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学”? 熊春锦
“国学”一说,出现于二十世纪初,产生于西学东渐时期,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免受西方思想的侵蚀而提出“国学”一词。概括起来讲,“国学”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和民族,而表现在思维方式、哲学观、文化、艺术、科技、信仰等层面上的各门类学说的总和。 现在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国学的定位,都主要集中在儒学领域。孔子的儒学是一个优秀的文化领域,但还不足以囊括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神髓,没有凸显出民族根文化的特色。 中华文化真正的根,应该是传统文化上的伏羲易学文化、黄帝道学文化、老子德道学文化和孔子原儒文化。 其中,伏羲易学文化和黄帝道学文化,主宰着2500年以前的中国历史,并且影响着2500年以后至今的历史。老子的德道学文化和孔子的原儒文化,则主宰着25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史。中国根文化的特征,是道德文化。伏羲、黄帝、老子、孔子的思想皆植根于道德文化思想。黄老之学的核心,都是“道”和“德”;而孔子则是“志于道,据于德”。老子对德和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诞生于2500年前的《德道经》,不仅总结和继承了其问世之前的2500年前的中华文化精华,而且引领中华民族诞生了其问世之后的2500年的文明。 只有把握住道德文化的核心,才是把握住了我们民族的根文化。 从汉代进入社会主流的儒学文化,实质上是在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诞生的。据史料记载,儒学文化创始人孔子曾经多次问道于老子,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源自老子《德道经》的开篇《论德》章中所提及的仁义礼智信五德。 汉代传入中国的佛学,借助道德人文的信土和儒家文化的烘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国学”应该是以道德文化为主根,以儒家文化和释家文化为辅根,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这是我们民族精神领域的根基,也是治国安邦精神领域建设的一个根基。
(责任编辑: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