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新闻资讯>

与电视台记者共话根文化

时间:2006-10-21 10: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黄老道德根文化是民族崛起的基石 —— 成都电视台记者访谈录音整理稿 2006-8-25 2006 年 8 月 23 ,熊先生作为海外特邀学者,参加了第二届成都道教节期间的“道教文化国际论坛”研讨会。 论坛开幕当天,熊先生作为首位发言的学者,作了《“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是和谐

黄老道德根文化是民族崛起的基石

——成都电视台记者访谈录音整理稿

2006-8-25

 

2006823,熊先生作为海外特邀学者,参加了第二届成都道教节期间的“道教文化国际论坛”研讨会。

论坛开幕当天,熊先生作为首位发言的学者,作了《“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是和谐发展之道》的简短演讲。虽因大会规定发言时间的限制,没能展开详尽、透彻的阐释;但是,先生深厚的道学造诣,对老子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精辟阐释,以及长期修之于身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已然引起了在座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会议结束后,担任道教节期间新闻采访工作的成都电台记者毛毛和他的图片搭档、专业摄影记者吴燕子女士,专程找到熊先生的随行人员,提出了预约采访的请求。

25日下午,在熊先生参加论坛分组讨论的间隙,二位记者赶到熊先生下榻的拉萨大酒店,在酒店大堂就民族文化精神现状以及出路等话题对熊先生进行了采访。

采访结束后,熊先生向二位记者赠送了自己最新出版的书籍《中华国学道德根》和《国学道德经典导读》,记者请熊先生在书上签名并合影留念。

 

记者:熊老师,我感觉您对中华传统文化、对道家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功底,这在您的著作当中也得到了体现。

那么,请问您的下一个研究方向是什么呢?

 

熊先生:说到研究方向,我觉得21世纪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走向世界,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融入到我们中华文化当中去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潮流背景面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把握住自己根文化的基础之上,来兼容并蓄。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大的民族,在历史上充分地展现过我们的兼容性、包容性,这是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这是因为我们根文化的特点决定的。从文字到语言,到哲学思想、人文思想,这几个领域都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以这一理念进行人生修之身的实践,通过修之身来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建设社会。这样的一个理念呢,实际上才是真正的上两千年我们文化的一个根。

这个根在汉代出现了一个断裂,完全被儒学取代了。儒学取代黄老学说作为治世思想以后,也就是从汉代出现了一个文景之治的辉煌,以及唐代因为重新启用老子《德道经》又接续上黄老之学,创造了一个贞观之治的辉煌以后,纯粹地采用儒学来治世,使得近700年以来中国再难以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历史现象就给了我一个沉痛的反思。

当我将黄帝的学说、老子的学说结合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解析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秘密。那就是说,在21世纪中国要想真正地崛起,而且是文明地崛起、和平地崛起、和谐地崛起,那么就非得要重新启用黄老之学,通过修之身来明白大道是如何行世的,从而明白如何去管理社会,如何去治理社会。

黄学这部分内容,我还没有将它付诸铅字——也就是说还没有将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出来。

 

记者:黄学?

 

熊先生:黄学,就是黄帝的学说,黄帝他著有四经——《黄帝四经》。目前,人们只知道《黄帝内经》,《黄帝四经》涉及到的全部是修身治国的学问,非常精妙。

当然,由于封建统治,特别是进入汉武帝时代,由于他的独裁,就把那部分去掉了。那个里面充满了真正的黄学——自然和谐的治世之道。包括每个人应当如何要求自己,管理者如何制约自己,社会如何制约、治理、家庭如何制约、治理,那样犯错误的几率就非常地小。

老子的思想是诞生在黄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所以老子只简简单单地提了一个无为而治。他当时可能没有考虑到黄帝的思想会被后世的皇帝亲自扫进垃圾堆,所以就没有接续上来。

直到70年代,在古墓里面发现了仅有的一本《黄帝四经》。但《黄帝四经》出土以后,并没有引起哲学家的重视,也没有引起社会学家的重视,对它的研究还是局限在—般考古研究的水平上。

 

记者:它(《黄帝四经》)的出土,是在汉代之前的一个古墓里吗?

 

熊先生:是汉代的古墓里。

 

记者:可能那个时候,当时的皇帝没有把这个书找着。

 

熊先生:是没有被收去。因为湖南王是一个独立的王,比较独立的王,比较尊重他。刘邦唯一没有取消的封王就是他那个地区,不敢动他,因为他代表了一股势力,整个南方就是他一个人的天下,所以《黄帝四经》就被非常荣幸地保存下来。如果他在中央集权的地方,皇帝一道敕令,所有的书籍也要清除。清除了以后,也就保存不下来了。

 

记者:那么,熊老师,刚才我又和美国的李博士在聊,现在中国好像是在一个十字路口,或者说是个迷字路口。

为什么呢?因为这边有我们的传统思想——儒释道三家;然后呢,共产主义曾经洗礼过中国,但中国通过文革出现了文化断层。现在,要么现代化,要么西化,等等这些所有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一股脑地都在我们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滋长蔓延,甚至有一些相互碰撞的东西。

现在,特别是我们年轻人,就是在一个迷字路口,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如果,做为一个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自然人或者是国家认同的一个团体、个体来说都这么困惑,那么整个民族也会犯同样的困惑。

那么,这个问题要怎么来解决?是当今我们一代人能够解决的吗?或者两代人、三代人能够解决的吗?如果说不能解决的话,那么中国在这样的迷字路口当中就非常非常地危险。

所以,我们想要说的是,我们站在世界的一个十字路口,我怎么来证明:我就是中国人!如果在现场有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马来人,但是我站在这里,大家如何能认同我就是中国人,而不是笼统地说我是东方人。

这个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熊老师,您的这个研究方向是不是也在解决我们当代中国人的这个困惑呢?

 

熊先生:对!因为中华人文的历史非常地深厚。刚才你举的这个例子说到的东南亚这几个国家都是黄皮肤。如何去鉴别?像外国人就能很容易地鉴别出中国人。

记者:很容易吗?

 

熊先生:很容易。

 

记者:为什么?

 

熊先生:因为现在的中国人的举止没有经过儒学的熏陶,他的说话缺乏文雅,举止比较简单粗暴,行为的方式、讲话的方式都有一些共同的不好的特点,所以很多人都能看得出来。

像遇到日本人、韩国人,他很快就把他民族的特点凸现出来了。

像在德国,就很典型。当你在地铁里坐着的时候,如果发现黄皮肤人在大声地喧哗,绝对是中国人。新加坡人不会,日本人不会,他们都不会,唯独中国人嗓门特别地高。再一个不拘小节,鼻涕呐、痰呐、手纸呐都随便丢。

这,就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了文化的断层。既没有自己文化的根底——教育的根底,也没有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只是局部地、片面地把西方的文化实用主义地搬到中国来,即缺乏他们的文化基础。

人家最起码也有几千年的宗教文化基础,中国有什么?中国自从文化被砍断以后,就没有接续上来;既没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没有对西方文化全面的继承。所以国外的华人都很了解中国出去的留学生,一看是黄皮肤,但是白萝卜心,学的东西都是西方的,没有中国的东西,不像个中国人。

说起来我们是礼仪之邦,但是举止行为都缺乏起码的礼德,不知道尊重别人、敬重别人。买东西插队、横穿马路的都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让德国人十分地恼火。

特别是在他们带着孩子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中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冲,他们认为这样的不良行为对自己孩子的一生都有不良影响。有的小孩子也好奇地问:这个叔叔怎么红灯了还过马路呀?人家大人还很巧妙地说:“这位叔叔可能有色盲,把红灯看成绿灯了。”——只有用哄小孩的方式来避免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这实在是迫不得已。

我们如果不把自己的文化根接续起来,缺乏道德文明、精神文明是很危险的。我感觉到现在出去的这些青年人,去读高中、读大学的这些学生对中国的国威、中国的声望负面影响太大。而且,他们精神也缺乏寄托,很多人在那里患上了忧郁症。有的人在那里光学语言都要学三年还进不去学校,为什么呢?心不定嘛!他们精神空虚,没有目标,他们的家庭太富裕了。

 

记者:关键是没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

 

熊先生:是的。中国古代讲得很清楚,人就是一性一命,性命性命嘛!对不对?现在这个养命的营养大家都很丰富了,但缺的是“天德养性”。

如何用德养性呢?古人早就观察到了,宇宙空间富含五德能量,你只要把你的品格调整到符合那种德性的状态,频率相同,这个能量就自然会进入到你体内。

老子说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是什么意思?这个“可”的原意是诵念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通过诵念“非恒道”的经典可以帮助我们养性。

所谓“非恒道”的经典,就是能够自由穿越我们能够看到的有相世界和看不到的无相世界。在这两界都能够自由运用的那样一些经典,阐述、揭示恒久自然规律的一些经典书籍,你诵读这样的书籍,那么你的精神营养就能够丰富。

《黄帝内经》,就揭示到:天以五德养神,地以五谷养形,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一句话就揭示了性和命的双重营养。

天德的能量和五谷的能量,这两种能量都能在你体内运转起来了的话,你不仅身体好,精神状态也好。就像有的人为什么很有精神,他不容易出现疲劳?因为他注重了双重营养的自然获得。

我在国内也在推广经典诵读。但是,这个“非恒道”的经典在中国流传得并不多。儒家就保留了《易经》,《易经》是穿越阴阳的,其他的都还没有。这也是为什么到明代以后、儒家并不能引领中华民族继续保持处在世界前端的重要原因。

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生机呀!失去了这个生机的营养,只把干瘪的八股文系列——像四书给孩子们去读,去给孩子们营养,这些书籍精神的能量是不够丰富的。

但是看看汉代,以及黄帝那个时代、三皇五帝时代,他们读的黄学、老子的经典,那的确是“非恒道”的。

到了五代、唐代的时候,虽然说儒学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那个年代还没有隔断,民间、官员、以及私塾教育还是继续用《德道经》,还可以获得精神的营养。

但是,到了宋明理学开始以后才开始断代,才开始将黄老之学彻底抛弃,因为政府把教育限制在只能读这四本书以内。根据这四本书考试选拔人才,也就是说,政府行为规定了我们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整个民族,每个人的创造力、直觉、灵感集体性地没有了。

我在欧洲这几年就发现,他们非常重视灵感。

你看,100年以来在中国本土的土地上诞生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呢?说明我们的精神营养的确是严重地匮乏了,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的设置又非常地完整、完美。从文字到语言都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你只要去做就行了。

因为,这些“非恒道”的经典、“非恒名”的名称,只要坚持去诵读,很快就成功了。

甘肃有一个高中毕业班,原来是年级中比较差的,后来一越越到全县第六名,今年高考没有一个不过线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经过了两年的经典诵读实践,他们的体会特别深。

有很多学校提出学生难带,为什么难带!?包括你们四川,南边有个县,他们老师掌握了方法,他专门带这些难带的学生和差生班。只要带着他们读“非恒道”的经典,三个月后,孩子们都变乖了。

你教了他没有?——没有。——你越说教,他就越烦。你悄悄地把这个精神能量供应给他,就会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只是现代科学还没办法揭示其中的原理。

其实,江本胜博士也揭示了一点。通过他大量的水结晶实验,说明这个精神能量确实还是存在的。现代人没办法通过外在的仪器去得出结论,但是历史的经验总应该吸取吧,但是我们却是把它全盘否定了。就因为我们暂时感受不到,进入不了那个环境、阶段。

所以,现在急需要做的工作是:围绕如何真正地去复兴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从而接续到现在一代年轻人身上,当然对于中年人、老年人来说,精神营养对维护他们健康、维持他们的创造力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接续到年轻人和孩子们的身上。

所以,我系列地、重点地讲了一下如何胎婴养虚,从胎教一直讲到青年时代,这个基础一定要打好,整个人生就会顺遂。历史上,也有大量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的教育是文字里面含有道,文字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能量和智慧。

 

记者:对,对,的确是这样。

 

熊先生:我们的祖先的确是厉害,你只要去诵读,就可以开智慧。你看外国人他根本不认识中国字,但是你让他看着中国的文字,他的记忆力就拼命地提高了,失忆者都能矫正过来。

有些孩子大脑生病,记不住东西,连自己的母语英文都记不住。但是,只要你把中文字往上一摆,将英文字往下一摆,你让他读几遍,读几遍他就能记住了。

中国文字结构方面,分天圆地方。因为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四面展开的,根据这个“方式”展开的,并不是说地球就是方的。但是,你要掌握了它的这个全息性,那么它对大脑的启动是启动两侧,不像英文,它只启动大脑的后侧。

整个欧洲世界有一个悲惨的现象,就是他读不懂自己的历史。

 

记者:读不懂自己的历史?为什么?

 

熊先生:现在风靡全世界的拼音文字,只是在三千年前才由腓尼基人所创造的文字形式。很可能就是因为拼音文字的推广运用和取代,才导致了欧洲象形文字的彻底消失,从而产生了整个欧洲历史文化辨识的严重断裂层,使欧洲人无法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去解读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

中国呢,音是音,文是文,满世界都可以用我这个文,音不同没关系,可以笔谈。像我们遇到广东人、福建人相互听不懂没关系,我们写着交流都可以。

但英文就不同了,你非得要会说他那种音才行。像罗马帝国那么强大,但是它一旦衰落下去,完了,它的文字不能用了。因为各个地方方言不同,读的音不同……

 

记者:——所以它的文明就没法传承了。

 

熊先生:是的。因为缺乏一个共同的基础,我们也差一点把自己的文字给丟了,非常危险。

 

记者:那么,简化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是在革文字的命?

 

熊先生:也是在破坏,它破坏文字的全息性。任何一种东西,都有一种全息性、全息观。

像大道的“道”字,简体字就改成“,那不就是说只要拿一把“刀”,你就可以在人间畅行无阻?!这个意义,就和原来的“道”的意义相去甚远。

像甲骨文的“道”,象形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把天门(百会、囟门)打开,与天相通,通到你的大脑,主宰你的大脑,让天的信息主宰你的大脑。你的心再通过“思”——这个“思”字——甲骨文的“思”,也是上面一个囟门的“囟”,下面一个“心”,心和大脑结合在一起,去天人合一。

这样就是你的路,你的人生之路应该按照天的规律去走;而不是你想怎么做,就能够做得到的,这就是“道”的意思。

在三星堆,我就看到它虽然只有七个文字,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

还有一个时期,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他们就把如何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几种方式,都用铜铸的象保存下来,并不是像有的人解释的只是为了祭祀。

就像我们学到什么东西,感到它很精华,你就会赶紧把它描述出来。

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他用一些方法能够与自然进行沟通,达到一种心情非常愉悦的感受,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后,就会考虑要把这个东西留给子孙。

不仅我掌握这个知识,其他人掌握这个知识,还要承传下去,祖先们都是这样的。你像解放前农村还不都是这样吗?有了钱就要买田买地做房子。做房子干什么,还不是要留给子女嘛,我们祖先有这个美德。

当时冶金那么贵重,铜器的铸造当时也很不容易,在青铜器一产生的情况下,他们就把这些图形通过面具呀、姿势呀等方式记录下来。我们修之身的人,一看就知道。

你们没有修之身,没那个体会,你看他的面具上这个地方有个东西是干什么的?——第三只眼睛!是要你去感应天对你的启迪指导。你看有的脑袋上有个洞,它是一个开囟门意思。告诉你,只有把大脑的顶门、天门打开,才能感受到更准确的自然信息,来指导你如何正确地判断一件事物。

 

记者:从而来改造客观世界。

 

熊先生:对!

 

记者:好,谢谢熊老师。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news/20061021/265.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