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熊春锦先生
熊春锦先生,字厚金,号空净,当代知名国学家、道学应用教育家、道医学家,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创始人。1948年,出生于湖北麻城一道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曾就职于武汉市协和医院硚口分院,历任主任医师、院长等职,曾任《湖北中医》杂志社编委,获得过多项医学科技发明奖,多次被推选为武汉市区人大代表和市级劳模。现旅居德国,为柏林老子道学中心主席、《欧洲中医药》杂志特约撰稿人、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德慧智国学基金主席、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 熊先生自幼秉承祖上和师传道学修身的系统教育,于传统五技方面皆有较深造诣,全面继承了传统道学培贤育圣的教育模式。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熊先生深深感悟到:医道相通,通在道德。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道德信仰,是中华人文的千古根基;慧性修身教育,能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创造力;道德根文化,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无穷动力;深感于“上工治于心身,下工治于形身”,遂于九十年代初毅然以医从教,在湖北省教育局和省卫生厅的批准和支持下,以康复医学培训学院的方式,开始致力于传统道德文化和修身养生教学。并于2001年,应欧洲中医中药研究会邀请,在德国前卫生部长惠布娜(Beate Hübner)女士和著名指挥家巴伦勃依姆(Daniel Barenboim)等人的邀请和支持下,在柏林成立了“欧洲中华康复养生院”。2004年,在德国主持召开首届国际《道德经》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道德是人类精神的食粮》的报告,海内外多家媒体将报告内容翻译成英文、德文等多种文字进行转载。2009年开始担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道学系列讲座主讲人,全面展开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和道医养生修身教育在海外推广和普及。 在此期间,熊先生先后在新加坡和北京分别成立南洋文化发展公司、人类道德促进协会、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常年以网络学院义务教育和各地教学试点以及各大、高、中、小院校义务巡讲的方式,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普及与修身养生慧性教育。 为更好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和中华德慧智教育事业,实现“道传中华,德播世界”的公益价值,熊先生于2010年10月正式成立非盈利公募组织“中国德慧智国学基金”,并担任主席。 熊先生融汇自身对传统道学、道医学的全面继承和实践证验以及海内外多年办学教学经验,结合东西方文化优秀教育理念以及现代心脑医学科技的最新科研成果,立足道学在文化、教育、医学养生三大领域的入世应用,对传统道学中培贤育圣、内圣外王的教育养生理念,进行了全面发掘和系统诠释,先后建立了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体系、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体系和道医学修身养生理法实践体系,构成前瞻而系统的中华德慧智教育模式,经过海内外十多年的推广普及实践,教学成果辉煌,社会价值显著,被公推为是恢复民族道德精神、提升全民生命素质、重铸民族创造力、复兴中华文明的元动力,藉此实现最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时代需求的道德文化核心价值,再现中华传统道学济世安邦的无穷魅力。 尤其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越来越成为众多学校和推广同行普遍认同和采纳的经典教育模式。经过海内外多年的教学推广,对数十万计不同年龄段的海内外实践者跟踪调查,尤其是在胎幼教育和青少年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在全国几十所高校里进行的慧性教育巡讲,树立了“苦海无涯慧作舟”的全新教育理念,《人民日报》、中国教育三台等主流媒体也予以关注报道。多年来大量的教学实例反馈结果,验证了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和德慧智经典诵读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它的慧性修身优秀理念,高度吻合生命发展规律和道德文化核心价值,具有传统道学培贤育圣的无穷生机。 熊先生开创了传统道学学院网络义务教育模式的先河,以“中和唯德”的旋极图为学院教育标识,立足以《易经》、《黄帝四经》、《德道经》为源头的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体系,针对成人教育系统开设“德慧智经典内观诵读专科教育”、“黄老道学形名守一修真教育”、“人法地实践应用教育”以及“道医学修身养生实践教育”四大专科教学,引领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寻觅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鉴于熊春锦先生在文化、教育、养生领域的卓著成就和在国学经典诵读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荣誉称号。
熊先生主要成就和学术观点
一 首次为《德道经》还原正名 校勘并注释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恢复更符合老子创作本意的《德道经》命名次序和写作原貌,矫正其命名流传失实的史实,指明“以德进道”为研修老子的必经阶梯。 中央编译局正式出版校注本《德道经》,这是《老子》帛书版首次公开正式还原正名。 指明《德道经》“双一章”(道篇第一章和德篇第一章)为解读老子原著的宝匙,建立“可非恒名”与“可非恒道”的“双可”修身理法,对帛书《德道经》最先进行了修真异构字象喻藏诀的揭秘与破译,直泄书中所藏的大量道学修真方法,使这部万经之王走下神坛,回归百姓修身实践应用领域。 二 创立中和唯德的旋极图文化标识 旋极图标识,浓缩中华道德根哲学精义和三元/源论、三因论体系,立足老子“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思想,诞生出超越阴阳论的“唯德辩证法”,终结西方哲学“唯物”与“唯心”的两元之争和学术分歧。多次向国家相关机构递交以德治国、重树民族道德信仰价值体系的建言文章,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三 创立“五德品格能量学说” 创立“五德品格能量说”,重新对“道德”一词、对“道”和“德”的概念分别进行清晰定义。立足《黄帝内经》和《德道经》,将泛意化“道德”概念,重新赋予品格性和能量性的完整定义,“道德”不再是虚无的哲学概念, 而是真实不虚的最高自然法则。 四 建立一元四素天人合一历史发展观 “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 一元四素:“一”,即德;“元”,即道;“四素”,即象、数、理、气(炁)。 建立科学的一元四素天人合一历史观和发展观,以“道德”这个始终贯穿整个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程的最基本因素为解析单位,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生命的研究进行科学分期。立足《德道经》德篇中的道德发展观,将社会发展和生命进程,全息性划分为道治时期(胎婴养虚期)、德治时期(幼儿养性期)、仁治时期(少年养正期)、义治时期(青年养志期)、礼治时期(成年养德期)、智(愚)治时期(老年养福期)六个阶段。 五 创立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体系 建立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脉络体系,界定根文化与儒学及诸子百家学说的根干关系,厘清佛学与民族文化的依附相生关系,梳理伦理学中道德仁义礼智信的本末分支关系,确立六大文化分期和三大文化基因分类。 六 创立中华德慧智教育体系 撰著首部经典教育教材 通过对古今民族教育、东西方教育研究对比,结合传统道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成果以及传统文化基因的应用和解析,创立以道学慧性图文思维教学法为核心的中华德慧智教育体系,建立适宜人生发展六阶段的德慧智经典诵读工程,成功撰著国内经典推广领域中首部自成体系、理法兼备的经典教育教材《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七 创立道医学修身养生理法实践体系 立足家传、师承和自身修学成果与临床诊疗经验相结合,从传统修真慧观的高度全面揭秘《黄帝内经》原理,创立道医学修身养生理法实践体系。 SARS肆虐期间,曾以道医工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超常的科学眼光,及时向国家卫生部提出医护人员应“佩带眼镜”加强防护的有效建议。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上报中央的综合报告中,采纳了很多道医观点和合理建议。 八 创立道学修真教学体系 开创道学修真系统教学体系,创立“德真道”修身品牌教育,将道学历史上久已失传的黄老形名学和守一法进行了发掘、接续和阐释,丰富和完善传统金丹学的养生修身理法体系。 九 开创人法地实践应用专科教学 破译老子“人法地”理论和地理、地势、地气的神奇关系,将传统道学五技科学融为一体,开创人法地修身实践运用专科教学,科学指导城建规划,被授予“台州市人民政府人文发展顾问”,并参与指导四川都江堰养生城建规划。 十 开创传统道学文化学院模式义务教育先河 为支持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出资印刷《德道经》数十万册,赠送给国家图书馆、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各省市大学图书馆和经典诵读推广院校等。多次向四川灾区以及青海、山西等地的贫困地区进行捐助,金额达七十余万。 以网络老子学院的形式,常年系统开展黄老根文化与道德修身义务教育,受惠人数累计逾万人。
十一 建立中国德慧智国学基金 为更好推进传统根文化与德慧智教育的普及,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和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与人民,于2010年成立公募性中国德慧智国学基金。 (责任编辑: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