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一句?
熊春锦
新生提问: 学院的《德道经》读本,为什么没“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一句?
解答: 因为老子五千言是天人合一的慧智圆融通达的悊学之言,对“德一” 这个宇宙中最美物质的观察、揭示极其透彻,对德的本质把握极为精准。“一”,具有一体两面性,也就是品格性和能量性。在能量性范畴中,德一这个生物光态物质,一旦进入物体其属性即变化为”炁“;因此,在能量属性方面德并不存在上下之分。德一的能量属性一旦不稳定,就会迅速会解成五德。 本章前面的第二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已经揭示了德的品格性,以及智识哲学与意识哲学对德一的必然认知性。那么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的揭示之后,“下德”早已经跌入有为范畴内,是无法见到和感格到德一的光态的。这一点,修身能进入佳境者都会有切深体会。在智识与意识还存在活动时,特别是意识活动还未真正静止时,意识是进入感格德一能量之光的最大障碍。在这种信德示纯善持正的状态下,信土不厚实而意识还块垒丛生时,根本就无法进入慧观,不可能实质性地观察到光明,体会何为上德,见炁并不是见德一。“念头一起光即失,无为失踪落后天”,就是准确的写照。 古人说“言语道断”,其实“意动德失”这一句是不能丢弃的。道和德,都是不允许霸治意识窥探的精纯物质。坐而论道,只适用于讲述讨论如何立信德清理意识,校正智识,使意识和智识服从于、符合于道和德的本质。意识与智识如何正确改造,才是讨论的根本。直接论道和德,也就如同一群瞎子集体摸大象,没有明眼人指导,也就会各执己见,无法实现统一的认知。最好的办法,就是摆脱宵昧的慧盲,自己做一个明慧之人,就能达到“众人皆有余,我独遗”,处在德一的光态中,执中守一地观察一切而不迷。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一句并不存在于帛书版的《老子》中,只偶见于通行本的一些版本内。依据修身实证和反证,则可以明白这一句话是后来的意识哲者与智识哲学者自以为是的画蛇添足,并不是原著者要表达的本意;也不是已经达到慧识悊学境界者的原义,而是智识哲学或意识哲学者的一种“编修”式篡改。因此,我们在考证中仍然保留了帛书本的原貌,并未采信汉代对其篡改的修订增补意见。这也是为了在揭示真正意义上的德一能量性时,有别于智识哲学和意识哲学的片面性。 在中国历史上,当只有通过修身实践才能诞生出来的慧识悊学,从社会主流文化退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以后,整个社会的智识哲学和意识哲学就开始甚嚣尘上,以智解慧、以意篡慧的现象层出不穷,搅浑水,掺浆糊,将道德根文化弄得体无完肤,然后就可以浑水摸鱼,愚治社会。 在整个霸治历史时期内,人们对德的解析早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智识哲学和意识哲学著名的“成果”之一。但是,道德根文化是宇宙生命的源泉,永远不会枯竭。她拥有雷霆扫穴的利器,能够将意识哲学和智识哲学中的谬误风卷残云一般地扫尽,使心身重获道德光明。 “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人类这个“鱼”的“渊”是什么?就是德一能量的内外境界能量场。人类这个“小鱼儿”啊,可不能在水不知水、居水不识于水了,而是要及早苏醒觉悟过来,积极地在“浑水”中主动去寻觅净水的办法,渊水湛净,充满光明,适宜生存,但是需要每条“小鱼儿”都去共同努力,恢复原生态的道德根文化,保卫原生态的道德修身文明,实现大环境下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全面清净澄澈和真实。 这个办法在哪里?就在黄老原著里,就是《大学》中指出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修身就是邦之利器,是战胜智识意识中谬误的法宝。拥有邦之利器,就不惧智识意识哲学中的奇谈怪论,就不惧被搅浑了几千年的“浑水”,保持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全面实践人人“修之身而其德乃真”,人人修身,家家修身,乡乡修身,天下修身,则上德自明,脱愚转智,离宵见明,道德文化真复兴! 汉代出台的通行本,严格地说,是三境动物类人在冥冥中左右当时的代言者,对东方道德根文化进行“掺沙子”改造信德土壤的办法,完成其将人们的思想导入宵昧状态,从而难以自拔的战略手段。这一战略结果,从历史时间上看,是极其成功的安排。浑水长久不易于澄清,小鱼儿们在浑水中生生死死,则难见出期。 对于道和德的一切注释解读,我们修身实践者要严格把握其中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唯德辩证法的应用,则必需建立在修身的次第和实践中。意识阴霾的净化,正信的确立,霸治的扫除,王治的恢复,是根本,也是关键。让智识跟随慧识和性识去同步体悟德一的光明,才是修身步入理想国王,获得真光明,得(德)见大道的必之路。对阴意识不进行彻底改造,修身明德的目标,必然如同梦幻泡影,蹉跎岁月而空耗生命,甚至步入歧途而难以自拔。黄老修身思想的继承者、实践者,绝不可掉以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