心理和体质的生理作用,对我们学习实践《德道经》,正确解读本章具有指导意义,必须首先掌握它们。

仁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仁慈柔容,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正,慈怀虚心,博爱万物,主意合德,能立万物。体证表现必然:双目有神,慈眉善目,筋柔形舒。

而仁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阳甲木的仁德不足,必然导致阴乙木的浊炁过盛,仁德缺失的人易過喜生悲,魂易游出体外,缺乏善良同情心,魂性易荡,元性蒙尘,貌无和炁,与人不善,学习、事业、工作等常败于狂燥,易于遭受各种磨难。在做人行事上常常无端呛人,自傲抗上,不服人管,怒气常生,白眼冷对。由于怒气内生,损己伤人。由于怒气伤肝,仁德缺失的人易造成体内气滞血瘀,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胸闷腹胀,耳鸣牙痛,瘫痪中风等病变。

礼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明理识法,礼德明亮,光明圆通,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争不躁,不惑不迷,知时达物,能化万物,不为物拘。体证表现必然:印堂明亮,神足少疲,行为端正。

而礼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丙阳火的礼德能量不足,必然导致丁阴火的浊炁过盛,礼德缺失的人易過于乐逸而损心,阴我心神的意识主宰内境,阳我心的正觉思识难有立锥之地,贪欲追求心盛,魄易外游,元神狂傲,贪视邪物,学习、事业、工作上常败于忧豫,易遭受各种心灵的痛苦。在做人行事上常常无端仇恨别人,性情急躁,无理争胜,虚荣爱美,贪求华饰,逐美虚荣。记恨憎人,由于恨人伤心,礼德缺失的人易造成神志紊乱,失眠颠狂,五心烦热,忡悸健忘,上焦气滞,音哑疔疮等疾病。

信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诚信因果,信德无疑,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忠一不二,重视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体证表现必然:齿坚唇红,形无赘肉,身轻体健。

而信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阳土的信德能量不足,阴土的己土浊炁过盛,信德不足使私心贪欲过盛,头脑中妄意贪念频生,神易狂,元炁不足,意邪想,易被外表现象所蒙蔽,学习、事业、工作常败于乱作为,自寻受累。在做人行事上心无诚信,常欺骗别人,妄语生业。心理上猜忌多疑,蠢笨蛮横,疑神疑鬼,埋怨人非,责备他人。由于怨人伤脾胃,信德缺失的人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的病变,胸闷腹胀,嗳气吞酸,胃肠溃疡,腹痛吐泻,虚弱气短。

义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善待万物,义德道情,济安拔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体证表现必然:气无促喘,中岳黄明,肤泽柔润。

而义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阳庚金的义德不足,阴辛金浊炁必然过盛,这种人易生无名怒炁,鬼魄困绕,容易犯下恶行胡为,志向容易退转,元情缺乏,待人常言不衷,僭越犯过失,学习、工作、事业常败于恶行。易终生受贫困制约。义德缺乏的人常伤人于无形,心理上常表现为残忍妒忌,虚伪好辩,口舌是非,恼人自贡,吝啬小气,贪占便宜。由于恼人伤肺,义德缺乏的人常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口舌溃疡,咽喉疾病,气喘咳嗽,肺痨咳血,皮肤毛发等疾病。

智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谦恭处下,智德变通,虚怀若谷,处下不争,声色不迷,欲淡不贪,谦虚柔和,不凝不滞,通达调变,能养万物。体证表现必然:精足无淫,骨筋强壮,耳聪血清。

而智德能量缺失、不足、败丧的人,由于阳壬水的智德能量不足,必然导致阴癸水的浊炁过盛,这种人易于哀伤自悲,贪恋吃喝,追逐口欲,乱性败气,浊精败丧,听信妄言,痴迷自困,意志易衰,元精耗失。学习、工作、事业常败于急燥失误,常受气生怨,常厌烦别人。心理上常表现为愚鲁迟钝,多愁善感,忧虑自生,自寻烦恼。由于烦人伤肾,智德能量缺失的人容易患泌尿系统疾病,生殖障碍,骨质病变,腰腿病痛,阳萎遗精,耳聋耳鸣等等病患。

我们掌握好道光德能的以上基本原理以后,再来解读德篇的第一章,也就易于掌握和理解老子的思想慧智,在自我实践道德修养的全过程中,也就更容易有的放矢地全面进行。

逐句释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纯清与道合真。上德是自然合于道的淳德,已经不受后天的、显态的阴五行的制约,上德者的德能是完整周全的阳五行能量态,是甲木庚金丙火壬水戊土德能状态。能量的阴阳属性,已经回归于道性之中。上德是以道的能量全面规范和统驭了心身,也就不用和不必拘泥于德的存在与否而自然具备淳厚的德性。上德者的德性周全圆成,故有德而无为于德性的存在,不被德所拘而自然融合于大道之中。

下德是德性并不完善、有所欠缺的不周的状态,下德还处于阴五行的制约之中,受乙木辛金丁火癸水己土阴浊能量的制约,没有摆脱后天的禁锢。在这种状态下,就得时时注意不要丧失德性成分,人为地、后天地主动注意维护德性,不让德性损失,同时注重修养,培补缺失的德性成份,转化体内五德阴阳属性,提升德能排浊转化阴浊能量,所以还处在没有全部进入上乘德性的状态。五德的不周全,就使人不能摆脱后天的制约而进入先天无为环境中,仍然受后天有为的制约,所以还是只能称之为无德状态。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德的人处于无为状态之中,所具备的圆满的德性处于自然合道的状态,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上德的人圣心真我主宰身国的生命活动,圣心牢牢地直接驾驭着阳我思识和阴我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后天意识的阴我的本质已经阳性转化归一,上德的行为,没有阴我私心欲念的参与而自然地行其德善,不留阴我意识的点尘癍痕。因而在没有任何阴浊性后天主观意识和思维以及表现的情况下,进行不求回报、毫不利己的道德能量布施。布施道德能量给众生和社会,无所挂碍,自然而然。

处于下德状态的人,由于德性的缺失不周,使人固囿在有为的后天意识中进行着“相”的意念和表现。因而要在后天有为状态中,在意识活动下进行德性的作为、修养而培补。下德为之,是在阴我心的意识活动状态下修持积累德行和德能,心身的主宰权没有完全交给阳我心的思识和真我心的无为识。所以只能在有为的状态下积修德性和德能,使阳我心的思识全权启用,真我自性的圣心君临内天下主宰心身。只有通过“为之”的长期道德修养实践,才能逐步完善德性的圆明,复返进入先天无为心身环境状态之中。“有以为”是“无以为”的基础,只有经过有以为的实践过程,才能进入无以为的状态和环境之中。

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当人们身国中离道失德,阴我心的意识开始“仆僭主职”,既夺取真我自性的圣君司职,同时也压抑阳我心的思识以后,后天有为也就开始取代先天无为,道化所化生出的上德状态就不能维持,德性就不会稳定,必然会出现分化和缺失,德性就会化生出五个子系统,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上仁是指真正充足圆满的仁德,它虽然在阴我心的意识影响下,不能完全摆脱有为的制约,处于后天“为之”的状态比较明显。但是,由于仁德是五德之首,内藏元性,元性是生命体元、质元、物元三元系统中的体元属性,元性这一体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活力。元性的仁如果充足,就是体元的元性与质元的仁德能量完美的结合,在生命中能够自主地显现和表达。因而具备上仁的人,不用任何后天主观意识的思维和欲念来表现,也能显现出自然的仁慈博爱。上仁的慈爱是本性善的自然流露,不会严重地受到后天阴我心的意识制约。

但是义德却不同,义德在先天五元子系统中只是元情能量,在生命的三元分系统中属于质元,质元物质被具有阴阳属性的体元所使用。肺属金炁之脏,七魄居之,义德能量必须藉魄而显。所以,人们即使具备完整的义德,心身还是处于后天有为的内环境状态中,难以摆脱有为的状态的制约。因而必须在后天有为状态中显现义德,缺失时必须在有为中进行修养、培补。道德修养者必须掌握《道德经》的系统论而进行解读,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上礼即在心中,在阳五行之中为真火、阳火、丙火能量,属于心中的阳我思识主理,属于大脑质层内的潜意识区。修养上礼就是修心,观心得道。上礼状态是最接近道性状态中的上德、上仁、上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人类的道德下滑到上礼也要有为而作的“为之”状态时,对体内和社会而言,都是难以取得大道的感应和响应的阶段了。这种离道失德的状态,所反应的是人们心中的阴我心意识,已经在心中三个我的主次位置上“篡权夺位”成功,阴我心的意识已经全面地屏蔽阳我心的思识和真我圣心的无为识,进而大权独揽,欲念私心的无明占据心身的主导地位,不明道德真谛。

心性修持大道生,重德修心本应是做人的一个根本前提,当上礼需要禀持规范地通过教化去提倡、去有为而为时,人们心中也就已经被无明所屏蔽,与道难以相应了。此时则需要振臂疾呼,大力强调修心、修上礼,保持住心与道相印,保持心灵与自然的同频共率。维护上义和上仁在体内或社会的存留。这样,我们仍然还有复归人体道德境界或社会道德环境的可能。

“上礼”,是维护心身之道境“无欲”的最后一道底线。一旦丧失,人的内环境或者社会环境将失去与先天自然规律联系的最后通道,完全跌入“有欲”的后天状态之中,也就是将性命完全交给阴我心神的意识所主宰,而全面地丧失真道、真德,心中智慧之门将闭塞不通,阳我心的思识慧性被阻隔,真我圣心被尘封,愚昧无明的人生或者时代也就来临了,生老病死苦的灾难也就永远难以摆脱。

所以要振臂疾呼:修持心德,将礼德转化成自觉的行为,复归于上礼,让心灵中充满道德的光明,才能进行全面地修持五德,复归于上德以合道。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人类心性的无明,心的离道失德,不能明白自然真理,丧失先天纯真,是逐步地下滑而丧失的。心为身君,心中道德的离失、败丧,是人们和社会道德滑坡甚至沦丧的根本原因。人心中失却礼德的规范制约和礼德能量的支撑,阳我心神的思识和慧性必然凿丧,阴我心神的意识的后天智识必然张扬,欲念私欲也就必然发展致登峰造极而没有止熄之时。人体内的道和社会的道丢失以后,就进入了德治状态或者时期;当人类完整的德性状态也出现缺失状态以后,就进入了五德之首的仁德主宰人体内环境或者社会治理的状态中。

当仁德也丧失以后,就进入了义德主持内环境或者社会治理的状态。

当义德也丢失以后,就进入了人身内环境或社会治理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状态。

上礼状态,是人心和社会亲近道德的最后防线。这里所讲的仁义礼,都是指的上仁、上义、上礼,也就是真仁、真义、真礼,元性、元情、元神,阳木、阳金、阳火。

历史上三皇时代的道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的德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以后的较短时期的仁治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就进入了文功武治时期的“人治”社会环境,开始离开了道德治世。“大道治世”演变成了“霸道治世”。由先天无为全面转入了后天有为的时期。完全丧失了大道,五德的状态也就支离破碎,若即若离。

由于缺乏对道德观的正确认识,人类以阴我心识解释道德,各取所需,唯己唯欲,也就难以复归于道德。不能保持上仁、上义、上礼的内环境状态,人们也就难以摆脱愚昧无明,难以摆脱阴我心意识的智障。愚转智、智转慧、慧转无为也就显得遥遥无期,难以修证出真实不虚的德性内环境和社会环境,更不易返朴归真合道。我们的体内和社会也同样难以真正地安定祥和。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上礼的丧失,心灵先天无为状态的迷失,心中熄灭了光明磊落,必然使人下滑至形式型的“有意”为礼而礼状态。心中的善性封闭在后天有为的状态之中,人心也就处于阴火之性的能量和心神主事,上礼是阳火,丢失了就是阴火心君主宰,人体内环境就会是一遍阴气的天下。心灵意识也就居于后天有为礼教的状态环境中,此时人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人类社会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内环境的阴炁弥漫,必然导致内乱自耗,社会的犯罪和战争也就永难熄灭。

因为离失了礼德,必然心中阴我主事,后天智识用事,智德也就必然凿丧,从而导致轻视和丧失忠信,最终将会抛弃信德这个善土,忠信之泊(薄),信德阳土能量的淡漠浅薄,必然产生不信因果,不信自然法则,恣意妄为,戒律难束,法律难制,导致心身内乱和社会产生动乱。忠信,忠是忠诚、忠实。信,是信德,是真土、阳土,属脾。是后天之本。人无信则不立,信于仁则能仁,信于义则能义,信于礼则能礼,信于智则能智。信德一立,则仁义礼智无不顺心变化。变化之道,即后天返先天之道,也就是洛书中错中有综,三五合一之象。

信德,是做人的最后一道底线,也是社会安宁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的火能生土,上礼一失,不能生真土,而心中的阴火生脾的阴土,人的信德也就丧失先天成份,堕入不符合道德真常的“自信”和“妄信”之中不能自拔,必然出现忠信之薄,必然乱之于内而祸之于外。礼即是心,心为身君,心失道性和德性,必然导致信德的沦丧。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前识,就是心场神宅中居表层,大脑神腑居浅层的阴我心识,是后天有为的主观意识、大脑表层意识。在太极图中离开了中央,偏执于阳侧的理数模式,只“知白”而弃“守黑”就是前识。当人类完全将心身的领导权交给阴我心控制,放任后天的意识活动主宰心身,跌落进入后天的意识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道生化阴阳中的表象。“华”即花,外在的、短暂的美。此时人为的礼教和刑律制约,不足以开启心灵的愚昧,只有上礼的心灵才能促使人明白道德。

当人类抛弃了阳我心神的思识正觉,而以阴我心神的后天意识、智识主宰心灵以后,也就是愚昧的开始,社会也就进入了看似聪明但实际愚昧无明的时代。“首”,头脑。用意识取代心的思识,用智识蒙蔽慧性,就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所以大丈夫、烈女子,应当确立弘愿大志,顶天立地。崇尚和实践心身道德的回归,实践生命真理的再造和自然大道的返朴归真。脚踏实地地修心炼己,立足于修证淳厚的德性,步入上德境界。摆脱浮华,表面的有为、后天、有欲的制约和封闭,实践淳厚的无为、无欲、无私的上德,复归淳德合道。

人人心中皆有道和德,只是被“泊”和“华”的阴我心神意识所屏蔽封锁,无法透发出来产生作用。厚和实,是指心场的深层和大脑的深层。心场的质层是阳我心神之宅(宿舍),大脑质层是阳我心神之腑(办公室);心场的核心区是真我自性之宅(宿舍),大脑核质区是真我自性的之腑(办公室)。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道德和与宇宙道德场相连接的系统,都在这个“厚”和“实”之中。道德修养和修心炼己的关键,就在于洗涤改造、阳性转化心场中阴我心神和大脑皮质层这个“皮”,而取阳我心、真我心和开发大脑质层、核心层的这个“此”。就在于用德性去掉阴我心神所主宰的意识之“皮”,让阳我、真我的厚和实:思识(阳我)、藏识、真我全面发挥道德的功用,引领心身复归于道德真境。

本章思考题

⒈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整体掌握德经第一章?

⒉你认为这一段的整体内容和重点内容是哪些?

⒊道德以及五德与人类心、身健康之间的辩证关系?

⒋自己有哪些德性不周?最缺失的是什么?禀性处于阴五行何地?具备哪些五德?如何修证和补齐五德的缺失?结合心、身、内、外、家、国而确立修德之志。

⒌本章的内容,可参阅《道德与八识》等等相关文章和表格加深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daodu/20090620/435.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 “中气以为和”简析

    中气以为和简析 熊春锦 气,本身即是德一的一种能量显现形态。 德的这种能量形态,如...

  •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2009 04 19 熊春锦 一、人类六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