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③。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④。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⑤。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⑥;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⑦。
①德:《說文》:“德,升也”。品格與能量升華。《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爲準則。《黄帝內經·靈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 ②无: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說文句讀》:“此說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屬“心修無極”此則爲“鬧處煉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 乃:通行本作“扔”。乃,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爲,需教化並自覺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極爲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 ④泊: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⑤愚:《說文》:“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愚與智相反義。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義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陰水獨盛,陽水匱乏,故看似智卻是愚智。 段義: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⑥居:《說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⑦皮:甲本殘缺,乙本爲“皮”,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學用字特點。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段義: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註音〗 攘:rǎng音壤; 乃:nǎi音奶; 泊:bó 音伯; 愚:yú 音娛。
【繁簡對照】 論(论), 爲(为), 義(义), 禮(礼), 應(应), 後(后), 亂(乱), 識(识), 華(华), 實(实); 書(书), 無(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