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一生的人 熊春锦 点评
编者按语: 多年以前,我读到下面的一篇故事,曾经非常感动和佩服西方人的诚信。后来在游学西方时,遇到许多守时、守信的朋友,他们的言行,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方文化连数字的表达,都要用大拇指伸出来表示数值为“一”,大拇指在生命实相中通于内臟的脾胃,脾土主信。“一”既是一个最小的数值,也是能够与○相结合而化生万的最大数值,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母体,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在有相的世界中,信土的确是万物的生养之源。这种生命活动现象也同样说明西方精神文化的典型特征应当是守信。 我们还是先读一下这中外两则能够引起心灵震撼、脾胃为之温暾的故事:
《罗迪的承诺》
平凡而伟大,“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 兑现承诺的历程。 20世纪初,到美国谋生的移民十分节俭,尽量把每一分钱都积存起来。弗兰普斯科·罗迪便成立了一家小小的银行,吸收移民存款。1915年圣诞节前夕的一天,这家银行的出纳员外出午餐,这里只有罗迪。突然,三个蒙面歹徒冲进来,把罗迪关进厕所后,将银行里的22000美元席卷一空。储户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蜂拥来提款。虽然罗迪尽了最大的努力兑付,但仍然不支,最后被迫清盘,宣告破产。250个储户共损失了18000美元。 从此,罗迪家一贫如洗。他们失去了住宅、积蓄、存款和所有的一切,连家里一块稍好的红地毯也被人当债务拿走了。一位银行家对罗迪说:“银行遭遇抢劫,这是天灾人祸,既然已经宣告破产,你就没有任何责任了,存款也不用还了。”罗迪说:“法律上也许是这样。不过,我个人是要认账的,这是信义上的债务。今后我一定要归还!” 罗迪为了还债努力奋斗,他白天杀猪,晚上为人补鞋,还发动大一点的孩子上街卖报,帮人搬货物。一家省吃俭用,积了一点钱,有了一定的还债条件了。罗迪听说一位储户患了重病,生活困难,他就把那位储户十几年前存的177元还清了。 以后,罗迪一家积了一点钱总是先还给最困难的储户。罗迪听说一位身患重病的寡妇无力抚养孩子,罗迪首先还给她一百元,另外每月还她十元,使她付清房租。罗迪还听说一位储户欠了税,有坐牢的危险。20年前他在罗迪这里存了一笔钱。罗迪连忙找到他,还了他的存款,使他免受牢狱之灾。但由于时间太长,许多储户记不清了,罗迪就在保险公司、教堂、开发商甚至是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存款人。他从一篇新闻报道上,发现加利福尼亚有久未寻到的当年三位储户,他便把存款分别寄给了他们。他们异常感动,其中两个人把存款退了回来。请他转寄给别的穷人或他们的孩子。 罗迪通过牧师的帮助,找到了90里外的一对老年储户。罗迪踏着深深的积雪,来到了他们家。几十年来,他们的存款凭据都丢失了,但记得当年罗迪的储蓄银行的位置,街角的当铺、铁匠铺等。罗迪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对的,便按他们提供的数目给他们兑现了存款。 当最后一张贺卡寄出以后,罗迪说:“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
编者手记:
无愧于承诺,就是守信。西方人大多数都具有恪守承诺的做人原则,这既是源自于文化和教育的背景,也是源自于社会共识、相约成俗的精神力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同样沉淀积累着无数的恪守五德而做人的故事。古代即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评判。那么,在当今人们感叹道德情操今不如昔的情况下,我们的道德传统文化精神,真的销声匿迹了吗?最近,我十分欣慰地读到一则带有图片和影音,可信度极高的一则新闻,录成文字与大家赏析共鉴。这一则发生在“中土”大地上的故事,可以为我们解惑。
央视国际2012-08-17发布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新闻是有关诚信和善良的。在江西上饶县有一位87岁的老人叫郑一栋,他从17岁那年开始,用了67年的时间,还清了父亲欠下的债。 这位郑一栋老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他家在当地开了间榨油坊,1942年的一天,他的父亲和哥哥被前来抓壮丁的保长打死,乡亲们存放在他家的油料和现金,也被小偷偷光了。面对年迈的母亲,和当时只有7岁的弟弟,郑一栋决定一个人扛起家里的债务。 “父亲死的第二年,我就挑担了。累我不怕,我要把父亲的债要还清要紧。”从1943年开始,郑一栋靠做挑夫挣钱,还了10户人家的钱。但是在郑一栋父亲留下的账本上,还有106户村民的债没还。新中国成立以后,郑一栋参加了工作,但由于要赡养老人和抚养5个孩子,他一直没有能力还债。 直到1989年,64岁 的郑一栋日子好过了,他开始继续还当年父亲欠下的债。不过回到老家找出账本,郑一栋傻了眼,“父亲做账是用代号,比如说:四字(一个叉)”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郑一栋总算搞清楚了父亲账本的具体内容,并让女儿重新抄写了一遍。带着这本记清楚的账本,他踏上了回乡还债的道路。由于年代久远,要找到当年的债主, 谈何容易。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去世的,而且没有留下后人的债主来说,到底应该把钱还给谁?这让郑一栋犯了难,不过郑一栋还是找到了办法。 “他(债主)死的时间,他家的财产归谁所有的,每年清明节谁去扫墓的。我找这个人。”他们债主的子孙们都说“这么多年的债,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能来还的话,我相当感动啊!” 10多年里,郑一栋走遍了两个乡镇的18个自然村,终于在2009年,找到最后一位债主,把父亲当年欠下的13600多元的债务,全部还清。“还掉债的那天啊,我的脚都轻掉了。我回到家感觉啊,这块石头谁给我搬掉了。做人啊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要有信用。”
编者手记:
这一则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诚信故事,真是无独有偶,地球村的信息是相通互连地具有相似性。这一则真实的故事与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在精神文明内涵上更胜一筹。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单一的诚信,而是信仁结合一体的“父债子还”! 故事的背后更深刻地彰显着中华道德文化一元论的系统性。孝道亲情自然地与诚信完美地结合成为一体。孝道亲情是仁德的一个分支,表现在我们的食指中。如果说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如同一个人伸起了自己的大拇指。那么,发生在中国当今社会中的这则故事,就如同一个人同时伸起自已的拇指诚信和食指仁爱慈 孝!构成一个完美的八字,这个故事给世界地球村所表达的是社会民众对道德文化忠信与慈孝的继承与恪守。而孝道文化恰恰又是西方文化中缺如的内容,在中国却 并未湮灭。中华道德文化是完美的,薪火承传代不乏人。郑一栋先生正是一位诚信君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在当今世界各国道德信仰和观念普遍开始滑坡的今天,我从这则故事中,看到了中国道德文化复兴的土壤,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读完这两个感人的故事,你的心灵肝仁脾信产生了同频韵动的温暾感应了吗?静下心来,反观体内感悟一下,即是读善书、闻善信而“为学者日益”的学习方法,坚持使用定会大有裨益。 (食光音者的厨师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