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开慧用品  |  德慧智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破解生死之谜

时间:2006-08-01 12:0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熊春锦 点击:
破解生死之谜 熊春锦 今天抽这点时间,对《老子德道经》的第十三章中大家不太理解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一个解答。

破解生死之谜

熊春锦

对《德道经》第十三章“生死”疑难问题的解答

(根据06724日课堂录音整理)

 

大家好!

今天抽这点时间,对《老子·德道经》的第十三章中大家不太理解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一个解答。要求还是老生常谈,请大家注意松静自然,老生常谈,松静自然。

由于大家提的问题比较多,看来我们通过大家自己讲了一堂,我也讲了一堂,还是一堂课讲不透,我们没有古人那样慧智灵通,心地剔透。在这一个智治的时代,我们大脑的后天意识太坚固、太厚重了,一下子还难得通透。心里边的那个窍——玲珑七窍还不容易冒烟。

这也说明我的讲学水平有限,解决不了大家精神系统的饥渴,满足不了大家后天智识系统的需求。所以就在今晚把这堂课作为一顿加餐吧,算是我们聚在一起消夜。当然你们是在消夜,夏夜难消啊!也很热,我这里更是红日当头高照,更热。你们可能还有电风扇吹着,甚至有的可能还有空调,我这儿怪怪的,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就靠窗户外边吹进来的那么一点风来降降温。看今天的这一顿加餐消夜能不能解决大家的饥渴、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时间,选几个大家提出来的题目,当作豆沙包子、点心和一碗绿豆汤给大家解暑。

由于提的问题比较多,但是很多问题是带有共性的,所以希望在加餐的这一堂课当中,能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然后再强调一下有关的具体问题。

我们上一堂课基本上讲的是比较详细的,用细的方法分析了第十三章。今天为了使大家建立一个整体观,就要整体性的分析一下这个第十三章,可以发在公屏上再共同研究一下。这里没有教鞭,也没有图示,不太好办,我们在文字上尽量地利用起来。

整体分析看生死

第一段:“出生入死”四个字,开门见山,提出在太极的无相与有相共存、先天与后天并出、有为与无为同显的“二数”之中,我们要把握住这里面是一种先天与后天、有相和无相,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特点。老子是在太极境中指出了太极中的无相与有相共存、先天与后天并出、有为与无为同显的这个“二数”之中。我们先要掌握一下,老子是指的哪一种状态?这个概念没有建立起来不行。那就是指的太极境当中的“出生,入死”,这个“出生,入死”是太极这个环境下的阴阳变化的总法则,人类没有办法逃离这个总法则。这一点我们要掌握住哦!老子在这里提出了“出生、入死”,是谈的我们看得到的有相世界和看不到的无相世界并存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这是第一段要把掌握住的整体概念。

 

第二段,是分析出生入死的三个“3”,三个“3”加起来正好是九数,这个九数的一体两面,唯独就剩下这个一,只剩其一。这个十有三、十有三、十有三,还有个十有一呢,老子未言明这个“一”,没有谈这个“一”的或生或死的归属,为什么不谈呢?这是因为我们历史上、古代“非常道”教育中普遍自觉遵守的一种教学法则,不是不言,而是藏在里面进行一种“不喻而言”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很多同学对近代的、对汉代以后的一些丹经研究比较多,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看得懂呢?看得透呢、看得穿呢?可以说稀之又稀,少之又少。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遵循道学教育中普遍遵守的一种教学法则。剩下的这个一,是要留待读者和学习者、实践者自悟,留下这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给你去请教师父而使用的,就是让你能够请教你心中的道,那是最高级的师父。你若请教请教身边的师父,那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拐棍。当然这个师啊,尤其是我们心中的道,那是明师,身边的师可能是盲师,是瞎吹之师,可能不是明白之师,而只是名气之师。老子在这里边用“十有三,十有三,十有三”。唯独留下这个“一”挺高妙,这是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要把握住一个通过表象达到实质,而把藏着的那个“一”拉出来。因为古代讲了一句话,就是"得其一万事毕",你别看九个生死,在九个生死当中,你只要把这个一抓住了,把十当中这个“一”抓住了,那就万事皆毕啊。但这个“一”你不参不得,不悟不得。这是第二段要掌握的关键。既要把这三个“生死”破掉,同时关键是要看到背后藏的那个“十有一”。

 

第三段的意思:是指出了在这个二的阴阳漩涡里进行挣扎,这些“生生”也就必然趋向于“死死”的这种归属性。因为在第二段里谈了三个“十有三”,都是在谈“生死”而把那个“一”藏着了,所以在第三段就直接指出“夫何故也,”那就是“生生也”嘛。那九种、九数都是具备必然有死的属性,对这—点我们把它掌握住。从整体上理解老子的思想而言,既要有细和易的观,也要有整体观。把这两头一把握住了,那么也就了然于胸了。

 

我们再看看第四段,老子在这里是列举了“善执生者”存在的现象和异俗的表现,那就是特异的表现。这一存在的现象就属于老子并未写的“善执生者之徒十有一”。要把这个提出来,解析出来,打破盘中谜,把它提纯出来进行思悟,“哦,善执生者之徒十有一啊”!因为它引起了这个异俗的现象,特异的表现,那的确是存在的。

 

最后一段,是本章的关键,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关键在画龙点睛式的回答。不让你们去猜,我直接告诉你们。为什么这个“十有一”生而无畏无怖呢?既没有畏惧,也没有恐怖呢?这是因为 “十有一”已经离开了“二”这个阴阳的制约,生死的阴阳“死地”已经消失了,“生和死”不是一个二吗?生不就是阳吗?死不就是阴吗?在这个二里面,死地已经消失了。在第四段里面不就是消失了吗?只剩下了这个“一”,这个一就是“生”,剩下了这个“生”,有生无死,这个“生”是一种“看是自生而非自生”,看起来好象是一种自生,但里面并不是常道的凡俗性的“自生”。所以说它是一种非自生,表面形式是在自生,但是内核、实质、自生的背后,不是自生。“自生之象显于外而不自生透于中,这个自生已经转化成一种“被褐怀玉”式的一种身处常道却是非常道的生,是德生、益生、化生。

我们联系历史看一看。整个道家的教育系统,是眨巴眼养瞎子,一代不如一代。但是一往远古去追寻呢,那的确,那些人物都是挺厉害的。

历史上彭祖的故事,彭祖活了八百岁,老子的经历,张道陵的一生,许旌阳的记载中,他们都是居家娶妻的,他们都是立世为人的,甚至在朝为官,都具备着人类自生的常道特点和经历。那么人们也就得好好想一想,这些祖先是如何摆脱常道的自生系统,在“十”这个常数中的“九”死之中,很轻松地去获得其“一”而生?这要从“夫何故也”里面去深入解读和寻找长生久视之道路和方法。

我们把它整体这么读一遍,把纲提出来,然后再来根据纲细去看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出生,入死”。对于人类而言,对于万物而言,的确生死事大。人命关天嘛!对不对?因为出生入死这个生死,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同时也是道德实践者应当明了知晓,并且按照正确的道路去前进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说,这一句就是本章的纲,生和死就是本章的纲。其中的“出和入”和“生和死”,从性质上来说就是目,出入——就是出生入死当中的目,也就是阴阳二,论这个阴阳,揭示这个二,归到大道至简至易上来。因为这个二是比较轻松的,二减一就成了一,很容易把握。不象三、四、五越来越复杂。老子是用数的高手,阐理的绝手,他在谈理论和讲述德和道的时候,始终把握了至简至易的原则,始终在把我们引向大道至简至易。不能因为这个“十”就把自己搞糊涂了。

老子这一部书中,包括我们的古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数的论述上不取复杂,那怕是个千,他也用个百十就是一千,用简单的去表示复杂的。所以这个“出生入死”就很精炼地用一个最关键的“生死”中的“出”和“入”来解析、揭示这个外阴阳,揭示这个二,从而引领我们归到大道至简至易的领域当中来。

 “十有三”中藏天秘

第二段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这一段三个“十有三”,我们要整体地看,后两个“十有三”都是用“死”来进行定义,唯独第一个是用“生”进行定义,粗一看似乎不同,但是其中的深意,深思其最终的结果却又都是一样。因为它受到了第一条的制约,“出生,入死。”那么这个“生”,必然十有三,但最终还是入死。所以这三个十有三,都是死的必然结果。"生之徒十有三"的最终结果是与后两个十有三是相同的。这三个十有三,都是陷入阴阳中的出生入死,有生有死,不离死地。三是万物的生数,后两个十有三,其实也是先有生而后有死,这三个“三”共同构成了“九”,“九”由三个生死、三种生死共同组成。我们要注意常道中之“九”,九是阳极之数,十是万物的成数。在我国历史上,人们是极其赞美这个“九”的,因为这个“九”满足了人们后天的欲望,又不产生祸害。古代的皇帝也都自称为九五之尊,他开口就是一言九鼎,份量很重,自称为九五之尊。在民间也是这样,这个九,由于满足人们了后天的需求,满足了欲望,所以,被人们在有相的世界普遍称道。认为它天长地久。古人造字以纪数,这个数起于一,极于九,都是指的后天的事。珠算中有个“九九归一”。老子在这里居于○,用于一,用非常道来破解常道的九数之谜,我们以自己的心跟老子谋一下看看,就会明白:哦,原来老子是在用非常道来点破常道中的九数之谜。将十解析为三个三,共为九,剩下一个“一”为归道之数。

我们要跳出智识的屏障,在无为之中、无相当中去解读这个“十”,就容易破这个谜。而且用后天的智识思维,也可以联系我们所学过的丹经,读过的丹经,看看超过这个“九”没有?你读过哪一部经里面超过了这个九,找不出来的。哪一本书里说的不都是九转还丹?而不是十一转还丹、十三转还丹?那可是用的后天之数。这个谜啊就是谜在这个十里面,把这个谜一破,我们就把握住了九九归一,九转还丹。

丹道学中的九转还丹,为什么这样定名呢?九转既是后天变化的阳数,也是先天精气神内在的三个三重生死的变化;离死而生的变化,才能最终还丹。九转还丹的“丹”是指什么?这个丹不就是“一”吗?这个丹的数喻就是“一”。三个“十有三,十有三,十有三”,剩下的不就是 “一”吗?丹是气的升华之物,是气的凝聚之体,也就是德一的能量体。

这个“三”,它既是生地,也是死地。看一看老子的三个“十有三”和老子在前面讲的“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的三生万物,是不是矛盾呢?一点也不矛盾,前面谈了三生万物,这里再来谈三是死地。这是因为三既是生地,也是死地。得其死则是真正的生地,得到了方法就能够离开死地而生。在自生、益生、化生的各类九重变化中升华,最后归于一,得其一万事毕。为什么要九重呢?这三个三里面都是阳,三个三加起来都成了阳,那就是真正的九阳之数,就必定复归于一,得其一万事毕。神得一以灵,浴得以一盈

既然是“动皆之死地”,那么也就必然存在着“静皆之生地”。一动一静,老子为什么在这里只提“动”?那是把静留待自己去感悟体会,把握出来。“静皆之生地”,找到了"清静",找到了“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也就觅到了无死地的的路径,九死一生(益生或者化生)的妙谛,你也就把它感受、悟出来了。

呂祖曾经说过:“九轉者,以其肺之陽本自心生,轉而復還於心,亦在中丹”。

《锺吕传道集》也有这么一段:“二八阴消而真气生,而心无阴以绝二也。大药就而肝无阴,以绝八也。二八阴消而九三阳可长矣,肝以绝阴阳肋于心,则三之肝气盛矣。七既还心以绝肺液,肺之九转而肋心,则九三之阳长,谓九转还丹也。”这一句可以说是对本段极妙的一种解读。阴消而真气生,心无阴以绝二,这是九转还丹中的基础与前提。寻这个真一,就要用德一之气在心、肝、肺三脏中的离阴转阳上作一点真文章,就是心肝肺、仁义礼上作文章,在这三脏的涤阴转阳中作文章;在火、木、金内的阴阳转化上寻真机;在仁、义、礼的品格上树正念正觉,寻觅与德一能量同频共振的谐振点;在魂魄神的涤阴增阳、德一道化上下功夫。因为阴即是死地,阳即是生天。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信和智怎么就不管啦?不重要吗?非也。信和智这个土和水,那可是做人的基础,是进道的前提,没有信德和智德,做人都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岂能问鼎于金丹大道?德信不真不实,则万事没有承载;智德不备不全,则愚昧蠢笨没有悟性。没有这两项基础,根本就难以问鼎九转还丹,九九归真。这两项都是修真中在清地平基和筑基炼己两大阶段,是首先需要完成和达到的生命工程。

这一段结合丹经的揭示,古人按照易经的原理,把阴爻阳爻的变化之道给我们留下的分析,再结合老子的原句来分析一下,也就很容易破这个谜。哦,原来这三个“生死”,三个“十有三”,我们还是要把握住的,老子为什么要把这个“一”藏在后面?,而不提前告诉我们呢?因为怕我们首先执着那个“一”,不知道眼前应该下手的是从自己的心、肝、肺这三个阴转阳上作文章,在火、木、金内的阴阳转化上寻真机,在仁、义、礼的品格上树正觉正念,从而找到与后面隐藏着的那个德一能量同频共振的谐振点,是为了防止我们在魂魄神的涤阴增阳,在德化道化它们的过程中不用真功夫,而在那里空谈德一,空言大道。首先要把这三块的死地清除掉,才能看到后面藏的那个“一”的生天。要破这个相,破了后天,才能见先天啊!

生生不息绝死地

下边这一段: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这一段是对恒道、常道中出生入死,对“十中九死”共性现象的总结。第二段里面不是一共九个死吗?共性现象的结论呢?这个“生生”的真意是什么呢?就是自生的欲,就是因为有欲有私的自生,才造成了这个必死和难以摆脱死地的必然结果。这个“生生”是先天阳性能量不断被转化成后天阴性能量的生,是无为不保、被化作有为而利智识之心的生。

我们都是在用后天智识在消耗、转化先天,先天的能量库就是这样地被我们每八年、每七年调动一爻,终而耗得精光。这是满足智识之心的生啊!简而言之,这个“生生”就是"耗先天而生后天"的生。生生,它有多种,也有多重反复之义。这些特点我们上一堂课已经介绍过不少,在这里就不再啰嗦、重复了。总而言之,要把这个纲要掌握住,人们后天智识的心神,特别是那个私心贪欲的主观意识,凡是将先天三元生成转化为后天的,都属于生生之列。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止住后天“有之以为利”的这个“生生”,那么也就能即离死地,复返于先天的“无之以为用”,只用先天的无也就是长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里面的关键在哪儿呢?在这一段话里,找来找去,只能找到“善执生者”。“善执生”是本章教育思想的关窍所在,是窍门,必须要把这个“善执生”掌握住。老子在此为什么要用“善执生”?那是为了教育人们要达到“善执生”,这是阐述本章的目的。因为达到“善执生”的状态和境界以后,则“不辟”和“不被”而没有危险。但是如何“善执生”?上善的执生方法是什么?善执生,就是“十有一”中的方法论。善执生就是离九死入一生的方法,“执生”这一方法又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并不能简单地把它解释为养生,因为这个“养”是被动,执是主动,有掌控执掌之义,执一以为天下牧。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达到这种状态才能称之为“执生”。

“执生”的方法中,有难易之别,有简繁之分,有高下之别。“善执生”,那就是更高级的一种“执生”方法,生的方法。老子在此揭示的是“执生”,您把“生”执住了,破了这个“生”的真实内涵,那么死也就远你而去了。“善执生”是离死地的前提,所以这个“善执生”就成了这一章中关键之关键,重中之重,是必须掌握学习并且实践的重要内容。老子在这里特意将这种高级的“善执生”方法、产生的现象,不惜笔墨加以阐述,就是为了使后学实践者掌握一个鉴别检验的标准。

你在善执生吗?这个善执生,在“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中它又分为两大类,为什么说分两大类呢?因为其中最真实的一种善执生,是达到了一种能够禁兕虎;而辟甲兵,那是心身已经完全进入化生阶段的自然表现,能自然地普化于万物万事之内,而达到一种心在物外,心不在物居,身与物同和谐于一体,或者超然于物外不被外物所拘。这是一个层面的“善执生”所达到的“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的一种现象。

另一种则是尚处在益生阶段和时期内,或者是自生阶段时期内,需要凭借特殊的方法来达到这种目的,这种方法历史上就称之为“禁法”,禁制的方法。

这些禁制的方法很多,万物都可以在具有内在能量的前提下,通过真言和符号进行强化提升和专项指向,从而实现禁制的目的。禁制,比如禁虎豹、蛇蝎;禁水(让水倒流,止雨)、禁风。例如借东风,这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样风、那样风的说法可多了。

不知道大家看到过没有,我们在街上、在农村,常常会遇到旋涡风,那么你想到过这个旋涡风是可以禁的吗?它是可以禁的。因为我就经历过。在家族里有一位爷爷辈的人,他们那一代的人会这些个玩艺儿的比较多,其中有一位会禁旋涡风的,说来也是一个笑话。他平时只要看到在路上或村子里广场上出现旋涡风,常常嘴里就念念叨叨的,再把手一挥,旋涡风就止住了,不往前走了,风就在当地转。他让风往左它就往左,让往右风就往右,让它往后退一点,风就往后退一点,让它往前来,它就往前转一圈。因为他玩得很娴熟了,有人就经常让他表演,只要出现了旋涡风,就让他表演。有一天在稻场上乘凉,不知从哪儿刮来的一股很大的漩涡风,大家就起哄,赶紧把他叫来,他正好在,大家就说:来来来,您本事大,把它止住吧,别弄得满稻场都是土灰,把我们刚洗过澡的身上弄脏了。他说:这家伙好大哟,还不知道禁不禁得住?但是也下不来台啊,于是他就试一试了,结果这一试不打紧,旋涡风没有禁住,倒把他自己给禁住了。为什么呢?他的口诀一念,符号一打过去,他自己一下子就四脚朝天,倒在场地上的灰尘里边,风还扑面而上,旋转了一圈。他倒下去还抽筋了,像中风了一样,闹了个大笑话。这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禁法都有,不是没有,只是两种方式层次的不同。

老子在这里说的是禁兕虎、禁甲兵,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禁法。在道医学中,也有大量的禁法,例如前几天我还告诉过一个同学“止血真言”,再把方法掌握了就可以用了。可能你们有的在古代医书上看到过这些真言,但是自己悄悄一试用却又不灵,为什么不灵?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没有师传;再一个是书中记了真言,没有传法诀,所以难灵。但是如果你已经达到了与古人“谋”,把这个真言念一念,就作为一把钥匙进去了,去请教一下古人嘛?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当你请教到了古人以后,然后再用此真言,可能也就会一用就灵了。

而且禁法是水到渠成的事。就像有的同学跟着我出去玩,是去年吧,路上遇到一恶狗挡道,狂吠不停,用心与它进行交流它不听:我们只是从这里过一下,不影响你,别拦着道了,乖乖到旁边睡去吧,它还是不听。这种狗多半是吃多了荤腥被宠坏了的恶狗,你不薄惩一下它还不让路。就像狗咬口吕洞宾一样,不识好人心,的确有这样的事。当时大家停下不敢前进,只好抬起手,画个圈一点,这一点,那狗就乖乖地溜到一边,趴在地上呜呜地鸣咽,细声细气地叫起来了,好像申冤似地叫。我知道它是在申冤:“我不知道嘛,我不知道嘛。”不知道?前边暗示你为什么不听呢?同行的同学以为这是好大的本事,这么一轻点恶狗就乖了。

其实禁条恶狗那在老子所说的这种“善执生”当中,只是雕虫小技,老子所说的“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这才是大禁制,因为虎狼与人是比较难以禁制住的。像禁人,你还要眼睛紧紧地瞅着他,用法来禁人的话,要瞅着他的眼睛,看着他的鼻子,就趁他呼吸转换的一瞬间,你才能够打进去,那是要技术的,而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老子在这里说的“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不是用法来禁的,他是用自然化物的那种最高级的禁法。虽然说有这种方法,但是去禁一条小狗儿与一只老虎相比较,还是相差甚远。现在的山上都没有老虎了,我也从来没有试验过,如果你们要试,到动物园里去试一试还是可以的,又安全又好玩。当然最好不去过这种瘾,因为所有的禁法都是有违天和的,除了自然的禁,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到非不得已也不必玩这样的把戏。

关于这些禁术方面的内容不能多讲,介绍也只宜先介绍些治病防病之类的。我们可以抽时间介绍点道医中的禁制方法,可供大家积点功德时进行使用。至于其它方面的什么九天禁止大法之类的内容,就不能过多的讲了。讲多了我们就会背离了、忘记了修心,钻进这个术里面不起身了,不能让你们迷进去了。还是言归正传。当笑话听一听就行了。因为生死事大,自己的性命内证才是根本大事。

念头起处辨德道

再看看最后一句:“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没有死地,“生”的意义和本质才能转化,达到自生无死地时,自生也就能转化成为益生;益生无死地时,也就能转化成为化生。“去死地”是本章的灵魂,本章的关键。这句话揭示了:生不可怕,不论是顺生还是逆生,既是事物的必然性,也是象、数、理、气演化的规律性。在一元四素方法论之中,把握住了气的生,切断气的死,这才是方法论中的关键之地,灵魂之所在。这一点我们要把它把握住、掌握牢。

象、数、理、气这四素。象,颠过去看,正过来看,反过来看,顺着看,都是那么回事;数呢,你怎么样去简化,怎么样去反复去演化,都只是表现、论述、说服问题;理,也是同样的道理,说一千道一万都要落实到气的演化、变化到实质当中来,因为我们是在论生命,要进入到气的生死,让气不进入死地,保持生旺,这就是研究本章的关键。这个气又弥散在我们生命的内外之中,无处不在,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整个生命的“无死地焉。”

气是德一的能量形态,能够使气(德一)有生无死,也就能够虽然自生也无死地,虽然自生却不入死地,反而益于形,益于精和神。自生无死地是最关键的长生之法,我们要掌握住这一点,结论出来。自生系统中“心的自生无死地”是生命无死地的统帅,这个统帅我们要把它立起来:那就是心的自生无死地;“性体系统的自生无死地”是永生的关键;“精的自生无死地”是命体长生的关键;“因果系统的自生无死地”是摆脱因果链制约的关键。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我们破出生入死之理,明出生入死之法。首先要破自生之谜。我听了几次讨论,大家有点泛泛而谈,没有抓住根本。这个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还没能真正在我们心灵上扎住根、立住脚,时时都不离开这个科学的方法论。那么在解析本章的时候,就要高度地去重视破除这个自生之谜。因为对这个自生还没有理解,还没把握,还都没认识全面,那怎么去谈益生、化生呢?这个后天的、我们能感知、眼睛能看到的这个自生之谜,我们都还摸不清楚,一问三不知,你问他此他答彼,谈不出来,他却在那里研究我要如何化生,没有这个基础哪来的益生、化生呢?对不对,一下子就想像孙悟空那样一个筋斗就跳到宝塔尖上去研究实践啊?那人家孙悟空是漂洋过海,求了法才有了这个翻筋斗云的本事。所以研究本章的时候,首先就要把立足点放在“自生”上。破了这个谜,才能知道益生与化生的方法和理论。对那个自生我们还知之不深,识之不全,还不能破解其谜的话,却在那里高谈阔论出生入死,那的确是在空言道德啊!

我们修真者首先的下手之处,就要立足于全面分析"自生",分析这个"自生",这是最基础的自生,主动去用老子所揭示的天地不自生之理,用天地无死地的现象,天地为什么没有死地啊?用这种现象来全面分析人类的自生,从中明白出生入死。后天意识阴我心神的不自生,后天浊精的不自生,那才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本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一定要破谜、一定要进行实践的基础和关键。后天意识阴我心神的不自生,后天浊精的不自生,心神的不入死地,元精的不入死地,这是关键,也是基础。一精一意嘛!对不对,很简单的一个二,心神不入死地,元精不入死地,也就破了自生之谜啊。虽然你自生还存在,但是没有死地,生生而在道生、德生中,这才是自生无咎,自生向益生转化的关键。

后天意识系统每分每秒都在生成心念,毫不止息,阴我心这个识神活动的确是生生不息,没有穷尽的,除了闭上眼睡着了。我们后天意识系统的念头都在此起彼落,纷纭万象,眼睛看到什么,心念马上一起,何曾有过止息呢?没有止息、没有穷尽。如何使精气神中的这个神---后天意识生而不入死地,生而没有死地,生而无害,生而在正途,就是我们学习本章要掌握的关键,要把这个方法掌握住,这是基础,要运用好。

这个方法我们都讲过了,只是你只看了一下,没有当成一回事,忘记了。现在有没有人能想得起来,我们介绍的方法是什么?包括我们道德知音网站里就登着的,就是你没有用。我们为什么要先讲那些,多少年以前都讲过了,现在要重点讲,突出来讲,提出来讲,强化地讲,为什么要这样反反复复地讲啊?这是因为这个时代,我们的智障太严重了。不像和尚敲木鱼那样反复敲的话,把它敲不响,敲不透气。哪怕是这样敲,还是今天看了明天忘记了,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去实践、把握住阴我心神的不自生,没有死地。没有生不可能,只有死人才没有意识的自生啊。既然是活人那后天意识就会一刻不停地生嘛,对不对?

现在的问题是,老子在告诉我们:要自生没有关系,你生好了,但你要没有死地才行。生而无害,生而在正途。这就是我们对待意识之生、念头之起的根本解决办法。"无死地焉"是本章的关键,明白了、掌握了、实践了这个关键,那才是学以致用。如何用?念头起处辨德道,正觉校正归清虚;以一代万寻清静,心念生动归道尊。就这样去用,念起不可怕,怕的是念在死地。没有这个死地,念头也少,也清静,也归正了。所以要注意念头起处辨德道,要鉴别它,自己主动去分析它。是合道还是合德呢?起码来说先要做到合德。你总不可能说今天去超市转了,这个东西太好了,左右一瞧没人,我是不是拿到口袋里算了。这不就是念头起处?对不对?走到街上看到地上一叠钱,就想据为已有,你辨了这个德和道没有?这个念头生起不要紧,要生正觉,一念生出来偏了一点,歪了一点,就要用正觉来校正,使它又归清,归到虚这个状态当中。要“以一代万来寻清静”,这个“以一代万”,一方面是指的用德来取代任何复杂的心念,二方面是以单纯的、简单的代替复杂的心念。“心念生动归道尊”是指什么呢?那就是说心念生啊、动啊你自己制止不住,你就把它交给心中自己的道尊,让它帮您转化。

你的一切心念、言行都自觉地规范到大道的规范当中,特别是有些难辩真伪的、难以分清好坏的心念和生念,哪怎么办呢?为了它没有死地,那就主动地将它奉献给心中的道尊。这就是性命双修中精气神自生的阶段,心神意念生的没有死地的方法。将心头的道尊时刻唤一唤。心头道尊时刻唤,念生即时朝圣面,也就是神动而无死地。我们常常说我已经念了十年了,那是什么意思?十年炼已是什么?我们学了这一章再想一想,再回忆回忆,这十年、十几年,是不是没有炼到关键处啊?你把握好这个练已没有啊?我相信现在拉十个人出来,问一问什么叫十年炼已,有几个能回答准确呢?十年炼已的关键,也就是这么一个“细”和“易”的起始点而已啊。

这个炼已的“已”是指的什么呢?已土不就是一个阴意吗?就是后天的意识活动啊,就是心头的念起处,念头的生发地。念头起处即归道都做不到,却片面地去求大、求难,当然你十年也鼓捣不出什么名堂来。要把落脚点立在细微之处,十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你把那个五个阴(乙丁己辛癸),去掉,那么剩下的不都是阳的了,这阳(甲丙戊庚壬,仁义礼智信)都集中在一起归一,彼此无分,那不就行了(德一)。你看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刚好是十,这十里面不都是有阴有阳吗?

有同学提出,如何跟五德结合起来谈生死?那么你把这十天干弄明白就行了。十天干里面最主要就是这个己土,你把它破了也就掌握了。这个戊已土,“戊”是阳土,“己”是阴土;戊是思识,是阳识,已是意识,是阴意。阴我意识的己土寄旺于仁义礼智之中,就藏在肝心肺肾之内,渗透在木火金水之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仁义礼智的真信,使真信难以保持和实现。以后天的意念活动,念头启动、心念启动,每时每刻都能归于德一,就炼好了已啊。想一想看看,当年王重阳为什么要当活死人呢?他不就是为了把心念当中的这个已土阴炼没吗?省得它起来总是阴的,不起阳的,我们不能片面地求大、求全、求难,这个炼心的无死地如果做不到,那么炼精的无死地也就难以真正全面地实现。因为修真原则是心性修持大道生,由心性修持转入命的修持则容易,由修命转入修性不仅慢而且困难。因为常常都成嘴皮子道了。所以还是由心性修持转入命的修持比较容易一些。我们国家历史上,自从老子的《德道经》变成了《道德经》以后,有多少嘴皮子道了,那儿还有一点神州的气味儿,对不对?

假神仙遍地走,半瓢水的神仙充满了世界,已经名不符实了,称不上神州了。所谓“神州”的确是指的汉代之前,如果真正明白了心性修持中的无死地,做到了炼己的真实践,阴土阴意完全没有了,阳意虽然还在生成,却已经没有死地可居可留住它了。因为戊己土中已经只留下戊土,阴阳只剩其一,阳戊土独存,阳我心独运,那不就好办了吗?只生阳的不生阴的,那就好办了。因为那样才是真正的通中、用中,扩中、大中,中气以为和。戊土这个真信本来位居中央,没有己阴土的牵制而独运时,用中也就是真实不虚的“中气以为和”,否则就是假的空的。

精的无死地之修,其中的道理是与神的无死地之修是相同的,相通的。掌握了炼己的方法,也就不难掌握炼精的方法。

在整个自生阶段、自生时期,不要去妄求无生,不要想着半生、不生了。要让其能生、会生、正生,旺旺地生。不生就不正常了,就有问题了,人为地不让其生反而是促死!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把握这类生的“无死地焉”!生而不入死地,那么你就得法了,应该恭喜你了,就开悟了。

例如在的自生阶段当中,记住——是自生阶段。如果你妄断其生,憋断其生,没有后天浊精的生,那不就成了太监了嘛?对不对?真的拿把刀子自宫吗?那不就成了中性人了吗?那么解决之道在哪儿呢?浊精生而不入死地,那才是修真呐!而不是让你去修假男人,或者修一个假女人。浊精旺生却不流失,能够转化成为气进行储藏,也就是精的“无死地焉”嘛!

 

含德之厚生不息

 

大家再联系我们前面讲过的人生六大时期的生理变化,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成人与十四岁以前的孩子们生理上是不同的,我们也不可能一步就跨过年龄期的生理区,也还没有一步就学会和实践到了第十八章了吧。我们联系起来看看,后边我们还要讲的,但是可以提前在这里论一论。老子在第十八章说:“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蝲wei地弗螫”,这里面前提是“含德之厚”,“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这其中“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是不是生啊?嗨,我说是旺生。

你看那些小男孩们,七岁前的小孩子,他们每天早晨一醒来的时候,那可都是旗杆高竖,小帐篷支的绷绷的,是不是尿憋的呢?不是!他就是“精之至也”嘛!人家那不是生嘛,但他没死地,那不就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吗?那不就是精的益生吗?当然你要注意年龄段,肯定是在14岁之前那个生理期、生命期当中。你们讨论的时候分析到了没有啊?这个很关键,你不联系自身不行啊!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吗?对不对?到现在修真有一点成就了,早上还不是这样嘛。张三丰说:我百岁之期,还是每天旗杆子竖起来呢!那不就是生,那不就是自生吗?

精的益生与自生之间都需要一个没有死地的生。证道不离心,证道不离身。离心离身,那都是在清谈,都是在空论。我们为什么说在研究《道德经》、学习《道德经》、讨论《道德经》、实践《道德经》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握住心、把握住身呢?我们不是哲学家,我们也不是经学家,我们不去做那些家,就当个泥巴腿子的实干家。就在自己身上动真格的,来点真把式,就在心的无死地和精的无死地上下一番真功夫,要让它有生,还要能够无死地。

你没有经过自生、益生、化生,就去片面地谈,哇——下子蹦到云端里面去了,那可能吗?这就像有的人说,我不修德,我就修道!我们恭喜他,祝贺他,祝福他,肯定你能成道,希望你能成道。但是,是这一辈子还是若干辈子以后呢?那我们的祝福呢,就祝福去了,你别去生气,争的面红耳赤。这个生和死之间不都是一样的辩证关系吗?从基础的地方你就要脱死、离开死,让死里的那个生,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那才能够长生。

从生理上分析我们自己的过去,或者你家庭有孩子的你可以观察一下,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去回忆你的孩提时代。孩子们的“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那是建立在天然生理上的“含德之厚者”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他们为什么精生却没有死地呢?他们天天都在生精,精气那么旺,但是他却没有死地,反而益生,有益于他们的发育成长。

我们十四岁之前的精生而无死地的现象,我们思悟过没有?年龄一过了十五岁,为什么就会演变成了精生而有死地呢?如何才能够达到自己生命过程中,曾经经历过的精自生而无死地?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有的修真者,你看看那些理论家、经学家们就错误地认为:绝妻才是修真的出路,把老婆一甩,管他孩子婆娘怎么样,生活能够过得去,就往山里面一钻——滋溜,想成仙儿。真的吗?是真出路吗?你看看社会上那么多的光棍,没有妻子相伴,为什么还是病患缠身,寿不久龄呢?都不是因为没有摆脱精的死地吗?没有摆脱心的死地吗?

说到这里,可以向大家讲一个彭祖的故事。彭祖是殷商时代的大夫(在朝为官的),在我国历史上是个长寿之祖。相传他活了七八百岁,却还是精力旺盛,不显衰老迹象。当时殷王十分地羡慕,就派身边的采女去向他问道,问他怎么能够达到这个水平?这个采女去了以后,花言巧语地就对彭祖一番游说,装出一种虚心求教的样子进行讨教。但是,彭祖当时看透了殷王和采女的心事,就非常幽默地回答说:“嗨,你们学我干什么呢?我可怜,我是一个遗腹子,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后来又遇到了犬戎之乱,流离到了西域,混了将近一百多年,我这个人身体素质很差,命运也不太好,你看看我一共死了49个老婆,先后有五十四个儿子也夭折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我一生数遭忧患,和气折伤,一遇天气冷热,肌肤就失去了光泽,体内荣卫枯焦,自感到好像不久于人世喽!我这个人见闻也非常的浅薄,不懂得延年益寿的方法,实在不值得殷王宣传。”

彭祖的话是不是非常的诙谐啊!他先后娶了却又死了49个老婆,你看看都快一个排了,还说身体素质很差。那么,他的精的自生是否是没有死地呢?如果他没有找到和掌握精的无死地之方,我看他就决不会死了妻子又再去娶妻,他必定会打光棍过一生,也不会去生养五十四个儿子。是不是这个道理?清修并没有什么不对,其中的关键,那还是一个精生而无死地,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

历史上不是有两种学派的争论吗,在讨论到底哪一个有道理、到底哪一个好?我相信在坐的人,研究历史上丹经著作的人,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老子在这儿作出了解答:你解决一个无死地,才是根本的办法,别在那里乱谈哪!找答案不是办法,要找到生而没有死地才是最根本的道理。

人的年龄一过了16岁,精生已经是必然的现象了,仓库门已经打开了,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下手的关键区域不是精的出生,而是精的“入死”了,就要做到心不入死地才是关键。七岁以后后天的心神意识已经开智了,你让他不想是不可能的。

不是有个故事说:一个老和尚从小就抱养了一个孩子进入深山,一生都没有到街市上去过。等到那小子长到16岁以后,成了大小伙子,把他带到集市上,小伙子跟着老师父转了一天街市,他的眼睛老往穿花衣服的女人身上盯着。为什么呢?食色者性也。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回到了深山老林寺庙以后,就睡不着觉。

老师父就问他:“你在想什么?”

他说:“我看到街上那些穿花衣服的人,想她们。”

“那是老虎,不能想。”

过了几天,他还是想,在山里面可以见到老虎,老虎还吃人,是不是?这小和尚当然是了解的,老和尚还懵他说:“女人是老虎,还想她不想?”他结果还是想。

为什么?人生四大关——酒色财气,你不得不过,对不对?也就是说七魄所主宰的最大的两项功能当中,一个是食欲——就是这个酒;第二个就是色欲。这个我们提前都学了的,为什么要提前学?就是为了方便大家现在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联系生命的全阶段——六大阶段的过程当中去认识它,那就能够把《德道经》学好啊!

我这人虽然喜欢胡说八道、胡说九道,还谈不上是八道,八道还有理,九道没理,只有道,讲的比较乱,赶天赶地抽时间把所有东西先铺垫开来,都还是有些歪道理的,歪打正着的道理,知道吧?因为我从来不去规划我先写什么东西,后写什么东西,都是临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随着它来,我不随着自己的心意来。所以都在以前给大家铺垫好了,只是可惜大家跟不上来,没有消化进去,没有及时看进去,没有转化成为自己的,所以这样一章章地学下来,我看还是很吃力的,因为基础没打好。

    我们把这一章联系到七岁以前那种化生看一看,就容易明白怎么样去把握自己的心生无死地、精生无死地。很简单的道理。你看八岁以后孩子们的智识一开,甚至连五岁的时候都出现了,你让他不想,可能吗?不可能!有生不怕,不入死地那才是关键。人生与道生的差别仅此而已,你别把它神秘化,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很简单,不必复杂化。一个性一个命,就在这个心、这个精上面,你把握住了,不就纲举目张了吗?谈的越复杂,做起来越困难,就从这个简单、容易、细微上面下功夫。精生而无死地,生而没有死地,生而无害,生而在正途,就是我们学习本章要掌握的关键,也是基础。

这个“无死地焉”是本章“出生入死”的关键,明白了、掌握了、实践了这个关键,那就是学以致用。如何用?浊精起处辨道德,正觉校正归清虚;以一代万寻清静,害里生恩归炉鼎。就这么用。这就是性命双修中精气神在自生阶段修这个精没有死地的方子,是个草头方,偏方,可能没多大作用,也可以不试。我们先做到心头道尊时刻唤,念生即时朝圣面,浊精频生无怖畏,水中取金无死境。要把这个水里面的精取回来,收回来。你把这个金收回来了,真精收回来了,没事,生就生吧,怕什么呢?

就像有的在寺庙或是在道观里的一些同行谈起心来了就哭:我好恨自己啊,为什么会生呢?呵呵!有的甚至拿着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我怎么又漏了呢?他把这个责任推到生上面,是不是没有掌握方法、没有掌握理论呢?

你看看老子,那多豪迈啊,那个气魄多大!你生,只管生,没事,只要没死地就行了,无死地焉就行了,不生不成人嘛,你既是个人,你就得生啊!“吾患有吾身”,有身哪有不生的呢?对不对。我没有死地就行了,何必自己去给自己增添恐怖、畏惧,使自己的心生出来的死地还更多,甚至扳着指头算:我这个生、这个死多少次了,背着个大包袱,你说那怎么叫修真呢?你把握生不就是修真嘛,离死不就修真了。十年炼己的关键,其中在命上面也就是这么一个精无死地,反复地炼精无死地。十年炼己的关键,也就是这么一个从心和精的细和易的起始点处进行真实地省己而已。

好,关于这一段的正讲的补充,暂时对主要的内容讲一讲,看能不能解决大家的一些带共性的问题,使这一章从整体概念上的一些精华,通过讲把它再细化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还有点时间,还有不到半个小时,我就具体解答点问题,能解答几个算几个,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就挂块牌子:且听下回分解。

 

答 疑 四 则

 

以德进道是天梯

 

第一问:学习五千言帛书本的《德道经》德篇在前,这一章处在第十三章,通行本《道德经》是处在第五十章,从这一章的内容来看,两种版本的顺序对学习老子的五千灵文,将会造成怎样的差距?如果将这一章放在第五十章的位置来理解,对学习老子五千言是不是一种误导呢?

:其实这个问题从上面我们的解析中也可以找到一点点答案,既然提出来了,也可以再专门简单地答一下吧。

这当然是一种误导,这个误导,你别以为是很简单的一个误导,这里边可是有历史原因的。大家也可以同步地进入历史的长河当中,去看一看为什么会发生?虽然不能言全,但是基本上关键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可以点一点。

这个事情,就发生在汉朝董仲舒提出来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巩固汉武王的地位(专制,独裁)以后,当时社会主流派不仅全面地淘汰黄老学说的教育应用,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否定了汉朝开国之治、文景之治时期的应用黄老学说进行教育的模式,将张良他们那一代人所继承下来的黄老学说,从武帝起就开始弃用,而且将黄老学说的文献也逐步从官方的库藏中加以毁损。例如:汉初治国方略的《黄帝四经》就是从官方消失开始的。因为董仲舒他们整理出了儒家的这个五经,用孔子的四书五经来取代黄老学说的《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

《黄帝四经》可能在坐的大家都没见过,我看到已经有同学找出来贴了一下,这很好。实际上大家认为黄老学说在近百年来,就是说汉代以后,人们都在寻找,黄老学说治世的经典就剩下一个黄帝内经,哪儿还有一个黄学呢?找不出来,实际上只有一本《黄帝四经》。

这一部《黄帝四经》,就是汉初和汉代以前文明之治、社会昌盛时期之治的一个官方的教科书,教育的经典。但是自从到了汉代中期以后就没有踪影了,失传了,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这个不解之谜,也没有人愿意去分析它的原因。

我这人喜欢胡说九道,乱谈一气,就全作“乱弹琴”。《黄帝四经》那可是真正的以德道治身、治国的精华之作。当时某些文人为了要让孔子的儒学独存,汉代的儒学者们并没有孔子这位老师的气度和胸怀,他们的心胸狭窄了一点,为了凸显和拱显这个“独尊”,就拿起了一把无形的砍刀,对黄老学说不保留也不继承地砍掉了,最终使汉代以后不见《黄帝四经》的踪影。几朝皇帝用来治国的教科书,居然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些独尊派做的也真够绝的。直到现在我们才从古墓中重新发现黄帝的四经。

史记当中有记载,就是找不到真东西。为什么找不到呢?在汉代中期,在独尊的飓风之下,黄老学说被扫地出门,老子的文章也同样未能逃过这些人的手掌心,所以只剩下了《德道经》仅存,而且在汉末还被编倒成为《道德经》。魏晋·王弼他即使不是外行,也只能是一个深受当时儒学思想教育的道学的半瓢水。如果他本身就怀有从儒学角度改造道学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不好深说了。

我们如果不走进历史的长河,就不会明白人类逐步离道失德以后,所干的大量愚蠢之事和傻笨之事,遗祸千古,为祸我们整个的民族啊!说起来是文人相轻,那可不见得是相轻,暗刀子、软刀子常常比明火执杖更厉害,但是带来的祸害,却是整个民族的学术宝库的不完整。有点奇怪,自从秦始皇发明了焚书坑儒以后,这个瘤毒就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大概造了这个因以后,就会有稀奇古怪的表现出来吧。

走进历史,走进恍兮惚兮去体悟体悟,那么你就可以看到,汉代的儒学界对历史上留下来的文章进行了大量的加工整理,但是其中所尊崇的最高原则,那就是要独尊。凡是影响独尊的,就如同我们当年唱的一首歌一样:gogo,给我让路。什么叫独尊?其中就包含着独立的采取惟我所需而进行取用。例如,连清代一名七岁的孩子都能提出质疑来的《大学》这篇名著,你们研究过《大学》没有,研究过《大学》的作者没有?那真是孔子的学生写的吗?从表象来说,我们在吟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看出这篇《大学》当中的文采深度、广度,远非孔子的学生所能撰著啊!其内容其实非常像黄帝思想的发展,但是因为作者佚名了,但是她又有极高的价值。可以说,这篇文章是道学过渡到儒学的一个重要桥梁,她才会被汉代的儒学所启用。因为孔子的思想毕竟是志于道,德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之一,如果不取用这一篇,那么它的深度,整个孔子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好像就无法进行连接。

所以,站在历史观上来看《道德经》篇序颠不颠倒的问题,宏观上一看,再细节上一看,哦,就可以看到,这个篇序颠倒以后,经纬就不好找了。一篇文章的作者,无论他是无为的,还是有为的进行创作,他肯定都有一个脉络。为什么战国时期的韩非也肯定是德篇在前,包括创立道教的张道陵,他用的《想尔注》也是德篇在前,帛书也是德篇在前,而偏偏到了汉末出现了道篇在前呢?汉代中期以前,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整个中华民族是黄老的道学为治国、治民的主导历史时期。

丹道学,以后有时间我还要讲。这个丹道学诞生在哪儿?中国的道学,诞生在甲骨文诞生之前,中国的化学、冶炼学,可以说从甲骨文出现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记载。最早期的甲骨文汉字中,就存在着我们民族古老的修真学。到了汉初的时候,还出现了应用黄老学说的高潮。那么,如何才能压缩减小道学这种影响力而实现独尊,这是一个极其具有诱惑力的利益。

颠倒《德道经》的篇序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什么手段?叫抽梯子,拆台阶。这就是颠倒篇序的原因。顺序的颠倒就可以使人可望而不可及,没有梯子和台阶,如何能够摸着这个道的大门而登堂入室呢?

颠倒篇序对学习老子的五千灵文,当然会造成天地悬殊的差距,那就是从此以后在整个道学学派当中,必然会人才稀少,人才丁零,而儒学就可以独立于世。我倒觉得这个颠倒篇序并不是王弼的个人行为,而是那个特定社会阶段的社会共同行为,包括了皇权行为。那么,将这个篇序恢复过来,恢复于原貌,会产生什么效果呢?那当然是容易以德进道的。

我今天还刚刚听到一个故事: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就介绍了有一位帛书的研究专家, 60多岁患癌症,手术后说活不了多久,已经转移了。才开始研究老子,但是自从开始研究帛书以后,很奇怪,他的病就逐步的好了;而且在边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许多的现象。他自己根据这些亲身体验和过程撰写了一部方法一类的书籍,正在准备出版。大家想一想,这位专家如果研究的是王弼的通行本,能够这样快速自然、无师自通地产生这种现象吗?“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只有有德而且还要淳厚,那才会成为有道之子啊!没有德怎么通道啊?因为这是逆运呐,不是顺化唉。

我看你们在人龙网辩得挺热闹的,你说过三遍就算了,人家听不进就算了,别辩了,人家能够在道里面进德,不要这个德的台阶、不要这个德的梯子就能够获得大道,你还管他干吗呀?管他是邪道、歪道、岔道的,对不对?

但是,我们作为真正的真把式,想当这个真把式,做这个真把式,来研究实践《老子·德道经》,那么承传老子的思想,有这么多的事例,有这么多的考证,管它是陪葬品也好,还是历史上传下来的记载物也好,不都从两个方面验证了,应该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吗?为什么还要去怀疑呢?为什么一定要悠悠忽忽地——似乎应该先证道再来修德呢?证得了吗?“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赤子归心啊,你不含德、含德不厚,怎么可能啊?

有人说:“我已经有道了。”他不是有道,那不是道,那是术,那是法术,他掌握着那一点点。我告诉你:你就比他强,你别羡慕他了。他那哪儿叫道呢?那叫法术,那是一点小功能,那是一点皮毛,别把它搞混了。真正的道,不是他们说的那种道,也的确在历史上很多人这套把戏都有。从整个汉代以后,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把法术当作大道来售卖、来卖弄,我们不要被忽悠了。

 

天门常开,地户永闭

 

第二问:您说争取学一章就同步在性命两大系统中,变化升华一个层次,十三章里面暗含了诸多的理与法,学习生死本章的时间里应当达到什么验证呢?具体方法应该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章的实践同步也就是一句话: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则离自生而进入益生和化生。如果详细一点说,那就是心窍开,天门就容易开;心窍开,地户就容易闭,明德知道立圣心,是天门常开、地户永闭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联系到本章的实践就把握住这一点。请问:你的百会打开没有?你的地户按照我们以前要求的达到了会阴三角肌像铁板桥一样了吗?现在是一个铁板桥还是个泥板桥,还是个纸板桥?心的七窍开了没有?开了几窍?天人合一的大门敞开没有?这就是检验的指标。先把这个真把式的弄开了,将纸糊的桥、泥做的桥变成铁板桥、钢板桥,那么你也就会体悟到什么叫心的生而没有死地、精的生而没有死地!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你都见验了,你还没有感悟出来,你私下里问我,我可以告诉你。但是,你如果没有做到天门开而地户还是稀泥一潭,连铝板做的桥的要求都没有达到,那么请你暂时别问。要问呢,就得具有一定的条件再问。

当然,我最近也有一个计划,为了加强大家把这个铁板桥真格地弄出来,在以前讲过的一些基础之上,还要送大家一点东西。但是有个前提,必须完全背通了整篇的《老子·德道经》以后。现在这个教学不收钱,但是我也要提个条件,你会背了我再送给你,你不会背我就不给你,把它揣在口袋里玩。而且拿到的人、会背的人,你千万别心软,不要给那些不会背的人,以免糟蹋东西。当然,有些人会说我文化底子差,年龄也大了,记忆力也不行了,那就不传给我了吗?传。但也同样有条件,你把双一章给我背诵出点名堂来再说。如果你连双一章也难以记熟背下来,那么就光背诵圣名圣号。但是,也要能够诵念出个名堂来,才允许开口讨口诀方法。

生而绝死的验证标准

 

第三问:性靠悟,命靠传。十三章以后性命逆反之变要同步跟上,在每一章节的理与法,怎么能肯定自己实践的方法对呢?

:如果真正系统地掌握了这么多年的一些方法,按照上面所讲的围绕着天门常开、地户永闭这个总原则,遵循老子的生而绝死,无死地焉,进行寻觅、归纳这些方法,每一章的方法我们都介绍过,检验的标准也都在其中。

正像侨居在美国的一位同仁所问的,他说:“您很奇怪,您的文章当中、介绍的方法当中,都有检验的标准。我在所有阅过这方面的著作当中,都没有谈到检验的标准。”因为我们是动真格的嘛,怎么会没有标准呢,对不对?肯定是有标准的。但是这些检验的标准你都得要实现才能往下,也要你们去看,人家都能看出来,每一项、每一步都有一个见验的指标,我们为什么看不出来呢?

性靠悟,命靠传,的确是这样。这一句法诀当中我们怎么样解析呀?首先要知道性靠悟就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你别看那个命靠传,你把你的心识、后天的智识完全集中到了“命靠传”这三个字上面,那传给你也是白搭、白传!我们如果不悟透这个修性,不悟透这个“性靠悟”,参不开这个性,你不知道心为何物,心中的三个我是如何转化的,不去实践心修德道,心窍不开,或者只开一窍、一窍不通,礼德你不参开来,那就不行了。

我原来在国内的时候,就经常遇到有很多远道而来的来问一些诀法的人。一进门,也很客气、处下地让他坐下,人家坐下以后,二郎腿一翘,就在那里问:“唉,听说这个命靠传,请您传给我这个命功的口诀,怎么样?”语气好像很谦虚一样,但是看着这个架式,那就好像我是在卖破烂似的。为什么?人家翘着二郎腿在那里问呐!他“性靠悟”都没过关,怎么来“命靠传”呢?修心就不过关,礼德就不过关,怎么办?如何传?对不对?传了就是祸呀!那就是种下了祸胎!因为世间、俗世间的确就是如此。为什么在历史上从汉代以后,道家的声誉一落千丈?因为历史上就是如此,都是没有先经过德的锤炼,没有经过德篇的滋养,就直接在那里办道。

你看历史上不就是有这种现象吗?甚至一些不争气的道学者将修命的法诀传到妓院里面去了,使妓女掌握了命功的法诀,延年益寿还不说,而且还生意赚钱多多,寿享高龄,而且死了以后开馆而验,整个骨骼全部是黄金一般。将离生脱死的妙法弄成了下三流、下九流之术,弄成了供给人们宣泄情欲、性欲的工具,是不是在糟蹋我们祖先历经八千年锤炼的精华呀?人们对此趋之若骛,使道学蒙羞,使道学教育始终没办法独立地进行。

实际上整个道学在历史上,一方面是受制于别的学派历史上人为的制约;二方面,就是来自于内部。从汉以后,由于篇序的颠倒,德学的不昌,从而使道学蒙羞。这些现象都属于所传非人、妄传其道。因此,这个“性靠悟”一定要悟在前面,“命靠传”放在后面,要在心修德道、有基础以后才能谈那些说一点那些“说着丑”的方法。而且我们也并不是没谈到,也转弯抹角地谈过不少。如果说把所讲过的内容自己动手集中在一起进行思悟,理出这个脉络,也就不难得出真知。当然还是得心修在前,心性修持大道生,单靠这个命你是不行的。就像历史上那些妓女一样,虽然骨头都变成了黄金,她还是个妓女,她成不了道。所以,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去追求。

 

三岔路口寻真种

 

第四问:学生实践闭地户已有四年,主动地断淫身、泯淫念,精气的复返、先天复返自在其中。但是学生很惭愧,感觉命体先天的变化太慢,内环境还很不合格,下玄关也没开,性光也不足,此时该如何把握?有点吃不准,请求开示一下。

:这个现象下面还是比较普遍的。对闭地户要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千万不要用主观意识片面地掌握。

这个闭地户,对它的理解要正确,它存在一种全闭、半开半闭、自如开合这三种状态。在早期可以说普遍是要通过半开半闭过渡到自如开合,然后才能够进入全闭。要顺着这样一个容易和细微的路程逐步地走过来,逆行而上才是科学。

因为要生啊,你不生怎么样化呀?后天当中有先天,先天又能生后天,只是掌握它不在死地,那么这个“地”,它是一个“不在死地”的关键,不在死地就要用这个闭。但是什么时候用到了,为了不处在死地,用到了全闭,或者半开半闭,还是自如地开闭。这个“三岔路口寻真种”,也是分为阶段和层次的。而且这里面,在整个自生阶段要依赖这个“自生”,自生而无死地,是炼精化气的前提。不生怎么来的气呢?怎么叫借假修真呢?所以你还要让它生,还要让它旺生,只是不要让它处于死地。

你像这位同学他说四年了,时间不可谓不短了,但是为什么下玄关还没有开呢?分析原因,不外乎一个是仓库里面不足,摄入的也不足;再一个就是主观意识做了一个开关,障碍了这个仓库里面的气或摄入的气去化为精。这个心理障碍有没有?如果说有了这个心理障碍,作为一个负担,为观而观,实际上相反限制了外闭内开。

我们知道,铁板桥上面有三个孔,这个可以透露,叫老中小三窍,它往里面开了,而往三岔路方向的闭了,那才叫得了生地而没有死地。那么这三窍不开,当还没打开之前,你就还是处在死地之中。因为后天不能化先天,不能转化成为先天。如何使它能够生而且能够回、能够归,外闭而内开,生于外而收于内,这是一个关键点。只有这样,变化才能快。

一个方面要清除心理障碍,二方面在方法上要更加强化,从几个方面来进行立体型地调整,使自己在心无死地和精无死地这两个领域进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在这里面去静觅、静寻、静待其中的长生变化过程,去寻到真种,内栽丹田。那么,这个过程也就比较容易度过和完整地展现。

快十一点了。这个问题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也不知道大家听得有没有味,讲的在不在点子上,只好暂时先挂一个牌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诚信,赤子归心,尊道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60801/244.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