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社区名家访谈熊春锦先生篇 国学社区推出了大型“名家访谈”专栏,希望通过遍访国学界以及国学教育界知名人士,引来中华国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华国学推广的最新动态,以及海外学人探讨中华国学的新视角,为强壮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提供精神进餐的建议书;为在21世纪前行的中国人,绘制可供参考的思想文化导游图。 http://bbs.gx789.cn/index.php?act=ST&f=1&t=486&s=3363f74b4ff4cd3e7f281627d8c4c153 孙: 如果说88年7月1日《堪培拉日报》报道八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提议:“二十一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点燃了整个世界学习孔子文化的圣火,那么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特别是胡锦涛主席关于在全球建一百所孔子文化学院的批示,极大地推动了国人学习国学的浪潮。 那么是否请您谈一下,究竟何谓国学? 概括起来讲,国学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和民族,而表现在思维方式、哲学观、文化、艺术、科技、信仰等层面上的各门类学说的总和。 我注意到现在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国学的定位,都主要集中在儒学领域。 我觉得孔子的儒学是一个优秀的文化领域,但还不足以囊括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神髓,没有凸显出民族根文化的特色。 中华文化真正的根,我认为应该是传统文化上的伏羲易学文化、黄帝道学文化、老子德道学文化、孔子儒学文化。 其中,伏羲易学文化和黄帝道学文化主宰着2500年以前的中国历史,并且影响着2500年以后至今的历史。而老子的德道学文化和孔子的儒学文化,则主宰着25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史。 中国根文化的特征,是道德文化,伏羲、黄帝、老子、孔子的思想皆植根于道德文化思想。 黄老之学的核心,都是“道”和“德”;而孔子则是志于道,据于德。老子对德和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诞生于2500年前的《德道经》,向上,总结、继承了中华上2500年的文化精华;向下,引领着中华民族诞生了2500年的文明。 我觉得,只有把握住道德文化的核心,才是把握住了我们民族的根文化。 从汉代进入社会主流的儒学文化,实质上是在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诞生的。据史料记载,儒学文化创始人孔子曾经多次问道于老子,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源自《老子·德道经》的开篇《论德》章中。 汉代传入中国的佛学,借助道德人文的信土和儒家文化的烘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认为国学应该是以道德文化为主根,以儒家文化和释家文化为辅根,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这是我们民族精神领域的根基,也是治国安邦精神领域建设的一个根基。 孙:“老学”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什么是“黄学”呢?能不能请您讲得具体一点? 对于黄帝的论著,大家现在比较熟悉的是《黄帝内经》和黄帝《宅经》,但这两部著作算不上黄学的核心内容。 其实,黄帝还著有《黄帝四经》,其核心内容是黄帝的“道法”、“形名之学”和“道原”,涉及到的全部是修身治国的学问——自然和谐的治世之道。包括每个人应当如何要求自己,管理者如何制约自己,特 遗憾的是,由于汉武帝为了维护皇权的独裁专制封建统治,采纳汉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别是他不惜将所有有碍集权统治的经典从文化领域予以彻底清除,这其中就包括了《黄帝四经》。 直到70年代,在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帛书中,有一本《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 《黄帝四经》的出土和确认,对黄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和可能,只是目前还没有引起哲学家的重视,也没有引起社会学家的重视,对它的研究还是局限在-般考古研究的水平上。 孙:国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您对国学的定位更加丰富,我常听到有人一方面希望学习国学,但又苦于无处下手,根据您多年研究和弘扬国学的经验,您认为学习国学的最佳方法和途经是什么? “一”,指的是“德一”能量;“元”,代表“道”;“四素”,指的是象、数、理、气四大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 其中,“一元”的德道论以及从“气”的层面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论,是我们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最大的特点所在。 文化的细胞,是文字和语言。中华古代祖先们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设计,是一种慧观(注:从微观和气的角度认识事物)和智观高度结合型的设计方案,通过 中文字形,还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等丰富的内涵,是形、音、义三位一体地整合而成的信息模块,因此具有极佳的承载信息和能量的特点,视角能量效果极强,诵读经典应当“捧经而读”,动眼与动口紧密结合。 关于国学的学习方法,老子在《德道经》中也进行了阐述,就是“可非恒道”和“可非恒名”。 老子说的“道可道也 ”是什么意思?这个“可”是一个象形字。其中的“丁”,是一个象形的香案或供桌;“口”,是开口诵念的意思。结合在一起,就是在香案前恭恭敬敬诵念的意思。“可”还有“能够”的意思,这句话中老子同时运用了“可”的这两个字意,这句话的大意就是:自然大道的真理,是可以通过开口诵读的方式感悟和掌握的。 我们的祖先的确是大智慧,你只要去诵读经典,就可以开启智慧。有的外国人他根本不认识中国字,但是你让他看着中国的文字,他的记忆力就会明显地提高。失忆者都能校正过来,有些孩子大脑生病,记不住东西,连自己的母语英文都记不住,但是只要你把中文字往上一摆,将英文字往下一摆,让他读上几遍,他就能记住了。 “非恒道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应该诵读什么样的文章。不是普通的什么文章都行的,一定要诵读“非恒道”的经典,也就是要选择富含智慧能量的圣人们所著述的文章。这些圣人们的文章,是同时把握事物宏观和微观规律,自由跨越时间空间障碍,揭示自然大道真理的经典篇章。 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们读诵圣贤们的经典。 纵观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历史上以诵读《黄帝四经》、《老子》、《周易》等非恒道的经典为主要教育模式的社会时期,那么中华民族就必然处在鼎盛发展的阶段。例如,“文景之治”时期尊崇黄老之学,以及大唐“贞观之治”时期士庶共习老子《德道经》,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宋明理学开始以后,彻底抛弃黄老之学。政府行为把教育限制在只能读四书五经的范围之内,依据《四书》形成八股而选拔人才,所以才造成了我们整个民族在教育上精神营养的枯竭贫乏,使民族的科学创造力、直觉、灵感集体性地衰弱和退化。将干瘪的八股文系列的书教给孩子们去诵读,是不足以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精神能量的,也就培养不出大智慧的人才。 孙:您所提出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那么,能否请您谈一下“德慧智”三个字的涵义? “德”:是指道德品格性与道德能量性,是超越宗教观念的全民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 德具有能量性,是营养思维、心理等精神系统的重要物质,是慧识和智识同步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最佳营养,是大慧和上智的能量源泉。 德性能量的自然获得,取决于五种德性品格的修持状态。仁德阳木、义德阳金、礼德阳火、智德阳水、信德阳土五种德性能量成份是否充盈淳厚。 只有将这五种德性的品格和能量同时培补淳厚,才能获得真正上善的德一能量物质,从而更好的治理我们的生命之水,激发我们的慧识,达到慧智双运。 对德性能量的培补修持,上善经典的专业性诵读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这也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关键所在、特色所在。 “慧”:是指思识,慧识,灵感思维,潜在意识,正觉。 五德能量养精神。人人皆具有先天慧性,只有通过对德性品格和能量的同步修持,才能使其开启并且作用于智识而展现。 慧与心密切相关,居于大脑的质层和核心层。古代著名的医典《黄帝内经》说过:“心藏神,心为神之臟,脑为神之腑”。只有心脑相通的人,才能天人合一成为大智慧者。 人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储存在大脑皮层的,如果没有德性能量的激发启动,没有慧性的培养,没有道德心灵的主动校正生成,那么我们一生,这个大脑质层的功能都难以调动,难以具备这个深层次的智慧——大智慧。 穷其一生艰苦的努力,用99%的汗水去努力,你不把大脑质层的功能调动起来,那个灵感不产生,那么你的一生很可能就是碌碌无为的一生。 所以,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面,就高度地重视在每个人德性修养实践的基础之上,储存我们心灵当中慧性的能量,直接给大脑的质层带来活力,使它具有创造力。通过这个慧识,来推动我们后天的智识,产生我们的智和慧。 “智”:是指意识,智识,禀性意识,习性意识,正念。 上善五德能量,是智识的最佳营养;五谷之气,亦可以养智。 “智”,是日日新知的累积,储存于大脑表皮层,但是智彰慧隐,唯智则愚。 抛弃了德性修持与慧性开发的唯智教育,必将造成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而阻碍大脑质层功能的调动使用,灵感和创造力就难以生发、激活和保持。 只有在德育与慧育的基础上,再来展开智育,才是最正确的“上善治水”的民族教育之道。 “德、慧、智”三个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德为统帅,为根本,来带动慧与智的和谐开发启动,达到培贤育圣的教育目的。 因此,只有通过德性能量的培补充盈,用淳厚的德性能量不断养心,养神,保持心脑通道的畅通,在慧识活跃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后天智识,才可以培养出道德高尚、心身健康、富含创造力的人才。 孙: 您谈到慧性教育的丢失是当今教育最大的失误!但是,我国的国情您是知道的,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十几年了,但至今没有看到较大的效果,归根到底还是应试教育是根本的原因。 那么请您谈一下,如何在当前应试教育和唯智教育的大背景下,去实现慧性的教育呢? 爱迪生曾经说过:“所谓天才,那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然而,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 国外的科学家都体会到这一点,强调这种灵感的重要性,并且发现“中国古代文化是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灵感的源泉”。中国的古代强调慧识系统开发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主动通过经典诵读来培养我们本身的先天慧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教育理念上一定要把慧和智同步地把握住。 然而,要能够开发我们自己的慧识——也就是那个先天的慧识、那个灵感、那个直觉,那么一定要注重自己德性能量和德性品格的培养。因为没有道德的心灵,就没有大智慧的头脑。 我们的经典诵读,就是为了使大家获得这种开慧启智、慧智双运的德性能量,掌握德性品格形成和能量培补修持的方法。 无论我们在什么行业上,通过这种经典诵读,都能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而且,无论在人生的任何时期,同样地都能获得这种营养。所以,我们在整个的道德理念、德慧智教育理念当中提倡,应该像西方那样,有一个民族的思维、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思维模式。 西方,他们提倡“与柏拉图同在”、“与亚里士多德同在”、“与真理同在”。我们要想在教育界能够学习到祖先们的智慧,承传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同时全面推动我们中华民族整个教育事业的强大发展,那么应该像世界其他的民族一样大力地提倡“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 建立起这样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精神能够与圣人谋,与圣人居,使我们把整个五千年的文明精神、道德精神承传下去。 孙:的确,通过经典诵读工程,普及真正的道德教育、国学教育,让国人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文化,自信汉文化才是全球最好的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民族的自信,这是民族复兴、中华道德文化复兴的根本出路! 但是, 因为在老子的原著当中,从考古出土的帛书和竹简本,还有韩非子的《解老》著作,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发生的误差在哪里呢?就是汉代以后魏晋时期的王弼,他把这个顺序颠倒了一下。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就把老子的本意弄颠倒了。 老子当时为什么把“德篇”放在前面呢?因为黄帝已经创立了道学,老子著书的重点是告诉世人和后人实践道的理论和方法。 “道”,如果没有淳德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五德”具备,也就是他第一章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都齐备了,五归化于一,才能够有资格达成这个“德”。这个“德”丰满不缺以后,才能够品尝这个“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么运行。因为“道”不可言,言语道断,他这个境界已经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了,那么就要用“德”来去体会。 所以在这个篇序上,我送给大家的这部花了很长时间校对过的《德道经》,也把我的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了大量的史料的考证以后,重新定了一个版,可能对大家有点参考意义。 我们根据《老子·德道经》的原意进行恢复,当然恢复当中还有很多内容也进行了校对。比如说,《治水篇》里面也是,在老子的原著当中是“上善治水”,但是王弼以后、汉代以后,基本上就读不懂老子了,他就改了一个字——“上善若水”。 这么一个“若”、一个“治”是绝对不同的。一个“若”,着重于理性的朦胧,好像是说你要仿效那个水的品格和精神;但是老子说“治水”,那非常典型地就是你要用美和善的东西来“治”你的生命之水。 孙:谢谢!听了 您能否谈一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典来进行诵读才是正确的呢? 选经择典,就如同中医开方一样,必须要辨证施治,用药对方,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尽其用。 但是,我们研究市场以后,满眼所看到的却并不乐观,社会上的经典诵读已经滑入了商业图利的歧途之中,非经非典的读物充斥于经典诵读领域,不具备上善属性和能量的读物摆满了书架籍柜。 “经”与“书”的概念混淆杂呈,“经典”之多,涉及之广,使人目不暇接,甚至将唐诗宋词都作为经典罗列于市,使家长们 另一方面,大量经典诵读宣传者推出的诵读方法过于简朴,对于经和书的选择在推广和介绍中杂乱无章,没有主次分别。所以,社会中许多的现象都急需运用老子“上善治水”的教学原则进行全面规范。 我们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是以《老子•德道经》和《易经》为前提和基础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依据《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的深刻阐述,并且结合现代医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联系经典内在能量的强弱和上善属性,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形成既符合经典一元德道能量品格性,又与生命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套德慧智经典诵读理论和方法。 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论,是我们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总纲。 在经典教材的选取中,我们本着贵精不贵多、重实用不重浮华的原则进行主次轻重的分类和选择。 我们依据人生六阶段发展时期不同的内在生理特点,确定经典的选取。首重经典的能量性,考察经典是否具备纵览无为与有为、先天与后天、慧性与智性,对心灵与大脑的慧识与智识是否具备同步启迪的作用,对科学创造力是否具备源泉式营养作用进行选择。 因此,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牢牢确立以《老子•德道经》这部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总揽宇宙阴阳的巨著,作为我们德慧智经典诵读的首选读物,终生诵读。 而且,我们同时倡导: 运用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培养道德品格与心灵,开发慧智双运型头脑; 运用五经之首的《周易》培养天人合一思维观,启迪符合自然规律的聪明才智; 运用修齐治平的《大学》《中庸》《论语》精神,塑造儒者风范,培养爱国爱民的贤才; 运用医典之祖的《黄帝内经》,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造就生命科学人才。 以这六种“经”与“书”,共同构成经典诵读系列教材。在人生六阶段中,各按轻重缓急和人生发展六阶段的生理特点,分别投入使用。 孙:最近,我听说陕西榆林老子研究会创建了一所网上老子学院,以此来系统传授传统道德文化,而 对这个学院,您能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情况? 老子学院是以老子德道学说教育为宗旨,以弘扬《老子·德道经》为主线,以复兴黄老学说为宗旨的群众性免费义务性道德教育的团体。 为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道德,而全心全意地进行教育服务,这是学院的办学方向。 老子学院的教学方针,是将老子德道教育的思想,通过“德真道教育”和“德慧智教育”两大系统归属于统一的教学之中,实行以网上教学为主,同时兼顾社会单位、幼儿园、中小学经典诵读实验教学三位一体,统一进行管理和运作,并且以学院的模式作为管理的基本框架而全面地展开。 教学方针,是本着以《老子·德道经》为宗,以德道为纲,由内而外,内外结合;以点带面,逐步面向社会,把道德精神食粮输送到千家万户,撒播到中华大地,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田,为中华民族造福,为人类社会谋福祉。 我们的民族,就是一个道德文化的民族;我们的历史,就是一个演绎道德文化全貌的过程;我们的人文文化,就是一个“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文化。 离开了“修之身”的实践,我们就无法理解整部中华历史,无法解读民族历史的文化。不能实现“与古人居”和“与古人谋”,我们将与自己的历史日行渐远。道为根德为干而修之身的学问,才是复兴中华的真学问。 我们的老子学院,将以“修之身,做道德人”为根本而做学问,为复兴民族和谐社会而尽责尽力。 孙:谢谢!今天听了 目前,人文教育和应试教育都存在一些弊端,国民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普遍低下,的确令人担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到平民百姓共同努力促成的,文化的复兴需要一个过程的构建,百年的断层,多次的批判打倒,让人从那种意境中来个180度的扭转,这需要时间,需要认识提高和转变,急不得! 如果说1995年九位文化名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点燃了国内的民族文化复兴的圣火,那么团中央、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联等,团中央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像在座的 好,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只 非常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